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05-12 16:0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篇:“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 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 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 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改革内容及目标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双创型”人才的特征,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配套,“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活动存在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于创业活动,也并不是所有适合创业的创新都会转化为创业活动,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存在多样性,包括创新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复制型创业。任何不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所以,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大学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除个别有针对性的环节外,创新教育基本上没有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而是存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之中,体现为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具有自成体系的、较为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课程和训练环节,需要由学校为学生单独组织相关教学。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从事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往往实行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所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起点。通过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 “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经管类人才为例,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三)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选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再次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是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是十分复杂的,难于直接由他人传递,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其构筑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知识又具有社会性,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的提高。所以,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真实世界的情境,强调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所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首先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其次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

(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所以,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的整合 ,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确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梯为层次的,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展系统性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纳入整体培养方案,并占较大的学习份额。

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不断扩大学生的自主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向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自主确定实验内容、方法、步骤 ,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 ,以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能力。

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 ,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四是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在加大投入 ,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的同时 ,应注重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尝试 ,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创造和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习中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训练。

五是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六)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第二课堂”较少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团队的组成及能力的培训过程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渗透互补,具有综合性;运作过程中,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凸现团队精神;与社会接轨较为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双创”冲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

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 ,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同时,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四是通过学生的“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

五是积极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当只有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时,才能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墨守陈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质量考核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核制度,而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双创”能力的测评。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进修、访学、公派出国等相关制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追踪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领军式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术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 ,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特别是经管类学校,更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九)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创新和勇于付诸行动的精神,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

二是合理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就理工类人才“双创型”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作为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比较难确定,一是创什么新,二是创什么业。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的创新特点和创业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向。

三是研究分析“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仍有一些值得今天继承,但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支撑。改进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

四是研究确立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课题将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也作一些研究。

五是“双创”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落实。即设计出具体的“双创”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到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要求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确立“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是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源于现有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题将对“双创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建议。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源进行调查,从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2.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也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

3.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4.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充分吸取兄弟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

5.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6.基于现有文献,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7.召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8.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试点,对试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二篇:大学校园双创型人才培养

大学校园双创型人才培养

张喜风

(安徽农业大学,动科院,09级)

摘要: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关键字 : 大学校园

培养

全面发展

人才

大学学校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的走向和态势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才,而且也关系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与层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成功型人才,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是制胜的关键性因素。而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托,高等学校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官关键所在。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作为新时代主力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即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用共同理想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续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切实引导广大师生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追求繁荣富强的大“我”中才能真正体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也就是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精于科技本身,还要精于同人精神世界直接相关的人文。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艺术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则早就熟悉到:“从艺术使我比从物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高雅的文艺演出,厚重的历史展览,催人奋进的刊物,以及精心设计的景点、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同时,还要举办一些有关哲、史、美、文、艺等内容的活动,营造能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创新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比如说,可以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读书会,由学校组织教师选出一批最畅销书刊或中外名著,把优秀的精神食粮推荐给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开展文艺批评,调动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论坛、成立科研社团、科研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及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广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大学是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起点,当然要让学生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大学的职责是向学生展示人生的道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明智地作出了选择后,路要自己走,这才是所谓专业发展的阶段,要留给本科以后的教育。所以,大学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根本,又是所谓“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面面俱到。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战场”。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激发创造热情,产生创造灵感,形成创新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知”与“行”达到最佳统一;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完善个性发展;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攻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篇: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0)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时代呼唤培养“双创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全民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现有的工作机会、“精英”岗位相比,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就业形势的紧张,需要更多的求职者成为工作机会、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必然会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业和创新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着管、教、学三方认识尚未真正到位、缺乏强有力目标导向及合格师资、重理论轻能力、重形式轻实质、重书本轻创新、重主导轻主体、重局部轻体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动手等实践能力差,缺乏自我创新和开拓精神的问题。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要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学习需求调研为依据,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保持特色、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原则,更新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趋于同步。

一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开出富有时代特点的公共选修课,比如,创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成功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创办小企业等,同时要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引进课堂,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等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是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验课、实践课、能力实训课;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能力发展为辅、通过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发展学生能力的观念。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去组织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模块。

四是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堂讨论的内容,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或到企业参加短期工作,搞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大学生需具有十大创业能力,即人际沟通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捕捉机会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范式,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一种被动“储存器”,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权利和实践的权利被剥夺,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从原则上讲,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大力提倡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课外训练式、情景体验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和探讨学习。二是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终身自学的目的。三是改进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积极开展CAI教学、仿真训练教学、情境模拟实战训练等,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四是要改革考试方式。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要求,采取开卷、口试、小作文、大作业、模拟情景实际操练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学到手,最终提升学生的十大创业能力。三)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创型”教学团队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果我们没有一大批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体验在“创业第一线”的高水平和一流的教师,他们自己本身就无法确立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更无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无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创业意识的和创新才能的人。因此,一要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制定特殊的政策,吸引高学历创业管理人才,同时要大胆聘任学历不高但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校外企业家来学校兼任讲师、教授、创业导师的工作,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二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学位和到著名企业挂职锻炼,进修提高,更新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四)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强化实践教育的有力措施。

1.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该活动能激发学生“双创”意识和“双创”兴趣。

学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内或邀请校外专家、教授讲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介绍科技动态,用专家、教授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2.开辟“企业家课堂”活动。学校开辟“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创业的过程、做法、经验、体会和教训,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使学生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感受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大学生成才与择业的关系,体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分享企业家们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3.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各种条件,设立导师制,通过专业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欧因杯”教学技法大赛等,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五)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突出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增加设备投入。

3.给予人力支持,提供队伍辅导。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支持参与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该计算工作量,并优先批准专业科研课题。

4.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励志奖学金。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可作为科研成果;获奖的部门,在年终工作考核时优先评优。

第四篇: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探讨可行性,为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第五篇:“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题

“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通过制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等构建宝石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高校培养模式宝石学专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经济环境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为例”(编号:2016GJJG321)

【中图分类号】G64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1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迎合了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转向多元化和复合化。即便是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双创”教育作为全新理念,在引领和扎根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学生学习、生存以及发展等综合能力的培育,以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应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下,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路径制约和束缚。

二、优化课程设置

立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背景,应用型高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革新,有所突破。一方面,要从原本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单一职业归属,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汲取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和学科互涉能力,为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在通过课程设计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成长,对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力、质疑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予以全方位的开拓,并将此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的核心和改革的重点。再者,课程设置要体现出与社会的关联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认知和感知诸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促使其日后能够在岗位中运筹帷幄。如:学生将来想经营自己的首饰设计、加工、销售工作室,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评估等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获颇多。

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易事,还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侄桔。针对“90后”乃至“00后”对新生事物高度敏感和快速反应的特征,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计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结合新生代特征创新性地引人新媒体(如:映客、YY、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人才储备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双创型”人才中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加??与学生的互动。为此应做到:

教师应该在授课时多讲述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如:直播、YY、博客等销售、运营方式及技巧,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通过不定期的发布主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汇报,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如:课上都引入一些典当、珠宝公司、店面、工作室运营的不错例子,让学生丰富见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当“双创”人才。

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与课程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注重“学分”,而应更加注重“能力分”。

五、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能够打破学院界限,可以将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实验运用到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将毛细现象、润湿、轨道理论等物化专业名词的讲解运用到宝石专业的人工合成、宝石改善、有色宝石等课程的教学中。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如:典当行、珠宝公司、珠宝质检站等)的交流,及时了解毕业学生在相关单位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内容的建议,拓展科研业务合作及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渠道。固化一批基础好、管理严、工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巩固实习成果,提升实习效果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科技的快速发展,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下的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建立在破旧立新,全面转型的基础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引导下,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媛,陶楠,荆玲玲.高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6.9,164-165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为培养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7-19.[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2):65-67.

下载“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木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小编整理]

    【摘要】“双创”教育是指融合创新与创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能为国家的兴旺发展提供动力,为社会的实质性发展提供人才。本文从“双创型......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本站推荐)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

    人才培养模式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人才的培......

    海立集团大Y型人才培养模式

    海立集团大Y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的企业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技术员或工程师往往干上若干年之后,如果还没混出个一官半职,或升上一个什么管理职衔的,你就会觉得挺没面子,人家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