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小调集萃教案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案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课型: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珠海市第四中学 胡慧明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教材分析:本单元介绍《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小放牛》等四首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他类别的三首作品。小调又叫“小曲”“小令”。小调常常在劳动闲暇娱乐、节庆等集会场合演唱。小调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旋律性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喜爱本单元所学习的小调歌曲,认识了解小调。
2、学习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深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龙船调》、《小放牛》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小调音乐,感悟江南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了解地方民歌的特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江南名城景致如画,江南小调如江南山水般秀丽,柔美、细腻。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一首江南民歌《无锡景》。(请同学们一起合着伴奏演唱《无锡景》。)
这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特点鲜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
小调的概念——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小调的特点: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新课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根据上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请同学分小组来介绍单元中的地方小调。
(一)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们介绍一首湖北民歌《龙船调》: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聆听歌曲。
2、交流感受: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听觉感受?当你在聆听歌曲的时候,脑海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想象和联想?
3、作品介绍: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
4、教师点评:《龙船调》整首歌曲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很浓。再加上后面半说半唱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总之,这首短短的民歌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二)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们介绍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 学生活动:
1、通过赵州桥引出关于赵州桥的传说,通过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歌曲中的歌词意思。
2、作品介绍:《小放牛》是一首民间传统歌舞剧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其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3、欣赏歌曲《小放牛》
4、教师点评:《小放牛》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这是一首四句
体乐段构成的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民歌。
(三)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们介绍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学生活动:
1、沂蒙山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特别是那里的歌更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2、作品介绍:《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3、聆听歌曲:感受一下这首民歌的特点?问题:①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②旋律特点是什么样?③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教师点评: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53年秋山东沂蒙山,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这首歌在沂蒙山的百姓中已经六十年,六十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腔调都差不多,变的只是歌词,但每一段歌词都记载了一段历史,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四)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们介绍一首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 学生活动:
1、用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导入,这首歌曲表达了众人合伙力量强的道理,像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一根竹竿容易弯》。
2、作品介绍: 《一根竹竿容易弯》是一首湖南地方风格浓厚的歌曲。歌词仅有一段,七言、六句,句法方整。
3.欣赏歌曲:我国著名湖南籍歌唱家何纪光就曾经演唱过这首歌,他的演唱风格独特、韵味十足,并且运用了湖南方言。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吧!
4、教师点评:《一根竹竿容易弯》是流行于湖南的一首传统民歌,歌名来源于歌曲的第一句歌词。歌曲配上湖南方言的衬词“梭
郎”、“梭那一子郎当那个依梭呀一梭”、充分体现了湖南民歌的地方特色,用质朴的语言“众人合伙力量强”阐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用了地方方言,衬词衬句很多,如:扯脱难、竹竿等)
三、学生活动小组展示表演唱
加分表演环节:请小组派组员来演绎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小调。如《无锡景》、《沂蒙山小调》。
四、学生评价:
请每个小组选两位组员进行小组自我评价和小结。请评判组的同学点评和评分。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四首民歌属于民歌中的小调。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湖北民歌《龙船调》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艄公的幽默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民间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
第二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
◆胡青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
1、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3、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4、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方法:
1、学生利用钢琴自学歌曲,模仿。
2、比较法。教具准备:
1、歌曲录音:录音机、教学磁带、转录的磁带。(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有关山东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2.聊一聊:
⑴请学生看沂蒙山风光图片,感受沂蒙山秀丽景观。(PPT展示)⑵出示山东省政区版图,指出沂蒙山的地理位置。⑶分析山东民歌的特点。
⑷简析《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小调特点。3.问一问:
①这首歌曲是山歌还是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②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扬)③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④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草低儿、谷子儿)
⑤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
拖腔)
⑹听歌曲录音,感受歌唱的音色、感情。4.唱一唱
⑴教唱歌曲并跟着节奏演唱。
比一比谁学的最快。(2-3遍争取学会)。请你说说哪好听?为什么好听? 生: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⑵学习歌词:
学习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⑶小结: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衬词和拖腔的应用,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
⑷学生跟录音学唱第二遍。师指歌词。你认为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重点解决实际的难点:方法:画拍。唱准长音的拍值,范唱重在吐字,感情表达。)你们想听老师唱一遍吗?师范唱。
⑸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一遍好吗? 解决音准问题:
a.休止符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b.山歌特色的表现:终点体会“鱼咬尾”的。重点揭示:“鱼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讲解:什么是鱼咬尾。
小结:这种句头接句尾的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你能举例吗?
诗歌中的、以前学的歌曲:《童谣》,《小白菜》真好,同学们果然聪明,你们只经过几遍的学习就自己学会了唱这首歌,继续努力呀!大家学会了唱这首歌,那么怎样唱得更好听呢?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的学习方法: c.处理歌曲:处理歌曲唱好歌曲:归韵、口型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d.要想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哎
1、好、哎
2、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换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保持字尾:韵母。口型要统一。练习一下。
小结:正是衬词和拖腔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5.演一演
⑴出示几种打击乐器,给出节奏型
锣 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 ⅹ∣ 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三角体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 ∣ⅹ ⅹ ⅹ ⅹ∣(123小节重复)
⑵请会乐器的同学试奏,为大家伴奏。6.编一编
请同学们根据沂蒙山的旋律即兴填词,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家乡——英山,并且把他试唱出来。
⑴人人那个都说哎~
()()好~ 英山的()()人民()
热心肠~ ⑵山()那个水()哎
多()人~
高山那个()()哎
()()长~ ⑶水波那个闪闪哎~
茶飘香~ 英山的那个美名哎~
()()()~ 7.大总结。
第三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初中音乐第七册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施海燕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过程:
课前民歌串烧
《谁不睡俺家乡好》 《茉莉花》 《茉莉花》引导学生一起唱 一.导入:
提问1:亲爱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好听的歌曲,这两首歌曲是?(师范唱一两句作引导,江苏民歌《茉莉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提问2:这两首首民歌的旋律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优美、婉转、悠扬、舒展)
提问3:同学们,那你们觉得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两首首民歌属于山歌、号子、小调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小调)
(师总结:这两首都是民歌小调,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的用以抒发情感的小曲儿。旋律流畅、婉转悠扬,表现力强。)
提问4:对比:同是小调,江苏民歌和山东民歌在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说方言:我是江苏人(生说方言),我是山东人(师模仿山东口音)
地域的不同,音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江苏的民歌小调比较委婉柔美、轻盈细腻。山东民歌小调比较质朴醇厚、舒展豪迈,略带有一点山歌的风格。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学唱歌曲: 1.听歌曲
听情绪
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很陶醉,老师也被歌曲打动了,是怎样的情感打动了你们呢?(对沂蒙风光的赞美之情)
师总结:歌曲用优美舒展的旋律地抒发了人们对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的赞美之情。(同学们以为老师说错了是吧,其实没有,现是古诗中的读法,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在新中国建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它被称为山东民歌的代表。: 师:你们到过沂蒙吗?让我们走进沂蒙,领略沂蒙好风光!2.欣赏沂蒙风光,再听歌曲 3.介绍沂蒙: 师:沂蒙美不美?
沂蒙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山东的一个地区,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真是山美、水美、歌也美呀!4.讲段落
师:一起来看歌曲,民歌小调大多一曲多段,词短意长,歌曲有几段歌词呢? 师:歌曲有三小段,最后还加了一个结束句。5.师范唱第一段
听乐句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唱
听老师来唱第一段,请同学听听歌曲有几个乐句?(4个乐句)6.第一遍唱旋律
处理变拍子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唱一唱旋律
同学们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歌曲的拍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歌曲用到了几种拍子?(2种)在第几个乐句发生了变化?(4)
师:这是作曲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改变拍子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变拍子”。这里有一个什么节奏?(附点节奏)这里的附点节奏把歌曲的节奏拉宽了 师对比唱
师:如果不拉宽你们听,请同学们唱唱节奏拉宽的感觉。这里变拍子有什么好处?
更能表现作曲家的什么样的情感?
7.第二遍唱旋律划旋律线
处理鱼咬尾
接龙:分组唱旋律,一组一个乐句
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乐句在衔接上有没有什么关联?
师:前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音相同)这是民歌种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再完整的唱一唱旋律,体会一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师:歌曲的旋律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沂蒙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美不胜收的风景)8.用啦模唱
处理尾音的回旋
师: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用“啦”来模唱旋律(跟琴)
赞美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暗淡、低沉的还是明亮舒展的?请同学们用明亮、舒展的声音再来模唱旋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句旋律的结尾又有什么特点?师弹琴唱一唱尾音的回旋,环绕音 这里的尾音做了一个回旋的环绕音,像山谷里的什么?(回声)这种余音缭绕的感觉体现了小调的什么特点?(细致委婉)(委婉的话力度上可以适当的怎么样?弱一点)
最后一个长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在山里唱歌要把声音传远一点 所以尾音我们要唱得高远悠长一点,这里有很好的突出了山东民歌的特点。乐句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平稳的还是跳进的?(豪迈)
旋律既有开朗豪迈起音、又有细致委婉的回旋,最后还有悠扬高远的韵味。真是太妙了!一起来唱一唱
想不想来唱一唱歌词? 9.唱第一段歌词
处理衬词
师:歌词有什么特点? 师读歌词,省略衬词 老师省略了什么?
师引导:衬词,民歌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衬词有没有具体的意思,大多是语气词 虽然没有具体意思,请同学们加进去读读,体会一下加了衬词有什么好处? 衬词是用以抒发情感、渲染歌曲气氛的,并且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衬词,那个,哎,两次出现的“那个”节奏一样吗?(注意附点)
10.处理甩腔
师:歌词还有什么特点?观察一下句尾
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字多音,这跟戏曲唱腔中的什么类似? 句尾的“一字多音”形成了民歌的甩腔特色 特别是第二和第四句,“好”甩出来
师引导生唱出甩腔的舒展、悠扬高远,翻过一座座山把声音传远。齐唱第一段歌词 11.唱第二段歌词
师:青山绿水多好看,多美的风光,请同学们用美美的声音来唱一唱 纠正一字多音 12.学唱第三段歌词
丰收了,老百姓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 13.结束句(1)听结束句
师:结束句可以做怎样的处理?在力度和速度上能不能做什么变化? 延长音记号,换气记号的处理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不加结束句好不好?
(人们心里满满的幸福,赞美之情意犹未尽,要把它深藏在心里的感觉)唱结束句
14.跟范唱轻声唱歌曲 15.跟琴完整唱 纠正不好的地方
16.跟伴奏,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齐唱
三、欣赏、拓展对比
师:一起来欣赏我国第一夫人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独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歌唱家的演唱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细腻委婉,更有山东风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在细细琢磨琢磨,怎样把歌曲演绎得更加动听。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跟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了一首这么经典的歌曲,这首山东民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最初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是一首唱响全国的革命红歌,后来经过多次改编,演变成了现在的《沂蒙山小调》,它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最典型的民歌。
第四篇:弄堂小调教案
活动内容:弄堂小调
(二)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基础上,学习按节奏填充歌词,并根据歌词大胆表演,体验创作和表演的乐趣。
2、进一步体验上海的风土人情。
活动准备:音乐、上海弄堂场景布置、幼儿装扮用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今天我真高兴》
1、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上海的弄堂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
2、幼儿边念儿歌边进入场地。
①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②提醒幼儿注意节奏。
二、歌曲:《弄堂小调》
1、谈话引出歌词内容:
(1)以游戏口吻引出
(2)听录音对话一遍,提问:
①你听到弄堂里有些什么?
②幼儿学习歌词
2、熟悉旋律,学习按节奏填充歌词。
①熟悉曲调,介绍歌名
②看图填充歌词,学唱歌曲。
3、出示节奏图,教师介绍节奏一遍。
①师生按节奏念歌词一遍。
②看图学唱歌曲若干遍。
三、创编动作表演,体验创作和表演的乐趣。
1、逐句讲解请幼儿根据歌词形象创编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并表演。
2、幼儿整体创编表演若干遍,教师讲评。
3、幼儿分组表演,体验快乐。
第五篇:《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
大关县玉碗中学 唐波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民歌的三大分类中小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龙船调》体会方言和衬词在小调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体验小调的独特魅力,以此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教学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2)班全体同学带来维吾尔族民歌。
2、了解民歌的三大分类。
3、欣赏2013年春晚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演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引出本课课题《小调集萃》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欣赏并学唱《沂蒙山小调》
1、歌曲简介:沂蒙山区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风光》、《沂蒙山好风光》,流传了五十多年,被公认为典型的“山东民歌”。
2、伴随歌曲欣赏沂蒙山风景。
3、学唱歌曲。
《1》初听《沂蒙山小调》听前要求: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低儿”、“子儿”,还有个别字音)。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让学生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教师范唱具有特点的句子,学生跟着试唱)。
《2》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音。如,是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4、跟伴奏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
5、试着找出歌曲的四个乐句,并说出乐句之间的关系,介绍“起承转合”并结合四句古诗理解四句的一段体。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起承转合”。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形式?介绍“鱼咬尾”创作手法,感受“鱼咬尾”的特点。“鱼咬尾”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艺术里都有出现,古诗、建筑、图案、雕刻等。
四、欣赏湖南民歌《龙船调》
1、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的表演。
2、和教师配合中间的对白部分,感受湖南民歌小调的特点。
五、小结:小调的艺术特点
六、拓展欣赏:《秦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