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

第一篇:(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

【教学构思】

长期以来,地理在中学基础教育中不受重视,被灌以“副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许多地区初

一、初二统考都排除地理,初三没有开设地理课,导致知识断层,因此在高一必修课程学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

1、改变学生对地理科目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看法;

2、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3、调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教学方法】

1、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课前填写,不记名,内容精练,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详见教学过程及附表。

2、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设问式教学法

4、点拨法

在教学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处,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省一级学校,但学生来自全市各镇区的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希望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中。老师则可以充当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究过程。

2、学法指导

学习心理学说: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有良好支持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以指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阮桂玲

文章来源:广东省地地理教研室

点击数:6012

更新时间:2006-5-2

作者:阮桂玲

文章来源:广东省地地理教研室

点击数:6013

更新时间:2006-5-2

【教学反思】

1、这是一节学前教育课,虽然课程标准和学校管理部门没有规定要上,但我认为学前教育课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地理。正如前言所说的,地理不太被社会重视,加上学生初三一年没接触地理,对于地理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不全面性,甚至有错误的看法,在高中必修课程之前上绪论课以便纠正这些看法。

2、学前教育课自由度大,内容也非常广泛,所以可采取问卷调查、讨论、问答、游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然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所以难度也是存在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身边接触的地理事物入手,明确地理与高考、与生活的关系,再通过事例说明地理与前沿科学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把地理的实用性、前延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结合逐步阐述。

3、这节课把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向学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于地理的学习要求,以便提高以后的学习效率。

附表:

东莞市莞城一中高一地理问卷调查 本问卷为初中地理实施及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为日后的教学做准备,希望同学们如实填写,谢谢!

1、你所在的初中有没有专职的地理教师? A.有

B.没有

2、每周几节地理课

A.没有

B.一节

C.两节

D.三节

3、地理课时间是否全部用于地理教学 A.是

B.不是

4、你所在的初中有开展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吗?(有的同学请完成第5题)A.有

B.没有

5、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可多选)

A.野外考察

B.参观访问

C.社会调查

D.其他

6、初中尝试过地理研究性学习吗? A.试过

B.没试过

7、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

A.喜欢

B.一般

C.讨厌

D.没所谓

8、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地理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影响原因是 A.老师的授课水平

B.自己的努力

C.学校的重视程度

D.其他

10、在目前的地理学习中,你主要的学习目的是

A.应付高考

B.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C.为高考选科做准备

D.其他

11、你做好了地理学习的准备工作没?

A.预习准备

B.没有想过 C.复习初中的知识

D.不打算准备 有你的支持,我们会学得更好!调查结果说明:

(1)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3份,收回300份(2)各题答案统计如下:(人)

1、A.282(94%)

B.18(6%)

2、A.5(1.66%)

B.17(5.67%)

C.270(90%)

D.8(2.67%)

3、A.200(67%)

B.100(33%)

4、A.39(13%)

B.261(87%)

5、A.10

B.10

C.12

D.15

6、A.12(4%)

B.288(96%)

7、A.70(23.4%)

B.156(52%)

C.29(9.6%)

D.45(15%)

9、A.92(30.7%)

B.127(42.3%)

C.59(19.7%)

D.22(7.3%)

10、A.114(38%)

B.115(38.3%)

C.39(13%)

D.32(10.7%)

11、A.119(39.7%)

B.132(44%)

C.20(6.7%)

D.29(9.6%)

分析:

以上统计看出,第一,各镇区的中学基本有专职的地理教师,每周基本上也有两节课,但地理课的时间有33%的人认为不是全部用于地理教学的,反映了地方镇区的中学地理教学没有完全落实。

第二,这份调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而今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也需要了解学生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但结果发现,初中从没开展过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就占了87%,从没试过研究性学习的也占了96%。第三,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感觉一般的占52%,主要原因是有:学校不重视;老师上课枯燥,实践少;科目多,顾不上;自身认为不太重要。目前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应付会考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对策:

针对以前各镇区中学不太重视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匮乏的情况,目前的地理学习主要是:

1、学习高中知识的同时适当穿插初中知识复习;

2、逐步认真展开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

3、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评析】

本节课在课前先进行地理学习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这样就使绪论课的讲授很有针对性,纠正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特性的错误理解,纠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偏差,介绍地理学习方法,通过引导还逐步让学生理解地理与高考、地理与生活、地理与科技发展、地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实用性强。

第二篇:走进法律之门

《法律门前》读后

《法律门前》(Before the Law),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审判》

内容摘要:

《法律门前》是弗兰茨•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审判》中的一部分。寓言情节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通过二者对话及行为的精彩的描写,引出了笔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不过是弗兰茨•卡夫卡的注脚。【1】那么,《法律门前》所映的法律问题则是广泛而深远的。

关键词:

法律之门 民主 法治 法律公开 行政权力

在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法的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站岗。一个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见法。但守门人说现在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否允许他进去。“可能吧,”守门人答道,“但现在不行。”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门的一旁去,于是乡下人探身门内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而且我只是守门人中最卑微的一个。里面的每一座大厅门前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的模样连我都不敢去看。”这些困难是乡下人不曾料想到的。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但是当他更切近地看着这位身穿皮外套、鼻子尖耸、留着长而稀疏地鞑靼胡须的守门人时,他决定还是等到许可后再进去。守门人给了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坐在那里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能获准进去。乡下人曾为自己地旅程准备了很多东西,他倾其所有,即使是很贵重的东西,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接受了所有的东西,然而每次收礼时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地观察着守门人。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连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心意。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不知道周围世界真的变黑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但是在黑暗中,他现在能够看到一束光线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现在他的生命正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的所有体会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未向守门人提出过。他招呼守门人到跟前来,因为他已不能抬起自己正在僵硬的身体。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清他的话,因为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增加了很多,乡下人越发处于劣势。“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极力要到达法的面前,”乡下人回答,“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筋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退,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

这里,将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暂且搁置,先对守门人和乡下人这两个人物进行透析。

一、守门人与乡下人

《法律门前》的整个情节都是围绕这守门人和乡下人这一对矛盾体而展开的。法律之门是守门人工作和生活的核心,他在职权的限制下,奉行着旨意性的原则,于是他对乡下人入门见法进行了限制,而乡下人抱着接近法或是与法交流沟通的初衷,通过各种手段与守门人的限制进行了频繁的对抗。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短短千余字便使人物形象愈发逼真、跃于纸上,也使得寓言内涵愈加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间容易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守门人给人产生的第一印象容易是一个呆板、守旧、没有人情味儿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又不知变通,百年如一日的把守着第一扇大门,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的拜访者望而却步。他甚至难得回望一下门内的景象,他连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都没见过,那么可以推断,也许他对于自己真正所守护的是什么也十分模糊。他尽职得有些极端,就像一尊立于门前的雕像,或许只为乡下人而启动。然而当面对着乡下人的时候,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岿然成为乡下人前行的一道屏障。同时相对于乡下人来说,守门人是一个有权力有力量的强者,他眼看着乡下人为求见法其生命在门前逐渐的消释亦不为所动,直到最后才将真相告知。最后的真相像是对乡下人的讽刺,在这种黑色幽默的结局中,读者或许惊栗或许惶惶不安,在守门人与乡下人的对峙过程中,对二者的倾向性已经开始摇摆不定。

然而,在经过深入的挖掘后,守门人却向读者展现了其更为本质的一面。首先,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他多年坚守自己的岗位,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步,也没有半句怨言,终始如一的敬业精神使其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把门关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守门人是为法服务的,是法的执行者,他的职责是看守法律之门。这也就需要坚定持久的毅力以及严格细致的责任心,对于法的旨令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掺杂任何主观意思成分,在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容不得守门人半点徇私或变通。因而他坦然面对乡下人烦人的乞求和纠缠,同时也没有被贿赂,在接受乡下人贵重的礼物时也只是为了让他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即便是身上的跳蚤也没有办法说服其动心。他不多嘴,在那么多年里他只提一些“很没人情味儿”的问题,【2】关于门内的情况也只是浮光掠影的提及了第三个守门人,在与乡下人长时间的言词“交锋”中,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引或过多的暗示,也只有在乡下人行将就木时方给予其一个最终的答复。他不多事,以致于不知道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就更

不用说接近法了。他从不怀疑法所下达的旨令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他所要做的只是绝对的服从。此外,正如在最后乡下人的疑问,“这么多年来除了他竟无一人来求见法”,想必这也是守门人行使其职责的结果,因为法律的大门并没有为其他人敞开。

守门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给自己定位明确。他不仅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3】还知道自己是守门人中地位最卑微的一个。

同时守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没有违背其职责原则的前提下很是体恤乡下人。由始至终他并没有声色俱厉地呵斥或使用暴力威胁,相反地,他善意的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礼貌的允许乡下人在其面前诅咒自己的厄运。此外他还尝试着和乡下人进行轻松而简短的对话。其实守门人对于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直到耐心地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

至于乡下人,大多数人喜欢将其摆在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地位。可以说他是社会阶层中最为普遍的人民的代表,他抱着单纯、善意的初衷以及人民的企盼渴望与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就其现实的社会背景来看,乡下人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在强大的特权及行政权力下处于弱势,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下人在与守门人的对峙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笔者认为,乡下人并不值得同情。其实在他与守门人的第一次对话中对方就已经暗示了自己有权通过此门。【4】而守门人对其作出的限制可以说都是形式上的:首先,守门人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并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阻拦。他只是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可见他并没有言明其权力行使的范围。其次,“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5】如果乡下人无权入内,守门人完全可以将大门直接关上。

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作出了许多无畏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6】他使出浑身解数、倾其所有讨好守门人,但却从未想过采取其它方法突破那扇门,哪怕是强行进入?他甚至愿意长年累月的观察以致熟悉了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却不愿花些时间去发现那扇门的玄机或是另辟蹊径。他此行的目的似乎已变成了如何成功排除守门人这道障碍,而其他的守门人、乃至法,似乎已无足轻重了。

最后,乡下人还表现出了其怯懦和消极的一面。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愤恨命运的不公,然后衰老、然后死亡。即便是在其即将闭眼前所挤出的疑问也不再表现出任何对见法的要求,代之以对他人行为的不理解。

二、民主与法治

乡下人穷尽一生只为见法一面,实际上他曾两次变相地“见”到了法。一次是在黑暗中乡下人通过一束不断从门内射出的光线与法所做的短暂的交流,这或许是法在门内深处对他所作的最后的提示或是呼唤;另一次是在他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守门人便已将法的面貌作了最精辟的描述,他说:“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也就是说不仅是乡下人,法其实也是在期盼着能够见乡下人一面,能够见以乡下人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一面,这也可以看作是守门人对法的本意的传递。

然而,由于诸多守门人的存在,于是成了法与乡下人之间永远难以跨越的鸿沟。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特权阶级的化身,毫无疑问,他们拥有权力,并且越是接近法权力便越大。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的大门,还把持着法。也许只有最后一道门的守门人才见过法,他贪婪的将自身固有的位置和权力优势发挥到极至。他将法软禁起来,一层层的向下面的守门人发号施令,直到第一个守门人。他的野心并没有被其他人发现,而他的命令只会被视为是法的意志的表现,他冠冕堂皇的成为法的传教者,久而久之,他便与法成为一体,口衔天堑、言出法随。同时他又聪明的融合了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并已得到人民普遍信服的原则以及法的最为本质的意思表示,【7】在此前提下自由的解释法并不会使人产生怀疑。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他故意拖延乡下人——这个早已被法选中的进见者前进的进程。他下令将每一扇大门敞开,并告知第一个守门人乡下人可能可以通过但却不是即刻,至于是什么时候却是一个永远未知的答案。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乡下人的恐惧,一个法的救赎者一旦了解了法的真实面目,并将其公诸于世,这将会给每一个特权阶级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作者看来,守门人成了贵族集团的映射,“贵族们在解释法律时虽然没有理由受个人利益——与我们的利益相对立——的影响和左右,因为法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制定的,他们高居法律之上,这似乎就是为什么法律全部执掌在他们手中。”【8】

那么被一小部分特权集团所把持、隐藏的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自然的就会联系到法与民主的关系问题。逐本溯源,法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了少数权力主体维持其统治秩序的工具,特权阶级可以为迎合其利益而随意的粗暴的扭曲法意或是作出不符合常理的法律解释,从而愚弄被统治阶级。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特权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治国方略更多的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起的作用无非是特权阶级对抗舆论的挡箭牌或是对自己权力实施的托词,形同虚设的法与摆设无异。与人治相对,法治则是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为核心的一种治国方略。【9】也只有在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民主是实现法治的首要政治条件。民主是政治范畴里的概念,它通过一种政体的建构来实现公民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参与并最大限度的保障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法律的完整形态应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法不应由少数特权阶级完全按照其自身利益来制定、实施,即便是一部毫无瑕疵的法律也不应由他们把持。真正的法律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人民普遍的利益,反应公共意志的需求,立法、执法司法过程应得到人民一定程度的参与,并接受他们广泛的监督。所有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平等地守法,不允许有任何特权。【10】

三、法律的公开性

“被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法律所统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11】这与前面所述的问题,即法律被少数特权集团所把持的现象休戚相关。法律越是神秘、不为人知,越能凸现他们权力的正当性,于是就出现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以及“朕即国家”的人治思想。

对于这个问题,乡下人在一开始便表示了困惑,他曾经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12】然而这一最为单纯却又是千真万确的本能意识却遭到了守门人的扼杀,即便是他拥有晋见法的权利,却仍需付出漫长的等待来获得许可。也许在乡下人来到法律之门之后,头脑中现实与理想做了激烈的交锋,剧烈的反差使他对先前民间所流传的法的系统另一形象产生怀疑,先古的贤者们世代积淀下来的经验、告诫在这道门前竟是如此的苍白。

乡下人直到最后依旧没能见到法,确切的说是没有见到真正的法。笔者曾经以为,乡下人从站在法律门前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最后死去一直都在与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他早已无意识的站在了法的面前。他在法律门前一生所见到的都是守门人在职责范围内的行为,守门人是忠诚的法的执行者,他严格的遵循法的旨意而行事。那么守门人的行为也就可以看作是法的意思表示,守门人对乡下人所提出的一切要求或问题的应对也就是法的应对。

然而,在对法的真实涵义及本质进行分析后才发现,以上论述存在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诚如前面所提及的民主与法治问题中法的真正意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非民主非法治的社会结构中法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那么守门人所遵循的“法”的正当性便值得怀疑。笔者认为,第一个守门人所遵循的原则是由最深处的守门人在将对法的解释通过命令的形式通过一个一个守门人所传递出来的,而第一个守门人则并不会去质疑命令的正当性,他只会单纯的将其视为法所下达的神圣的昭示,并绝对的服从。

这样说来,乡下人所见到的只是法的假相,其实质仅仅是位阶最高的守门人的旨令,而这一切均为法的神秘性使然。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守门人和乡下人都是受骗者,笔者持赞同意见。

从法制史发展实践来看,早在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就已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在形式上明确了“法律公开”这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公元前451年、450年,古罗马十人委员会将制定的《十二表法》公布于罗马广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权利意识的萌芽促使法律公开化成为历史的必然。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提出三项国家行为公开的标准,第一项便是法律公开。在他看来,法律公开不仅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更是法律逻辑的自我展开。诚然,法律公开可以看作是实现民主实现法治的必要的手段和过程,也只有将法律成文化、系统化最后公开化,才能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断,是否符合法治社会下的立法标准,也只有公开后方可有效的进行技术操作。

四、行政权力与法律权威

将守门人看作少数特权集团的射影,多少带有传统阶级社会的时代烙印。而站在当前现实社会的体制下来分析,守门人或许更大程度上成为了行政权力的代言人。守门人为法服务,由始至终扮演着法意的执行者的角色。(这里暂且不论其所执行的法的性质)无论他们是否了解法的真正价值,或是否曾经与法打过照面,他们的使命便是接受法的旨令,一生忠守于每一扇法律门前。他们天生具有服从于法的属性,因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法的规制,他们所守护的门便是法为他们划定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圈子里他们应该一遍一遍的重复着法定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守门人的权力是法律所赋予的。如果法在每一个理性的人的心目中处于至高的地位,那么它便拥有对于每一个人内心以及行为上的最高的规制力,同样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极大的作用。法律权威确定后便必然需要选定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来接受其权力的配给,进而执行法律、维系法律,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衍生为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的存在,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得国家的运转、社会秩序的稳定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倘若行政权力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制,真实的承认并尊重法律的权威,那么依法行政便成为民主法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行政权力极具威胁性和扩张性,行政权力实施者的贪欲也就随之恶性膨胀。行政权力仗着行政资源上的优势,为了维护其权力的“尊严”以及极富弹性的自由裁量,往往表现出一种权力对权利的压制。守门人是有权力的,他们可以在法看不到的地方对乡下人的行为进行压制。第一个守门人或许没有见过法,他从被任命到职责范围的确定极有可能都是来源于行政命令的授予,那么也就是说,问题出在了与法最接近的守门人的地方,他或许已将自己手中已极度膨胀的权力遮蔽了法的眼睛。从第一个守门人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可以找到一些影子:乡下人可能进入法律之门,因为这扇门是为他而开的,这可以视为是法最初的本意。那么既然这样,当乡下人站在了法律的门前,为何又遭到了阻拦呢?守门人的回答是“现在不行!”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进去呢?守门人在默认了乡下人权利的同时又在权利行使的时间上作了限制,这或许可以视为行政权力在法律原则的“默许”下进行的权力对权利的干涉。

结论是: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权威下行使,并受到其它权力的制约,在建立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体制下的权力必然会作出“让步”。

本文到这里,或许过多的将问题归责于守门人,而乡下人消极被动的表现也确实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在权力与权利失衡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对于作为利益最大受害者的普通民众,是否不应有过多的微词呢?!

参考文献

【1】【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引言部分,第9页

【2】【美】博西格诺(John J.Bonsignore)等著《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引言部分,第3页

【3】因为他说:“我是有权力的。”

第三篇:《绪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3.掌握遗传与生理发展是怎样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 4.了解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5.明确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导入:经典气质类型测验 授新课: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

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

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①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 的认识这一点加深理解。

②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

③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

四、幼师生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学习

幼儿心理学时一定要注意研究的对象。

2、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结构特点。

3、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1、心理现象包括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

3、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

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作业: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部分

2、动机的含义

3、心理过程包括哪些

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6、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绪论教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

通过绪论的教学,使学生从对大学的认识和感受出发,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自己成人成才密切相关,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主线和特点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主要内容:

1、大学生活特点以及适应的方法。

2、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和形象要求。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5、《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4、《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

课堂导入:

经历了难忘的高三生活,经历了紧张而又刺激的高考,今天我们终于坐在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课堂里开始了我们人生新的阶段。人生之旅,流光溢彩。大学时光,千金难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学新生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实现成人、成才、和成功的人生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绪论部分的内容。

绪论部分“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主要学习三个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适应人生新阶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个问题联系

密切。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学习意义、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主线: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诗人 哈尼·鲁宾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会给我们的大学生活、人生以指导。不断提高完善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及方法 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

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思想,深刻领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注重学习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对于每位同学而言,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需要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同时,大学又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对于自身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阶段正好和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区相衔接,大学时期也正是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也是个体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个性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

总之,大学阶段对于每位同学而言是重要的又是全新的,由于重要因此要好好把握,由于全新因而要好好适应。只有尽快适应才能真正把握,只有真正了解才能尽快适应。所以,如何适应?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个方面把握:新的大学生活;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作风;新的社会形象。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是新的大学生活?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不同?我的大学是怎样的?大学里的我是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对大学的内涵要有所了解。

1、何为大学和大学教育?

900年前意大利波洛尼亚建立第一所大学的格言:“大家来学。”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大学提供一个场所、一种环境、一套条件。

1638年英国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哈雷大学的成立,是近代意义大学成立的标志。特别是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后,校长洪堡确立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大学一词在德语中就有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新的理性组织,是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

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高层次”是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高层次。第二,大学具有学科覆盖的广泛性。第三,大学教育是有标准的。大学的功能在于:学习知识;继承知识;创造知识;实践知识。

因此,大学呈现出与中学自明显不同的特点,1931年到1948年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大学的特点

大学具有3特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大学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成才的沃土,精神的家园,追求的领地,人生的灯塔,青春的舞台,年轻的天堂。大学是超市:各取所需 ;是富矿:能够开采;大学是镜子:认识自我 ;学是火箭:推动升华。

由于大学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活也就和中学生活明显不同。学习和生活环境(商务学院校园图片展示)

新的日常生活环境宽松与自律并存 统一与独立并存,多彩与严谨并存(配上校园环境、学生活动图片)

新的人际交往环境(与老师、同学、父母、网络 社会)

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学习生活相比,有哪些特点?

(1)学习上的自主性。这个特点源自于大学阶段学习要求的改变: 学习要求的变化主要有三个:

学习内容更为广泛。学生首先要完成毕业要求的课程。其次,还需要学习提升素质类的内容。第三是要学做人。第四,学处事。

学习的途径更多。

1、书本。

2、老师。

3、同学。

4、互联网。

5、社会。评价标准多元化。现在到了大学,好的标准有所变化,是多元的。学习好是好学生,领导和组织能力强是好学生,有特长能歌善舞、能写能画是好学生,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和发明创造是好学生。因此,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显现出来了。

自主性特点,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主能动参与学习。

(2)学生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学习的多层面、多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

(3)探索性特点:在学习的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4)专业性特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专业方向和需要来展开的。

3、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思考案例

2013年8月27日,南京东南大学格外热闹:3900名新生报到,拉开了在宁高校新生开学的序幕。今年,东南大学在新生接待口竖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家长请止步----由学生自己办手续”。(8月28日《南京晨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新生的你在来校报道时是如何做的?(独立生活第一步,从迈进大学校园开始)

青年人升入大学之后,意味着“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同学们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会自理、自立,变得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并努力调适不良心理,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进入大学,实际上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新生应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

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三人行必有我师。进入大学后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此时,大学新生应虚心向老师求教,向成熟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细心体察自己的生活,循序渐进,逐步适应,自己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实践出真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新生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师寄语: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计划中把握时间 从兴趣中获取快乐 从实践中锻炼能力 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从竞争中赢得价值 从表达中锻炼口才 从交友中品味真情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自由中领悟责任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自主学习。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随着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

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全面学习。

要树立一个思想:承认一切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只局限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领域,要自觉地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或获取知识。因此,大学生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学知识,学好知识。要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

创新学习。

一般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维持性学习,也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另一种就是创造性学习,也称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明创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化。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吸收前人留下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打1折的营销创意案例(PPT中显示)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电话从发明到1000万用户。用了30年;inter网发展到1000万用户,只用了3年。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

出,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的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期间就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PPT中显示)培养新的学习作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强调优良学风尤其重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船到码头车到岸”、“该轻松了”、“大一新生综合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就灵”、“问世间学为何物”“三无学生—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刚进大学想发奋,不到一年开始混,一看书本头发昏,是否自己真很苯”等。

优良学风要求:

勤奋:对求知过程的态度。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严谨:对求知行为的态度。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求实:对求知结果的态度。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对求知目的的态度。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007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毅的事迹。

市场营销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专业前景(PPT中详细介绍)补充材料 1 世界著名大学教训

哈佛大学:与亚利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补充材料

2、营销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

1、专业能力。

销售人员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消费心理、促销策略、渠道管理、市场运作、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面对市场挑战,应对自如。

2、洞察能力。

只要你能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其实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3、沟通能力。

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

4、抗逆能力。

在销售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应战。你的前途取决于面对困难与压力时你所做的选择。

5、学习能力。

学习者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必定是擅长学习者。

(三)确立成才目标 塑造崭新形象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德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作曲家门德尔松认为:“智慧是知识的善于运用”。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旺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服务的基本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内容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一致的能动状态的转变中,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大学生提出了的“五点希望”,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这“五点希望”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当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是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形象要求。追求真理,善于创新。是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法方面的形象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形象要求。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是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形象要求。知行统一,脚踏实地。是对当代大学生事业发展方面的形象要求。形象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形象素质不应该是表现在外表堂堂,衣冠楚楚,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完美,进而表现出来的潇洒风流。一个大学生的形象蕴含着本身的气质、性格、教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美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塑造培养符合大学生的形象。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道德与法律 二者的区别:

内涵、调整方式、目标等不同 二者的联系:

a、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c、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灵魂

b、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同,首先解决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了对中华民族、国家的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问题,是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坚信。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

力之源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是人们实现从价值观念到价值实践,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

四者是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体系。(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

懂:懂得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学真信、入耳入脑;

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五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读后感[范文模版]

写作教学生活化

——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的“汉语写作教学”一节有感

双新小学 肖振艳

也许在寒假比较清闲,我毫无压力地拜读完王尚文教授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先前读过这本书的一部分,总觉得挺枯燥的,很难读。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读太具功利性,妄想自己读一点就有大的收获,心一浮躁书就难读进去,更不要说读出味道来。充裕的时间加放松的心情让我打开这本书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读多读少随心所欲。不敢说自己有多少感想,有多少收获,但我读书的感觉是快乐的。要说摘点什么,记点什么,我就选其中的一个小节——汉语写作教学,也许是因为写作教学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老大难的问题吧。

什么是好的写作教学?王尚文教授认为,好的写作教学是生活化的教学;教者深谙写作之道。

写作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是指写作意图的真诚性。他有真实的任务,有真诚的目的,是真正为了对话,为了实现意图而写作。在这样的写作中,他既是学生同时又是一个生动的人。他在为了达成写作意图的时候获得了写作技能,他的写作动机是真诚的。不顾动机,只抓表达是舍本逐末,是对写作内在规律的短视。既然我们说过教学并不等于生活本身,而又要求学生的写作在真诚的意图背景下发生,那么教师必须有所设置。教学设置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原生事件的利用。在我们学校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自觉,注意观察善于捕捉,会有很丰富的细节可以被用来做写作教学。另一类是创设教学事件。当生活中缺乏教学需要的情境时,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暂时生活于其中。我们对原生事件的利用和教学事件的创设都必须与学生的写作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就真实地生活于其中,其写作的动机就是源于这个事件了,为了这个事件,与这个事件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自己息息相关。每一篇作文其实都应该是从学生的心灵打开的一扇面向生活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他们感受、认识、掌握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通过这扇窗口,现实生活向学生的心灵吹进化育万紫千红的春风。

写作教学生活化的第二个含义是,教学内置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过程,本就是他人生里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他真实生活的一个部分。教育不是将学生暂时从生活中隔离出来,然后在其毕业后再放回去。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生长过程。写作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必须从学生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其心灵有所成长,其德性不断养成,以语言的手段真诚地与社会交流。

因此,教师在设计写作教学时必须自我检审,我所要求学生写的时学生可以写的吗?我能有效促成学生去写吗?第一个问题回答是教学内容问题。好的写作教学内容应该就是学生生活的挖掘,它是学生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情感、思想、心情、观点的表达。通过表达,它更加成熟,更加纯正,进而他的表达更加完善。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教学艺术问题。教学的艺术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方法,尤其是写作教学方法也必须内在于学生的生长过程,它不是一套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认识等毫无关系的、完全外在的程序、策略,恰恰相反,它是思维的表现。好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出发,或者说从人出发。好的方法对写作的指引要内在于学生的写作需要,正好能把握他在写作中的“重要关口”。坏的教学方法则只瞄着知识的传授的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为了学习记叙文写作,我就按记叙文的要素要求,训练学生对这些要素的掌握,写作前提示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的要求,写作后在作文讲评中通过示范和示误来强化。这样的做法似乎很有“效率”,但它总归是坏的方法,因为它只对应于知识而不是人。

王尚文教授对目前的写作教学方法做个简单的分类。第一类着眼于写作产品的结构分析。第二类着眼于写作行为,通过对写作作为的分解指导,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第三类着眼于写作主体,通过对写作主体内在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开拓来提高写作能力。从主体出发的写作方法不但不排斥文本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写作行为过程分析的方法,而且是要求三者的有机融合,融合的标准不在知识铺排的需要上,而在写作主体的写作需要上。他是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的,就该教他认识好文章的结构要素,他是不懂去构思、不懂得去布局的,就该指导他写作技能,他是兴趣不高,感情麻木的,就该让他生活在更生动、更丰富的教学生活里,让他感情更加丰富,对人性的体察更加深刻。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写作教学的理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洞察力。

写作教学生活化的第三个含义是,将写作作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同时是写作教学的最高理想。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写作来完成他生活中一部分任务,他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交换信息,通过写作来抒发感情,发表看法,通过写作参与到社会中去,参与到他人的关系中去。学生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生

活的关系。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学生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扩大自己的心灵空间,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的过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写作,写他的日常生活,让他的写作成为他的一种生活。

不管是一般的汉语写作,还是文学写作都必然关乎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对话,都有写作者的情感、意志的流露。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就在探索我们的存在。写作就是生活本身。写作的根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写作教学的根也须在生活中寻找。

下载(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绪论)走进地理之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之门》教案

    《大学之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

    有机化学 绪论 教案

    第一课教案 课题绪论 (一)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三)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四)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二) 了解有机化学、有机......

    绪论高中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与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生物科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能力目......

    材料力学教案绪论

    西京学院机电工程系 第 1 次课学时 授课日期: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王晋鹏批准人: 章节名称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1.2 变性固体的基本假设1.3 外力及其分类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

    建筑材料绪论教案

    远古时期:“穴居巢处” 石器、铁器时代:凿石成洞,筏木为棚,此外泥土也用来建筑房屋。 “秦砖汉瓦时代”:人类学会了用泥土烧制砖、瓦,用岩石烧制石灰、石膏。建筑材料进入了初期生......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教案 (3000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

    《开启记忆之门》教案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 开启记忆之门 武鸣县陆斡小学 :梁彩萍 指导者:梁军 韦之幸 2013年6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探索记忆的规律。 2、帮助学生运用记忆的规律探索记忆的......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