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

棹(zho)柿(fi)

湮(yān)

啮(ni)

溯(s)

欤(y)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为其来也

3.词性活用

名词用为动词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划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河中石兽》教案2 语文版

《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1. 重点 :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第27课《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 古今异义

①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②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④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⑤ 但知其一

(古义:仅仅,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2. 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众服为确论

(认为)3.词性活用

①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3. 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背诵课文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版_257

24.河中石兽

A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数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颠()....2.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 ; 讲学家判断其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 ;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是因为。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求二石兽于水中

()..(3)固颠

()(4)啮沙为坎穴

()..(5)棹数小舟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组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1.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A组 河间有游僧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阎立本悔以书画供奉

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再三。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既而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缘情染翰,颇及同辈。唯以丹青见知,专务斯役,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注释】①容与:随水波起伏荡漾的样子。②阎立本:唐代著名书画家,后文“主爵郎中”为其所任官职。③面墙:比喻不学而见识浅陋。④缘情染翰:指诗文、书画创作。

④②

③①②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2)奔走流汗()..16.文中不能照应题目里“悔”字一句的是()A.俯伏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惭愧。B.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C.专务斯役,辱莫大焉!D.汝宜深戒,勿习此也。

17.细读文章我们能体会到阎立本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他既为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___,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

纪晓岚的故事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还有一次,编书编到最后,纪昀给皇上写“书表”总结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总管事妒忌纪昀的才能,又另找了两个人编写“书表”,意图排挤纪昀。后来因为他们编写的实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纪昀的拿来,署上他们的名字,呈给皇帝。乾隆还没看完,就问:“这是姓纪的写的吧?”原来乾隆早就了解纪昀的文风笔韵了。

纪昀喜欢抽旱烟,手里整天端一个大烟袋,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一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纪昀喜好幽默戏谑,大臣们经常被他耍弄。有一次,纪昀去见一个大官,这位官人的脑门上长了个大瘤子,纪昀就对他说:“你身为大官,要注意形象啊,为什么不去看医生,把它取掉呢?”大臣告诉纪昀,看过很多次了,都说没办法。纪昀一本正经地说:“某街有位郎中,深藏不露,不是俗人,你备些厚礼去求他,必定手到病除。”大臣第二天就去寻找那位郎中,可是一见郎中的脑袋上有颗瘤子比自己的还大,才知道被纪昀给耍弄了。

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

1.zhào yè yān niè sù yì diān 2.河水的下游 顺流下矣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3.(1)经过,经历(2)寻找(3)颠倒,错乱(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5)划(船)(6)只 4.(1)被(2)是(3)成为 5.B 6.(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根本道理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7.(1)讲学家所说的话(2)石兽 8.C B 9.C 10.D 11.B 12.道理: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1)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重点词:者、祷、于、佛、而、近)(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重点词:之、信然、其、乃)14.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参考译文】河间县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以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盘中)药丸就不会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才明白和尚盘里的药丸一定一半混有铁屑,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以掩人耳目)。(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15.曾经 跑 16.B 17.自己的才华 骄傲(或:自豪)自己被随意差遣(的窘态)屈辱(或:羞愧)【参考译文】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与一众侍臣在皇家园林春苑里乘船(游玩),(当时)池中有很特别的鸟儿在随水波起伏荡漾,太宗鼓掌召唤赏赐了好几次,命令在座的臣子作诗歌吟咏,命召阎立本来画下来。当时楼阁外面传唤喊叫道:“画师阎立本(快来)!”当时阎立本官已经做到主爵郎中一职了,却要不停地跑来跑去,汗流浃背,匍匐在水池边上,手拿画笔朱粉一类作画材料,(阎立本自己)觉得羞愧难当。不久(回到家里时)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幸好不致见识浅陋,也很喜欢书画创作,在同一辈人中颇有声望。(现在却导致)仅仅因为丹青末伎而被皇帝赏识,(今天)亲自干这些(低下的)杂役事情,这个耻辱真是太大了。你要牢牢地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再学这种雕虫小技了!”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2 河中石兽教学案 语文版

河中石兽

【课前寄语】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字词积累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4.词语解释(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杮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交流点拨】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步骤三 深层探究 深入理解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交流点拨】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态,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 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交流点拨】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3.从文中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理由,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文中讲学者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

【交流点拨】(1)这段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征;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这一段以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想当然。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1.归纳主题

文章通过写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2.总结写法(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二)拓展延伸

1.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莎士比亚(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3.作者小故事

纪昀巧断《凉州词》

据说,在乾隆皇帝的寿诞之日,纪晓岚在他的宝扇上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疏忽大意,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洋装大怒,指责纪晓岚“目无君上”,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连忙解释:“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急中生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不无道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纪晓岚巧断误写的唐诗,总算免去“死罪”。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还会对人的生死产生关系呢!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求之下流→余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由事到理,遇事不能凭 主观推论,实践出真知。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五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肺(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下载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案 刘府初级中学徐正松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 教......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22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六单元《河中石兽》部编版教材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河中石兽》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科学认识世界”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提倡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

    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讲解5篇

    24 河中石兽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