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小调练习曲》教案
《c小调练习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协奏曲的结构。
2、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钢琴的发展及钢琴的真正价值的了解,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钢琴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听辨能力的培养。
教法
放磁带,让学生欣赏两遍,了解曲子的旋律特点。
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作者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2、作品介绍
乐曲创作于1831年9月,这时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途中经维也纳、慕尼黑,来到德国斯图加特,听到了波兰起义失败而陷于帝俄之手的消息,内心深处沸腾着剧烈的激情和愤怒。乐曲就是在这种万分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它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等各种复杂的心情。所以人们也简称其为《革命练习曲》。
3、欣赏《c小调练习曲》。
《c小调练习曲》是热烈的快板、四四拍,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
4、播放《c小调练习曲》,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特点。
提示学生在欣赏时,与创作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乐曲表达的是作者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等各种复杂的心情。
三、小结
第二篇:《c小调练习曲》教案1
C小调练习曲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协奏曲的结构。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能力。
钢琴的发展及钢琴的真正价值的了解,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钢琴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听辨能力的培养。
放磁带,让学生欣赏两遍,了解曲子的旋律特点。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欣赏《c小调练习曲》
1)作品介绍:乐曲创作于1831年9月,这时肖邦离开
祖国去巴黎,途中经维也纳、慕尼黑,来到德国斯图加特,听到了波兰起义失败而陷于帝俄之手的消息,内心深处沸腾着剧烈的激情和愤怒。乐曲就是在这种万分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它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等各种复杂的心情。所以人们也简称其为《革命练习曲》。
作者:〔波兰〕肖邦
《c小调练习曲》是热烈的快板、四四拍,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
2)播放《c小调练习曲》,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特点。
提示学生在欣赏时,与创作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乐曲表达的是作者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等各种复杂的心情。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作业 板书
c小调练习曲:〔波兰〕肖邦
复三部曲式
第三篇:《c小调第一交响曲》听后感
《c小调第一交响曲》听后感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
谢XXX 200910601295 c小调第一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品。这个作品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关于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在网上搜索马上可以找的到。但是现在在这里我就着c小调第一交响曲,写下我自己对于这个乐章的感受,不得不结合勃拉姆斯的生平来进行赏析。我觉得一个人能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肯定是跟作曲家本身的经历和丰富的情感息息相关的。
C小调第一交响曲,我反复的去聆听,而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乐章就像是在描述一个人一生之中在不同的时期所经历的事情一样,也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在不同年龄段所经历困难时候的心态一样。接下来我会就着每个乐章来述说我对这个乐章的理解。当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是我从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听出来的自己的感受,只能说理解程度,没有对错之分。
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总长十二分钟。这个乐章的序奏是以强音开始的,在整个曲子最先就渲染出恐怖、紧张的氛围。让人有一种如履大敌的感觉。它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乐章。我感觉音乐里面充满了忧郁的感情,却又不是苦闷不展。这仿佛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缩影,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是低音提琴手,7岁随父亲学钢琴,10岁便在水滨酒吧里演出,十五岁时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始作曲。在1860年前的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在那一个时期的人民的生活。生活的困难并不是可以将每个人都打败的,对于勃拉姆斯来说,音乐是他所喜欢的,更重要是是他在选择在音乐的道路上所要遇到的事情。该乐章情绪的增长和减退都很明显,使用一些主题的对比、交织和变化,以揭示这出独特戏剧的矛盾内容和深刻而多方面的内心体验。
乐章一开始,一段引子缓慢地展示出悲剧性的曲调,预示了整首交响曲的内容。乐队最低的低音乐器首先开始,音响沉闷;演奏出使人捉摸不到节奏的变化规律
及音高的变化,造成一种无处可依的心理,从而创造出一种阴暗而不祥的背景,音乐连绵不断,情感表达极为细腻,这是在整个乐章中起作用的基本主题。平静中的大跳仿佛是一种失落感、后来在乐章中就用它来表现一种绝望的心情;而弦乐器齐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满了热情,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段旋律只是漂在低沉的背景上,总体色彩效果是一种凶险阴暗的,同时充满了叹息和呻吟的还有尖声叫喊的感觉。当音乐渐渐平息的时候,音乐情绪一下出现了转折,一曲悲剧的宏伟序幕刚刚揭开。这时候的音乐简明朴实带着活泼的感情,音乐情绪充满了一种激奋的热情,青春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从低沉中脱颖而出的意境它的出现是爆发性的仿佛是人对生活所发出的挑战,敢于直面生活,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着面对的力量。
第二乐章,还是带有感觉和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把感伤外露,反而让人感觉到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他就像一个人在面对过太多困境之后,就不会再盲目的宣泄,反而是平静的去对待,这段音乐听起来格外温暖和诚挚,使人想到平静的大自然景色,悠然的气息,明净的回忆、然而也带有些许伤感,创作感受可能直接来自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而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无花果的爱情,那一些令人伤感的事发生的影响,一种静观中产生的梦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宁还是兴奋、都渗透了一种失意和抑郁的成分。乐曲中有这深深的孤独。这些与第一乐章浪潮起伏的发展有鲜明的对比。1862年他到维也纳。这像是他生活的重新开始。然后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
第三乐章,勃拉姆斯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这个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清新透明地奏出第一主题,音乐进行秀丽、典雅,充满着维也纳生活气息。这段开始明显有贝多芬的“命运”主题的痕迹,不过这段进行给人是一种轻松的感觉。这仿佛是经历了一切世事之后的解脱与淡定,这与勃拉姆斯的孤独生活所映衬,而接在后面的旋律在线条上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主题的影子。
这或许与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有关,那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阿加特和她的孩子,勃拉姆斯和阿加特那无花果。令他对阿加特心怀着些许愧疚,也许,在他心中,永恒的还是克拉拉吧!话说在这在作者是有意地改造贝多芬作品中的旋律,用以作为人类友爱和光明战争黑暗这一象征,在这里,音乐给人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抚慰,带来了鼓舞的力量。第四乐章,乐章开始,手法类似第一乐章,也从一段引子开始,这段引子似有山穷水尽的感觉,绝望产生了,乐队在恸哭。勃拉姆斯有意识地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都接近于贝多芬,目的在于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人类友爱和光明战胜黑暗。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支令人感到温暖的阳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与引子形成对比,它彻底洗刷了引子中的绝望和不安,然而,是通过暴风雨般的斗争来完成这一使命的!勃拉姆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条理性,驾驭着这匹音乐战马一步步冲向高潮,当音乐到达结尾时,乐队中的铜管英勇地冒出头来,顿时,雄浑嘹亮的音响充实了全部乐队,戏剧发展到了极端!最后,这部C 小调的交响曲使用了C 大调强有力的主和弦作为结束,乐声中充满了光明的音响,表现了胜利和凯旋的气氛。生活,得到了大喜若狂的赞颂。这与勃拉姆斯的现实生活也是相关的吧,在1867到1876年的时间里面,为小生命的诞生惊喜,又为自己爱过的女人找到幸福感到开心,而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这一 c小调第一交响曲,也慢慢走向成熟。
第四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
◆胡青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3、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
1、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3、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4、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方法:
1、学生利用钢琴自学歌曲,模仿。
2、比较法。教具准备:
1、歌曲录音:录音机、教学磁带、转录的磁带。(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有关山东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2.聊一聊:
⑴请学生看沂蒙山风光图片,感受沂蒙山秀丽景观。(PPT展示)⑵出示山东省政区版图,指出沂蒙山的地理位置。⑶分析山东民歌的特点。
⑷简析《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小调特点。3.问一问:
①这首歌曲是山歌还是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②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扬)③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④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草低儿、谷子儿)
⑤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一字多音
拖腔)
⑹听歌曲录音,感受歌唱的音色、感情。4.唱一唱
⑴教唱歌曲并跟着节奏演唱。
比一比谁学的最快。(2-3遍争取学会)。请你说说哪好听?为什么好听? 生: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⑵学习歌词:
学习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⑶小结: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衬词和拖腔的应用,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
⑷学生跟录音学唱第二遍。师指歌词。你认为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重点解决实际的难点:方法:画拍。唱准长音的拍值,范唱重在吐字,感情表达。)你们想听老师唱一遍吗?师范唱。
⑸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一遍好吗? 解决音准问题:
a.休止符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一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
b.山歌特色的表现:终点体会“鱼咬尾”的。重点揭示:“鱼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讲解:什么是鱼咬尾。
小结:这种句头接句尾的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你能举例吗?
诗歌中的、以前学的歌曲:《童谣》,《小白菜》真好,同学们果然聪明,你们只经过几遍的学习就自己学会了唱这首歌,继续努力呀!大家学会了唱这首歌,那么怎样唱得更好听呢?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的学习方法: c.处理歌曲:处理歌曲唱好歌曲:归韵、口型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d.要想唱好这首歌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大家画拍、讨论、重点练习:(小组学习)哎
1、好、哎
2、光几个字各唱几拍?
注意归纳、训练:归韵:老师指出句尾的音、学生回答并且练习唱好:哎,(共唱4拍)换气:好(一字多音共唱六拍,连线,要唱的连贯),光(五拍、连线),跟读一下:要求咬住字头:声母。保持字尾:韵母。口型要统一。练习一下。
小结:正是衬词和拖腔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5.演一演
⑴出示几种打击乐器,给出节奏型
锣 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 ⅹ∣ 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三角体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 ∣ⅹ ⅹ ⅹ ⅹ∣(123小节重复)
⑵请会乐器的同学试奏,为大家伴奏。6.编一编
请同学们根据沂蒙山的旋律即兴填词,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家乡——英山,并且把他试唱出来。
⑴人人那个都说哎~
()()好~ 英山的()()人民()
热心肠~ ⑵山()那个水()哎
多()人~
高山那个()()哎
()()长~ ⑶水波那个闪闪哎~
茶飘香~ 英山的那个美名哎~
()()()~ 7.大总结。
第五篇:沂蒙山小调教案
初中音乐第七册下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施海燕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甩腔韵味。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教学过程:
课前民歌串烧
《谁不睡俺家乡好》 《茉莉花》 《茉莉花》引导学生一起唱 一.导入:
提问1:亲爱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好听的歌曲,这两首歌曲是?(师范唱一两句作引导,江苏民歌《茉莉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提问2:这两首首民歌的旋律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优美、婉转、悠扬、舒展)
提问3:同学们,那你们觉得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两首首民歌属于山歌、号子、小调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小调)
(师总结:这两首都是民歌小调,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的用以抒发情感的小曲儿。旋律流畅、婉转悠扬,表现力强。)
提问4:对比:同是小调,江苏民歌和山东民歌在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说方言:我是江苏人(生说方言),我是山东人(师模仿山东口音)
地域的不同,音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江苏的民歌小调比较委婉柔美、轻盈细腻。山东民歌小调比较质朴醇厚、舒展豪迈,略带有一点山歌的风格。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学唱歌曲: 1.听歌曲
听情绪
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很陶醉,老师也被歌曲打动了,是怎样的情感打动了你们呢?(对沂蒙风光的赞美之情)
师总结:歌曲用优美舒展的旋律地抒发了人们对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的赞美之情。(同学们以为老师说错了是吧,其实没有,现是古诗中的读法,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在新中国建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它被称为山东民歌的代表。: 师:你们到过沂蒙吗?让我们走进沂蒙,领略沂蒙好风光!2.欣赏沂蒙风光,再听歌曲 3.介绍沂蒙: 师:沂蒙美不美?
沂蒙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山东的一个地区,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真是山美、水美、歌也美呀!4.讲段落
师:一起来看歌曲,民歌小调大多一曲多段,词短意长,歌曲有几段歌词呢? 师:歌曲有三小段,最后还加了一个结束句。5.师范唱第一段
听乐句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唱
听老师来唱第一段,请同学听听歌曲有几个乐句?(4个乐句)6.第一遍唱旋律
处理变拍子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唱一唱旋律
同学们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歌曲的拍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歌曲用到了几种拍子?(2种)在第几个乐句发生了变化?(4)
师:这是作曲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灵活改变拍子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变拍子”。这里有一个什么节奏?(附点节奏)这里的附点节奏把歌曲的节奏拉宽了 师对比唱
师:如果不拉宽你们听,请同学们唱唱节奏拉宽的感觉。这里变拍子有什么好处?
更能表现作曲家的什么样的情感?
7.第二遍唱旋律划旋律线
处理鱼咬尾
接龙:分组唱旋律,一组一个乐句
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乐句在衔接上有没有什么关联?
师:前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音相同)这是民歌种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再完整的唱一唱旋律,体会一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师:歌曲的旋律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向我们展现了沂蒙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美不胜收的风景)8.用啦模唱
处理尾音的回旋
师: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用“啦”来模唱旋律(跟琴)
赞美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暗淡、低沉的还是明亮舒展的?请同学们用明亮、舒展的声音再来模唱旋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句旋律的结尾又有什么特点?师弹琴唱一唱尾音的回旋,环绕音 这里的尾音做了一个回旋的环绕音,像山谷里的什么?(回声)这种余音缭绕的感觉体现了小调的什么特点?(细致委婉)(委婉的话力度上可以适当的怎么样?弱一点)
最后一个长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在山里唱歌要把声音传远一点 所以尾音我们要唱得高远悠长一点,这里有很好的突出了山东民歌的特点。乐句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平稳的还是跳进的?(豪迈)
旋律既有开朗豪迈起音、又有细致委婉的回旋,最后还有悠扬高远的韵味。真是太妙了!一起来唱一唱
想不想来唱一唱歌词? 9.唱第一段歌词
处理衬词
师:歌词有什么特点? 师读歌词,省略衬词 老师省略了什么?
师引导:衬词,民歌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衬词有没有具体的意思,大多是语气词 虽然没有具体意思,请同学们加进去读读,体会一下加了衬词有什么好处? 衬词是用以抒发情感、渲染歌曲气氛的,并且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衬词,那个,哎,两次出现的“那个”节奏一样吗?(注意附点)
10.处理甩腔
师:歌词还有什么特点?观察一下句尾
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字多音,这跟戏曲唱腔中的什么类似? 句尾的“一字多音”形成了民歌的甩腔特色 特别是第二和第四句,“好”甩出来
师引导生唱出甩腔的舒展、悠扬高远,翻过一座座山把声音传远。齐唱第一段歌词 11.唱第二段歌词
师:青山绿水多好看,多美的风光,请同学们用美美的声音来唱一唱 纠正一字多音 12.学唱第三段歌词
丰收了,老百姓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 13.结束句(1)听结束句
师:结束句可以做怎样的处理?在力度和速度上能不能做什么变化? 延长音记号,换气记号的处理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不加结束句好不好?
(人们心里满满的幸福,赞美之情意犹未尽,要把它深藏在心里的感觉)唱结束句
14.跟范唱轻声唱歌曲 15.跟琴完整唱 纠正不好的地方
16.跟伴奏,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第三段齐唱
三、欣赏、拓展对比
师:一起来欣赏我国第一夫人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独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歌唱家的演唱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细腻委婉,更有山东风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在细细琢磨琢磨,怎样把歌曲演绎得更加动听。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跟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了一首这么经典的歌曲,这首山东民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最初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是一首唱响全国的革命红歌,后来经过多次改编,演变成了现在的《沂蒙山小调》,它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最典型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