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黄土高原地区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
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
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地形特征 —— 沟壑纵横
2、地形特征的成因 —— 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生态环境的治理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我认为,根据新课程理念,说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是设计思路,第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3. 重点、难点的确立: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我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巩固提高
2、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展示关于黄土高原的图片,提出问题,以此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
热情和兴趣。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
黄土铺就的高原
【新课教学】
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伤痕累累的黄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地方,它被称为“乌金高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板书设计】: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农业措施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初中生,本身的课业负担就很重,地理课没有必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当堂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没有给学生留作业。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多指教,谢谢。
第二篇:《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写写帮推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第三篇: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 管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11]1703号)有关规定,结合淤地坝工程特点,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建设的淤地坝 工程,其它投资渠道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 划》为指导,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兼顾其它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坚持以小流域(片)为单元,建设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 台理配置建设功能互补作用相济的小流域坝系。
第四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 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第五条 淤地坝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按照职 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主要负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的规划编制、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和培训、小流域坝系考核评估等工作。省、市级水利水保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前 期工作文件编制(审查)、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组织和指导 工程建设实施。
县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作为工程建设单位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要成立由县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的淤地坝工程建设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黄委会和有关省(自治区)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按权限报有关部门审批,各省(自治区)水利水保部门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坶规划》确定的实施范围、建设重点和有关政策,组织编制省级《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重点明确近期建设任务、布局和措施等按权限审批后报水利部门。
第七条 省级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省级《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组织各地以小流域(片)为单位,编制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单坝工程初步设计。
第八条 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单坝初步设计编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淤地坝工程的数量、布局、规模、投资和建设时序,单坝工程初步设计应达到施工要求。
第九条 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应符台以下原则:(一)水土流失严重,亟待进行治理;
(二)县级政府将淤地坝安全度汛纳人当地防汛管理体系。(三)治理程度达到30%以上,且已纳人近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 的小流域;
(四)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证;
(五)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投劳有保障。
下游影响范围有居民、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区域不得修建淤地坝。
第十条 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和骨干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必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以上资质 ;中小型淤地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或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丙级以上资质。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前期工作承担单位资质要求与单坝工程初步设计相同。
承担小流域坝系和单坝工程前期工作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所采用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一条 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单坝工程的审批程序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省级水利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投资改革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关原则和要求确定。
第三章计划和资金管理
第十四章 根据淤地坝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情况和和建设计划申报要求,省级水利、发展改革部门在向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中央补助投资建设计划中,应明确淤地坝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第十三条 列人中央补助投资建议计划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已批复该淤地工皿工程所在的小流域工皿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查审批;
(二)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承诺、以及建后管护责任已落实;
(三)具备工程施工的基本条件。
第十四条 淤地坝工程投资在中央分省(自治区)切换下达地方中央投资计划中安排。中央投资规模计划下达后,省级水利、发展改革部门应及时将工程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坝系和单坝工程。同时,将计划下达文件抄送相关部委及黄委审核备案。
在中央下达的省级淤地坝工程建设总任务和补助投资总规模内,各具体单坝中央投资补助额度由省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省级分解投资计划应明确淤地坝工程类型、数量、总投资、投资、所在坝系、坝名、资金来源及工作要求等事项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及其他资金来源责任并确保纳人计划的淤地坝工程已按规定履行完各项建设管理程序。
第十六条 淤地坝工程中央补助投资优先安排地方投资落实、建后管护到位、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
第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省级分解投资计划和批 复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计划和设计。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单坝工程计划任务、位置、规模、概算投资等进行调整时,建设单位须按程序上报,经原审批单位审批。
第十八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必须设立专账并严格按照批准 的工程建设内窖和规模使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推行资金使用县级报账制项目开工建设后可向承建单位拨付一 定此例的预付资金其余资金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和验收台格后分期拨付。
第十九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只能用于主体工程建设所需的各项支出,土地占有、搬迁及淹没损失补偿费用不得列入工程建设投资。
第二十条 淤地坝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经费由各 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筹集落实。单坝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经费根据有关定额标准,列人淤地坝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各地在水土保持工程省级建设投资中提取的不超过工程总投资2%的项目管理经费,可用于淤地坝工程建设审查论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和考核评估、竣工验收等支出 不足部分由各地另行安排。
第二十一条 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定期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司题应及时责成责任单位纠正。建设单位对己完工项目要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自觉 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审计。
第二十二条 淤地坝建设引起的土地占用、搬迁及淹没损失,其补(赔)偿由工程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根据淤地坝工程建设特点,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制度,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淤地坝工程施工单项合同总估算价在规定限额以上的必须进行施工招标,采用公开招标的费用占项目合同金额的比例过大的工程,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项目时作出认定,可进行邀请招标。
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选择有相应资质、专业化的施工单位承担淤地工贝工程建设。骨干坝由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或水工太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严禁对工程施工进行转包、违法分包。
第二十四条 淤地坝建设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建设单位应按照工程建设有关程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
第二十五条 承担监理工作的单位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资质。骨干坝的监理单位应由具有水利工程丙级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乙级以上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监理单位不得与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第二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依据《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开展监理工作,组建现场监理机构,实行皇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监理工作,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严格控制。
对骨干坝、中型坝的放水洞、卧管、溢洪道等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的施工应实行旁站监理。
第二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工程实施前,建设单位要以单坝或坝系为单位,把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任务、中央投资规模、地方配套投资、建后管护责任落实等主要内客向工程所在地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台的管理体制。
(一)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设计、施工、监理合同应明确工程质量标准的标准和责任。建设单位须向施工现场派出至少1名驻坦技术员,负责施工技术指导与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
(二)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组织、制度、方案、措施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定和落实岗位质量责任制,配备质检员、材料员和施工技术员,建立健全施工档案,执行初检。复检和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等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查,发生质量事故要及时报告并认真处理;
(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设计和施工等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发现质量问题要责成责任单位及时整改,问题严重的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对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应提请有关部门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四)淤地坝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淤地坝质量负终身责任,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各地根据实际,结合已有水文站点、水土保持试验站、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站点等分布情况和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特点,开展坝系或单坝的效益监测内容主要有:
(一)水沙监测:监测小流域水温现象、坡面与沟道侵蚀活动、坝系水沙变化及淤积等情况;
(二)坝体监测:包括坝体变形和渗流,主要有表面变形、裂缝接缝、坝坡位移、渗流量等;
(三)效益监测:包括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三十条 按照《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数据库管理办法》要求,省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做好淤地坝数据库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省级水利部门应及时向水利部报送淤地坝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抄送黄委。
各地要按照《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险情灾情划分标准和重大险情灾情信息报送办法》、《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和除险加固责任书》等要求,及时逐级上报有关淤地坝防汛动态信息,并于每年9月10日前向黄委报送淤地工贝防汛工作总结和除险加固动态信息报表,并抄送黄委。
第五章 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 淤地坝工程竣工验收包括坝系工程总体验收和单坝竣工验收。坝系公司整体验收由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单坝竣工验收由初步设计审批部门负责组织。
单坝竣工验收在工程完工并经建设单位全面自验后进行。单坝验收重点是工程建设任务与工程质量核查,同时资金使用管理和档案资料等进行验收。
坝系工程整体验收主要是对单坝验收结果及坝系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核查。整体验收工作应在坝系内所有单坦完成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完成,验收结果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和黄委会备核。未按期完成坝系整体验收的,省级水利水保部门应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验收计划,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抄送黄委。
第三十三条 淤地坝工程验收的依据是已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已批准的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单项工程初步设计、设计变更文件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和相关的管理规定等进行。
第三十四条
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需提交验收申请报告,自验报告、监理报告、质量监督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施工记录及相关合同等,有监测内容的坝系需提供监测评价报告。第三十五条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工程建设任务及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工程建设内窖和质量是否符台设计要求,是否符合技术规范;
(三)资金是否足额到位,使用是否符台有关规章制度;
(四)是否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制,是否制定应急预案;
(五)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六)工程运用管护责任主体是否落实。
第三十六条 通过验收的淤地坝工程由验收组织部门发给验收鉴定证书。对验收不合格的 验收组要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限期整改,经复验合格后,补发验收鉴定证书。
管护责任不落实的工程,不得通过验收。没经验收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十七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及时督促和组织开展淤地坝竣工验收工作。具体验收管理办法由省级水利部门商发展改革部门制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省级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本辖区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每年检查不少于1次。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前期工作、投资落实、建设管理、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运行管护及防汛责任落实情况等。
第三十九条 水利部组织黄委不定期对淤地坝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淤地坝工程竣工验收结果进行随机抽查。监督检查结果将作为中央投资计划安排的依据。
第七章 运行管理
第四十条 各省(自治区)应按照“建管用、责权利”相结合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台作制经营和护坝田等有效方式,明确和落实淤地坝运行管护责任及工程维修管护经费。对未落实淤地坝管护责任的县,暂停安排下淤地坝建设计划。
第四十一条 骨干坝的运行管理原则上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中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运行管护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十二条 淤地坝工程管护应明确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其范围的确定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规定。禁止在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取土、修坟等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各地应将淤地坝管护经费纳人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从淤地坝收益提成。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等渠道筹措淤地坝管护资金,保障维修费用及管护人员报酬。
第四十四条 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应按照淤地坝工程管理有关规定技术规范,严禁淤地坝蓄水运用,加强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
第四十五条 各地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病险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不能及时除险加固的淤地坝,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工程影响范围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十六条 对淤积面积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高程,并投入正常生产运用的淤地坝,不得安排坝体加高工程建设。各地可比照小型水库降等、报废、销号等方法,积极试点探索淤地坝的有效管理措施。
第四十七条 淤地坝防汛工作参照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的程序和 要求,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安全运行。库客10万方以上的淤地坝工程要逐坝明确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八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防汛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从组织领导、责任落实、资金保证、人员组织、预案编制、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督导做好淤地坝防汛工作。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商同级相关部门制定本省(区)的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细则。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坦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004-05-20
本站5月20日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于近日颁布执行,此办法共分十章,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印发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淤地坝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中央安排投资建设的淤地坝专项工程。其他投资渠道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为指导,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安排实施。
第四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项目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及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有淤地坝工程建设任务的,要分级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的淤地坝工程建设组织领导机构。
第五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参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管理。建设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原则上由县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作为工程建设单位。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六条 淤地坝工程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前期工作实行合同管理,由建设单位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七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依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及重点支流规划,提出淤地坝工程建设近期实施方案,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近期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前期工作。
第八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编制;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按单坝进行编制,达到施工要求,并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第九条 淤地坝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骨干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必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以上资质;中小型淤地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质或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丙级以上资质。
第十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审查后,由省级计划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审查意见审批,批复文件同时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一条 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批复,其中库容在100万方以上的骨干坝初步设计在审批前须先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批复文件抄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二条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投资概(估)算编制,执行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第十三条 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经费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筹集落实。初步设计工作经费根据有关定额标准,列入淤地坝工程建设投资计划。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对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
2、单坝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批文件,且属于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范围内;
3、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承诺文件,以及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文件;
4、具备工程施工的基本条件。
第十五条 省级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批复,以及上淤地坝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联合编制省级建议计划,于每年12月底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同时抄送黄河水利委员会。
第十六条 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后,省级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一个月内将计划下达到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计划和设计。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单坝工程位置、建设规模、概算等进行调整时,建设单位须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按程序上报原审批单位审批。
第十八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工程实施前,建设单位要以单坝或坝系为单位,把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任务、中央投资规模、地方配套投资、所需群众投劳数量、建后管护责任单位等主要内容向工程所在地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九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实行季报和年报逐级报送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报送上季度工程建设进度,每年1月报送上工程建设情况及工作总结。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将统计等情况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抄送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各省情况汇总并分析后报水利部。
第二十条 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淤地坝工程管理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反映淤地坝前期项目储备及工程进展情况。第四章 招投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第14号令)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招标投标制。
第二十二条 骨干坝的施工和所有淤地坝工程的监理必须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施工及监理单位。其中库容在100万方以上的骨干坝须由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或水工大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
第二十三条 淤地坝工程施工和监理招标工作由建设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进行。严禁对工程施工和监理进行转包、违法分包。
第二十四条 招标投标工作须按有关规定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进行。建设单位应在发布招标公告10日前,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拟招标项目的招标报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派监督员参加开标评标会议。第五章 工程监理
第二十五条 淤地坝建设必须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监理工作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3]79号)执行。
第二十六条 承担监理工作的单位不得与建设单位有行政隶属关系,且必须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格和能力。其中骨干坝的监理应由具有水利工程丙级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乙级以上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依据监理合同开展监理工作,选派足够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人员组成现场监理机构,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监理工作。
对骨干坝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必须实行旁站监理。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第六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在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必须有工程质量条款,明确质量标准和责任,以及每座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组织、制度、方案、措施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责任制,认真执行初检、复检和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等部门的质量检查。发生质量事故要及时报告,并严肃认真处理。
第三十二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建[1997]339号)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全面负责辖区内淤地坝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责成责任单位加以纠正,问题严重的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并监督责任单位执行;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要提请有关部门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淤地坝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对所建设的淤地坝质量负终身责任,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五条 淤地坝工程由中央、地方、群众共同投资或投工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工程计划,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项列支。
第三十六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必须设立专账,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和挪用。
中小型淤地坝原则上实行资金使用报账制度,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经监理单位同意,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在建设单位报账支付。骨干坝严格按照招标合同等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费用。
第三十七条 淤地坝工程建设资金的开支范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物料、材料采购及运杂费;直接用于工程建设的机械作业费用和劳务费用;有关科研和监测等独立费用。核定的建设管理等独立费用,只能用于工程勘测、设计、建设监理、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所发生的支出。
第三十八条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定期对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设单位对已完工项目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审计。
第三十九条 淤地坝建设引起的土地占用、搬迁及淹没损失,其补(赔)偿由工程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按时逐级上报财务、基建统计报表。第八章 竣工验收
第四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验收包括单坝工程和小流域坝系工程验收。单坝工程验收分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坝系工程验收分初验和终验。第四十二条 验收工作分级负责。单坝工程的中间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单坝完工一年内,在建设单位全面自验的基础上组织竣工验收。
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坝竣工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计划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黄河水利委员会。100万立方米以下的骨干坝及中小型淤地坝竣工验收由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结果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三条 小流域坝系工程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验,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省级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终验,验收结果报水利部。
第四十四条 工程验收的依据是已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已批准的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单项工程初步设计、设计变更文件、技术规范和相关的管理规定。建设单位需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监理报告、中间验收文件、施工记录、合同文本、监测评价报告及工程竣工财务决算。
骨干坝和坝系验收,建设单位还需提交工程审计报告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质量评价报告。
第四十五条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建设任务及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2、工程建设内容和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规定标准;
3、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章制度;
4、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5、工程管护责任主体是否落实。
第四十六条 验收合格的工程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合格证书。对未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管护责任主体未落实的工程,不得通过验收。
对验收不合格的工程,由验收组提出处理意见,限期处理,经复验合格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发合格证书。第九章 运行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省(区)应按照建管用、责权利相结合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工程经营使用权,落实工程运行管护责任。
第四十八条 骨干坝的运行管理原则上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中、小型淤地坝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负责淤地坝运行管护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十九条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回收的资金要设立专账,专户储存,建立工程管护维修基金,用于本辖区淤地坝的运行维护、监测等。
第五十条 淤地坝的防汛工作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防汛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运行管护责任主体搞好淤地坝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第五十一条 淤地坝工程管护要明确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其范围的确定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规定。第十章 监测工作
第五十二条 为科学评价淤地坝工程建设成效,为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淤地坝监测工作。
第五十三条 监测工作以省(区)为单位编制监测实施方案,按拟开展监测的典型小流域坝系编制初步设计,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开展监测工作。
监测实施方案及初步设计应由具有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单位编制。第五十四条 监测站点布设应与区域水文站、水土保持试验站等站点相结合,根据水土流失类型区和小流域坝系规模、水沙条件等合理确定。
第五十五条 监测机构和监测技术人员须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和《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上岗证书》。
第五十六条 淤地坝监测内容主要有:
1、水沙监测:监测小流域水文气象、坡面与沟道耦合侵蚀动态、坝系水沙变化及淤积等情况。
2、坝体监测:包括坝体变形和渗流,主要有表面变形、裂缝接缝、岸坡位移、渗流量、渗流压力浸润线位置等。
3、效益监测:包括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五十七条 监测工作所需投资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列入工程建设总投资,并在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的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以省(区)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第五十八条 监测单位应定期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单位报送经整理、分析、汇编的监测成果及评价报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向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报送有关监测成果。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商省级计划主管部门制订本省(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细则。
第六十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二○○四年五月九日
第五篇: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摘 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今后需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发展思路
一、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
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有记载的人工筑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1945年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西安荆峪沟建设了一座淤地坝,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和80年代中期以来完善提高的坝系建设阶段。淤地坝建设由重点试办到全面发展,由农民群众为主打坝到政府组织和出资建设,由分散到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由重视建设到建设与管护并重,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30多万hm2,累计拦泥210多亿t,减少黄河年输沙量3亿t.二、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淤地坝是拦减泥沙的关键措施
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被淤积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保站对南小河沟流域三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1‰。据对陕北绥德、子洲、靖边、横山四县1000多座淤地坝的调查,每公顷坝地拦泥5.9万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从淤地坝分布最集中的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入黄泥沙量分析,1970~1996年的27年间,沟道坝系工程减沙量占水利水土保持措施总减沙量的59%,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坝系减沙占到总减沙量的76.7%。
由此说明,沟道坝系工程是实现黄河快速减沙,减轻黄河下游粗沙淤积,实现黄河河床不抬高的关键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具有对泥沙的绝对控制性作用。
2.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突出作用
(1)增加耕地面积,荒沟变良田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沟壑密度一般为1~4km/km2.在沟道内进行坝系建设,将原来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就地得到充分利用,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淤成良田,增加了水土流失区的耕地面积。一座坝或一个坝系所淤成的坝地,从数公顷到上百公顷,成为山沟里的小平原。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严重流失区,打坝淤地成为增加基本农田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2)坝地土壤肥沃,耕作方便,提高了粮食单产由于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土壤肥沃;坝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充足,墒情好,耐干旱;坝地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据测算,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坡地高1.2、4.0、5.2和1.3倍。表3为绥德水保站实测的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肥含量对比资料。由于坝地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产量较高。据统计,坝地单位产量一般为5000kg/hm2,有的高达8000kg/hm2,是坡耕地产量的4~6倍,甚至10倍以上,是梯田产量的2~3倍。
3.淤地坝建设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优质耕地资源,做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可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农业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陕西省吴旗
县薛岔乡湫沟,由于人均达到了2亩坝地,群众对退耕还林很容易接受,2000年冬季一次性退耕32hm2,人均退耕0.27hm2.这样的例子很多,足以说明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4.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淤地坝建成后,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治沟骨干工程的约20%成为当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定西县花岔小流域坝系建成后,连通了50km村庄道路,全流域村与村、组与组之间都可以通汽车,沿途先后办起了8个农副产品加工点和商品代销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生产安全尽管淤地坝在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对于沟道坝系工程特别是达到相对稳定的坝系或有骨干坝控制的坝系,在滞洪、减轻下游灾害方面还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据调查,1994年汛期黄河中游地区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但修建的骨干坝无一出现水毁灾害,在许多小流域内,众多中小型淤地坝由于受到骨干坝的有效保护,不但没有发生水毁灾害,而且在灾害之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延安市麻庄流域,自1986年以来,建成的5座骨干坝有效保护了流域内的23座淤地坝,仅保护的80hm2坝地,总产量就达50万kg.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一是增加了沟道长流水。据绥德水保站对韭园沟流域观测,1954~1964年沟道常流水量平均为28L/s,1964~1968年平均为36L/s,增加了28.6%;到1965~1988年平均流量达到了65L/s,比1954~1964年时段增加了1.3倍。二是调节水资源,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内分布不均,70%~80%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而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5~6月份,则往往干旱少雨,无水可利用,而坝系把汛期多余的降水拦蓄起来,可实现合理调节使用。三是利用淤地坝前期蓄水,发展养殖业和灌溉。甘肃省定西县道回沟坝系,利用骨干坝前期蓄水,每年给中河灌区补充水源灌溉60hm2,发展水地55hm2,投放鱼苗30万尾。四是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需要。内蒙古川掌沟流域地下水资源贫乏,每年春季干旱少雨,河道断流,饮水十分困难,长期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建设沟道坝系工程,目前,该流域内已有6个村利用工程前期蓄水解决了饮用水困难。
7.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沟道坝地的高产稳产,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布亥流域,建成骨干坝12座,中小型淤地坝35座,初步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带动了特种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由532万元增加到768万元,人均收入达2430元。
三、今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1.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统筹安排淤地坝建设7.86万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1.82亿t,其中粗泥沙3.19亿t,分别占同期输沙量和粗沙量的62.8%和72.5%,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对黄河的危害最大。多沙粗沙区大部分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密度达3~7km/km2,以沟道侵蚀为主,沟谷地产沙占总量的70%,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区。同时,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因此,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保障以多沙粗沙区为建设重点的同时,要兼顾黄土高原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安排。
2.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科学布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地进行小流域坝系规划和建设,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按照小流域坝系进行布设,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小流域坝系布设要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各效益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这样一条小流域一条小流域地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直至整个支流最终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控制的沟道坝系工程。
3.加强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研究及防洪安全,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淤地坝建设特别是小流域坝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通过多年的发展,淤地坝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支撑区域性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要加快小流域水沙运行规律,小流域坝系建设规模、布局、配置和建设时序,坝系配套与施工技术,坝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在沟道侵蚀机理和沟坡治理耦合机理尚未弄清,沟道工程布局设计缺乏可靠理论的情况下,开创侵蚀模拟及坝系布局的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研制,尽快建立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开展后,其防洪安全,特别是大中型淤地坝的安全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安全监测及系统调控,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4.加快淤地坝前期工作进度,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创造条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各地各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深入调查、摸清淤地坝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加强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和单坝初步设计的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淤地坝发展目标、工程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5.搞好小流域坝系示范,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一批相对较好的小流域坝系,但目前已建成的这些坝系,无论在建设布局上、整体数量上,还是在类型区代表性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大范围示范推广的需要。为了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不同省(自治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设一批示范坝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方法、建设管理、运行管护机制、监测评价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总结经验,为淤地坝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
6.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淤地坝建设行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投资渠道多,协调任务重。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都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出现一些新问题,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实行行业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严格基建程序,加强建设管理;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管护机制。确保淤地坝建设持续、健康、规范的发展。
作者: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