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教学设计1doc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中央文革小组建立、二月逆流、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
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
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原因和危害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品 :买钢笔——《毛主席语录》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谈对“文革化大革命”的已有认识。
教师讲解“文化大革命”出现原因及发生、发展。
通过教师讲解、图片概括“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以史为鉴,学生归纳“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产物。
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文革”造成的**,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通过讲述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使学生认识到,“文革”虽然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但中国共产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看小品。小品买钢笔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支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
售货员:“一切权力归农会---爱买就买。” 中学生:“打倒土豪劣绅---你这什么工作态度?”
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的,你想打架?”
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我见两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就急忙上前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 中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你还能咋的?”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啥了不起?”
我看他俩谁也不肯停止舌战,我便劝中学生一走了之:“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买。”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他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
文革”时有一段时间,人们出门,无论说什么话,只要一开口,就必须说一句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说要办的事。还专门有一本毛泽东经典语录,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文化大革命”
教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课题中,文化大革命是加了引号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语文教学中,引号的用法)
教师总结;可见文化大革命,并非如同我们从前所学的辛亥革命那样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那么,谁知道关于那时的事情呢?
“文化大革命”,实际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轰轰烈烈“闹革命”**局面,人权没有保障、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人格尊严受到践踏,民主与法制公然地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阶级斗争搞得人心惶惶,搞得人性扭曲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在不经意间吹响,这场历史的洪流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性被扭曲、人格遭到侮辱、肉体遭到摧残、民主与法制被公然地践踏、社会生产徘徊不前„„ 那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段历史吧!
二、**与灾难 主题一:**和灾难
1、“文化大革命”是谁发动的?
2、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指导学生结全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对我国国情分析不够,提出了脱离实际的过高的生产指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一种“左” 的错误。这种“左” 的错误后来不仅没有彻底纠正,而且在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的全面发动。引导生认识:这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3、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引导学生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结果,事与愿违,被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局面,反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4、“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生答:“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被迫害致死。这是党内最大的一起冤案。面对这种**局面,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什么态度?他们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表演二月抗争中老一辈革命家怒斥林彪、江青一伙乱党乱军的斗争场面)历史独幕剧:
《大闹怀仁堂》
需要演员:谭震林、叶剑英、陈毅、康生
陈伯达
张春桥
旁白:(1967年2月11日下午的政治局碰头会议上„„)叶剑英(站起来责问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啦?难道我们这些人都不行啦?”
叶剑英质问道:“上海夺权,改名为上海公社,这样大的问题,涉及国家体制,不经政治局讨论,就擅自改变名称,又是想干什么?”
旁白:2月16日下午,继续开碰头会。这次会上斗争更激烈„„当谭震林提出要张春桥保陈丕显时,张说,我们回去同群众商量一下。
谭震林(打断话,大发雷霆地)说:“什么群众,老是群众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哩!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你们把老干部一个一个打光!” 谭震林(要退出会场)说:“让你们这些人干吧,我不干了!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
陈毅说:“不要走,要跟他们斗争!”
旁白:林彪、江青一伙把谭震林等人同他们的这次斗争污蔑为“二月逆流”,进行压制和打击。在老一辈革命家铿锵有力的言词中,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勇赴国难、大义凛然、坚持原则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在当时不能得到纠正呢?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我们党内生活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的原则,所以“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做法一时很难纠正。
6、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会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指出: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同林彪、江青一伙展开的斗争。其目的是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结果受到压制和打击,被诬为“二月逆流”。
动脑筋:结合所学法律常识,你能对当年“文化大革命” 中“打倒一切,全面内乱” 的种种现象进行评价吗?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大革命” 中“打倒一切,全面内乱” 的种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主题二: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2..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一伙利用其党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以及毛泽东对他的信任,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
3.林彪身为党中央副主席,又被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为什么还要抢班夺权,发动反革命政变?引导学生认识:林彪不满足于仅有的军权,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结果他们的阴谋被毛泽东戳穿。随后,林彪集团就策划武装政变,但又被毛泽东、周恩来粉碎。
4.其结局怎样?《林彪叛逃时飞机坠毁后的残骸》照片,指出:“九〃一三”事件,林彪企图乘飞机叛逃苏联,结果,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主题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江青反革命集团又被称为什么集团?指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利用、结成帮派,其目的在于篡党夺权。
2、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虽遭毛泽东多次批评,仍不罢休。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3、“四五运动”是一场什么运动?“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指出:“四五运动” 是广大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 的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 的残酷镇压。强调:这一运动奠定了“四人帮”覆灭的群众基础。
4、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来是怎样被粉碎的?《四人帮被揪出》及《人民载歌载舞》图片,指出: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江青反革命集团(或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6、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中,你得到什么认识?启发学生联系中国共产党几次纠正错误的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主题四:以史为鉴
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评价“文化大革命”? 总结:A、“文化大革命” 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B、“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C、“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在“文化大革命”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国民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什么教训?(讨论)总结: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B、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悲剧重演D、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E、禁止个人盲目崇拜
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
三、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
最后,齐读: “文革”是场灾难,走过沧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绝不会忘记这段噩梦,更希望我们的子孙能从一个离奇荒唐而又毛骨悚然的故事里和屈死的冤魂们一声声的呐喊中,寻找到悲剧的成因和防止悲剧重演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创伤的悲怆和它所蕴含的价值。让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
歌谣:
毛主席晚年错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林彪
江青 有野心,趁机“**”祸国民,停课停产“闹革命”,大批干部挨了整,篡党夺权反人民,最终阴谋未得逞。华国锋
叶剑英,果断措施快人心。1966——76(年),十年**教训深。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反思
过去教本节课时总觉得自己讲的太多,因为学生都为90后的一代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我补充了大量文革时那些荒唐的事件,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但对文革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本轮我讲这节课时进行了再思考,由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很快对文革的现象有了感性认识,并总结文革现象: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大家造走资派的反,各级党政机关受冲击,知识分子和干部受迫害,各级党政机关由造反派掌权,全国一片混乱。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分组讨论,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交流技能的提高,因为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需要高度的控制力和忍耐力。在此基础上我设问: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否所有的老干部都赞同,那为什么文革会在全国发展?煽动文革的是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目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认为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由于党内民主遭破坏及个人崇拜,文革向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对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险恶用心学生也分析的很透彻。对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江青集团的反扑及四五运动的发生学生能够理解它发生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惨死,这说明了什么?知识分子被打倒,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被冲击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你认为文革这种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吗?学生开始冷静分析危害,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学生对文革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痛心不已,继而自然进入如何防止文革悲剧重演的思索。在整堂课中,真正能体现课改的要求:三讲三不讲,学生喜欢历史,也喜欢历史课,改变了过去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历史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
第二篇:第7课文化大革命
王爷府初中师生共用讲学稿
第7课文化大革命当堂练习
()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
A中共领导层出现反社会主义的势力
B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的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C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反社会主义的思潮
D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
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3、“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A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B无产阶级和“走资派”之间的一场革命
C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探索
()
4、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A黄浦江上建新桥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D粉碎“四人帮”
()
5、下列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朱德B邓小平C叶剑英D华国锋
()
6、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是
A刘少奇、江青B周恩来、邓小平
C林彪、邓小平D刘少奇、邓小平
()
7、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整风运动时期
()
8、“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一二九运动C抗美援朝运动D四五运动
()
9、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④四五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迈克·华莱士:邓主任刚才谈到“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时候„„ 邓小平: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从头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文化大革命”分别开始和结束于哪一年?
(2)材料中的“坏事”和“好事”分别指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文化大革命”?
课外补充资料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大字报中首先把矛头错误地指向刘少奇。1967年7月18日,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擅自决定组织批斗刘少奇夫妇的大会,并对刘少奇进行抄家和人身迫害。刘少奇从此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单独关押,受尽折磨1968年9月,江青操纵的“专案组”整理并报送中央三批所谓刘少奇的“罪证材料”,诬陷刘少奇是“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大特务、大反革命”。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全会通过了由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凭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工贼、内奸刘少奇永远开出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1969年10月17日,刘少奇被押往开封,童年11月12日,遭受诬陷和残酷人身摧残的刘少奇在河南开封病故。终年71岁。
周恩来病逝,不留骨灰------他在人民心中留下丰碑
周恩来总理生前决定不保留自己的骨灰,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挥洒到祖国大地,以致现在没有任何墓碑作为后人祭拜他的象征物。《大无大有周恩来》的作者说:“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是不是“第一个”这很难说,但像周恩来这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在逝世之后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极其罕见的,这充分的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党、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念。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周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一个人在死后还不忘记贡献自己,如此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敢动千千万万的人呢?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人们,在他逝世多年以后,依然有很多人崇拜他、敬仰他、怀念他、纪念他。中国人民在心中为周恩来竖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第三篇:第7课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
2、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学习难点: 认识文化的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 学习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里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短短的十年中,这本书用50多种文字印成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到50余亿册。如果按当时全世界30亿人计算,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就有1.5册。这本书甚至成为当时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暗号似的引用此书中的语句相互对话。如: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更让人想像不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因为在一个会议上,把这本书上下拿颠倒了,就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被说成了是“反毛泽东思想”,“反革命”。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它就是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其实,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与点拨、“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失误。虽然后来这种错误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但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并在后来发展严重。加之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名词:什么是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最终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面对着这种局面,都有哪些人起来抗争?(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3、林彪反革命集团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其结局怎样?(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文革的危害以及启示是什么?(可以讨论)危害
①政治上长期**(1966-1976)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见幻灯片表格)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见幻灯片)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启示
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堂堂清练习(见课后“练一练”)
四、总结:文革虽然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正是由于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下第19课《春酒》(教学设计1课时)
《春酒》教学设计
田
淑
梅
《春酒》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语文课标中提到,要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据此,并结合本课内容,确定本文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本课内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创新支点:研读、赏析、仿写 【教学方法与多媒体】
1、读书品味法(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2、美点寻踪法: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悟美、寻找美、再现美。(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3、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
4、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5、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到下午临放学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同学们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每天才离别几小时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三、研读感悟“美”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具体做法:(A)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
四、分析总结美:
1.过渡:都说琦君的散文是美文,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你们觉得文章美吗?那么,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文句,用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的句式告诉我你的发现。(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2.交流,引导。
3.小结春酒之美:酒美,人美,情美,风俗美。(板书)4.赏析直抒胸臆的句子(最后一句)
(1)过渡:春酒的确美不胜收!那么,如今客居美国,人近老年的琦君还能品尝到这美得醉人的春酒吗?
(2)针对儿子的话设置情境:如果将琦君家乡的水空运到过来,用当年琦君母亲的配方重新酿制,能不能喝出当年的味道?
(3)交流后过渡:原来家醅已无处可寻,家乡味更是无法体尝了!(4)朗读最后一句后小结:家醅只存在于琦君的记忆里了,家乡味只能回味在心里了。5.介绍琦君的经历
琦君笔下一切所有美好已成了琦君的心灵寄托,在现实中难以企及。如此至纯至美的心灵家园在琦君的绝大多数作品曾出现,这与她的经历有关(出示: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1949年赴台湾,26年后定居美国。)常年漂泊的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出示)可以看出,这个超凡脱俗的心灵家永远走不出对家乡人事诸物的怀念。
五、迁移升华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1)过渡:同学们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发现,我也有我的发现,来看一看。模仿着写一到两句。可以引用古诗,可以自创,自创不必拘泥于我四字相对的形式。(2)仿写并交流。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结束语:一路走来,风景无限;一路品来,春酒醇香无比。其实,春酒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堂45分钟无法穷尽,有待于我们同学课后再去领略。最后,送上某人的一段话,这是他在读完《春酒》后,在一个寂静的深夜写下的文字:“在行色匆匆、只争朝夕的日子里,我们几多疲累,几多迷茫。或许真的该为流浪的心灵和漂泊的灵魂安个家了,她或许是琦君魂牵梦绕的春酒,她或许是鲁迅没看真切的社戏,亦或是令佩弦潸然泪下的背影„„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任世间
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这方水晶般透明的心灵家园。”
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学习检测
田 淑
梅
第五篇:“文化大革命”教学设计及课件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教学设计
永宁县回民中学:唐永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局面的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教训。
2、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简单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原因、经验教训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采用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再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资料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采用启发、诱导等多种方法,分层递进,逐步探究解决本课学习内容,从而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2、通过简述“文化大革命” 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3、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大**的局势,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进行抗争,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上课再让学生阅读两段文字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原因
(要求学生看教材第一段自己找出原因后,教师出示图示进行讲解,并作进一步的补充,利用一些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导火线(要求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并划出来。)
3、标志(要求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并划出来。教师利用图片进行补充。)
二、全面内乱
1、红卫兵造反
(教师结合课件讲述:为发动群众造反,把“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和北京的红卫兵及革命群众。广大青年学生掀起“大串连”的高潮。“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了,**局面开始出现。)
2、“一月风暴”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及结合自己所听所闻补充讲述使学生体会到全国夺权后“天下大乱”的情况。问题:毛泽东虽发动了文革,但他想不想把局面搞成这样?学生回答后,由此引出两个反革命集团。问题:反革命集团为什么要提出“打倒一切”?)
3、“二月抗争”
(学生阅读课后一得了解事情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当时“文革”的错误为什么不能得到纠正?教师补充讲述并出示图片资料,“二月抗争”后,反革命集团更加肆无忌惮的迫害老干部。)
4、刘少奇冤案
(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本情况。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刘少奇冤案说明了什么?)
5.“九〃一三”事件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教师结合课件补充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文革”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三、粉碎“四人帮”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教师结合课件图片补充讲述1976年“黑色的一年”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五运动”的相关内容。教师补充讲述“四人帮”加紧夺权的情况。学生掌握文革结束的标志。)
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总结,教师再以直观的图示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问题:请同学们用史实说明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遭到摧残。)
五、“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一句话加以说明,教师再行简单讲解。教师强调“文化大革命”不是列宁说的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的革命,也不是像辛亥革命那样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所以要加双引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革的性质。)
六、“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
(按板书线索小结并强调指出:文革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但在文革中,人民群众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反抗,最终粉碎了“四人帮”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说明我们的党有能力纠正错误,我们的党没有变,我们的社会没有变,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反动
1、原因
2、导火线
3、标志
二、全面内乱
1、红卫兵造反
2、“一月风暴”
3、“二月抗争”
4、刘少奇冤案
5、“
九、一三”事件
6、“
四、五”运动
三、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四、文革影响
五、文革性质
六、文革启示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段历史,历史上的“文革”事件跨时十年,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纷繁复杂。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教材仅用一课时区区几百字简介了“文革”中的一些大事件,内容高度浓缩,要面向“90后”学生讲述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和难度真是很大。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现代中学生来说,在初中的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很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对文革的认识,因此,如何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真实面目及本质进行了解,我觉得确实是要让老师费尽心思的。
经过一番思考,在备课时我做了这样一些教学上的设计。在处理第一个大问题的时候,对于文革发动的原因这个教学难点,作为初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很难深刻的把握文革发动的原因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我本来是想一笔带过,但有考虑到如果不能很到位的理解理论错误,对文革中种种怪现象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缺乏深度的近乎娱乐的层次,难以形成深刻的历史意识。所以我还是在这个问题上花了一定的时间,尽量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以图式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
另外我还利用学生对个人崇拜的感性认识很丰富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当时从上到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现象结合课件图片做了比较多的描述,如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去见毛泽东主席都毕恭毕敬,这样我觉得对帮助学生理解文革发生的原因也是比较有好处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对文革发的的导火线和标志只是让学生划一下教材就可以了。在对第二的问题全面内乱的处理上我也主要是采取比较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学生体会一个“乱”字,从而为后面学生了解和认识文革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打下一个基础。本来是想要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资料的,但想到课堂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在展示他的资料的时候可能也仅仅是展示或读一下,并不能真正理解,实际效果不会太好,所以还是决定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结合了一些文革期间的典型史料,以及我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如彭德怀、贺龙、刘少奇的悲惨命运,发生在我们本地区的迫害干部的真实事件,林彪的阴谋政变,四人帮的篡党夺权等,反映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文革的抵制的材料等。相信这些大量的生动的图片和史料会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中,构成对文革的全面印象。
当然在展示这些历史图片等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些今天看来荒诞离奇的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文革发生后**的局面为什么到了不可控制的境地?林彪江青一伙为什么要提出打倒一切?当时有没有人反对这样做?在当时文革的错误为什么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刘少奇冤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从大处说这些是学者研究的问题,但不等于学生就不能进行思考,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试着探寻历史的本质。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性质,我处理的比较简单,因为我觉得有了上面的铺垫,文革的危害虽然是本科的重点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最后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启示是作为一个讨论题要让学生讨论的。但还是那个问题本课内容太多时间太少,讨论的意图没有达到。
总的来说,本课设计的实施与设想的情况基本是吻合的,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基本在预料之内,但由于学生知识经历的限制很难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大多数问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思考尝试回答后再有老师讲解的,由于设计的内容多,占用时间长,本课没有留下当堂练习的时间。从这一课的实施看,我觉得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教材的编写上显得篇幅太少,安排一课时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这段历史用两节课来学习,便会从容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