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阻的串联教案
电阻的串联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
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二)教具
6伏电源,5欧、10欧、15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电阻箱一个,串联的灯泡若干。(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2、引出课题
实验:先将一只灯泡接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然后将两只灯泡串联在照明电路中观察亮度发生什么变化?分析亮度变暗是由于电流减小,电流减小是由于电阻变大。所以两个灯泡串联后的总电阻变大,那么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与原来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电阻的串联。
3、进行实验探究,研究问题
提出问题:那么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与原来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R=R1+R2 ……..? 设计实验:
①实验的方法和原理
引导学生回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利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再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从而可以比较出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大小关系。
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 = 5欧、R2 = 10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并将学生设计的不同电路画在黑板上。
②演示实验: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再由欧姆定律计算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 = R1 + R2
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串联电阻之和。理论推导:
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由于U = U1 + U2, 因此IR = I1R1 + I2R2,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 = I1 = I2 所以R = R1 + R2。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总电阻R=15欧,那么用一个15欧的电阻去代替串联着的R1、R2,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呢?
为了证实串联后的总电阻与两个串联着的电阻等效进行演示实验:
将一个15欧的电阻接入刚才的实验电路,替代串联着的电阻R1、R2,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化说明这个15欧的电阻和刚才那两个串联的电阻是等效的。
由该实验引出新的物理研究方法:等效代替法。即:如果用一个电阻R代替两个串联着的电阻R1、R2接入电路后,电路的状态不变,即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都与原来的相同,R就叫做这两个串联电阻R1、R2的等效电阻。
思考题:有两只5欧的电阻,现在我们需要10欧的电阻,怎么办?(串联)交流与讨论:上述结论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推导出的,它适合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思考题:
如果电视机里的一个10欧的电阻烧坏了,现在手头上只有1欧的电阻2个,2欧的电阻3个,3欧的电阻4个,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呢?
(答:串联,1欧+2欧+2欧+2欧+3欧;1欧+1欧+2欧+3欧+3欧;2欧+2欧+3欧+3欧;1欧+3欧+3欧+3欧)
4、例题:
课本109页例1和例2 讲解解题的方法、规范。
5、拓展练习: 1).一个10Ω的电阻R1接到电压为10V的电源上它两端电压为多少伏?流过它的电流多大?再把一个10Ω的电阻R2与它串联还接到这个10V的电源上每个电阻两端分到的电压是多大?
2).电阻R1=10Ω,R2=40Ω,把它们串联后接到电压为50V的电源上它们两端的电压U1、U2各是多少?
拓展结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第二篇: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一、电阻的串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连,并且在这些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串联。
在电路中,电阻的连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是串联与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连,并且在这些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串联。图1(a)所示为N个电阻串联的电路。
图1电阻的串联
N个电阻串联可用一个等效电阻R来代替,如图1(b)所示,等效的条件是在同一电压U的作用下电流I保持不变。等效电阻等于各个串联电阻之和,即
eq
(1)显然,等效电阻Req必大于任一个串联的电阻。串联电阻上的电压有如下分压公式
(2)可见,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式(2)称为分压公式。
电阻串联的应用很多。譬如在负载的额定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与负载串联一个电阻,以降落一部分电压。有时为了限制负载中通过过大的电流,也可以与负载串联一个限流电阻。如果需要调节电路中的电流时,一般也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变阻器来进行调节。另外,改变串联电阻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的输出电压。
二、电阻的并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连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并联。在各个并联支路(电阻)上的电压为同一电压。图2(a)所示是N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图2电阻的并联
N个电阻并联也可用一个等效电阻R来代替,如图2(b)所示。等效电导等于并
eq联的各电导之和,即
(3)或
(4)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中的电流为:
(5)可见,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导成正比,即与电阻成反比。当其中某个电阻较其他电阻大很多时,通过它的电流就较其他电阻上的电流小很多,因此,这个电阻的分流作用常可忽略不计。
一般负载都是并联运用的。负载并联运用时,它们处于同一电压之下,任何一个负载的工作情况基本上不受其他负载的影响。并联的负载电阻愈多(负载增加),则总电阻愈小,电路中总电流和总功率也就愈大。但是每个负载的电流和功率却没有变动(严格地讲,基本不变)。
三、电阻的串并联
电路中有电阻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这种连接方式称电阻的串并联。例1计算图示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和电流。
图3 解:通过分析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化简电路,求出等效电阻,再根据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特点,求解支路电流和电压。
第三篇:电阻的串联说课稿
<<电阻的串联>>说课稿 万庾中学 熊燕
一、教材 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串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的内容,第十四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章所学的串联电路的特点可应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本节教材在安排上采用了先科学探究,后理论推导的顺序,是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及计算公式;(2)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2)能用“等效代替”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根据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同时借助于等效代替的观点分析串联、并联电路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课堂教学。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他们是一个挑战。
(二)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环节,使学生较全面的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等效代替法”研究物理问题,从理论上学会分析并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对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肯定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关于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为了充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入理解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采用以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向学生提问“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对前面的知识是一个复习,同时也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特别能为实验探究时的猜想提供帮助。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两个(或几个)电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电阻(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
猜想与假设:由于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几个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应当比各个分电阻大些。这些猜想对吗? 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欧姆定律,也可以根据伏安法测电阻,对学生设计的正确电路图都要给予肯定。
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先设计电路,再连接电路。实验中,教师巡视。通过理论推导验证实验结论:
对于教材有的理论推导过程,我将不再在黑板上重复板书,由学生自行推导。交流与讨论:上述结论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推导出的,它适合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三)迁移深化,发展能力:
本环节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归纳出探究结论后,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设计了将“等效代替”的方法与“合力与分力”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学生选择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需要一个200欧姆的电阻,但是手上只有50欧姆、100欧姆、150欧姆的电阻个两个,你将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四篇:《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第四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
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
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学生电源1个、相同阻值的电阻6只、电流表1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理论推导法、启导式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阻的串联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I_____I1_____I2
2、串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U____U1_____U2 那么,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达标导学
(一)电阻的串联
/ 3
1、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 [猜想与假设]:
教师充分收集学生的种种猜想与假设。问: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一)电阻的串联
(1)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如图所示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2)将两个同样的定值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如图所示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3)在A、B之间换上三个串联着的同样阻值的电阻R,合上开关前先预计一下电流表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合上开关。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分析论证](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思考]这个结论还能不能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呢?(引导学生复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分析,将电阻串联,相当于是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二)电阻的并联
/ 3 复习提问:
1、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I_____I1_____I2
2、并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U__ __U1_____U2
3、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特点?(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电阻;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思考: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加了什么?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实验探究(参照探究串联电阻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的问题: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猜想与假设:有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猜想到电阻并联后其总电阻会减小
设计实验:模仿串联电阻的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结论:实验现象表明: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猜想是正确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自己进行小结)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 3
第五篇:电阻的串联说课讲稿
《电阻的串联》说课讲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八章第四节(P99~P10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节教材先安排了演示实验,从实验测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得出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电压特点作理论导.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从前后联系来看,本节教材的实验方法仍沿用第三节课分组实验中的伏安法,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下标配套”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两种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和两种思维起点(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物理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分析,为今后电路分析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本节教材的理论推导只安排了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为推导任意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奠定了一个思维起点,使学生在思考“想想议议”的提部时又多了一个推导的方法一一等效替换法.
2、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的初步知识,并且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伏安法测电阻,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的关系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在现突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碰到元件等效替代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帮助学生正认识这一点的可观条件,况且学生在初二合力的学习中已初步接触到这一思想,因此本节课的另一目标是:使学生初步领会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
电路分析是电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的许多规范要求和分析方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锤炼,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是例2)也有了为这方面服务的可观条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电路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几何证明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了分析综合法.因此本节课的又一目标是:通过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解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利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是本节课的两个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电阻概念和决定电阻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总电阻的概念及总电阻比分电阻大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同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和欧姆定律(同一电路不同类型物理量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参见教案中对例2的分析),是分析简单串联电路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是本节保的难点.尽管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已多次接触到分析综合法.但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很难将在几何课中学过的方法“迁移”到物理上来,况且物理的“数学公式”又非纯数学公式,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意又,因此初中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析综合法时是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的.
通过对例1的两种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分析法,而后利用例2的一题多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析法的两种思维起点(见教案中对例2的分析)以及这种方法需要综合应用两类电路规律.因此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分析综合法.
5、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设计
1、引入新课(约2分钟)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新课教学(约20分钟)
引入新课课题后,引导学生复习电阻的物理意义,从而导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概念(串联电阻对电流的总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推导作必要的概念准备,同时也为分析等效替代法打下了埋伏.
在用实验探讨电阻关系时,首先向学生交代实验方法(伏安法),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计算阻值,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活动;为了使学生对等效替代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分别测出5欧和10欧电阻的限位后,再接入15欧的电阻,测算其阻值,最后才将5欧和10欧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在没有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情况下,学生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跟接1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对电流的总阻碍作用的大小跟15欧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相同,即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5欧,这样学生便能从感性上认识到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与15欧电阻可互相等效替代.
当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后,教师再次分析什么叫等效替代法,并让学生用等效替代法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等效替代法和电阻关系的认识.这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来理解为什么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小任一导体的电阻都大的原因,让学生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电阻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用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推导电阻关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在运用欧姆定律时,要下标配套,因为欧姆定律中的各量是对应于同一电路上的量.另外,要向学生说明推导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律有两类(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顺利分析例1和例2作准备.
3.应用(约20分钟)
首先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答过程,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也能为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2的思路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分析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师先利用例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一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一已知,即分析法)方法,在分析例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用反向推理法从R2=U2/I2出发分析问题,要让学生自已从R2=R-R1出发也用反向推理分析同一例题.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法(分析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沟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
4、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再次强调两类电学规律(同类量局部和整体关系;同一电路不同量间的关系)和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分析综合法).
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时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终使课时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顾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