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2 16:5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基于如何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探讨

重庆铁路小学

高箭翔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往往是教师用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

怎样才能做到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里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共同成长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关注以下两个视角。教师视角一:从课前准备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

关注学生学什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备课的认真为有效的课堂奠定基础。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研究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20%的精力了解学生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不立即动笔。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考虑从哪里入手。是让学生从整体感悟知识的框架结构,然后逐步学习各部分知识,最后整体占有形成结构化认知呢?还是根据课型特点进行知识条状重组,块状重组,或条块融通的方式重组。这样我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实际。(包括过去的经验,潜在的可能,和个体差异。)会不断思考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方式调整教学变数让学生走出困境。从而使问题设计的开放度,重心下降的稳定度,信息捕捉的敏感度都适合学生思维意识的生成。如:特级教师窦老师在《火烧圆明园》一课的设计: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生:读了二—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

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

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

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示范。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里足以看出窦老师备课时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关注学生学什么。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

视角二:从课堂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地学习呢?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见勤思多问在学生怎样学中的重要。然而我们发现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好问也是需要培养的。如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王文丽老师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就设计了培养孩子质疑问题的教学。

师:“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可以读懂,哪些地方弄不明白,请分别做上记号,并说一说。”

生1:我读懂了“打量”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懂的是“摆弄”“吩咐”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2: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要见小男孩?(直切中心)生3: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这个问题提得好)生4:小男孩还会回来吗? 师:这个学生很善动脑筋,涉及到课文外的问题。(及时鼓励)生5:小男孩为什么会哭着走了?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谁能帮助解决的吗? 生6:“哭着走了”是小男孩为自己的粗心后悔。

师:还剩下几个问题,你们认为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请大家把它编上序号,我们就按序号授课„„(尊重学生的意见,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难看出,王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上设计的一组问题,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争先恐后地质疑解难,而老师则抓住学生最费解或最想了解的问题梳理成序,这意味着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不仅从问题开始,而且以问题为终结。

(二)鼓励学生一课一得。我们说“一课一得”,这个“得”,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的,又是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提的。因为一堂课要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你这堂课的内容就必须相对集中、相对突出,你的教学内容必须凝聚在某个点上。而这个点,你在课上必须重锤敲击,必须泼墨如云,这样你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有“一得”,课堂必须有“一得”。前一个“得”,指学生的收获;后一个“得”,指教学重点。我们看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长相思》。(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王老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这个案例不正说明在教师的点拨中学生一课一得吗?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之后,才能明白教什么,怎么教。使学生在上课时聚精会神,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才会产生效益。从而避免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或者用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点认识》2011年《中小学教育》第一期 作者 牛东芹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视角》作者 佚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松舟课堂精彩片段赏析》作者 佚名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从目前小学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限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演绎教学内涵,提升孩子们对语文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性呢?本文通过对十余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提出一些见解。

一、教师自身要对教科书理解透彻

教师的作用在小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根本上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课本,要“在课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我虽然执教了十余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从而达到对书本的深度理解,先从自身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夯实基础。

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途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让其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首先,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其次,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可以搜集图片,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再次,?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通过以上三个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一旦学生树立起自学的信心,便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思考,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三)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我们语文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几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养,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初高等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内涵之所在。

三、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从而在学习环境上给予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四、对农村的小学教学来讲,还应该发挥其优势资源

农村的小学有着城市小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

一、农村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愿望;

二、农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与大自然;

三、农村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也是农村小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结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但是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广大基层教师共同探索,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向新方向,新阶段发展。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有着其不同于初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是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对学生完成基础教育的内涵,才能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第三篇: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这些是经常困扰语文教师并需要在工作中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执教之前,事先对课程内容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前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不一定会按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入教学的预设轨道,这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并创设时机,变“危机”为“转机”,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获得意外的收获,又让课堂始终昂扬着“主旋律”。

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在主观表现上是对立的。教师静止的课前预设与学生动态的课堂生成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这时该怎样镇静而科学地处理呢?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能力。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对生成性问题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尊重学生,二是相信学生,三是预留空白。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与陈大伟教授的“预留空白”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质疑,提倡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灌输、传送,不是固守千年不变的标准答案,这中间尽管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老师的期望目标有距离,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必因此而胆战心惊。这些观点给我们为人师者以方向上的指引,同时又让我们深受启迪。

上《背影》一课时就特意“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尽管当中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但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二、深入课堂文本细读

语文姓“语”。语文的文学审美鉴赏功能、个人情感体验的特性、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分享的主题活动,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语文课堂必须贯彻语文的学科性质。宁波市教研室在语文前辈盛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语文“文本细读”活动。两年多来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笔者都深有感触,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从中体会语言的真善美。

《第二次冒险》教学中,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揣摩人物心理补全对话上,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法国女人的善良感动着课堂的每一个人。《背影》教学中,把文章末段作为承载文章之重,通过问答法、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感悟“父爱”,并且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他的子女纪念他的文章,进一步地拓展延伸,揭示“父爱如山”循环轮回、生生不息这一深刻主题。整个课堂感情汹涌,师者动情,学生动容,铺排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深情,让人情不能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中,把课文中杜小康和他父亲最后一番对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和“下蛋了,下蛋了„„”替换成“爸,鸭下蛋了!”和“是的,下蛋了!”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后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会和领悟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深入课堂细读文本,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主旨,这样的语文课堂要比老师的灌输传授更好,更真实有效。

三、巧设提问开启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灵动思维的好时机好场所。浙江诸暨的陈水均老师对教学智慧有这样的见解:“语文教学的智慧是教师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组合了学生又能放开学生,研究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又关注课外吸收的一种艺术的灵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收放自如的引领,这样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课堂不时精彩呈现。

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充满兴趣。《老王》一课,刚开始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把文章标题换成“王老”,问学生改动后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切,刚开始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和“王老”两个词换位比较,确立了文章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是啊,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联动效应,这点笔者十分赞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实际身材很矮,为什么作者却称他为巨人呢?”以它为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对立,似乎与本文关系不大,实则对准了文章的重难点,凸现了贝多芬人格上的伟大魅力与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笔者就文中胡屠户的一番话“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就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胡屠户的女儿为什么到三十多岁才出嫁呢?范进娶了胡屠户的女儿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这个问题先是感到意外,之后就热烈而充满兴趣地讨论起来,由范进的家庭生活指向他的悲剧人生上,一个看似跑题且不经意间的提问,却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你言我语,在思考讨论中拓展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积极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开启的状态下去细读文本,由此可以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特级教师陈守义老师有一句名言:“走上讲台,演出就开始了。”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呈现教师个人风格与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的课堂,是使预设与生成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并略带遗憾的课堂,更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师适宜的教学艺术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兴趣,执教者的个人风格所赋予课堂的魅力往往经久不忘,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引起的共鸣与冲击力令人向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不断改进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类型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表演法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表演相结合,不但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主动理解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效率。

以教授朱自清《背影》一课为例。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从作者字里行间中流出的浓浓父爱呢?在讲解“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一段时,我让学生以教室桌椅为道具,假设了铁道和月台,请学生按照书上所写的顺序表演一下,在全班学生得到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请表演过的学生回答,刚才“爬”得是否费力?学生点头。我接着说,连我们这么灵活的身体“爬”起来都觉得吃力,那么,对于身体肥胖的“父亲”来说,这样“跳下去又爬上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感觉呢?学生们一下子说出了很多相类似的答案,如“很艰难”“很累”“很慢”„„,见学生“渐入佳境”,我乘胜追击,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身体那么不方便,而且经济又不宽裕,父亲为什么还要费事地去买橘子?”学生立刻回答“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后,我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父母的细节活动,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父母之爱的孩子,并根据《背影》这篇课文,布置了作文题《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要求通过一件或两件小事的描写来表现父亲或母亲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父爱有了最感性的体会,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评价法

这个方法也可以说是表演法的后续,尤其在学生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出现误差时,评价法的使用便显得极为重要。有时候,学生的表演会出现以下的“意外”:也许是时间有限,无法充分理解人物,也许是为了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文内容时,虽然能获得很好的“现场演出效果”,但表演出来的人物已经与课文中所提供的人物特点相去甚远。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哪组同学演得好,好在哪个地方,哪位同学演得人物最出彩。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将一些演得流畅好玩、娱乐性强但偏离人物的表演小组认为是最好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去引导:这位同学虽然演得好,但是不是作者笔下所写的人物呢„„。以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为评判标准,很快就把学生只专注于外在的表演引回到表演的中心——人物身上。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有了一个精确的理解,而对人物的理解充分了,深刻了,那么,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设置法

这个方法最适用于那些节选自小说名著的课文,尤其是那些离我们时代比较久远的外国小说名著。这个方法首先要求老师对全篇课文、甚至于对整个小说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出一个合适恰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理解课文。

如节选自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课文《守财奴》,其中有一段“诱骗继承权”的情节,写了葛朗台终于将继承权骗到手后,公证人脸上出现的表情——“骇呆了”!我首先让学生理解“骇呆了”的意思,然后让他们寻找,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最后大家统一认识:是在遇到出乎意料之外、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之时,才会出现这样的表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这个反应与课文中的人物相结合:葛朗台与公证人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可以说,公证人对葛朗台的习性了如指掌,可这一次,连他都被葛朗台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表演给“骇呆了”,可想而知,这个老葛朗台为了获取继承权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全力,从而烘托出葛朗台的狡诈与精于算计。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跨过读外国作品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难题,而且使他们在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同时,知道了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理由和原因。

四、演讲法

对于一些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阅历相接近、能让学生有感触的课文,采取演讲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作为语文老师,应首先确立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阵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要获取的不仅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知识,还要通过语文课堂学到组织语言的能力、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一篇合适的篇目,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当众表达他(她)读完某一篇课文的感受,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朗读法

文本中的书面语言有表情达义上的局限性,而朗读是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这种方法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上课效率获得了很大提高,朗读的好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文言文一般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它的韵律美、节奏美。其次,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好处,如排比、对偶的运用,同时,对古文的行文方式也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为老师在后面讲授古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

一、教学任务要明确

明确教学任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设置教学任务的原则是不在求多,而在求精。在所传授的知识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堂课内该重点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否则一节课漫无目的的涉猎过多,甚至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哗众取宠,那么就只能落得一个热热闹闹一场空的结果。

明确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备课。备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备课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桥之美》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说明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能获得知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次美的教育。师大附中的黄老师把握教材准确,从教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学生学会审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高远。教学中目标达成状况也较好。备课还要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如《故乡》这篇课文,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远,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理解好。又如《心声》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细腻、传神,小主人公的形象真实、感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是课文的精彩之处,也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则是对文题“心声”如何理解。而小说的情节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钻研教材很不够,教学中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好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文本的价值。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中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等,知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什么、需要什么。备课中既深钻教材,又了解学情,教师就能明确自己该重点教什么,明确了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好比写文章,要讲究详略的安排,不能记流水账。一节课要有重点、有高潮,对主要内容不惜浓墨重彩,对次要内容则惜时如金。千万不可平均用力,或者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没有重点,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在《雨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长郡中学的喻教师围绕赏析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个教学重点,设置了“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这个中心问题,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组织教学,前面提出的问题是为此作铺垫,后面提出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力迁移,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可见,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精当

教学好比缝制衣服,如何缝制、怎样裁剪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量体裁衣”,这个“体”包括教材和学生。1、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点”:切入点、重点和延伸点。一是要巧抓切入点:理出线头,有条不紊,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鸿门宴》一文,有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整个故事始于信息终于信息,于是教学时从“信息处理”入手,设计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要深挖重点: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有时还包括如何突破难点。明德中学的谢佼老师在教《乡愁》时,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自由讨论这首诗四节感情的不同变化,与同学交流;二是思考诗中哪些语言特别含蓄、深沉,特别好。整个教学围绕这两个主要环节展开,形成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歌的情感美和语言美进行了深入探究。

三是要发展延伸点:“延伸拓展”环节应与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呼应整堂课的主题,与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或突出重点,或强调难点,或知识迁移,等等。有教师在“延伸拓展”时任意拓展,使这一环节变得可有可无或纯粹多余。如教学《咏雪》这个《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时,在“延伸拓展”环节可选择与之类似的一则诗坛趣话、轶事阅读,进行相似链接,如苏小妹三难秦少游、苏轼兄妹互相打趣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中还要重点思考问题如何设计:

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些提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在《桥之美》的教学中,师大附中的黄老师从“学会审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设置了两个主要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和“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欣赏桥之美的”,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第三,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感。长郡中学的喻老师在《雨说》这个课例中,设置了四个教学问题:第一,看看雨说了什么?第二,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第三,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第四,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想对雨说些什么?由四个问题引出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意、赏析语言、能力训练四个教学环节,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第四,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乡愁》教学中,谢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海峡是深长的,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用了“浅浅的”来形容?引起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踊跃探讨;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学活动要落实

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学生的活动构成,学生听、读、说、写、讨论、表演等等,每个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令清晰,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切实保证不走过场。如有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复述,如果给复述加上明确的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那学生的阅读就会更有目的性,效果更好。如有教师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但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学生连熟悉课文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思考了。特别是讨论活动,不少课堂的小组讨论草草开始、匆匆结束,纯粹是装饰门面。如何落实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如黄老师在《桥之美》教学中,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这位老师首先提出探究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接着提出操作要求:分小组学习,每组找出一座桥进行体会,每组派一名学生综合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探究的问题有价值,操作性强,在一节课时间内不允许学生对每座桥细细体会的情况下,分组分任务,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实现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有组织;探究的时间充分;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有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评价。这样的合作探究就真正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实效。

四、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如何利用课堂短短的45分钟时间,想办法让他们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取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常用教学方式有讲授、朗读、讨论、练习、演示等等。

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不少教师认为似乎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一堂课中,学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观看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可见,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形式,不管其多么新颖、精彩,都要摒弃。

五、要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

光制定学习任务还远远不够,老师必须经常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一节课上,要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就忽视了对效果的检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提问,或复述,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一节课有种有收有劳有得了。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

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只有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学生的精彩纷呈。

第五篇:浅谈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浅谈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有效性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 谭定清

如何向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思考的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变化之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的基础。下面我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吃透教材,挖掘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材在编写时,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面积,再通过割补实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使学生从已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公式,明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和意义。但在教材分析之后,我认为面积的教学可以当作一个平台、一个背景,让学法的指导成为这节课的主旋律。毕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求图形面积这单元的“药引子”,它是点燃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教学的“导火索”。而数学方法——“转化思想”的重点掌握,不但是为了解决这节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个“点”,并且要让学生利用这一学习方法正迁移地解决由这个“点”牵引出的三角形、梯形面积这条“线”。最后,解决生活中能够利用“转化”思想解决的大“面”积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探索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把握两个度。一是探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上例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让学生探索,把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探索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这样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二是探索的过程要有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在探索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有成功、有困惑,甚至有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进行适度的引导,使学生走出误区,解除困惑,明确错因,探明真知。如上例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探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不完美?为什么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步在探索中经历由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必然会生成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结果。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各自经过一阵忙乱探索,很快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简易的倒沙实验,无序的探索过程,很快发现的体积公式,听课后让人产生许多思索,难道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索吗?

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体验数学的生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正确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数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媒体以其具体的形感、动感、声感、色感,将教学中抽象的素材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容易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运用公式计算面积,学生感到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一道思考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剪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有何变化?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又有什么变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周长的变化,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再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就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解决了。

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得不恰当,不但不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效果,反而会使其喧宾夺主,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抓不住中心,影响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有一个老师在教授《统计》时,因为例题中涉及到了奥运会的金牌数目,他就精心准备了课件,把很多运动员获奖的图片和很多的奥运知识放在课件中,并且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解说,例题还没有讲,在出示课题上就花费了十多分钟,这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吗?

多媒体对于教学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它的运用也要讲究实效性,要为教学有效服务,使用要恰当、合理、适时,有实效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为课堂教学增效、增彩的作用。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师生共同参与,互相激励,逐步完善和提高。

下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涿鹿实验小学高效课堂培训心得 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新盛小学李秀枝 5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涿鹿县实验小学关于高效课堂中的有效问题的培训。一踏进这所小......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 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新阳街小学 李 娟 摘 要: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体在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范文大全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吕河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 刘 涛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边下小学岳西河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对象,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有效果。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