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教案
第一章绪 论
(Introduction)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它的思想萌发于2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形成不过百余年,但她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HO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成就体现在疫苗、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传染病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计划生育、控烟、母婴保健、饮水加氟十个领域,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流行病学有关。因此,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它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
【案例】
1854年秋季,伦敦宽街暴发霍乱,在以宽街与剑桥街连接点为中心,半径为250码的区域内,10天内死亡500多人。该地区属于St.James教区,靠近金广场。1853年统计全教区人口36 406人。在1848~1849年,该教区霍乱死亡率仅为15/万。本次St.James教区霍乱死亡率高达200/万,附近地区仅为9~33(/万)。惊人的死亡率促使当地居民纷纷逃往他处。在霍乱暴发后的6天内发病严重的街道有3/4以上的居民离去。
鉴于病例死亡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提示其中有某种特殊情况存在。John Snow,英国医师,首先集中精力调查发生疫情的地点和死亡病例。John Snow首创了标点地图分析方法,把本次霍乱暴发调查中的死亡病例标点在地图上,同时标记宽街供水站及附近的其他供水站,见图1-1。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病例都发生在离宽街水井不远的地方,只有10例住在其他水井附近。这10例中的5例家属说经常饮用宽街供水站的井水,另有2例学生上学时喝过该供水站的水,1例其父母说“大概喝过”,还有2例死于暴发前。调查73例中,有61例经常喝宽街井水,6例饮水史不祥,6例在病前未饮用该井水。但这些人很可能有机会喝该供水站的水,如附近饭馆和咖啡店使用该供水站的水作饮料。
John Snow也注意收集反面证据,当时波兰街有一家工厂,周围霍乱死者极多,但该厂535名工人中仅有5例患霍乱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厂用自来水,且有自备水井供全厂使用,从未使用宽街井水。与此相反,凡饮用宽街供水站井水的,如在宽街的制雷管工厂,有工人200名,本次则有18例患霍乱死亡。进一步调查显示,除了少数病例无法证实与宽街供水站有关外,所有死亡病例都在得病前喝过该供水站的水,情况与最初调查的83例所得结果完全相符。因此,John Snow认为St.James教区的霍乱暴发与宽街供水站密切相关。
9月8日当局接受John Snow的建议,封闭该供水站。9月8日以后病例显著减少。9月8日12例,9日11例,10日5例,11日5例,12日仅1例,以后没有1天超过4例。
以后对宽街水井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可能是宽街附近40号住宅曾有霍乱病例,而住宅下水道较水井高9英尺多,距井仅2英尺,可能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井。宽街霍乱暴发与井水污染的调查证明了霍乱经水传播的假设,英国由此开展了清洁水源运动。
除了开展伦敦宽街霍乱暴发的调查,为了明确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John Snow进一步研究伦敦霍乱流行时各地区的死亡率与自来水源的关系,图1-1 伦敦宽街霍乱暴发死亡病例的地区分布
【问题的提出】
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现象?John Snow是如何有效地开展疾病调查和疾病防制工作的? 针对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从描述疾病的分布入手,通过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规律,为疾病的流行因素的找寻提供线索。通过使用描述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描述。研究表明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宽街供水站周围,而其他供水站周围的病例较少。提示本次霍乱与宽街水井可能有关。进一步开展对水井的调查,最终提出“霍乱病例的排泄物污染水井,进而造成大伦敦区霍乱流行”的假设。在此假说基础上,积极采取现场干预措施,经封闭污染的供水站后,霍乱病例显著减少。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又进一步提示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查明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John Snow在伦敦霍乱流行的应对中,开展了两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创造性地使用了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霍乱患者的粪便含有能繁殖的病原体,霍乱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的著名科学论断,并通过干预成功地控制了进一步的流行,成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与控制的经典实例。在21世纪的今天,谁都知道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但在霍乱弧菌发现前30年,John Snow能够应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并实施伦敦霍乱流行的有效干预,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如何理解流行病学?
控制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正是遵循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现场调查研究思路。
流行病学的英文来源于希腊字epi(在……之中、之上)、demos(人群)和logos(研究),直译即为“研究人群中发生的事情的学问”。在医学范畴中自然首先指的就是人群的疾病问题。由于不同时期人们面临的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同,流行病学的定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与时俱进。
在传染病肆虐的20世纪上半叶,英国Stallybrass(1931年)把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关于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传播蔓延以及预防的学科”。前苏联出版的《流行病学总论教程》(1936年)中定义“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与流行作斗争的措施。”可以看出,此时期内流行病学是以防制传染病为其总任务的。
随着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20世纪中后叶的主要卫生问题。与之相呼应,流行病学的定义也随之发展,从传染病扩大为非传染性疾病。较知名的定义有:MacMahon(197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疾病频率决定因子的科学”;Lilienfeld(198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群体中疾病表现形式(表型)及影响这些表型的因素”;苏德隆(1964年)提出“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及防制对策”。这些定义都比较强调流行病学方法学的性质。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预防控制疾病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促进健康的问题。因此,Last在1983年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将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问题”。
我国在流行病学统编教材第三版(连志浩,1992)和第四版(李立明,1999)中给出的定义均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定义与Last提出的定义一致,既适合目前我国的卫生实践又充分显示了学科的本质。《流行病学》第六版(李立明,2007)的定义为: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一切疾病。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依序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任务,才算完整的流行病学工作。
3.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 不同的任务需要通过不同性质的工作来实现。当我们的任务是“揭示现象”时,开展的基本上是描述性工作,即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这个工作深度通常不能直接找出原因,更不能检验措施的效果,仅能提供深入探讨原因的基础,对现象作初步分析。深入一步的任务是要求“找出原因”,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最后的任务是以找到的原因为基础来“提供措施”,并进一步确证措施的有效性,这要用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的工作来完成。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从方法学看,科学的方法不外历史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几大类。但流行病学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为其基本,其中尤以观察法最为重要。思维的逻辑推理是任何学科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流行病学工作也不例外。
5.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学科还必须到特定范围内去发挥其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流行病学的内容和任务前面已作了交代,而全部流行病学内涵则可概括成原理、方法和应用三部分。流行病学主要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方法学,有别于理论科学。纯理论的内容在流行病学之中是比较少且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以原理代替理论二字为宜。
四、流行病学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流行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比较,其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现着如下一些特征。
1.群体观点,以分布为起点
从群体角度宏观观察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它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群体和分布是流行病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依研究目的不同,群体可大可小。从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在较多的情况下,群体常用于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易感性和暴露史都常作为规定人群的特征变量。例如,某次聚餐的所有参加者,某卷烟工厂直接接触烟草操作的工人,某县0~5岁儿童,全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等。
分布是指一种疾病或卫生事件在人群中“人”、“时”、“地”三方面的动态分布。正如临床医师要根据就诊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对一个个病例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流行病学医师要根据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卫生事件的自然史、各种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调查结果对一个个特定的人群做出群体的诊断,从而确定群体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或发生某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恰当的预防对策或公共卫生服务计划。
既然是群体诊断,就往往要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方法去做分析和表达结果,常涉及到分子、分母、率、危险性、显著性检验和可信限范围等概念,用以描述群体诊断的结果。近年来在这方面发展很快,引入了包括多元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概率统计方法。
2.重视现场研究和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明确流行病学研究的主战场在现场这一点至关重要。临床医师不去门诊、病房和手术室就会无所事事,流行病学医师不深入现场也会一事无成。现场是疾病和卫生事件实际发生的地方,是一切病因线索的来源。不深入现场或不认真调查研究,就不能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也很难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疾病控制对策和措施。反之,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则可以实际考察疾病群体分布的情况,在取得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往往能启迪调查者的灵感,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所在。
3.对比观点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例子中有许多都涉及到比较。正是对比了饮用足够量含氟饮水的人群龋齿发病率和低氟地区人群的龋齿发病率,才发现缺氟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Snow关于著名的宽街水井区霍乱调查和伦敦霍乱流行的死亡调查及三种不同的自来水供水区的流行情况的调查,都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观点和对比法。从而使他有可能依据非常有说服力的结果数据,作出了霍乱经水传播的科学论断。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在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发生或死亡的情况时,我们常常是用相对数,如率来反映,而不是用绝对数表示。率体现的是某个事件发生的平均水平,这有助于我们去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
5.社会医学的特征: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观点 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以冠心病为例,流行病学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上,通过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酒精中毒、吸烟等,这样就可以在高危人群中及早加以干预,防患于未然。
五、流行病学的应用
(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预防是广义的,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或减少直至消除,这就是近年来形成的疾病三级预防的指导思想。这一用途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上已显而易见。例如,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降低麻疹的发病,通过杀灭钉螺来消灭血吸虫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对目前危害人们最严重的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也都经过研究后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肺癌,提倡以戒烟作为主要措施;对冠心病,采取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积极的体育锻炼等综合措施来预防。
流行病学预防分为策略和措施两类。前者是防制方针,后者是具体防制手段。过去人们往往注重具体措施的提出与实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忽略了流行病学在制定与提出策略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提出“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对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并同时对周围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牛痘(所谓环状种痘)”的策略,代替了过去长期过分依赖普种牛痘的做法,在全球实现了天花的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病学在健康促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术界已有健康流行病学的出现,现代流行病学已向健康状态研究领域扩展。
(二)疾病的监测
疾病的监测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很好的措施。监测地区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地区或是整个国家,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疾病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可以是传染病也可以是非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如伤残或健康状态),既监测发生的疾病又监测已执行的措施。实际上,它是考察流行病学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主动的工作,一旦疾病暴发,便于及时采取行动,如用在天花的消灭上。我国目前已有卫生部建立的全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和死因监测系统,他们都正在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这是为了彻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的工作。因为只有透彻地了解疾病发生、多发或流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防制乃至消灭某一疾病,也就是说流行病学必定要有发掘病因及疾病危险因素的工作。
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单一的,如传染病中的麻疹,利刃作用的割伤等。有些却不这样单纯,非传染性疾病就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实,对于很多传染病也是如此。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尽量逐个澄清这些危险因素。有时,真正的病因尚未完全被阐明,而诸多危险因素已被发掘出来,据此防制疾病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吸烟可致肺癌,但吸烟只是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病因可能是烟草中的某个成分;尽管如此,控制吸烟仍能有效地预防肺癌。因此,流行病学工作不拘泥于非找到病因不可,若找到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防病的问题。这是很实际的,是流行病学应用中的一大特点。
流行病学工作常常遇到“未明原因”(指一时原因不明,不意味着原因根本不能查明)疾病的调查。这些疾病是突然暴发或是短时期内多发的,而临床医务人员一时不能作出诊断。以流行病学观点,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再配合临床检查和检验,由寻找危险因素入手,最终这类暴发大多都能找到原因。如1957年,某市暴发了预防注射后引起的接种者四肢瘫痪,后证明是由鼠脑制作的乙型脑炎疫苗所引起;1958年,新疆的“察布查尔病”证明是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1959年,若干地区出现的“烧热病”由长期进食生棉籽油引起;1972年,上海大规模的皮炎流行由桑毛虫引起。有的暴发虽然原因未明,也能得到控制。如1980年,河南、湖北等省中学生中发生的“红斑性肢痛症”,其原因尚未查明,但已得到了控制;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克山病,经数十年的研究,并未最终阐明病因,但疾病已大幅度下降。
(四)疾病的自然史
该应用是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在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在传染病中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恢复期。这是个体的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的规律,称为人群的疾病自然史。如研究正常人群中葡萄糖耐量试验,过一段时间后重复检验,根据其转归可判断糖尿病的亚临床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糖尿病。又如,对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研究其转归状况和规律,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恢复健康。再如,儿童血压轨迹的研究,定期随访儿童血压至成人,考查血压有无轨迹现象以及血压的变化是否受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类似的工作还有许多。自然史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如通过自然史观察,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有很大可能通过孕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故采用接种疫苗来实现早期预防。
(五)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这涉及到防治疾病效果的最终判断。如观察儿童接种某种疫苗后,是否阻止了相应疾病的发生,可用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接种儿童和对照儿童的发病情况。又如考察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除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短期观察外,还需在大规模的社区人群中长期观察才能作定论,尤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更需要上市后的监测,此即药物流行病学。在社区中实行大规模干预,如饮水加氟以防龋齿,减少吸烟以降低肺癌等疾病,也需使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去评价。类似的评价也用于卫生工作或卫生措施效果的评价,这属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在评价人群有关疾病、健康诸问题时,个体测量是办法之一,实验室检验也是办法之一,但归根结蒂要看人群中的效果,看是否降低了人群发病率,是否提高了治愈率和增加了健康率等。只有人群中的结果才能最终说明人群中的问题。因而,只有流行病学才能承担此任务。
六、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从流行病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看,流行病学方法的发展,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流行病学内容日益丰富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研究从早期限于死亡数的登记统计和其他生命统计,尔后关于疾病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的统计,发展至目前的对多种类型疾病的分布与决定疾病分布因子的研究,以及病因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近四、五十年来,流行病学设计和分析方法的技术迅速发展。数理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更多地引入到流行病学研究中,统计软件(EPI、SPSS、SAS等)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亦广泛地应用于贮存、传送及分析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可以应用来源广泛的资料,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不断深化。
流行病学方法的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方法的含义、目的、功能、优点和弱点有较明确的认识,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而充分使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发挥各类方法的长处,也有利于学习和应用。
目前,国内外虽然已公认流行病学是医学研究的一门方法学,但如何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科学分类的意见不尽一致,难于统一。这里从设计类型和工作性质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分类(表1-1,表1-2)。
表1-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表1-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爆发调查: 传染病、非传染病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现况调查、动态观察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任何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应。由于医德、研究经费和受试者是否合作等原因,实验性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判断致病因素是否存在,而且要决定分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的大小,并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性研究的现场可以包括整个社会人群,而社会人群的构成、易感性、暴露情况千差万别,且致病因子的种类可能众多,分布不均,因此观察性研究的难度较大。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三种方法。近年来,后两种研究方法学进展很快。
1.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指选择一段时间,对人群的患病情况或卫生事件的分布做现况调查的研究。通常可采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筛查的方式进行,对重要的问题或是为了特殊目的也可以开展普查。我国对1990年全国四种疫苗(麻疹、脊灰、百白破、卡介苗)的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标情况检查,即属于横断面调查。例如调查肺癌的三间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提出病因线索。
2.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调查特点: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病例为病例组,另选择一定数量的未患本病的为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某些可疑因素暴露的频率和强度,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从果到因的调查,是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按观察对象可疑的暴露因素有无分成暴露或非暴露组,或者按照不同暴露程度分成若干组,对两组同时进行观察,经过一段观察期后,比较各组的某病(或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或发病密度有无差别。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没有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队列研究是一种从因到果的调查,所得到的病因线索一般较病例对照研究可靠。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抑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调查者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法。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单盲、双盲或三盲)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2.现场试验(field trial)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疫苗)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要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
3.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是选择不同的社区,分别施以不同干预措施的试验。与现场试验不同的是,社区干预试验不针对个人,而针对受试社区的人群,不对受试社区的人随机化分组,只对受试社区分组。严格地说,这种试验是一种流行病学准实验(epidemiology quasi-experiment)。适用于饮水干预和环境干预等流行病学研究。3.理论流行病学(theoritical epidemiology)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mathematical model study),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例如,人们可以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
七、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流行病学中的原理如下:
1.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2.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4.病因论,尤其是多因论。5.病因推断的原则。
6.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扩展的知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死因谱、病因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一)把研究内容从传染病扩展到包括非传染病在内的一切疾病中
我国慢性病占死因的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污染的加重,正在逐步攀升。1998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139.28/10万)、脑血管病(137.72/10万)、心血管病(106.58/10万)、呼吸系统疾病(86.84/10万)和伤害(38.73/10万)占全死因82.5%。农村呼吸系统疾病(142.06/10万)、脑血管病(113.06/10万)、恶性肿瘤(105.57/10万)、血管病(80.07/10万)和伤害(7.46/10万)占全死因75.65%。城乡慢性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别占死因80%和75%。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发生癌症117.2万,2000年发生213.6万。男性发病率这两个时期分别为126/10万和174/10万;女性为109/10万和120.5/10万。死因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1973~1975年与1990~1992年每10万人死亡率来看消化系癌症除肝癌、肠癌外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筛检有效的子宫颈癌城乡分别下降78%和64%,鼻咽癌分别下降38%和32%;肺癌和肝癌还在上升。上升的原因与吸烟人数在增加,粮食霉变,饮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有关。消化系癌症下降可能与生活改善,病因得到控制,环境卫生改善,多吃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盐的摄取减少,良好的饮茶和生活习惯和癌前期早期治疗等有关。
心脑血管病每年新发病例500多万,死亡300多万,经济损失约1000万。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似,主要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坐业劳动等。我国估计3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1596,病人数为5000万(血压>140/90mmHg)。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40%。由于长期高血脂摄入,肥胖率上升(BMI>28)。上海人平均盐的摄入每人每天12g。
糖尿病1979年患病率为0.67%,1995~1997年为3.21%,糖耐量低下患病率4.76%,由此估计我国有4000万病人,2025年估计可能达到1亿病人,处世界第一、第二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的机会大大增加;坐业劳动和少体育活动再加上吸烟酗酒等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的上升的因素。预防可结合各种体检或临床检验及早发现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为主的措施。
(二)把健康作为研究对象
因而研究范围又从疾病扩展到健康。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人们不仅要求保持健康,更渴望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健康,因而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自然也就从疾病引伸到诸如异常生理状态、心理卫生、人类遗传、计划生育及意外死亡等并非疾病的方面。所谓遗传流行病学、生理代谢流行病学、意外伤害(它杀、车祸等)流行病学等等,便不一定是疾病的问题。又因为疾病的对立面是健康,疾病与健康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所以有的学者提出流行病学的任务不应只限于研究“疾病”的分布,而应从疾病再引伸到“健康”,并研究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此即所谓“健康流行病学”或“群体健康机理学”。当然,在这一发展动向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健康的客观指标,否则很难用确切的数据反映出人群的实际健康水平和分布,自然也就谈不上用流行病学来研究健康和促进健康了。
(三)从“流行”的概念引伸到“分布”的概念
从只研究流行,爆发到也研究少数病例。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疾病在人群中出现时,病例数目的多少是随时间而变动的。有时表现为病例数众多的“流行”(Epidemic),有时也表现为病例数稀少的“不流行”(non-epidemic),两者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疾病的流行机理,就有必要同时研究疾病不流行期间的发病水平、分布特点及有关因素,也就是研究疾病不流行的机理。因此有人主张不应再把流行病学规定为只研究疾病“流行”的学科,而认为“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决定)因素的学科”。因为“分布”一词已包括了“流行”和“不流行”两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然,流行病学中所说的“分布”是指动态的分布,而非静态分布,也就是指各病的病例在“时间”、“空间”和“人间”三方面的分布动态。由于既研究涉及多数病例的流行,也研究病例数不多的不流行,所以对于少细菌例的研究,也就成了本学科的任务之一。
(四)传染病的控制仍是需要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
自1854年John Snow 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调查分析以来,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亦指日可待,一些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个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尽管如此,传染病迄今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近年来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15个国家白喉爆发;印度的苏拉特、孟买、加尔各答等大中城市爆发流行人间鼠疫;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全世界总人口约1/3感染了结核杆菌,仅1995年因结核病死亡者即达300万人。同时还发现耐药结核杆菌,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耐药结核病爆发流行。
古老的传染病未能有效控制,新发现的传染病则不断出现。近20年来,世界上己发现30余种,其中包括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各种病毒性出血热、隐孢子虫病、0139霍乱、大肠杆菌Ol57:H7出血性肠炎和疯牛病等。尤其今年发生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死亡率之高、危害之大,引起世界震惊。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认识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针对传染病防治的新形势,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告诫:“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二、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研究领域越来越广
近20年来,由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日益增多,流行病学已渗入到临床、基础和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进而逐渐交融,产生了不少边缘学科,使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与日俱增,至今已不下三四十种,所谓血清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行为流行病学学、理论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地理流行病学、评估流行病学、健康流行病学、卫生管理流行病学等分支皆应运而生。至于因病种而冠名者,如肿瘤流行病学、冠心病流行病学、高血压流行病学、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此外,因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还有所谓车祸流行病学、自杀流行病学等等,名目繁多。可见流行病学不仅在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由于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又进一步促使本学科不断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由于流行病学应用的范围日拓宽到整个医学范畴,因此本学科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有利于整个医学科学的全面发展。
三、流行病研究方法的发展
四、流行病学的未来
(一)从黑箱理论到工具箱应用
长期以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推断是以黑箱理论为基础的。对危险因素和疾病病因的推断、对干预措施的评价是通过危险因素分布对疾病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的影响而获得的。至于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疾病发生的、疾病在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启动、发展直至演变为不同阶段的临床病变、干预措施如何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等病因学作用机制,就如同黑箱一样,并不能通过观察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生物标志物的流行病学研究日趋深入,流行病学研究拥有了它自己设备齐全、种类繁多的工具箱。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逐渐打开了病因学研究中的黑箱。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是介于流行病学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一座桥梁。分子流行病学通过对疾病从暴露至发病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从暴露到疾病这一事件的连续性,并可用于鉴定较低剂量暴露和既往暴露,还能在无症状个体而不是临床病例中发现逐渐增强的危险因素作用,减少对疾病和暴露因素的错误分类,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并能回答诸如为什么相似暴露水平的人并不一定会发生同样的疾病等问题。
遗传病因模型也得到了流行病学的认同。遗传流行病学以有亲缘关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对遗传性疾病分布特征的描述,采用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系诺分析、单基因和多因子遗传病分析手段,结合对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和基因多态性的测量,从机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角度来阐明遗传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并反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大小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各种实验室技术的应用外,流行病学在因果推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处理数量上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界限。例如,可以通过策略性抽样来反映特定人群的疾病特征,尽管很可能会因此牺牲样本的代表性。此外,直觉思维、混沌理论以及不确定性也逐渐地溶人流行病学研究,预示着流行病学正朝着多样性方向大步迈进。
(二)从健康领域研究到宏观生态流行病学研究
在第一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发现了19世纪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原因。这些发现带来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卫生改革。在“第二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同行们一起,共同发展了流行病学的设计和分析策略,建立了确定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使对慢性病多因素病因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行,而慢性病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临床医生在其循证医学实践中正在更广泛地使用流行病学方法。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在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上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状态的卫生行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未来的重大疾病除了受到生物、理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还将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1990年,Loomis和Wing建议流行病学家去寻找一些新的理论,不再把疾病的病因因素看成是单个的特征,而应把其当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解释单个的观察现象,而且能为综合干预实施打下基础。当前,由于全球环境变化、人口及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简单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他们预测流行病学的研究模式将会发生转变,并面对严峻的挑战。而社会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如从社会支持、工作需求,物质调控和报酬等多方面因素来预测疾病的发生。
1989年,Susser在《流行病学的今天:一个痛苦思索的世界》中指出,流行病学必须在人群的疾病现象与病毒、分子和基因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还应将社会行为、政治结构和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有效地预防疾病。
现代流行病学已经拥有了它功能齐全的“工具箱”,它应该承担起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重任。
例如,如果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如吸烟)而不是从群体的角度(如烟草产量、广告、分布、及社会经济因素对烟草消费的影响)来研究公共卫生问题,那么研究的结果则只具有个体方面的意义,所提倡的公共卫生措施也仅仅是改变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同样,第三世界国家儿童高死亡率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既可以认为是直接的生物学因素所致的死亡,或认为是儿童生活环境因素(如卫生服务、母亲的照顾等)间接造成,又可以认为是由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6年,Susser在“选择流行病学的未来”序列论述中将流行病学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以瘴气理论为代表的卫生统计时期;以细菌病因论占主导地位的传染病时期和以黑箱理论为代表的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他们指出,目前公共卫生已不再围绕一个中心理论进行研究了。流行病学的第四个发展时期,应是“生态流行病学”时期,其特征是分别从社会整体水平以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过去的50年中,尽管“黑箱理论”并没有帮助研究者们掌握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机制,但对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病因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面对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纪元,黑箱理论已不能满足对新出现的疾病如HIV感染的研究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全球健康状况变迁的研究需要,因为“黑箱理论”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已落伍。
新的疾病和健康状态,要求新的研究手段。在流行病学发展的第四纪元,生态流行病学必须用功能齐全的“工具箱”装备自己。Sussert以HIV研究为例强调了工具箱理论的重要性:为了解和控制全球HIV的流行状况,需要从不同的水平进行病因学研究。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上,需要通过精确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发现疾病传播的途径和时间,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断HIV传播。在分子和群体水平研究的中间界面上,个体的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助长了病毒经性行为及其他途径的传播。在人群水平上,HIV流行的动力学是由HIV感染的流行率及人群的易感性和行为特征决定的,如性行为方式、哺乳方式、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以及营养因素如母体维生素A水平等。在社会整体水平上,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群体间的互相联络决定了HIV的流行过程。作为研究者,自然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能纵览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同时在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时,流行病学研究还受到简化原则的限制。然而,每个研究HIV的流行病学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研究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因为控制HIV流行最有效的途径正是在多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防治策略。
SARS的出现,并在局部地区的爆发与流行,几乎让公共卫生界一时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随着对SARS控制的进展,流行病学家感到又一只“黑箱”出现在面前。SARS-Cov病毒从何而来?不同临床期的传染性如何?疾病的传染力如何?是否有隐性感染的发生?是否存在间接传播?除飞沫传播外,是否还有其他传播渠道?为何儿童的感染率低?SARS的发病趋势如何?SARS的流行向社会告诫,时代需要流行病学。而现场工作的流行病学家感到,我们的工具箱内的工具还不齐备。SARS控制与研究的进展,再次显示了需要流行病学在病毒、分子、基因、社会、政治、经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认识在人群中的现象。
由于流行病学主要是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不是通过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健康常常被认为是个体疾病状态中的一段插曲,而不是指人群的一种存在形式。为了使人群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有必要将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措施转化为政策和策略。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卫生运动、一本宣传手册或者一个电视广告,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是预防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后 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源、食物、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常常表现为局部地区的疾病暴发和一定范围地区的疾病流行。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十分严重,因而和鼠疫、黄热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19世纪初以来,曾先后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19世纪还没有发明抗生素和补液疗法的时代,当时医生们最习用的两大传统疗法,即放血术和清泻疗法,对霍乱的治疗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能加速病人的死亡。对于这种新瘟疫,若仅以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作为处理方式,其防治疾病的效果不理想。此时,人们便采用应对鼠疫的隔离检疫办法,得到了一定的赞同,但这仅隔离了病人而没解决污染水源的问题,霍乱仍继续扩散。
第二篇:《绪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3.掌握遗传与生理发展是怎样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 4.了解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5.明确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都有哪些 导入:经典气质类型测验 授新课: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
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
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①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 的认识这一点加深理解。
②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
③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
四、幼师生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学习
幼儿心理学时一定要注意研究的对象。
2、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结构特点。
3、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1、心理现象包括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
3、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
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作业: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部分
2、动机的含义
3、心理过程包括哪些
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6、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绪论教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
通过绪论的教学,使学生从对大学的认识和感受出发,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自己成人成才密切相关,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主线和特点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主要内容:
1、大学生活特点以及适应的方法。
2、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和形象要求。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5、《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4、《基础》课程的学习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品质。
课堂导入:
经历了难忘的高三生活,经历了紧张而又刺激的高考,今天我们终于坐在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课堂里开始了我们人生新的阶段。人生之旅,流光溢彩。大学时光,千金难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学新生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实现成人、成才、和成功的人生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绪论部分的内容。
绪论部分“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主要学习三个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适应人生新阶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个问题联系
密切。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学习意义、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主线: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诗人 哈尼·鲁宾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会给我们的大学生活、人生以指导。不断提高完善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及方法 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
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思想,深刻领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注重学习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对于每位同学而言,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需要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同时,大学又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对于自身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阶段正好和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区相衔接,大学时期也正是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也是个体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个性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
总之,大学阶段对于每位同学而言是重要的又是全新的,由于重要因此要好好把握,由于全新因而要好好适应。只有尽快适应才能真正把握,只有真正了解才能尽快适应。所以,如何适应?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个方面把握:新的大学生活;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作风;新的社会形象。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是新的大学生活?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不同?我的大学是怎样的?大学里的我是怎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对大学的内涵要有所了解。
1、何为大学和大学教育?
900年前意大利波洛尼亚建立第一所大学的格言:“大家来学。”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大学提供一个场所、一种环境、一套条件。
1638年英国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哈雷大学的成立,是近代意义大学成立的标志。特别是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后,校长洪堡确立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大学一词在德语中就有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新的理性组织,是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
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高层次”是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高层次。第二,大学具有学科覆盖的广泛性。第三,大学教育是有标准的。大学的功能在于:学习知识;继承知识;创造知识;实践知识。
因此,大学呈现出与中学自明显不同的特点,1931年到1948年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大学的特点
大学具有3特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大学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成才的沃土,精神的家园,追求的领地,人生的灯塔,青春的舞台,年轻的天堂。大学是超市:各取所需 ;是富矿:能够开采;大学是镜子:认识自我 ;学是火箭:推动升华。
由于大学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活也就和中学生活明显不同。学习和生活环境(商务学院校园图片展示)
新的日常生活环境宽松与自律并存 统一与独立并存,多彩与严谨并存(配上校园环境、学生活动图片)
新的人际交往环境(与老师、同学、父母、网络 社会)
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学习生活相比,有哪些特点?
(1)学习上的自主性。这个特点源自于大学阶段学习要求的改变: 学习要求的变化主要有三个:
学习内容更为广泛。学生首先要完成毕业要求的课程。其次,还需要学习提升素质类的内容。第三是要学做人。第四,学处事。
学习的途径更多。
1、书本。
2、老师。
3、同学。
4、互联网。
5、社会。评价标准多元化。现在到了大学,好的标准有所变化,是多元的。学习好是好学生,领导和组织能力强是好学生,有特长能歌善舞、能写能画是好学生,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和发明创造是好学生。因此,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显现出来了。
自主性特点,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主能动参与学习。
(2)学生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学习的多层面、多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
(3)探索性特点:在学习的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4)专业性特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专业方向和需要来展开的。
3、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思考案例
2013年8月27日,南京东南大学格外热闹:3900名新生报到,拉开了在宁高校新生开学的序幕。今年,东南大学在新生接待口竖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家长请止步----由学生自己办手续”。(8月28日《南京晨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新生的你在来校报道时是如何做的?(独立生活第一步,从迈进大学校园开始)
青年人升入大学之后,意味着“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同学们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会自理、自立,变得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并努力调适不良心理,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进入大学,实际上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新生应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
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三人行必有我师。进入大学后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此时,大学新生应虚心向老师求教,向成熟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细心体察自己的生活,循序渐进,逐步适应,自己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实践出真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新生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师寄语: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计划中把握时间 从兴趣中获取快乐 从实践中锻炼能力 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从竞争中赢得价值 从表达中锻炼口才 从交友中品味真情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自由中领悟责任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自主学习。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随着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
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全面学习。
要树立一个思想:承认一切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只局限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领域,要自觉地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或获取知识。因此,大学生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学知识,学好知识。要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
创新学习。
一般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维持性学习,也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另一种就是创造性学习,也称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明创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化。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吸收前人留下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打1折的营销创意案例(PPT中显示)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电话从发明到1000万用户。用了30年;inter网发展到1000万用户,只用了3年。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
出,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的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期间就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PPT中显示)培养新的学习作风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强调优良学风尤其重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船到码头车到岸”、“该轻松了”、“大一新生综合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就灵”、“问世间学为何物”“三无学生—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刚进大学想发奋,不到一年开始混,一看书本头发昏,是否自己真很苯”等。
优良学风要求:
勤奋:对求知过程的态度。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严谨:对求知行为的态度。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求实:对求知结果的态度。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对求知目的的态度。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007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毅的事迹。
市场营销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专业方向 主要课程 专业前景(PPT中详细介绍)补充材料 1 世界著名大学教训
哈佛大学:与亚利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补充材料
2、营销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
1、专业能力。
销售人员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消费心理、促销策略、渠道管理、市场运作、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面对市场挑战,应对自如。
2、洞察能力。
只要你能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其实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3、沟通能力。
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
4、抗逆能力。
在销售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应战。你的前途取决于面对困难与压力时你所做的选择。
5、学习能力。
学习者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必定是擅长学习者。
(三)确立成才目标 塑造崭新形象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德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作曲家门德尔松认为:“智慧是知识的善于运用”。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旺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服务的基本条件。
4、美是人才素质的内容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一致的能动状态的转变中,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大学生提出了的“五点希望”,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这“五点希望”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当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是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形象要求。追求真理,善于创新。是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法方面的形象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形象要求。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是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形象要求。知行统一,脚踏实地。是对当代大学生事业发展方面的形象要求。形象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形象素质不应该是表现在外表堂堂,衣冠楚楚,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完美,进而表现出来的潇洒风流。一个大学生的形象蕴含着本身的气质、性格、教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美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塑造培养符合大学生的形象。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道德与法律 二者的区别:
内涵、调整方式、目标等不同 二者的联系:
a、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c、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灵魂
b、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同,首先解决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了对中华民族、国家的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问题,是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坚信。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
力之源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是人们实现从价值观念到价值实践,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
四者是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体系。(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
懂:懂得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学真信、入耳入脑;
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四篇:有机化学 绪论 教案
第一课教案
课题
绪论
(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二)了解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三)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四)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复习共价键理论,掌握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重点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二)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难点
共价键理论
教学资源
教材、教学资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10医学检验技术;10医药营销
教学过程
【引言】: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多数的食物(糖类、蛋白质、脂类)、药物、塑料、汽油、柴油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医学本身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绝大部分是由有机物组成的。这些有机物可以在人体内进行一系列非常复杂,但是有彼此协调的化学变化,支撑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作为医学检验(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更是离不开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例如,糖类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血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等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的知识。
通过今后的学习,我们来逐步认识、学习、研究这门课程。【板书】:第一章 绪论 【教师】:通过中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那么,有机化学,实际上就上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是就说,有机化学的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 【板书】: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师】:
一般情况下,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少数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如水),称为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主要是由有机物组成的。例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此外,许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例如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化纤、天然和合成药物等,均属有机化合物。
根据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得知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觉得多数还含有氢元素,有的还含有氧、氮、磷、硫等元素。所以人们把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也可以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衍生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生出来的化合物。但是一些具有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含碳化合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则不列入有机化合物,不在有机化学中讨论。【板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教师】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等。
【板书】有机化学的定义 【教师】:“有机化学”最初的提出是相对于“无机化学”这个概念。无机化学,是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指从非生物或矿物质中得到的物质。19世纪初,当时的化学家还是认为,在实验室里是不能通过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只有在生物体体内,存在所谓的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物。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人们对于有机化学的认识取得了哪些进步呢?下面我们将系统的介绍一下: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板书】:二: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教师】:1806年,由瑞典化学家伯则里首次提出“有机化学”的概念。这是针对无机化学的概念提出来的。也就是认为,有机物是通过生物体的生命力来产生有机物。【板书】:1806年,伯则里创立“有机化学”一词 【教师】: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将氰水解得到了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把氰酸转化成了尿素。维勒把这一重要的发现告诉了伯则里:“我应当告诉您,我制造出了尿素,但是并不求助于动物的肾”。这是对于伯则里的“生命力学说”的第一次冲击,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当时其他化学家的承认。【板书】:1824年,维勒实现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教师】: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在实验室被合成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合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1845年,柯尔伯合成了醋酸,1854年,柏赛罗合成油脂类化合物等,才使“生命力学说”逐渐被抛弃。但是“有机化学”这个名词沿用至今。【板书】:1845年,柯尔伯合成了醋酸;
1854年,柏赛罗合成油脂类化合物等,彻底否定了“生命力学说”
【教师】:
那么有机化学至此,都是萌芽时期,刚刚确定了这门学科的范围。19世纪下半叶,有机化学这门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了经典有机化学时期。具体是指由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
几个标志性的事件: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等提出了“价键学说”,该学说认为,碳是四价的,并第一次用一条短线“—”表示“键”。凯库勒还提出了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此外,凯库勒还提出了苯的结构。
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H.van't Hoff, 1852—1911)和法国化学家列别尔(J.A.Le Bel,1847—1930)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价四面体学说,即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板书】:1858年,凯库勒提出 “价键学说”
1874年,范霍夫和列别尔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价四面体学说 【教师】:
在经典有机化学时期,有机物结构的测定,以及在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价键还只是化学家在实践中得出的一种概念,有关价键的本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1916年路易斯(G.N.Lewis,1875—1946)等人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果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中,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图像中用于表示价键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价键的电子理论的运用,赋予经典的价键图像表示法以明确的物理意义。
1927年以后,海特勒(W.H.Heitler,1904—)等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处理分子结构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
之后,更多的科学家通过研究,为价键理论提供更多的补充。从1916年,路易斯引入价键的电子理论开始至今,都是现代有机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还有取代基效应、线性自由能关系、构象分析,等等。【板书】:1916年,路易斯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
1927年,海特勒建立价键理论 【教师】:前面我们提到,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正好处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线上。它作为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使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具有很多特殊性。【板书】:三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一个特性是数量庞大、结构复杂。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虽然种类不多,但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却非常庞大。迄今已知的约2000万种化合物中,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庞大与其结构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多种异构现象,如构造异构、顺反异构、旋光异构等。这是有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数目极多的重要原因。【板书】:数量庞大、结构复杂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二个特性是热稳定性差和容易燃烧。碳和氢容易与氧结合而形成能量较低的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切容易燃烧。人类常用的燃料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天然气,汽油等。人们常利用这 3 个性质来初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板书】:热稳定差、容易燃烧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三个特性是熔点较低。
有机物的熔点一般在400℃以下,许多有机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气体或者液体,如甲烷、乙醇等。而无机物的熔点一般较高,如氯化钠的熔点在801℃。这是因为,有机物的晶体排列是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来维系的,只需较低能量就可以破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无机物大多是离子晶体,晶格排列是靠离子间的正负电荷的引力,破坏它需要更多的能量。
纯的有机物的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实验中常测定熔点以鉴别有机化合物或判断化合物的纯度。【板书】:熔点较低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四个特性是难溶于水。
大多数的有机物都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例如油脂不溶于水,但易于汽油、乙醚等有机溶剂。这是由于有机物通常呈非极性或弱极性,而水是一种极强性的液体。溶解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服从“相似相溶”的规律,只有结构和极性相近的物质才能互溶。所以大多数非极性或弱极性的有机物难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极性相近的有机溶剂中。
衣服上有了油污,可以用汽油清洗,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难溶于水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五个特性是化学反应速度慢。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速度一般比较慢。例如地下的石油和煤是动植物遗体在地层下经历千百年的变化而形成的。
有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时要经过旧共价键的断裂和新共价键的形成,所以有机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因此,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加热、加压或应用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度。【板书】:反应速度慢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的第六个特性是反应产物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在发生反应时,并不局限于分子的某一特定部位的共价键断裂,除主要反应外,常伴有副反应,产物往往也是复杂的混合物,使主要产物的收率较低。而且有机反应后的产物,往往需要蒸馏、重结晶和层析等操作来分离提纯。
因此,在进行有机合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试剂,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减少副反应,提高产率。【板书】:反应产物复杂,副反应多。【教师】:以上六点是有机化合物特有的一些性质,但是实际上,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差别并不是绝对的。比如CCl4是有机化合物,但是它却是灭火剂,不能燃烧。有些材料可耐高温,有些化合物可以作为超导的材料。随着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界限会逐渐缩小。【教师】: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的特性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对于弄清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千差万别和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板书】:四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师】:
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是在有关结 4 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经典结构学说。【板书】:经典结构学说 【教师】:
19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等提出了“价键学说”,该学说认为,碳是四价的,凯库勒同时还提出了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
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H.van't Hoff, 1852—1911)和法国化学家列别尔(J.A.Le Bel,1847—1930)分别独立地首次提出了碳原子的立体概念。特别是范霍夫为碳原子做了一个正四面体的模型,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
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例,其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而成。甲烷的五个原子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现正四面体的结构,碳原子处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而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碳原子的四个价键从中心指向四个顶点,各个价键的夹角为109.5°。【教师】:
随着20世纪人们对原子一般性质的认识有了提高之后,路易斯提出了共价键的概念。他认为原子的电子可以配对成键,使原子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惰性气体电子结构,即最外层为两个或八个电子。
这样,氢的外层具有两电子的惰性气体氦的结构,氟、碳外层具有八个电子的氖结构。这就是常说的“八隅规则”。这种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用圆点表示价电子的电子结构式称为路易斯结构式。【板书】:路易斯结构 【教师】:
通常两个原子间的一对电子表示共价单键,两对或三对电子表示双键或三键。两个原子间没有共享的电子称为非成键电子。一对非成键电子常常被称为孤对电子。氧原子、氮原子和卤素通常在他们稳定的化合物中有孤对电子,这些孤对电子有助于它们确定它们相应化合物的反应活性。
为了方便,路易斯结构通常用一短线表示成键电子,孤对电子可以省略。又是孤对电子是为了表示分子的某一特性。【教师】:
路易斯理论有助于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未能说明共价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随着量子化学的建立,科学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有机化学,使人们对分子的形成和共价键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了现代共价键理论。【板书】:现代共价键理论 【教师】:在介绍共价键理论之前,先简单介绍原子轨道。【板书】:原子轨道 【教师】: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组成的。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原子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核外电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运动有不确定性,无法得到电子的具体位置,只好用电子出现的概率来描述(即为电子云)。电子云图像中每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在核外空间中的一次概率(不表示一个电子!)概率密度越大电子云图像中的小黑点越密,离核近处,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机会多,离核远处,电子出现机会少。
把电子在空间可能出现的区域称为原子轨道,通常用1s轨道、2s轨道、2p轨道、3s轨道、3p轨道„„来表示。
1s电子云
【教师】:在了解了原子轨道之后,我们再来学习现代价键理论。【板书】:现代价键理论 【教师】:
根据现代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原子轨道重叠后,两个原子核间电子云密度较大,因而降低了两核之间的正电排斥,增加了两核对负电的吸引,使整个体系的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成键的电子区域在两个成键的原子之间。(atomic orbital 原子轨道)
氢分子,图中电子出现几率较大处为共价键
【教师】:价键理论主要包括四个要点。【板书】:(1):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2):共价键具有饱和性;(3):共价键具有方向性;(4):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杂化
【教师】:
首先,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如果两个原子各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平行,就可以耦合配对,成为一个共价键。若原子各有两个或者三个未成对的电子,就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同时,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如果一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已经配对,就不能再与其它一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
第三点,共价键具有方向性。电子云重叠越多,形成的键越强,即共价键的键能与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呈正比。因此,要尽可能的在电子云密度最大的地方重叠,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最后,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进行杂化,组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这样可使成键能力更强,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这节将在后面一章学习。【教师】:以上介绍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几种不同的理论学说,现在有机化学中,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利用结构式。【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教师】:
定义:用来表示组成有机物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以及分子内各原子的连接顺序和连接方式的式子称为结构式,又称为构造式。【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的定义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有:蛛网式、简写式、键线式 【教师】: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有蛛网式、简写式和键线式。蛛网式是将原子与原子用短线连接代表共价键,一条短线代表一个共价键。当原子与原子之间以双键或者三键相连时,则用两条或者三条短线相连。
为了书写方便,可以省略部分代表单键的短线,一般是碳原子或者是其他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短线,就是简写式。
蛛网式与简写式都能反映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连接方式。但是简写式较蛛网式简单,一般常采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书写具有较长碳链或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也常用键线式来表示。在键线式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元素符号都被省略。未来区别一个碳键与下一个碳键,把两条线画成120度的角度,大致代表四面体的角度。如果碳原子上有其他原子或基团,就把那个原子或者基团写出。键线式只能表示碳的骨架。【教师】:
乙醇和甲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2H6O,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
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不同。乙醇常温下是液体,能与金属钠反应;甲醚在常温下是气体,不与金属钠反应。
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化学结构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性质的现象。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复习总结新课重点、难点内容
1: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现代共价键理论,掌握价键理论的有关要点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同分异构现象
第五篇:绪论高中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与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生物科学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能力目标
在对生物特征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对生物科学发展的讨论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的讨论中,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在对生物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问题的讨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章节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起始课,既是整个高中生物学学习的起点,同时生物的基本特征也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该是全书学习内容的概括,在整个高中学习占具有统领作用。重点分析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涵盖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本身的特征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生命本身的特征主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形成总体的概念,对高中的生物学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所包含的科学研究基本程序,既是学习和探究生物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等基本程序,在具体的问题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这些基本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绪论课的重要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非常有利于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绪论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难点分析
(一)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属于绪论中没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法,即以一个需要研究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过程来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完成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法建议
(一)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学习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几个生物新技术发展事例的讨论,认识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通过讨论,认识学习生物科学的社会意义以及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标。
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学生对一个典型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学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二)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科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发展的科学和生物科学普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列举、展示、讲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事例、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生物学现象的趣事等,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等。教师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对一个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归纳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最后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和学习生物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