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标: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专家调查组(职责:调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②、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③、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④、《真理报》记者团(负责跟踪报道、采访和点评,写出简讯报道宗旨:“给事实一个真相”)⑤、道德法庭审议团(职责:在调查、辩护的基础上,给出总结和道德审判审议原则:“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探究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2、难点: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确角色,组内分工,研读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见,形成材料;
3、展示调查结果,完成辩护和审判;(记者团的采访、报道穿插整个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的研究报告》(成员每人写一份);
2、《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无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3、《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有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4、《祝福》写作目的的分析(成员每人写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决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6、有关本次审判的几则简讯(成员每人写一份);
六、基础知识检测和写作拓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二)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性格的关系
(三)理解本文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分析:《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本文共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达了什么?
提示: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描写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肖像这三次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这样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讲解: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我”写“她”,用第三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我”,这使读者更感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描写祥林嫂语言的段落,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分析: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生活中一个人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话时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
祥林嫂与“我”对话是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向“我”提出灵魂的有无问题,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灵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同时她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被锯开后分给两个男人 祥林嫂对四婶讲“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失去爱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对自己一时疏忽的自责的心理状态;而祥林嫂在鲁镇“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则表现
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表现了她已承受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陷入恐怖深渊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状态
(四)全文几次描写“祝福”场景,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开头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这段描写是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其中描写制作“福礼”的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与71段至76段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深刻揭露了鲁四老爷利用“神权”迫害祥林嫂的罪恶行径,而且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阶级根源
第二次(71~76段)和第三次(106~108段)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是鲁四老爷不准她在祭祀时沾手,在四婶的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祥林嫂的“疑惑”既是对封建思想的自发反抗,又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她后来去捐一条赎“罪”的门槛的铺垫 第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的情景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大声一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祥林嫂由“失神”而“胆怯”,而“呆坐”,而“头发也花白起来了”,全是因她在“祝福”时不能沾手,虽然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是一个“谬种”!这就是对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的深刻揭露,也是祥林嫂悲剧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环境描写,强化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6.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7.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待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8.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点板书)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块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四婶在祭祖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9.(见“难点、重点分析”之第2题)
10.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11.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1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
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1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14.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1、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并能尽自己的能力保护文物;
2、在情绪亢奋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有力而不急促;
3、能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自己的话清晰表达,而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4、能使用条理化的语言表述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述自己的想法; 难点:条理化、提取信息有效化、转化信息自由化; 教师教法:
引导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师: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课文?
生:《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三篇文章。
师:(出示幻灯)
师:在第三单元这几篇课文中,我们跟随者作者一起领略了长城的雄姿,欣赏了颐和园的美丽,感受了兵马俑的宏伟。像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类文化遗迹我们称它们为文物。(板书:文物)
师:除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以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文物?
师:是啊,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这历经上下两千年,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的伟大工程。·····在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破坏,下面我们看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指名读书中那段话)
同学们,正如这段话中所讲的那样,今天的长城正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破坏,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查阅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讨论交流
同学们,正像大家说的那样,长城,这条倍受世人瞩目的“中华龙”面对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已经在低首痛吟。老师也查找到了一些资料。出示相关资料和长城遭破坏的图片(图片旁边配)
这些一定让你难以置信,但又恰恰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听到这样的消息,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何感想?我们该怎么办?(板书:保护)我们该如何保护文物?保护长城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下面请同学八人小组交流讨论,(出示讨论要求)
讨论要求:
1、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愉快合作。
2、交流时要说明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怎样的建议,具体怎样做。
3、能自信、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建议;
4、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注意将建议写成条,(指名读要求)
讨论结束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出示交流要求)指名同学读。
1、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按向当地政府建议,向当地村民建议,向游人建议分类,并板书重点词语)
小组派代表交流,大家根据要求评。
师:刚才大家交流讨论很热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我们的活动评价单,按照刚才小组交流讨论的表现,依照标准,同学们互相商议,在“评价单
(二)”中给小组成员打分。
师:大家提出的关于保护长城的建议都非常的好。长城只是我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还有许多文化遗产,他们同样和长城一样经历着被破坏的痛苦,你在课下还了解到哪些文化遗迹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呢?(交流)
(出示幻灯)老师讲解
师:保护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让灿烂的文化永远灿烂下去,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为自己祖先的文化感到骄傲。保护遗产,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同学们,拿出笔来,写下你的保护行动宣言吧。(让同学把自己的保护宣言贴在黑板上)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总结
文物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保护文物是一个文明民族应有的文化素质,它体现一个人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对自己祖先及其劳动的尊重与珍惜。我们希望保护文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篇:合作探究性体育与健康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广思集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是让学生共同对某一问题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实践探索式学习,获得解决问题方法,并且“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优势明显:符合青少年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与心理倾向;能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人际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具有很大自由空间的团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的天地;能让学生通过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选择分析]
篮球在中小学开展相当普遍,倍受学生喜欢,学生基础较好,非常适合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去学;第二,篮球是一集体运动项目,只有合作、互帮共勉、竞争激励,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乐中求学,学中求乐”。
学习阶段:水平四
男、女各20人
执教:罗斌
学习
内容
篮球运球投篮的探究性学习
学习
领
域
目
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学生参与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
动的态度和行为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篮球投篮技术动作
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及提高灵敏、快速反应能力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增进友谊,建立
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
前
准
备
阶
段
1、教师召开体育委员、体育骨干(组长)会议
2、宣布教学目标,提出方案,征求意见
3、记录理想方案,确定目标
4、做好课前必要培训,落实合作学习分组形式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讨论方案,找出理想方案
2、讨论出本课的实施目标
3、讨论合作学习分组形式
练习目标:
1、每人至少掌握1种投篮方法,并能较好地运用
2、各组能有熟练的合作学习方法
3、每位学生都能有学习心得
分组形式:
协作小组4组
教法提示
学法提示
预计
时间
拟定
目标
引
导
阶
段
1、课堂常规
2、导入语
3、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课题,启发学生想象力
4、讲解本课进行步骤:
尝试→合作探究→评比
5、宣布拟定目标
6、任命小组长及分组原则、形式
1、体育委员集合2、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发挥想象,积极思考
3、学生讨论交流运球投篮
4、学生按协作小组成4组
5、各组跟老师做准备活动
6’
8’
培养
创新
思维
能力
尝
试
阶
段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尝试性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各种方式的运球投篮
3、提出尝试自主学练原则和要求
4、教师巡回督导,语言提示
思考问题:①到底有多少种行进间投篮方式?②哪一种更适合自己?
1、分组练习,组长组织同学有序练习
2、积极参与,用各种投篮方式进行尝试
3、积极思考独立完成自己的练习
4、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投篮方式
8’
10’
培养
独立
思维
能力
勇于
开拓
精神
合作
探
究
阶
段
1、组织交流学习技术动作
2、教师适当点拨
3、帮助清理思路
思考问题:如何才能提高运球投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1、学生间相互观察、相互评价技术动作
2、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提炼出1—2种行进间投篮方式
3、组长组织学练,同学间帮助激励,合作探究,改进提高技术动作
4、能将提炼出的投篮方式运用于实践
10’
15’
培养团
结协作
精神,建立和
谐人际
关系
评
价
阶
段
1、老师提出评价的原则、要求
原则:公平合理
要求:①有效性
②准备性
⑶创新性
2、教师组织各组进行汇报练习
3、教师进行客观点评
1、进行运球投篮汇报展示
2、学生充满自信,大胆展示
技术动作
3、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评价(自我评价、互评)
5’
6’
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判断、评价能力
归
纳
阶
段
1、教师对本课进行全面总结
①各组组织情况,学练的方法和要求
②归纳本课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放松
1、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总结经验、得失
3’
5’
预计运动密度:50℅
预计运动强度:心率150次⁄分左右
器材:40个篮球
场地布置总体示意图
▽
○○○○○○○○○○
○○○○○○○○○○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第四篇:合作学习教学流程研究之一“合作设计”
合作学习流程 —“合作设计”的研究
平度市南村镇亭兰中学
张瑞祥
朱洪河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研究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它具有“优差互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张扬个性”的集体学习优势,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一种学习形式。关于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流程(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试——反馈补救),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作为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合作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有流于形式和被忽视的现象,在此,本人谈一点浅薄认识供参考。
一、合作设计环节的认识定位
合作设计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个环节既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进行,也可以在课前进行,若放在课前进行则更能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天地。本环节是一个完整教学流程的准备阶段,第二环节“目标呈现”传统上认为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依据教学指导书和学生认知基础,确立的课堂教与学的目标,把学生定位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确立在同一个层面上,把学生的认知基础默认为相同或相近,为此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目标未免过于统一,过于形式化。它是在互动理论指导下,遵循定向性原则,按照设计的学习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先期学习,并且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合作设计”,此环节是一个融教师课前组织、学生自学、互动探究等活动于一体的先期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前或课中就要设计以互动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把学科中的知识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简单思路提前尝试学习,研究性学习型的教学形式特别重视课前的先期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均要在新课讲授之前,恰当安排学生合作研究的学习过程,先期学习的时机和形式因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而定,本人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是共同阅读新授材料,提出自学的难点和学习提纲,以备课堂上交流发言,这个过程是以研究共同的材料为依据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纵深学习上加以合作探究,适合于学习研究同一个问题不同侧面。
二是为学习新知识而拓展视野、扩大相关知识的信息量而进行的课前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形成初步结论的一个观察、交流、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横向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查阅书籍、网上搜索、调查了解等,从而达到课堂上研究交流的素材丰富、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并能为课后的后延性学习做铺垫。如语文课在讲授名著节选之前,要求学生对作者本人及其名著做一般了解,搜集与写作背景、人文景观、主人公等有关的信息,以备课堂上研究讨论。
三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问答,“问”的题目是为了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深度和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相互交流增加学习信息,和寻求更科学更简洁的解决方案。
四是各小组分别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过程,以备课堂上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探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先期学习的定向性较强。此方法适合于对一种事物演变过程的研究学习,有了这样的先期学习,课堂上教师加以点拨和汇集,则学习任务的解决水到渠成。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合作设计过程的延伸
整个教学流程是一个由开放→汇聚→放开的过程,“开放”为第一个步骤如上所述,“汇聚”即是课堂上运做讲授、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放开”就是在解决问题后重视后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传统的做法是围绕便于调控、易于检测、巩固知识点而设计作业题目,统一作业量,统一难度要求,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区别对待,其内容无层次性,对于学优生无拔高要求,对学困生无“特殊照顾”,这是其一,其二是以书面作业为基本方式,较少布置预习、探究、搜集、交流等作业,在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中的这种起传承、铺垫、拓展作用的基础环节被忽视了,由此带来学生认知上的马鞍现象,而非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布置并不是不为巩固知识服务,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学生有学习兴趣的方式。它同时又是进入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先期学习,即又一个新的“合作设计”过程。
合作设计这一个先期学习过程遵循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气氛,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得到学习体验的满足。这是创造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合作学习流程 —“合作设计”的研究
平度市南村镇亭兰中学 张瑞祥
朱洪河
第五篇: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摘要]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都有了很大变化,在重新定位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后,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首次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继而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程中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对过程技能的要求,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恰恰是我国师范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弱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客体性、受体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缺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的状态,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中十分瞩目的一种方式。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科学探究指得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BSCS教材中,探究被认为是主动学习的核心,探究学习的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比较普遍的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所以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探究性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非常的欠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国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候是一个个的问号,但走出学校的时候全成了一个个句号。我们的教育模式严谨保守,单一老套。把孩子们教育成了满腹经纶,一个个的背书的机器。而很少在听到他们再问为什么。因为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他们已经形成了“就是这样,记住就行”的思维定势。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经常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学生高分低能,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特别好,但是创新能力却非常欠缺,这就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国家讲“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把探究性学习搬进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最大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这些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比如探究”生长素的发现“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研究者的努力。让学生体验此过程,既有科学知识的获得,又有科学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训练。
(2)探究性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如“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实验设计在教室由教师来指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掌握测试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去测试森林、草地、马路、电影院、公交车上等地方的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写出一份测试报告,并得出什么启示,通过这次测量活动,使学生有所做、有所思、有所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使学生领悟到森林和草地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植树种草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都是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成功的关键是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鲁迅当初在日本学医时为了使解剖图画得好看一些,把一些地方做了修改,他的老师对他说搞科学不同于画美术,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不能自己去修改。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制药者在生产药品时,也许因为一点误差,良药就会变成毒药。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时,也许就因为一点点,结束了病人的生命。很多学生就因为一点点就与大学失之交臂。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好习惯。如“探究算活废电池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于需要每天定时专人观察作记录;这就要求分工记录的同学要有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供真实的实验参考数据。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4)探究兴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活动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室和课堂。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在观察、试验、测量、考察、调查、查询、搜索、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信息,用文字、图表、图片、录像、调查报告等方式对信息加以核对、归纳、处理,学会了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独立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所获得的信息和经历的探究过程。在行动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得到培养。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第一步,围绕探究课题提出问题
探究课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1)教材设定课题(2)教师指定课题(3)从情境中发现并形成课题(4)根据现成课题衍生新课题
学生活动(1)围绕教材、教师指定课题认真思考(2)发挥个人和小组成员优势,亲自考查、体验、思考、讨论、确立新课题
需要注意的方面(1)围绕中心,避免课题偏离中心。(2)探究课题要体现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年龄特征相符(3)考虑当前的具体物质条件
2、第二步,提出假设 目的围绕问题,形成假设
学生活动 学生个体或小组成员依据提出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
需要注意(1)做出的假设要与问题相符(2)假设要与实验的条件和能力相接近
3、第三步,搜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并实施计划
目的明确探究目的、方法步骤、材料用具和探究的程序
学生活动(1)在个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2)小组商议探究性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共同的目的要求(3)小组成员明确实验用具、方法步骤,控制变量,记录设计。详细分工合作,有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注意事项(1)教师要注意各个小组和个人的差异性。(2)注意小组成员习见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情况,及时帮助调整和重新编排。(3)适当提示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并积累个方面成功经验和教训
4、第四步 表达与交流
目的(1)将个人、小组的探究过程或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进行简单汇报(2)考虑个人探究学习活动水平的差异性原则,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3)养成及时评价的民主学风
学生活动
(1)小组指定代表,有序进行简明扼要发言。(2)教师及时点评和调控(3)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自愿交流,做差异性互补。提倡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注重自我感受体验
注意事项
(1)提倡民主,注意守时(2)教师调控,机会均等(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突出探究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5、第五步
得出结论
目的对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活动 各小组或个人实事求是地阐述本人或本小组探究的结论
注意事项
(1)学生可在表达与交流的同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得出结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2)教师要注意整体把握探究性学习过程与结论;应及时向学生说明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探究性学习案例与设计-----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为例进行探究来具体说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通过探究亲自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两大产物淀粉和氧气。2.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明确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理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化石资源、环境污染等相互关系。从而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的责任感。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学意识。(3)模拟科学家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手段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试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相结合。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媒体设计
(1)光合作用相关的多媒体展示图片(幻灯片、挂图、图书)。(2)实物(菠菜)
(四)教学教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阅读一则小资料,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兴趣。
师: 玉米、小麦和水稻的种子中富含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计可产生大约16亿吨糖类,产生相应的扬弃。地球上没有任何化学过程能有光合作用的创造力。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原初生产力,它为生物圈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生存。大气中的氧都来自辽阔海洋表层的浮游藻类和森林所进行的光合作用。
生: 阅读《小资料》: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光合作用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得奖的评语中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有人幻想和设想:“有朝一日,科学家将光合作用机理搞清楚,并经植物光合作用的全套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中,在头发中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那么,只要人的头上撒一点水、再晒晒太阳,在头发中便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水合成葡萄糖的过程,葡萄糖从头发中输入到身体的各部分,吃饭的历史使命便可宣告结束了。”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关注和人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拓宽扩展中学时期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学科的视野和思路。
2.进入新课(实验室)
为使实验课顺利进行,教师需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的实验用具有黑纸片、曲别针、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自来水、酒精、碘液、木条或卫生香、试管、玻璃漏斗、大烧杯、剪刀。学生需结合课本上实验设计,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设计: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参考教材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或修改 3.实验过程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做到心中有数,用Powerpoint与学生共同明确实验的几个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与学生同做。并及时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或将“暗处理”的某一盆菠菜继续放在暗处。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选自己的清晰的照相底片作为覆盖物。
学生
(1)暗处理:明确此项任务的目的性和意义。将菠菜放在实验室的实验桌下遮光处理(24)小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长,主要在课下进行。
(2)光照:从暗处取来遮光植物菠菜。观察此时叶片有无变化?下一步遮盖局部,照光处理。用曲别针将已经剪好的各种形状的黑纸片,在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分别遮盖固定。移到光下3-4小时
设计意图:师生同做,选取健康的实验植物,启发学生确立在探究实验中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科学方法。4.主要实验步骤 教师:
(1)教师强调用酒精去叶绿素的原理;(2)隔水加热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3)交待视叶片大小所用的大约时间及叶片变化程度(4)教师题诗用温水漂洗的道理
(5)染色时注意节约碘液。同时运用种子成分实验时知识检验叶片内是否有淀粉 学生 :
(1)以小组为单位,从菠菜叶上取下遮盖物,观察叶片有无变化(2)祛除叶绿素。将遮盖过的叶片浸没在小烧杯的酒精中
(3)隔水加热。将盛有叶片和酒精的小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内进行水浴与加热
(4)叶片黄白色时用镊子从小烧杯中取出(5)用温水漂洗。
(6)在培养皿中讲叶片展平,向黄白色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有什么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小组成员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不断探讨实验过程的每一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观察分析和得出本实验的结论,植物在光下是否产生淀粉。
5.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及时帮助学生不仅认识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光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
生物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
学生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在光下产生淀粉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也增长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加深了对光合作用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主编王恩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主编王永胜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当代教育学》
主编袁振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物学教学》
2007 年(第32卷)第一期
[5]《教育心理学》
主编张春兴
浙江教育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7]《国际科技教育进展》
常初芳
科学出版社
[8]王觉非 STS-----英国学校中一门新课,外国教育动态1982.2
[9]美国BSCS著,北京市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生物科学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译,第一版。北京出版社,199.11 济南育英中学 张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