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学教学教案(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7: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语教学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语教学教学教案》。

第一篇:成语教学教学教案

成语教学教学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

“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尖锐的意思。

“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

“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

第二篇:成语教学

一、集体备课:

1、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 “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实施:

(1)原则: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2)措施: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尝试走班:

1、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

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集体评课:

1、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实施:其

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 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

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 讨论交流。

3、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成语歌原来应该这样教

今天,我上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练习四,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歌,觉得很顺手,效果也不错,现在把思路整理一下,同时对各个环节也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与大家商榷,请大家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事先让学生预习、查词典,想尝试一下,看看孩子们能不能凭着自己的想象、智慧来解决,而我却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第一步:读正确,正确识读:

自读成语歌,通过查字典或者向老师、相同学请教的方式自己解决字音的问题。然后,指几名同学来朗读,读错的地方,大家纠正,接着就是反复的练读。

第二步:读明白,尝试理解: 过程如下:

(1)、在正确识读的基础上,要求大家自由地边读边想,看看哪些词语能理解。(2)、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在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说:“过去读书的时候见过,查过成语词典。”有的说:“我是猜的。”有的说:“我和同位一起研究的。”还有的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刚查资料了。”我把这些经验都写在了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学习学习。这就是在教给学习的方法呀!我想到过去,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或者是图个省事,先从同学们不理解的入手,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种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做法,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了依赖的惰性,一学到成语歌就等着老师和同学们来解决难题。这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吗?所好的是今天我意识到了,改正了,并想到了以后要坚持这样做,把学习过程完全展开来,让学生自己在过程中习得知识,认识并掌握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智慧!]

(3)、再次读成语,并一边读一边想,解决不理解的成语。

我对同学们说:“请大家联系过去的读书经验,或是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大胆地猜测,尝试理解不解的成语,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资料,借助于老师,包括老师手中的教参!请大家行动起来吧!动起来,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就能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过程,在交流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难以理解的成语就解决了!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说的成语的意思虽说是不那么准确,但是,大家的理解加起来,也就差不多,同学们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的,因此,这种理解是富有个性的,是模糊的,也是寓于模糊之中的精确的,是带有学生生活气息的,是学生原汁生活体验的反观的理解,同时同学们还掌握了猜想在理解词语中的作用,为同学们个体阅读的可能和流畅打下了基础。一石多鸟呀!]

第三步:记得住,适当拓展,尝试使用。(1)、创设情境,适度尝试,运用中加深理解。

首先,我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同学们根据理解,在我的引导下,成功地将这些成语进行了较为恰当的分类:

A、说明做事不认真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B、比喻变化的: 时过境迁,明日黄花 C、比喻罕见和少有: 百年不遇,铁树开花 D、表示追求更好的: 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然后,我要求同学们根据分类记住这些成语。

[分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按类别进一步来理解这些成语,二是为同学们的记忆提供了拐杖,使同学们能够记住、记得牢。]

第三、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过去我们还积累哪些带有“花”字的成语?同学们根据类别有说出了很多词语:

(1)、在开头的:花好月圆 花花世界 花花公子 花前月下 花拳绣腿 花容月貌 花天酒地 花团锦簇 花言巧语 花枝招展

(2)、在中间的:天花乱坠 心花怒放 生花妙笔 昙花一现 落花流水

如花似玉 眉花眼笑 绣花枕头 黄花晚节 眼花缭乱 风花雪夜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柳暗花明

(3)、在结尾的:闭月羞花 妙笔生花 火树银花 笔底生花 水月镜花 流水落花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尝试着编排成语歌。学生经过努力,在我的帮助下,同学们编出了以下几组成语歌,甚是有意思。摘录如下:

A、按照词义分类:

第一组:可以用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情的 花枝招展 眉花眼笑;花拳绣腿 天花乱坠 花言巧语 心花怒放;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 花天酒地 如花似玉

第二组:可以用来描写景物的

火树银花 花好月圆 ; 花团锦簇 昙花一现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 柳暗花明 花花世界 B、按照词性分类 第一组:褒义词

花容月貌 花团锦簇 心花怒放 生花妙笔 如花似玉 眉花眼笑 黄花晚节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柳暗花明妙笔生花 火树银花 笔底生花 第二组:贬义词

花花世界 花花公子; 花天酒地 花言巧语

绣花枕头 花拳绣腿; 天花乱坠 水月镜花

[安排以上环节的目的在于激活同学们储存在大脑中的消极词汇,使那些词语在找到相似点以后转变为“热词”,自动地与新学习到的成语在相似的基础上形成连接,组成了词语链,加强了记忆,延长了词语链条,实现了消极知识不断向积极知识的转换,为运用打下了可能的基础。]

第四、创设情境,引导尝试运用。

为了让同学们记得住,找到记忆的凭借,我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引导同学们体会、尝试使用:(1)、填空:

a、我看到了_______(谁?),他___________(衣着、外貌、神态),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那些词语?)

b、我来到了________(什么地方?),只见__________(哪里有什么样的景色?),我想到了____________。(那些词语?)

(2)、任意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尝试着写一段话。

【尝试运用,不是在于真正的掌握,而是在运用之中进一步感受!当然也不是在于真正学会使用这些词语,而在于在运用之中认识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从而增强积累的积极性,反过来会让学生产生更大的积累热情!虽说这些成语不一定就会让学生一下子就记得住,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记得住,但这必定是成语学习的开始!在开始阶段,如果让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美好的印象,那么自觉运用这些词语、最终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时日还会远吗?】

第五、出声的朗读,记忆。

上完这节课,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成语歌应该这样教呀:“正确认读——模糊理解——归类拓展——运用强化——记忆积累”,多么实用的设计,多么好的思路!既切合学生的认识思路,符合教改的方向,又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富有实效!

第三篇: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我们的孩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作为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精华----成语的教学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和改革要求的新契机。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每个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握成语的教学和运用呢?以下是我们一段时期以来打破“惟一正确、从众心态、经验主义”等创新思维的枷锁,摒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巧妙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程序,运用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成语教学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二、把握成语和本单元课文的联系。

教材中每个练习安排的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教者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在学习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练习2上的成语之前,孩子们已经学过了《卢沟桥烽火》一课,我结合练习中包含的十二个成语,联系《卢沟桥烽火》,设计了下面一段填空题。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寇拉来大炮。向我军发起了进攻,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地向宛平县城扑来,面对_____的敌人,_____的炮火,我军官兵怒火冲天,因为他们想到了“九一八”事变后,三千万被日寇欺凌的东北同胞仍在_____、_____中;因为他们想到了日本鬼子大屠杀时,自己_____、_____的亲人。于是,他们_____,用子弹回敬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胜利了,宛平县城内的军民_____、_____,在这场战斗中,涌现了许多算得上_____、_____的英雄。也是这个时候起,所有中华儿女从此走上了_____的伟大历程。

(参考答案: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十冬腊月→冰天雪地→痛不欲生→呼天喊地→众志成城→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叱咤风云→顶天立地→开天辟地)

上个世纪那场战争对国人来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痛。教育孩子记住这段历史是我们进行这次成语教学的目的之一,现在看来,效果不错。不少孩子对课文的认识又得到了加深。整个教学中于永正老师提出的“重感悟重运用”等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要求孩子能够完全理解或说出成语的意思,而是通过文字的串连、课文的延续,再现历史,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不觉得陌生的情境,让他们在顿悟的基础上,选择填空。课堂上虽然少了说教,少了灌输,也好像少掉了一些“热闹”,但孩子们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

三、整体把握全册成语,融会贯通

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就可以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练习5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可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四、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安排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第九册第二个练习,安排了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教材中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第四篇:成语复习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复习目标】

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知识讲解】

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③褒贬色彩不同的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复习时间】10课时

一、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2003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2002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001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2000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1999年 殚精竭虑 美伦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1998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

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题)

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题)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

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如:

4、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题)

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

7、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二、复习要点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

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

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

第五篇:“成语接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活动主题:成语接龙。活动年级:二年级 活动内容:收集成语。活动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教学过程:

1、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和成语故事?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好吗?(学生讲故事)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许多成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

2、说成语: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接龙”(首尾相接)快快开动脑筋,想想你知道那些成语。

(每组10人,到前面说成语,说不上来即被淘汰,看谁取得最后胜利)

3、识字: 1)、出示第一组成语,学生自由读,认识生字。2)、出示“寸、益、彰”三个字,读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二、三组成语。

5、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

6、讲成语故事。1)、学生自愿交流。2)、听了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

7、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2)、找出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教师范写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4)、自己评评,看看有哪些进步。5)、同桌互评,共同进步。

8、练习: 1)、把成语填完整。

()苗()长()到渠成()井()天 取()补短 2)、把你收集到的成语写下来,和同学互换。互相读一读,记一记。

9、课外阅读指导。

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下载成语教学教学教案(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语教学教学教案(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语教学设计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之“成语世界”》教学设计课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系列活动之“成语世界” 课型:活动课 教学模式:“交流、合作、延伸”活动课模式 一、教材......

    一口气成语教学

    一元复始:《左传》 始终不易:【出处】:《周书·苏湛传》:“臣自惟言辞不如伍被远矣,然始终不易,窃谓过之。” 易地而处:【出处】: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若使(司)马迁易地而处......

    成语教学心得体会

    成语教学心得体会 成语教学心得体会1 摘要: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不仅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增加文化底蕴,其中有很多成语典故和成语故事,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成语教学设计[推荐]

    篇一:成语教案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语: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又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成语是这个语......

    成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又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成语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成语教学反思

    成语教学反思15篇 成语教学反思1 《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

    成语教学反思

    朗读中理解 理解中积累 积累中运用——《语文园地》成语教学反思刘海美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

    成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自己看的时间越久,学习的效率越低,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