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
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
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
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
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6、请同学们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都取出来了吗?有没有变化呢? S:方糖融化。T:方糖哪去了? S:方糖化了
T:像方糖均匀分散在水中成为溶液的现象叫做溶解。反之,像沙子这样沉下去,没有变化,叫做不溶解。
看来固体放到水里除了沉浮现象以外,还有其他性质,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进一步研究吧!
三、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同学们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如果把这两种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S:现在发小组为单位,我们同学来猜一猜?
T: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S:学生汇报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分别把沙子和高锰酸钾倒入水中,边倒边观察现象,然后再用搅拌棒搅拌,一边搅拌一边观察现象。
2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卫生。T:谁来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S:汇报
2、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还有的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我们的生活。
T: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应用呢? S:学生汇报
T:看来同学们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一些的生活经验。
四、分离
T: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讨论一下他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分离)
T:那么怎样才能把溶解或不溶解在水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呢? S:让沙子沉下去,把水倒掉,这样的现象在科学上称为沉淀。用太阳把水晒干,这样叫做蒸发 用细小的沙布把水漏下去,这叫过滤。
T:小结:谁能说说把固体从液体分离出来有哪些方法?(板书)
五、拓展
T:老师看同学们上课积极踊跃的发言,表现这么好,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这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成的呢?
T:感兴趣的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把你们作品展示给大家,让我们来共同分享你的成果!
第二篇:把固体放到水里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反思
奚庆群
《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是在学生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经历、体验、发现”的科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同学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科学的状态,从而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无穷乐趣。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在每个活动时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与触动,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让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学生的心。沉浮研究活动时每一小组都有一些食盐,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都提出了食盐在水里不见了(溶解了),我就顺势引入溶解部分的研究活动。与学生回顾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作溶解;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现象叫作不溶解。
在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时,先让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因为预测也是一种思考,是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指向灯。所以我有目的地选择了10种固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讨论、预测,而且在验证时每人平均可以有四次机会动手实验,真正体现公平研究原则。在学生讨论时,我还不时地与他们一起讨论、验证,给他们有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有机地选择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同时进行初步的科学答辩。通过全体学生的交流、讨论,知道有的固体在水中会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有的物体在水中会立即下沉,有的会逐渐下沉。
第三篇: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第二课,本课取材于生活现象,主要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里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部分:
(一)经历从预测到难的探究进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三种方法;
(三)溶解及蒸发方法的应用——制作彩色树枝,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在制作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溶解、又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分离。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喜欢动手做实验。把固体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学生根据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会容易出错,本课安排第一个活动就能调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面粉和盐放在水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第二个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观察的过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在科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或现象的乐趣,体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活动记录卡、水槽、烧杯、同样多的面粉、食盐、沙各一包、玻璃棒2根、(泡沫、象棋、铝皮、小石子、苹果、蜡烛、塑料勺、铁钉、玻璃球、铅笔)装在一个袋里。
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彩色树枝。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导入:同学们,看看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2、预测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的现象。
(1)谈话:你们猜猜这些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把你们的答案填在我们的活动记录卡上(多媒体出示活动记录卡,老师介绍)。
(2)学生分组预测后汇报。
(3)谈话:你们猜的都不完全一样,那么应该怎样验证自己的预测呢?
3、亲历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探究过程。
(1)谈话:在做验证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科学研究活动友情提示(多媒体出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验证预测。
4、汇报实验现象,师及时评价,引导其它学生补充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探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无关。
活动二:研究固体的溶解和分离现象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谁愿意来尝尝是什么味道?白糖到水里为什么没有了?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2、分组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谈话:你们面前都在一小袋沙子和食盐,把它们放在水里再搅拌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动手操作。
(3)交流发现并得出结论:像食盐在水中那样,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3、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1)谈话:我要想把食盐和泥沙从水里分离出来有什么办法吗?(2)学生答后教师利用课件小结分离的三种方法:(米与水的分离;浑浊的水泥砂与水的分离;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活动三:知识的拓展、课外的延伸。
1、溶解及蒸发方法的应用(出示彩色树枝,师讲解制作方法)。
2、归纳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在不溶解的固体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我们可以把药片放到水里,溶解成药水,方便婴儿吞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事例,希望同学们今后细心地观察研究。
第四篇:《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盛水的水槽、干抹布。
教师材料:白板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也了解了固体,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关于固体的高难度的谜语,看看咱们班同学谁最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吗?
2、出示两则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1)山上水里到处有,有大有小硬骨头,开山凿取搞建设,房基路面处处留。(2)不用砖瓦起高楼,铁壳地板尖尖头,载人运货容量大,江河湖海任遨游。
3、说一说: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4、导入:看来,关于固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共同来寻找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奥秘吧!
二、实验探究,研习性质
(一)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固体,快打开袋子,看一看都有什么?
2、学生汇报。
有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4、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那就让我们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3、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小组内的同学要明确分工,注意合作。(2)按表格中的顺序把固体轻轻地放到水里,放一样,观察一样,记录一样。
(3)注意不要把水洒在桌上,实验结束后及时把材料收起来。
4、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土豆、玻璃球、汤勺、硬币、曲别针会沉,木块、铅笔、塑料瓶盖、树叶、泡沫会浮。
6、谈话:实验结果和大家的猜测完全一样吗?
7、教师小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预测和事实往往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更要尊重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三)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
1、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固体大小、轻重的关系
(1)谈话:还记得刚才的实验,土豆是沉,还是浮?(沉)(2)猜一猜。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土豆借我用一下,现在我把这土豆切下一小块,如果把它放到水里,猜一猜,它会是沉,还是会浮?
(3)学生预测。(土豆块会浮)。(4)把土豆块放到水里,学生观察,(5)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土豆块沉到水里了)。(6)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固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大小轻重决定的。(7)教师实验:把一长一短两根蜡烛放到水里。(8)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固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大小轻重决定的。
2、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形状的关系 A、探究固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你们看(师拿起土豆和蜡烛),蜡烛在水中就会浮,土豆就会沉,它们到底有哪里不同呢?(2)学生学生汇报。(材料不同)
(3)总结:看来,固体的沉浮和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沉浮也不同。
B、探究固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1)谈话:固体的沉浮还会与什么有关呢?老师这里有一团橡皮泥,把它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呢?
(2)学生预测。(橡皮泥会沉到水里)(3)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学生观察。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橡皮泥沉到了水里)(5)把橡皮泥捏成碟子状,放到水里。(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
(7)思考:两块一样的橡皮泥,一块沉到了水里,另一块却浮起来了,这是为什么?(8)学生汇报:它们形状不一样。
(9)小结:固体的沉浮不仅与材料有关,也与形状有关。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四)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
1、播放《驴子过河》的动画片。
2、思考:看完了动画片,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小马,它的盐到哪里哪去了吗?棉花又为什么变重了呢?
3、学生汇报。
小马的盐溶解到水里了。棉花不能溶解到水里,它会吸水,所以变重了。
4、说一说哪些固体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三、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收获?
2、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得很认真,既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又了解了溶解现象,关于固体还许多有趣的现象,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第五篇:《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元硬币、汤勺、橡皮、玻璃球、土豆、苹果、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树叶、盛水的水槽、干抹布。
教师材料:白板课件、蜡烛、土豆、苹果(一根和一段)。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个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求救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探究固体的沉浮
(一)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固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
有一元硬币、橡皮、小石块、土豆、泡沫、塑料勺、纱布、树叶。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
好,把你的猜测填到实验报告单一的第一行。
4、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3、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小组内的同学要明确分工,注意合作。(2)按表格中的顺序把固体轻轻地放到水里,放一样,观察一样,记录一样。
(3)注意不要把水洒在桌上,实验结束后及时把材料收起来。
4、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土豆、玻璃球、汤勺、硬币、曲别针会沉,木块、铅笔、塑料瓶盖、树叶、泡沫会浮。
6、谈话:实验结果和大家的猜测完全一样吗?
7、教师小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预测和事实往往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更要尊重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三)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
1、同学们,那你认为固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可能和固体大小、轻重有关系
2、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把它们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生回答。
3、好,我把它们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都浮在水里。
师:那和我们的猜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别急,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蜡烛和半截蜡烛,一个橡皮和板块橡皮,谁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固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大小、轻重决定的。
师:看来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不是由于固体的大小轻重这些简单的因素决定的。思考一下:为什么一枚硬币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下可以继续研究。
三、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一)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师: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是沉或浮呢?还有其他现象吗?
师:老师还个大家带来了两种固体:沙子和食盐。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又会有什么现象呢?想不想知道?
师:出示实验要求。谁能大声读出来?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演示:搅拌一会,静置一会,再搅拌,再静置一会,给大家足够的时间。
师:好,开始。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成果?
学生汇报:有的固体可以溶解,有的固体不能溶解。
(二)溶解与不溶解的应用
师:同学们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在生活中经常要把固体与水混合,比如:喂小宝宝吃药,菜快熟了放味精,往鱼缸里放小石子和水草。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生:喂药更加方便,增加菜的味道,为小鱼布置一个舒适的家。师:那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固体与水混合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四、探究固体与水的分离
师:固体与水混合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把固体和水分离开。比如:淘米、捞水饺。师: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
师:我们再把固体与水分离的时候常常用到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大大小小的小孔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师:我们先来分离沙子,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讨论,汇报。
师:找一找今天给大家准备的固体中有可以用的工具吗?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沙子快速分离出来,比比看,那个小组最快!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看,这是有实验的烧杯?食盐到哪里去了?
生:溶解了
师:那怎样才能把盐分离出来呢? 学生讨论、汇报:晒干
师:这个方法不错,大家看过闪闪的红星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潘冬子是怎样运盐的。
师:潘冬子聪明吗?这其实是加热蒸发的方法。
师: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有分离、沉淀、蒸发三种,大家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收获?大家可以从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的什么方法?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师:老师还个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树枝,你知道是怎样制作的吗?课件展示制作方法。
师:想不想也来制作一个?
布置课外拓展:制作美丽的树枝,下周一我们将举办一个小展览,来展示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