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我们的衣服》教案(共)
《2 我们的衣服》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4、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
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
如: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
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观察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第二篇:小班主题教案 我们的衣服
我们的衣服
活动名称:
我们的衣服
活动目标:
1.了解开衫、套衫,天冷和天热穿等不同种类的衣服; 2.
学会自己脱开衫,愿意自己的事自己做。
活动准备: 1.童装录象 2.娃娃人手一个 3.夏装、冬装若干
4.活动室一角布置成冬天的公园
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了解种类——尝试操作
一、感知情景,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幼儿边看边议论: 1.这是谁穿的衣服?这是什么衣服?
2.你喜欢哪一件?你有什么自己喜欢的衣服?
二、了解衣服种类: 1.分辨不同种类的衣服:
(1)放娃娃的哭声录音:娃娃怎么拉?
师:我们赶快去抱抱娃娃、哄哄娃娃吧!(放娃娃笑声)你们的娃娃真漂亮,我们一起带娃娃一起去公园玩,好吗?(2)来到冬景前:树上怎么都白白的?什么季节来到了?(3)放娃娃的哭声录音:娃娃怎么又哭了?娃娃冷了怎么办?(4)提供冬装、夏装,幼儿给娃娃穿衣服:
分辨套衫和开衫:这两件衣服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干净的衣服才好看
师:你们的娃娃真好看,可是好看的衣服有时候也会变得不好看,什么时候会不好文档仅供参考
看呢?
师小结:衣服干干净净才好看。
三、尝试自己脱开衫
教师以儿歌语言为引导,边示范脱开衫边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让幼儿自己脱开衫。
小帮手
一、设计思路:
前一阶段围绕“我家的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特别是恰逢母亲节,通过夸夸我的好妈妈,为妈妈制作礼物等活动提升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孩子们萌发了一种想为妈妈做事的愿望。同时,“预防非典”也是当前孩子们的一个热点,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家中“防非”的简单措施有了初步了解,对于预防、消毒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结合以上两点,我预设这次活动,以帮妈妈选购消毒、预防用品为前提,以游戏实践为途径,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防非知;同时满足孩子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有关“防非”的知识。
2.在购物过程中尝试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
3.满足幼儿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防非物品、其他食品包装盒。
2.每一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5以内)
3.购物篮,自制纸币。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母亲节”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妈妈做事,现在“母亲节”过了,我们还要为妈妈做事吗?为什么?
(二).启发游戏
1.以妈妈的烦恼(妈妈想买预防非典的消毒等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可是妈妈上班没时间)启发幼儿帮妈妈购物。
引导:妈妈为什么要买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幼儿领钱。
要求:每人拿5元钱(老师准备1元、2元、3元、4元面值的纸币)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拿到5元钱的?
如:XXX拿了1元钱,还要拿多少钱才到5元?
3.讨论购物注意点。
引导: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买什么?(预防非典的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怎么买?(价钱、礼貌用语、买的东西少于或等于5元钱)
(三).幼儿操作
1.观察幼儿在挑选物品时出现的问题,启发幼儿间相互检查。
2.了解幼儿交易情况,引导幼儿了解所选物品价格与自己拥有钱数 的关系。
(四).交流
1.相互检查所购物品。
2.说说买了什么,有什么用,注意什么?(抓住
(五).延伸
我们帮妈妈买好了东西,妈妈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什么?
第三篇:买衣服教案
《买衣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情境,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
2、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0元、20元、50元、100元面额人民币。
2、学具准备:剪好教材101页附页2中的10元、20元、50元、100元面额的学习用币。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师:大家发现没有,老师今天穿着新衣服?大家知道这新衣服是从哪来的吗?对了,是在服装店买的。大家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去服装店买过衣服呢?
都有啊!那同学们一定都有好多经验了,现在啊,笑笑要过生日了,妈妈想给她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让我们和笑笑一起到服装店看看吧!(板书:买衣服,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情境图上呈现了4件不同款式的衣服和价钱:上衣26元,T恤31元,裙子23元,连体裤41元。)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
(1)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出示实物一元人民币)(可以,但太麻烦了。)(2)师:那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课件出示教材12页“认一认”中的人民币。)(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4)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给予肯定评价)
2、买衣服。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妈妈还想给笑笑买1件T恤,可以怎样付钱呢?
(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师: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付钱吗?(课件展示)【设计意图: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3、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1)、请同学们给你的同桌提出一个买衣服的数学问题。(2)、请你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解决你提的问题吧。(3)、有谁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同时,在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在活动中不仅练习使用人民币,而且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三)巩固提高
1、教材13页第1、2、3、4题。(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
2、数学故事。
师:同学们顺利完成了4道练习题,真棒!最后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你们听完了还要动脑筋想想故事里的问题哦!(边出示课件边讲故事)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谈学习收获:(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面额较大的人民币;我知道了只要看人民币上的数字是多少元就可以认清楚钱了;我知道可以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图案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我还学会了怎样换零钱,怎样付钱比较方便;我知道了存钱的好处。我们要勤俭节约;我们不要乱花钱,要好好爱护钱)。
3、师总结: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收获真不少,说得也不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人民币,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护人民币,做到合理花钱,勤俭节约每一分钱。
(五)板书设计: 买衣服
100元 50元 20元 10元
31元: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1元
三张10元+两张5角
……
第四篇:买衣服教案
买衣服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具体情景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会用不同的方法付钱。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算,初步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夏天到了,妈妈又带着小朋友们去商店买新衣服了。咱们就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出示主题图,并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认一认
师:要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该怎么办呢?(付钱)师:如果用我们已经认识的人民币来付钱,可以吗?(可以,但很麻烦)
师:那用什么样的人民币会比较方便呢?(100元、50元、、、)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些这些人民币。
1、认识100元。教师出示一张100元人民币。问:“这是多少?”(学生都能回答。)
“你们都认识,那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有什么特征呢?”课件出示100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反面,发现上面的图案特征,并说一说。
“如果你现在要教不会认的小朋友认识100元的人民币,你会怎样教?”(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认识人民币面额的要领。)简单介绍旧版人民币。
说一说100元可以买些什么?
2、认识50元人民币。
3、认识20元人民币。
4、认识10元人民币。
三、活动三:换钱
1、认识了人民币后,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妈妈准备带着小朋友坐公交车,公交车上自动投币,票价是1元,可是她的包里没有零钱,怎么办?(换零钱)(引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换钱的事情)妈妈说,那就换一张20元的吧,可以怎样换呢?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换算的方法。如:1张10元和10张1元;1张10元,1张5元,5张1元;20张1元、、、、、、坐上了车,妈妈觉得刚才换钱的过程很有兴趣,就对小朋友说,你们能再帮忙换换其他的吗?(愿意)
2、练习73页第1题,学生自己完成后再交流评定。
3、练习73页第2题,学生自己完成后说一说。
4、练习73页第3题,动手拿一拿,说一说。
四、活动二:买衣服
认识了这么多大钞票,我们就可以用它们去买漂亮的衣服了,走吧。
1、我们首先看看妈妈想买什么?再回答问题。
(1)、妈妈带的钱够吗?学生自己算一算,算完后找同学说一说。
(2)、我想买1条围巾,可以怎样付钱? 放手交给学生,用学具拿一拿,并说一说,尝试不同的付钱方法。
(3)、我想买1条围巾和1条裙子,需要多少元?可以怎样付钱?让学生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拿一拿,说一说,尝试不同的付钱方法。
3、你还想买些什么,需要多少元?该怎样付钱?
找1—2个学生示范说一说,算一算,拿一拿,其他同学做出判断;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拿一拿。
五、拓展
1、欣赏一些旧版人民币和其他国家的钱币。
《买衣服》教学反思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让学生在丰富有趣 的数学学习中主动观察、实验、操作,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妈妈需要100元钱,可以怎么拿?”我改变了以前学生说,教师摆或老师摆,学生看的方法,而是采用四人一小组让学生利用纸币自己来摆一摆,并把自己的方法与同伴说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生很有兴趣的一边摆一边交流着:①、我拿两张50元;②、我先拿1张50元,再拿2 张20元和1张10元;③、我拿5张20元;④、我拿10张10元;⑤、我拿1张50元,1张20元,3张10元......学生流畅的思维来自于有趣的操作,灵巧的双手很快地摆出了9种不同的拿法。这么多种不同的拿法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获得,也不是在观察模仿老师的演示中得到的,而是在孩子们亲自操作实践中产生的,孩子们的手尖闪烁着智慧。
但这节课由于放的太开,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过于热烈,学生之间的倾听不是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收与放的度,做到适时而放,适时而收,课堂上的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五篇:折纸教案衣服
《衣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2、教学生学习折衣服的方法,学会看过程图。
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手工习惯。
4、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活动准备:
1、正方型白纸、水彩笔或油画棒。
2、衣服的折叠过程图及范例(经过装饰和没经过装饰的)。教学过程:
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步骤如下: 1.沿虚线朝箭头折叠,如下图所示:
2.沿虚线向后折叠,如下图所示:
3.沿虚线朝箭头方向折叠,如下图所示:
4.换个面,如下图所示,朝箭头方向打开各角。
5.沿虚线朝箭头反向折叠,翻身。如下图所示:
6.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