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3)《固体》教案

时间:2019-05-15 01: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修3-3)《固体》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修3-3)《固体》教案》。

第一篇:(选修3-3)《固体》教案

《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了解它们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3)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教学过程:

第一节 固 体

1、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分类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例如:各种金属、食盐、明矾、云母、硫酸铜、雪花、方解石、石英等都是晶体;玻璃、松香、沥青、蜂蜡、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第一、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无此特点。

例如:食盐粒都是正方体,硫酸铜也是正方体,雪花都是六角形的、明矾外形的八面体,水晶石为六面棱柱。

第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而非体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例如:将石蜡均匀涂在云母片上和玻璃板上,用烧红的钢针接触没有涂蜡的另一面。会看到云母上的石蜡熔化后的部分为椭圆形,玻璃板的导热性各方向相同,参看课本P56上的图15-1。又如,硫酸铜具有单向导电性,方解石发生双折射现象,也表明它们分别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上各方向不同。又如,晶体溶化有溶点,而非晶体是缓慢变为液体的过程,无熔点。

晶体又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上述的两条晶体的特点一般说是原晶体的特点,多晶体中小晶粒的排列无规则、杂乱无章,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无从显示出来。

2、晶体的空间点阵

单晶体和非晶体性质上的不同,可以从它们的微观结构不同做出说明。组成单晶体的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空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彼此相隔一定的距离排列成整齐的行列。通常把这样的微观结构称为空间点阵。

例如:食盐的空间点阵如右图所示,这正是盐粒不管大小都是正方体的原因所在。

方解石对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各个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所致。云母片各方向上导热性质不同,是由其空间点阵决定的。云母片中微粒排列情况与课本P57上图15-2类似。

第二篇:认识固体 教案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 眼睛 „„

秤 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总结:

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设计意图:认识固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该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来描述它。教学反思:

把 固 体 放 到 水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

学生:①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②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教师:① 学生实验器材一份。

② 米(带稻壳)、芝麻和盐、筛子各8份。

③彩色树枝1份。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

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第二课时: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6)归纳: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

(8)学生举例。

(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五、应用

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

第三篇:分类处理固体垃圾教案

分类处理固体垃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问题,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通过模拟采访表演,对垃圾分类加深理解,并认识到宣传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1.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2.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5分钟)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

师:同学们,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一起来欣赏我们的校园风景!

(校园美丽图片连播,师生共看)。

2.行为对比,引发思考。

学生再观看扔垃圾录象

师:小组讨论说一说,这两组图片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环境? 生谈此时的感受。

师: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居住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但是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抛弃的垃圾也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垃圾进行处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进行分类回收固体垃圾。

揭示课题:《分类回收固体垃圾》

二、探究新知

(一)、说—说,分—分.垃圾的产生

1、师:现在同学们好好想想,我们生活中都会产生哪些垃圾? 出示问题: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在说有哪些垃圾时,可能会片面的从家庭里说。这时教师就要作适当的引导:想想在学习中、建筑上等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垃圾。

(播放课件小结)

2、师:如果我们乱丢垃圾会对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出示问题:乱丢垃圾对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原来垃圾的危害这么大呀。播放课件小结: 垃圾的危害:

1、侵占耕地;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

2、垃圾中的病毒、病菌会让人生病,危害人体的健康;

3、垃圾气味难闻,破坏风景;

4、······

3.说说对这些垃圾的认识。

师:那么垃圾给我们带来的只是危害,它们一点作用都没有了吗?

老师引导学生从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有害垃圾三个方面分析、认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原来有些垃圾还可以再回收利用,它们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目前我国每年还有很多尚未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垃圾的价值。

4.学生动手分垃圾,垃圾的分类

师:这样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垃圾的利用价值特点将它们重新分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把这些垃圾分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用垃圾道具分类),(垃圾:废电池、易拉罐、废报纸、烂菜叶、过期药品、剩饭、灯管、塑料瓶纸杯、树叶、金属、灯管、废涂改液、瓜果皮、杀虫剂罐子)

(1)、学生分组讨论分类,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5.师生共同分析我国垃圾桶的设计、分类

师:你了解垃圾的家吗?你平时留意过学校的垃圾桶吗?仔细想想,谁来说说。学生讨论回答。(课件显示)师:我们把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可回收垃圾,把不能够利用的垃圾称为不可回收垃圾,因此在我国的垃圾桶设计基本是这两种,但在不可回收垃圾中还有一些垃圾是比较特殊的(废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罐子),我们把它们单独分成一类,称为“有害垃圾”。所以在一些地方还设计了第三个垃圾桶。

(课件显示)

师生检查上台演示的分类情况,了解各组分类情况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二)、垃圾的处理方法

师:我们把垃圾分类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些分类好的垃圾呢?

1、可回收垃圾的处理

可回收垃圾处理方法

其中可回收垃圾的主要加工处理、回收利用的方法有:

1、垃圾再生法

垃圾经分类后,对其中可直接利用的物质进行再回用。如:废弃的玻璃、塑料、金属、纸张书报、木材废布、废油等。

2、垃圾焚烧发电法

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既能彻底消毒除害,又使垃圾变成了能源。

3、垃圾堆肥法

依据传统的农业积肥原理,利用有机垃圾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

4、垃圾生物降解法

运用具有多功能高降解能力的多种菌群,对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加快分解,使其变费为宝、物尽其用。按菌种不同,又分为厌氧降解和氧化降解两种。

2、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1).填埋法:

(2).焚烧法:

焚烧法是指把垃圾送到专门机构进行燃烧处理,把污染降到最低。

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是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的。目前,正向焚烧法转化。

3、有害垃圾的处理

主要是把垃圾送到指定机构无公害化处理后再填埋。

学生回答,课件显示

三、回归生活(一)处理方式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上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了垃圾的处理方法,此时再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形成对比,便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处理垃圾方法。)

课件显示学生处理垃圾的图片(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师:那么我们这样分类回收垃圾有什么好处呢?请各小组讨论再回答好吗?

你们说的可真好,通过讨论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好处(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省资源)

四、谈谈收获、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的保护者,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只要我们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就可以为环保出一份力!

第四篇: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

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

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

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

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6、请同学们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都取出来了吗?有没有变化呢? S:方糖融化。T:方糖哪去了? S:方糖化了

T:像方糖均匀分散在水中成为溶液的现象叫做溶解。反之,像沙子这样沉下去,没有变化,叫做不溶解。

看来固体放到水里除了沉浮现象以外,还有其他性质,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进一步研究吧!

三、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同学们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如果把这两种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S:现在发小组为单位,我们同学来猜一猜?

T: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S:学生汇报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分别把沙子和高锰酸钾倒入水中,边倒边观察现象,然后再用搅拌棒搅拌,一边搅拌一边观察现象。

2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卫生。T:谁来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S:汇报

2、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还有的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我们的生活。

T: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应用呢? S:学生汇报

T:看来同学们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一些的生活经验。

四、分离

T: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讨论一下他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分离)

T:那么怎样才能把溶解或不溶解在水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呢? S:让沙子沉下去,把水倒掉,这样的现象在科学上称为沉淀。用太阳把水晒干,这样叫做蒸发 用细小的沙布把水漏下去,这叫过滤。

T:小结:谁能说说把固体从液体分离出来有哪些方法?(板书)

五、拓展

T:老师看同学们上课积极踊跃的发言,表现这么好,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这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成的呢?

T:感兴趣的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把你们作品展示给大家,让我们来共同分享你的成果!

第五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下载(选修3-3)《固体》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修3-3)《固体》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五篇]

    3.3.1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

    《拿来主义》教案 - 选修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

    选修2教案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教案 2012.4 一、教学目标:1、理解法国共个制的最终确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2、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额内容掌握法国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的......

    (选修)《封锁》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 4、《封锁》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把握翠远和宗桢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说写作的意图。 2、理解小说隐含的寓意。 3、通过资料搜索,集体......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

    《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自己建构出固体的概念 2、通过学生讨论能够比较出两种固体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

    固体密度的测量 教案(推荐)

    固体密度的测量(一) ——实验专题课型 淮安市第六中学 黄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

    固体高中二年级教案(大全五篇)

    1、知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3、知道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 4、知道一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