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2: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第一篇: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双创”教育是指融合创新与创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能为国家的兴旺发展提供动力,为社会的实质性发展提供人才。本文从“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高校进行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要进行“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拥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双创型”教师是指在创新与创业方面拥有专业的知识理论,同时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兼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在当前经济时代引领下,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不但和现在如今的教学方法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因素的就是“双创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这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否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经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能否培养出双创人才的重要因素[1]。因此,教师是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两者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1加强“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教师以教学科研型为主,这就注定高校“双创型”教师公司运营的实战经验缺乏。各大高校在教师评价方面也是以教学科研水平为主,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对“双创”型教师甚至存在边缘化情况,是大家眼中的所谓“不务正业”,现在看来,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高校教师在企业运作和投资方面对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双创型”教师还缺乏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定相关制度,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高校教师自主创业、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等,但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的压力下显得有心无力。还有,中国高校缺乏一支健全的“双创型”基础教育导师队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需要采用了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优秀人才到校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或指导的方式。这样的做法能营造一定的氛围,带动指引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但是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只是蜻蜓点水,更像是一阵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系统的基础教育,需要大量有进行基础教育的教师,这是我国高校薄弱之处。最根本的是,部分高校没有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学生双创教育上[2]。有的学校对双创教育设有专项基金,但是比例很低,有的甚至没有,主要的精力还都在学校的扩建扩招上,没有转移到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用自己的“老一套的”,不与时俱进,所以,高校双创教育水平发展不快。学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高校双创能力培养水平。

1.2“双创型”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双创型”教师是高校推动双创人才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教师个人素质及其团队成员之间素质结构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双创”人才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时空境遇的变化和发展,高等院校在开展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及其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减少劣势,推进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3],以适应高校“双创”教师在进行自我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同时促进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需要合理设计和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育在不同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双创教师资源之间多元化组合,整合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创业政策分析、专业技能等知识内容体系。在师资人才个体及其团队之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借助师资基础理论和实战技能的拓宽,不断向学生传授实用而必备的知识。

1.3“双创型”教师建设后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进行“双创型”教师建设之后,学生应该在第一课堂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的发展动态,了解更多的科研成果。“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确定培养目标,确立“双创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培养方式,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学新型模式。根据“双创型”人才的需求特点,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人才培养始终以“双创型”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2.1优化师资队伍的组成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需要在许多方面做足够的准备,其中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就是其有力保障之一。当下,打造一批优秀高素养教师团队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着力培养一批的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适当引进知名企业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外校内互相结合,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鼓励校内的教师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继续教育,选送比较优秀的教师去国内外著名的企业以及高校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去机关或者企业进行有关的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高校要引进社会上的优秀师资力量,聘请社会上有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到学校进行演讲和任职,更好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5]。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本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之处,高校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名师专家,达到资源共享。

2.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方面,在对双创教师团队的培养之中,提高教师生产实践的能力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6]。高校在“双创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应该在时间和资金方面支持教师开展创业体验,以此增加教师本身的实战经验,避免纸上谈兵,甚至可以将课堂延伸至市场,深入企业,也是解决“实践教学无力”的良方[7]。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内外有成功案例的高校进行因地制宜的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好方法可以借鉴融合,避免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车。特别是一些公认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可以进行研究,制定标准的本土化的课程,供高校使用。成功的企业家就是一个优秀的“双创型”导师吗?也不见得,优秀的企业家在经验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对企业成功运营的过程不能分析总结,联系到理论依据,那这个成功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不能获得启发和教育,所以,校外企业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双创型”导师。

2.3促进双创型师资队伍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

为了使“双创”的成果能够落地生根,打通“高校——市场”的通道是必要的。如果有很好的创业主意,却无法去付诸实践;或者有创新创业成果而无经济效益,这样的双创教育也不过是空中楼阁[7]。如果学校能够组织一批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为师生服务,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双创教育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成果转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反哺学校为此花费的经费,进而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3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把培养人才方向的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业为指标,虽然这期间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不断的出台,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行而有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课程体系改革

现在的高校课堂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并且有些学到的知识并不知该如何去运用,所以形成了一些死读书的现象。在这里提出一些课改建议:3.1.1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8]。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传授知识,而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将所学的东西能够运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来规划自己的学习。3.1.2教学内容具有超前性,实时性,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变化,让学生的认知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来拓宽学生的视野。3.1.3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师单独传授的方式,采取“三疑三探”教学法,老师为主导,学生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搭建创客空间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实践之中进行创新。让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以创客空间为平台,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或者团队,帮助他们规划创业方向并实现创业的孵化,引导创业团队进行创新。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更早的接触到创新设计生产中,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客空间还可以定时推出一些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来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校也可以引进一些优秀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双创型人才。

3.3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创新创业教育,对已有的政策督促学校落实,为学校的“双创”教育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创造平台,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友谊的桥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园等基地培养和扶持一批项目,对优秀的“双创型”学生代表进行表彰等。

4结语

现如今,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的双创型教育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双创型教育体系。尽管我国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的优化,都需要双创型人才,然而双创型师资的建设非一日之事[1],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社会的需求,仍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常江.高等农业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2]李鑫,李政洋.我国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8).[3]刘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阈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5).[4]宋传玲.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5]赵珊珊,郄旭.职业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改革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6(32).[6]王庆华.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7]赖文辉,黄逵友.地方高校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嘉应学院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7).[8]张鹏飞,李向阳.高职IT“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31).

第二篇:“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 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 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 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改革内容及目标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双创型”人才的特征,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配套,“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业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活动存在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于创业活动,也并不是所有适合创业的创新都会转化为创业活动,创业需要高潜质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存在多样性,包括创新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复制型创业。任何不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所以,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大学应努力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辨证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除个别有针对性的环节外,创新教育基本上没有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而是存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之中,体现为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具有自成体系的、较为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课程和训练环节,需要由学校为学生单独组织相关教学。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从事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往往实行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所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起点。通过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学习动因,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 “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经管类人才为例,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三)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培养方式。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选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再次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是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是十分复杂的,难于直接由他人传递,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其构筑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知识又具有社会性,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的提高。所以,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真实世界的情境,强调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所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首先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其次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

(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所以,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的整合 ,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确立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阶梯为层次的,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展系统性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纳入整体培养方案,并占较大的学习份额。

二是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不断扩大学生的自主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向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自主确定实验内容、方法、步骤 ,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 ,以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能力。

三是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 ,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四是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在加大投入 ,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的同时 ,应注重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尝试 ,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创造和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习中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训练。

五是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六)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第二课堂”较少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团队的组成及能力的培训过程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渗透互补,具有综合性;运作过程中,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凸现团队精神;与社会接轨较为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双创”冲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

三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 ,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同时,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四是通过学生的“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

五是积极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当只有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时,才能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墨守陈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质量考核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核制度,而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三是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双创”能力的测评。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存量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进修、访学、公派出国等相关制度,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基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追踪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创业师资短训班,传授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业教育方法;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对一些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应鼓励其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联手,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研发适合教学要求的模拟仿真系统。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领军式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术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 ,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建立新进教师的实践制度,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具备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作为应用型师资的必备条件。加强与企业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创业资源,特别是经管类学校,更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

(九)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以创新和勇于付诸行动的精神,建立健全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的辩证关系。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理清楚创新创业的关系。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助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体安排。

二是合理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就理工类人才“双创型”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作为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比较难确定,一是创什么新,二是创什么业。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的创新特点和创业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方向。

三是研究分析“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仍有一些值得今天继承,但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支撑。改进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拼盘式改进,二是颠覆式调整。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

四是研究确立学生自我发展机制。“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干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本课题将在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上也作一些研究。

五是“双创”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落实。即设计出具体的“双创”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到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要求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确立“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是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较为薄弱,这源于现有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但这一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课题将对“双创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建议。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源进行调查,从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2.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也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

3.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4.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充分吸取兄弟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

5.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6.基于现有文献,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7.召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8.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试点,对试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篇:大学校园双创型人才培养

大学校园双创型人才培养

张喜风

(安徽农业大学,动科院,09级)

摘要: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关键字 : 大学校园

培养

全面发展

人才

大学学校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的走向和态势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才,而且也关系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与层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成功型人才,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是制胜的关键性因素。而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托,高等学校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官关键所在。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作为新时代主力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即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用共同理想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续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切实引导广大师生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追求繁荣富强的大“我”中才能真正体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也就是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精于科技本身,还要精于同人精神世界直接相关的人文。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艺术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则早就熟悉到:“从艺术使我比从物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高雅的文艺演出,厚重的历史展览,催人奋进的刊物,以及精心设计的景点、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同时,还要举办一些有关哲、史、美、文、艺等内容的活动,营造能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创新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比如说,可以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读书会,由学校组织教师选出一批最畅销书刊或中外名著,把优秀的精神食粮推荐给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开展文艺批评,调动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论坛、成立科研社团、科研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及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广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大学是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起点,当然要让学生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大学的职责是向学生展示人生的道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明智地作出了选择后,路要自己走,这才是所谓专业发展的阶段,要留给本科以后的教育。所以,大学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根本,又是所谓“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面面俱到。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战场”。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激发创造热情,产生创造灵感,形成创新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知”与“行”达到最佳统一;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完善个性发展;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攻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就职企业对于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一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庆幸的。这篇文章,主要对于如何培养创兴型财经人才作出了合理的分析,叙述了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如何改革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创新型财经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能够适应,并且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能够完成自身的最终目标,对于本学校的教学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更加重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1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方案自己专业方面的建设

目前,优化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完善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极其重要的。一些职业院校建造了一种新型的多学科体系。结合了多个方面的知识,以财经知识为中心,涉及了经济、法律、文学等等多个方面。鼓励实现多个专业的相互结合,力求把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职业院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更加的重视综合性的教育。此外,这些职业院校依据自身主要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了学校里其它专业学科的全面的发展,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学校要求学生们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的发展。

2如何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综合素质

2.1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

对于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注重实践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只有科学、合理的设定综合性的实验科目,才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只有合理的、高效率的设定开放性的一些实验科目,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钻研有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性难题。只有适当的创造网络教学平台,不断的完善模拟的实验室,才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独立钻研知识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与生产实际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在进行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道路中,不仅仅要将理论知识以最专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最大化。

2.2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

事实上,我们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的去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的体系以及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实践基地。必须要承认的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此外,定期的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方面的有关的科技型竞赛,对于展开学生在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使学生们能够完全的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参加课外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如何进行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改革

3.1如何进行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下,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方法,然而,职业院校也不例外,与传统的学年制不同之处是,学分制一种学习的计量单位。更详细的说,就是根据学生们所选择的课程来取代学生的学年成绩。然而,这一种制度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的带动学生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建完整的教学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创建完整的规章制度后,我们应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制度,力求在将来的某一天做到最完善。然而,创建明确的规章制度的作用则是能够清楚的掌握一个科目的教学质量,可以最大化的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效果。有关方面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大体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实验室的管理、教师队伍的管理、实习基地的管理、学风管理等等方面。此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3.2创建有质量的教学监控系统:

为了达到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从某一方面来说,职业院校必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有关方面的专业性的管理工作。这些有待深化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教学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考试的方式、教学的方法等等一些方面。同时,职业院校必须设置良好的资源,对待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严格认真,对教学实践的这一方面更应做到重视。职业院校最好能够严格的监管教师的教学的效果,并且努力提高课堂上老师的教学的质量,严格的把握好教学实践环节这一关。

3.3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从当前的形式分析,想要做到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方便化,我们必须尽最大的能力提升全方位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努力增强教学管理资源方面的信息化,进而做到教学管理的透明化以及科学化。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一切有利的科学手段,提高信息化的管理的水平,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当全方位的考虑学校的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财经教育理念的创新改革,谨慎的挑选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进行辅助。结论: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总的来说,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会谨慎的观察社会市场的实际的需求,全面利用好各个方位的资源优势。不仅包括了经济学、市场学还包括营销学以及管理学等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如何改革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教学管理的模式。这实际生产中,我必须做到全方位的使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定期的频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注重给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企业运营的流程,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加强职员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石丽军,刘海霞.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章,2014(19):125-126.

[2]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145-146.

[3]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58-159.

[4]宋树理,严焰.《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2):147-148.

第五篇: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论文

摘要: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导师制形同虚设,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及实践教学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应从师资配备、导师制、经费保障及人才质量控制方面进一步推动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卓越人才;拔尖创新人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针对黑龙江省“大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黑龙江省启动了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专业改革建设,将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重要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问题的高级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4年被国家遴选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

一、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招生实行计划单列,按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单独编班进行培养,各省均在重点本科(一表)批次招生,只招收当地考入我校高考分数在前10%的学生进入拔尖班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班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专业在校生94人。其人才培养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目标”,秉承“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践为先”“自主学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理念。针对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素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现“立足龙江,面向全国”的理念,服务于黑龙江省建设农业强省的需要,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培养需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宽厚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农垦系统、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

二、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在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一)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共性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创新设计了“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研讨课程国际化,拓展课程网络化”的“四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课程设置上,所有专业课程均按模块化设置,如对所有学生实行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导论类、公选类、艺术类等)模块、大类课程模块(大类必修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学生通过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养成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修读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特色。

(二)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强化“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三创一训”的能力培养模式。坚持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提出“一年看,二年练,三年带人干,四年能实践,全程创新不断线”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实验、创新项目、创新竞赛、创业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除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听取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或教授学术报告2次以上,本科期间必须完成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至少一项,参与学术导师科研课题,并结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三)实行学分制管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选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和自我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逐步推行国外原版教材的英文授课。在实际教学中创新设计“小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的“三层次”教学新模式,让教学从“教”向“学”转变;从“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和结果结合”转变。学生考核从“多人一题”向“多人异题”转变,再到“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三自”模式。

(四)构建多级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实践教学建立“一个基础、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1234”四级实践教学平台。“一个基础”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平台。“两个平台”是指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课内实践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三个层次”是指实施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研究创新性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四个结合”是指在两个实践平台上,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优势学科、优秀教师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渴望与大学合作,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快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发展需要吸引人才的特点。在知名企业多建立校企合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并与老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相结合,研究、探讨、寻求大学生校外实践实习的新模式。同时针对拔尖学生培养特点搭建学术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术平台,建设中外网络开放课程,利用国家交换留学生项目,以及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访学等方式,提供机会将有潜力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视野。

(五)实行“三个一”导师团队为学生配备1名学院专业教师,1名实践导师和1名高年级学生,分别负责指导熟悉和了解专业发展、学生课程选择和创新实践、实践方案制定和毕业设计、学习实践督促等。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指导下实现“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各类科技竞赛,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导师负责督促和监督,实施“一帮一”助学制度,将同学间的水平关系拓展为“高年级-低年级”的纵横立体模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尽管实行了导师制,但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并不密切为鼓励创新,强化创新教育与科研训练,学生进入第三学期后,专业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业学习指导教师,拔尖学生的导师均为在专业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副教授,由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结对,每个导师指导的同一届学生不超过2名。在每年分配导师后会举行师生见面会,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

(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选课;

(2)导师必须亲自负责学生的学业、考研和科研实践的指导;

(3)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习及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辅导和点评。

(4)定期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辅导;

(5)要求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拔尖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学校与专业都实行了导师制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导师制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在导师分配初期与导师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但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渐渐与导师失去联系,师生之间关系并不像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与学生关系那样亲密。

(二)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悖农就业”现象比较普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输送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方向出现了背离,学生期望就业地区大多在城市,选择非农就业岗位,就业意愿出现了“悖农”倾向。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较低,学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没有把专业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也导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悖农”的倾向。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对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过程中,只有8.91%的学生认为专业所学知识是实用的且能够指导实践,其余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实用或一般。此外,48%的学生不清楚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96.12%的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三)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落后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有专业教师16人,14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全部为高校毕业生,只有1人挂职任科技副县长3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余教师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或基层的实践检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由于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压力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没有机会到基层或企业锻炼,这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

四、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实行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促进的师资配备制度为拔尖创新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若干名教授(副教授)为导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按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个性化课程、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利用东北农业大学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校)工作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师资人才。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知名教授或学者为学生授课。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承担各层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企业学习、实践和训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论文。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

(二)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强化学院领导直接管理拔尖班职能,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学院主要领导、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作为学年主任,分别负责一个学年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拔尖班主任。大一主任由副书记担任,侧重入学思想教育;大二主任由教学院长担任,侧重学习方法与专业教育;大三主任由院长担任,侧重专业提高与创新教育;大四主任由书记担任,侧重择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交叉融合,协同配合。

(三)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教学科研经费充足多渠道筹措经费,包括由学校联合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大对卓越农业人才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保证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补贴、购买学生保险的投入。除了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对各种专项经费在预算中单列,以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在学校正常水平上浮50%,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SIPT、创新竞赛项目并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四)创新人才质量控制机制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时沟通反馈信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库,分别在毕业半年、1年、2年和5年向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进行调查,反馈信息,并分析整理。根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3]14号,2013.[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9-05].http://www.xiexiebang.com.[3]东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班管理办法[A].东农教字[2014]22号,2014.

下载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推动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在......

    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高校创新型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PHP软件已经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械建筑、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P......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不......

    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我国2014年正式开展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本文从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研究,学前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两个......

    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 :本文对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及可行性方案,以为这一新兴学科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 :教学模式 培养模......

    “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