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案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案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工业的基本含义
②工业的门类划分
③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理解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工业及其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系统思维、关系思维)。
(3)通过发展工业要着重发展支柱产业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重点论这一重要方法论。
3、德育目标
(1)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2)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展示。工业生产场面剪辑:煤炭工人井下采矿,炼钢工人炉前操作,钻井平台忙碌不停,装配作业线井然有序„„工业产品剪辑:飞机航天,汽车奔驰,输变电线,化工管道,各种家用电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产业农业,知道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工业。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1.工业是怎样产生的?
2.工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工业门类是如何划分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问题1.工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把工业划为第二产业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工业并不是最初的手工业,而是现代机器大工业,那么,机器大工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问题2.同学们注意比较一下工业与农业,看看有何区别?引导学生从劳动对象,劳动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问题3
展示
工业
按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划分----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
----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
按照劳动对象不同划分----采掘工业(以原始的自然物质资料为对象开采或采集)
----加工工业(以各种原材料为对象,进行加工组装)
把握一个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把握概念的内涵,就要弄清它的基本含义;把握概念的外延,就要弄清它的分类。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逻辑思维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分类或划分时,一定要明确分类或划分的根据,不能混淆。
(教师提问)明确了什么是工业以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7页的两段,并思考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含义是什么?主要表现是什么?
2.为什么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小结)
问题1.关于主导作用,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在第二课讲我国所有制结构时,我们曾讲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主导,就是指占据支配地位,控制、引导和决定其他方面乃至全局的变化发展。工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那么工业的这种主导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是,工业的主导作用为什么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同学们刚才阅读了课文,已经了解了工业的作用其实表现在很多方面。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并回答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7页的材料,启发学生找到并运用生产力的有关知识来说明。
(教师归纳)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生产工具主要是由工业部门特别是机械工业制造的。因此,工业通过提供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标志并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进而主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展示
工业==(提供)==生产工具==(制约)==生产力==(决定)==国民经济==(主导)==工业
(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列举实例来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工业是现代化机器大工业,而不是传统的手工业。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请同学们从逻辑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分别分析。
(教师归纳)从逻辑上分析,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而先进的技术装备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提供,传统的手工业是无能为力的。从历史角度看,机器大工业是一国工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工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工业这个历史阶段时才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现代化机器大工业,工业才能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其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问题3第一个作用,是工业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主要是指机械工业的作用;第二个作用,主要是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的作用;第三个作用主要是轻工业部门的作用;第四个作用主要是指工业部门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第五个作用是指工业部门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等。
(教师提问)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国工业现状如何呢?
(展示我国工业成就画面配合数据说明,可选用建国50周年成就作为资料)。
引导学生从规模、速度、门类、水平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启发学生从中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认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无比巨大的创造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化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
(展示以钢铁工业为例,说明我国工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差,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用画面配以图表、数据加以说明。)
(教师提问)无论是从工业的地位、作用看,还是从我国工业现状看,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那么应如何发展我国工业呢?
(展示用画面配音介绍我国五大支柱产业,配音内容以课文第108页材料为主,还可以适当联系当前经济形势,谈谈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建筑业以及工业中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们犹如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工业乃至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我们都要抓住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三)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工业,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工业概念进行了把握,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分析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同学们增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还了解了我国工业的现状,由此同学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然看到成就,又正视不足。最后还谈了工业发展问题,同学们要学会抓重点的思维方法。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工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来为发展我国工业,振兴我国经济贡献力量。
(四)布置作业
单项选择
1.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B.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c.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D.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主导作用的识记和理解。工业不断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因而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B、c、D项虽然也是讲工业的作用,但都不能体现“主导”二字。
辩析题
2.在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工业的主导作用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从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角度而言的。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工业在国有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但国有经济还存在于其他行业。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是就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而言的。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机械工业、特别是国有机械工业体现出来。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也是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解析]该题把两“主导”搅在一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迷惑性,但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既然看到两个“主导”有明显的界限,又要看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五)板书设计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与作用----工业的基本含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途径----我国工业发展现状====成就
====差距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
(六)参考资料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中谈工业发展问题
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限制没有市场销路的产品生产。进一步关闭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一些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并向老工业基地倾斜。坚持质量第一,采用先进标准,更新和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增产适销对路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三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同时,注重发展劳动集型产业。四是继续推进行业改组,促进重点行业提高规模效益,优化布局。努力提高重大装备工业和基础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二篇: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创建经济发达县必须强化工业全自动食用菌装袋机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横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不时壮大,六景工业园区已被列入自治区支持的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那阳工业集中区创建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制糖、制茶、建材、茧丝、食品加工、制浆造纸等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十二五”时期,要继续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力争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重点发展“两区一带”工业经济。施展发展特点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点产业,是传统农业大县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横县是国度商品粮和糖料蔗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及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双孢蘑菇生产基地、甜玉米生产基地,现在基本形成茉莉花、甜玉米等“八大特点”农产业。“十二五”时期,横县将重点打造“特点、绿色、名牌”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加强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加快转化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横县要保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创建资源节俭型、环境友爱型社会,力争建成国度级生态县。一是加强生态创建。保持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推动生态乡镇、生态村开创工作,抓好城乡绿化工程、生态公利林工程、动植物多样化保护工程,创建一批大方生态保护区。二是强化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严厉污染物排泄标准。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泄的循环全自动食用菌装袋机经济发展形式,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抓好重点耗能行当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大力造就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四是节俭和归纳利用资源。
第三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识记:三大产业的划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科教兴农的典型事例。②运用: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③树立“重农”、“爱农”、“兴农”的思想和志向。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和学的任务,不是为了记住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基本观点和阅读、思考的方法。今天,我们将借助于高一《思想政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内容,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98-106)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我们这节课着重要了解“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首先,从范围来看,“国民经济”的范围要大于“农业”,国民经济除了农业以外还有其他行业。这就要解决“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行业或产业”等问题。
其次,农业虽然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部,但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就要解决“农业究竟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等问题。先解决“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问题。设问: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请大家说说。俗话说,“三百六十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其实又何止“三千六百行”?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是总的趋势。为了把握和研究的方便,经济学界把众多的行业划分为几个大的产业。因此,行业问题就转化为产业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 结构,第一层次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层次也是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
按照目前世界各国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一般把各种产业按照它们产生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次产业,又叫三大产业。
设问:什么是三大产业?三大产业的比重如何衡量?
第一产业:农业;
划分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1.三大产业
国民生产总值:含义、基准
比重的表示方法 关系(内涵、外延)、重要性。
国内生产总值:含义、基准 ⑴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 ①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设问:按照社会大分工理论,第一、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产生了什么行业?
先后产生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我国的三大产业就是以此为依据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②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划分标准:国际上,三类产业的划分原则上是按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处的阶段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来确定的: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一般以农业为主,包括林、渔、猎等业。第二产业是指把初级产品加工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产业。一般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指提供满足人类基本物质资料需要以外的进一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情报方面的服务;还有专业性服务、行政管理和个人生活服务等。
目前,各国的三类产业统计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有的把采矿业列入第一产业;还有的认为公用事业应属于第二产业;也有的把国家机关列入第三产业;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把色情、赌博等行业列入第三产业。
③三大产业划分的意义:三大产业的划分和统计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整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一般认为,一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大,表明一国经济发达程度逐步提高;在国际比较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也较高。⑵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①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时间 + 范围 + 内容 + 形式 + 英文缩写。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时间 + 范围 + 内容 + 形式 + 英文缩写。③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点:时间、表现、内容。计算的“时间”都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计算的“内容”都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表现的“形式”都是货币表现。不同点:范围、英文缩写。
④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性:两者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注: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更为样尽的内容,可到下册结合“国民收入的分配”的有关内容的教学进行。⑤三大产业比重的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的产值组成(参见课本p97的示意图)。所谓三大产业的比重是指三大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可利用课本p97的示意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大产业都长足的发展,比重也日趋协调。设问:那么,我国大三产业的现状究竟怎样呢? 接着要解决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问题。
设问: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广义农业:①谁?利用什么?②采取什么办法?③达到什么目的?④包括那些部分?
含义
2.农业 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地位: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⑴关于农业的含义:
设问:农村的农民都生产些什么产品?
ⅰ、植物类。ⅱ、动物类。ⅲ、工业产品(这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品。这表明农村不只有农业,还有其他产业。)。
设问:前两类产品农民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 植物 – 种植;动物 – 养殖。因为,它们都有“生长机能”。
归纳: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①属什么生产部门:从含义中我们知道,农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这就把农业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了。但是物质生产部门不只有农业。设问:农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区别是什么? ②人们利用什么:第一,利用什么: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这就把农业与工业区分开来了,工业利用的不是“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许多工业行业跟“动植物”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工业(如食品工业)虽然利用动植物,但利用的却不是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而是动植物体的物质成分。第二,谁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只有被“人类”利用,才是农业。这就把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了,有的动物也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但这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而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却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社会活动。
③人类在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时采取的是什么办法: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的办法,即非“人工”培养和养殖情况下,动植物自然生长机能不属于农业。所以,即使在人类产生、农业产生以后,原始状态的动植物的自生自灭的情况也不属于农业。④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其目的是什么:取得产品。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地方是,农业所取得的是动植物体本身,而不是对动植物体加工后的产品。⑵关于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
在经济学中,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广义的农业除了狭义农业以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设问:前面农业的定义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角度下的?为什么? 设问: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产生的农业是“广义”的还是“狭义”? 设问:在农村是否只有农业?农民从事的生产是否都是农业生产?
在我国,农业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讲的,农村主要是从行政地域的角度上讲的,农民主要是跟户籍制度有关。要真正搞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因此,今天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只是我们了解农业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志于这方面探索、研究的人肯定能大有作为。⑶农业的地位: ①地位是什么:农业一经诞生便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此后,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对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便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②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是工业等其他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生产部门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最后要解决“我国农业的地位、现状如何,出路在那里”等问题。
设问: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怎样?我国农业现状究竟如何?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何在?
地位:①是什么?②为什么?
怎么样 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现状
3.我国的农业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总的方针: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怎么办 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道路:“四靠”。
具体措施 含义: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地位: 作用:
⑴关于怎么样:
①地位怎么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把粮食作为基础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第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第二,在我国人均耕地少的情况下,建设和发展还需要占用相当的耕地,而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对粮食的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如果粮食出现严重短缺,那么在国内就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不稳;在国际上则会受制于人,国家自立就会受到威胁。②发展现状怎么样:
一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可以让学生谈谈表现和原因)
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原因和表现 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 ⑵关于怎么办:
设问: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这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总的方针: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②具体措施:
讨论:农民应该怎么办?国家应该怎么办?农村应该怎么办? 农民:学习并运用科学技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归纳 国家:稳定并不断完善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对农业投入,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学习这部分内容,应该参考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有关阐述,要点如下:㈠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㈤开拓农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㈦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㈧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我们在坐的同学许多来自农村和农民家庭,对农村和农业比较了解,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忘了农村和农业。农村是我们知识青年有所作为、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只有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职业、行业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要成为优秀的农业人才是很不容易的,同时成为优秀的农业人才也是很光荣的,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的获得者之一就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小结:
本框题讲了两大块内容(一是农业,二是我国的农业),解决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 1.是什么:农业的定义,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农业的地位。
2.为什么,即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世界各国和我国两个层面上讲。题是
3.怎么样:我国农业的现状。
4.怎么办: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方针、措施。
第四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认真加以落实;教师的指令,要改“一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会不会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说,只管自己能不能讲完,从学术的角度说,是不懂得什么是“教学”;从态度上说,是不负责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有的干脆不给他们时间。实际上,这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时间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的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给以专门的设计。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听”与“思”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具体活动,因为它们是否在进行、进行的效果怎样,很难观察得到,也很难控制和测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1、说。主要指学生的口语活动。“说”与“想”相对。想是内部思考,说是外部表达。思考的结果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全面与否等,通过“说”的活动可以得到验证。“说”的活动包括“问”与“答”。让学生发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回答问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打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的素质,提高其非智力因素。关于“说”,老师应该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敢于回答、善于回答,培养“说”的能力,养成“说”的习惯。为了保证落实学生课堂上“说”的地位,可以在起步阶段搞个定量的指标:例如每个学生每周保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主动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
2、读。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快读、泛读等不同形式;从内容上看,阅读可以读文,读图,读表,读题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既可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自行实验研究。另外,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指语文学科的阅读,而且指数学阅读、英语阅读、政治阅读、物理阅读等学科的课堂阅读活动。每一个学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在读中认知,在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丰富,在阅读中提高。
3、评。指评论、比较、鉴别。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评论、比较、鉴别等活动,一般安排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联系处、细节处等;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预案,以备出现特殊情况。
4、议。就是议论、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可以集中大家智慧,实现多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难点疑点,共同提高。讨论也是一种“说”,所以它也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思考常常易于走神,但两个人讨论就不容许走神了。讨论的最高形式是辩论。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般问题,同桌交流一下即可,这种简单的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对于特别复杂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组织和准备,写在教案上,作为具体的教学步骤:(1)教师在讨论前要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课题;(2)规定讨论的时间和反馈时的具体要求(发言者、补充者、评论者;发言顺序、发言人次、发言方式、发言时间等);(3)进行分组指导,安排各组召集人和讨论地点;(4)学生发言后,要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误区是:(1)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只有空头号召,讨论有名无实;(2)组织不严密,指导不具体(不定量、无思路),讨论流于形式;(3)讨论后不反馈、不总结,讨论半途而废;(4)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题大做;(5)一节课内讨论次数过多,形式单调,课堂结构松散;(6)讨论前不铺垫,不发动,不创设情境,学生缺乏讨论的欲望;(7)讨论的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一上课就讨论或者要下课才讨论——学生的讨论、反馈阶段,应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
5、练。指课堂练习,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明确的目的性、难度的适中性、技巧的单一性等特点;它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是综合训练的基础。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1)铺垫练习。为引出新知而进行的练习,目的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2)强化练习。即帮助理解新知识的练习,目的在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对应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等。(3)巩固练习。在新知学完后,学生对新知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时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用在形成技能技巧。
6、记。指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强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永久记忆。关于课堂笔记,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缺少记录习惯,不少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笔记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1)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2)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要做到“教材要点化,要点网络化,网络精细化”,有利于学生记录。
7、背。即背诵、记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活动常被老师们安排在课下,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要求是:(1)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2)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8、忆。即回忆,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这种回忆,既是强化巩固的需要,也是衔接连贯的需要。回忆是再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不能回忆即不能再现(面对试题中的知识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是常见的学习失败事件。所以,回忆、复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尤其是复习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回忆的方案,例如常见的复习形式有背诵式、复述式、填空式、改错式等。
9、结。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习总结的一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课堂小结的目的主要是:(1)回顾梳理知识;(2)归纳清点知识;(3)记忆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要注意:(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3)妥善处理板书、教材和笔记的关系。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英语中的拼读、朗读、背诵、听读、听写、造句、改错、回答、复述、改写、翻译、述图、对话、表演等。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例如,需要学生思考时、需要学生讨论时、需要学生练习时、需要学生阅读时、需要学生背诵时等,都需要“发动”。只是“发动”的内容、时间、力度有所不同罢了。我在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发出了指令以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活动不到位、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需要发动?因为人的学习活动听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如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规定某些同学续读、点评;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规定同桌答、同桌评或者前桌答后桌评,或者男生答,女生评等。再如课堂练习时,一人上堂,其余学生怎么办?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时,几个人一组,谁主持,谁是发言人等,更需要组织。课堂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广义的指挥包括组织,狭义的指挥专指指导,我们这里指后者。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指导时不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空泛的目标陈述是这样的:“请比较下面的两段材料,看有什么不同。”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请你(行为主体)在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条件),比较(行为动词)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内容),至少各举出五个特点(量和标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指标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表述。陈述学习目标是教师的一种高级职业技能,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或练习题,实际上就是一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目标陈述语言。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例如同样的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用原来设计的鼓动措施,学生被发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的时候却没有出现,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5、点拨。点拨教学法本来是安徽省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一种现代语文教学法,目前已被教学领域普遍吸纳。点拨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是对“串讲”的超越,成为“精讲”的代名词。点拨的前提在“诱导”;点拨的条件是“适时”;点拨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该点拨时则点拨”。点拨,是对启发式原则的具体运用。它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又防止出现“放羊式”。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点拨法,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
第五篇: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
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
——柳州工业发展对绵阳工业发展的启示
(2008年4月21日)
市委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第3小组
根据市委“学成都、赶柳州、超德阳”的战略部署,2008年4月12日至4月18日,绵阳市委党校组织春季学期中青班全体学员赴柳州市委党校异地教学。通过集中学习和实地参观,我们第三学习小组感受最深的是:工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柳州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4.55万人,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1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35亿元,而当年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62亿元,从这两项主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绵阳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柳州。但在2005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0.18亿元,而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0亿元,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柳州的经济发展反超绵阳,特别是财政收入已从2001年绵阳的1/2成为绵阳的两倍。2007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8.7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6.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89.1亿元,进一步拉大了与绵阳的差距。纵观两地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第三学习小组认为:柳州后来居上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印证了那句老话——“无工不富”。也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工业是各地发展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柳州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对实现绵阳工业发展大跨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柳州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5%,而绵阳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柳州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而绵阳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柳州工业“三五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即:汽车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4.4%,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优势产业部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9%,新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个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8.6%。而绵阳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理论和柳州工业发展实践都证明,产业结构决定发展水平。从绵阳的市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看,可行的选择就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主导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对绵阳来讲,在现阶段应实现“三大战略”。一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以政策为引导,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具备快速增长条件的核心层迅速聚集,培植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经济增长极点和轴线突破。通过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增长轴带动紧密层和辐射层的发展。二是实施工业主导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一化三加强”的战略决策,依托优势、突出优势、扩大优势、创造优势,把工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工业大发展支持农业大跨越,以大工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大变革。三是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坚持把对外开放置于经济工作的首位,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对外开放和工业发展大局。筑牢对外开放为工业发展服务的理念,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新的工业增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工业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的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新的工业发展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
启示之二,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为例,柳州以上汽通用五菱、东方柳汽、一汽柳州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具有产微型汽车50万辆、中重型货车7.5万辆、轻型客车4万辆、发动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柳州拥有汽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制糖等优势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65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5家,全国大型工业企业9家,全国500强工业企业4家,已经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发展态势,其良好的产业集群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柳州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我们认为,在绵阳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目前,绵阳已经形成了以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的工业集群,但还未形成强劲的集聚力和配套能力。应结合绵阳的优势资源、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积极推动工业向具备集聚和配套条件的重点区域及开发园区集中。二是优先扶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绵阳拥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但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并有很大的发展差异性。所以,应认真分析现有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对支柱产业排出梯队,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其中在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突破和做大做强的产业,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并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产业集群,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配套中小企业集群。三是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集团。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上。采取“点对点”、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大项目大企业配合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做到“引进一头牛,带动一群羊”。四是大力培育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既是优势产业结出的硕果,又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一个地区靠一个拳头产品富起来、强起来、响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应把培育和做强拳头产品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启示之三,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多年来,柳州锐意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着力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两面针、柳工、五菱、柳汽、柳钢、金嗓子、花红、欧维姆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知名产品,拥有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同时,“柳州创造”的新产品持续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新的增长支撑点。仅2007年柳州新产品产值率就达到27.31%。柳州的实践证明,工业要跨越,企业是主体,技术是灵魂,品牌是生命。我们认为,就绵阳推进自主创新,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目前,绵阳技术自主创新还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采取外部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变政府推着企业干为企业主动积极地面向市场,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二是促进优势技术和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政府应直接参与或组织实施具有规模竞争性的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化。应积极搭建平台,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促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扶持和鼓励企业对内部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品和生产力。三是鼓励企业创造国家标准和培育名牌产品。应重点抓好技术标准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力推动企业申请专利,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时,应积极支持企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首次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应制定政策、形成制度,给予特别奖励。
启示之四,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柳州市本着“扶、让、给、奖”的原则,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工业化进程,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的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柳州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是发展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工业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我们认为,营造绵阳工业发展的环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出考察学习,我们深感绵阳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应重点应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和重要产业布局,科学论证,适当超前,集中建设。特别应加快成绵峨城际客运专线、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武引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整合扶持政策。目前,中央、省、市、县各级出台的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执行和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应对各级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及时调整和修订。对各级财政扶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进行集中打捆使用,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以贷款贴息、以奖带补等方式,调动企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加大工业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实行政策激励。对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年应公开表彰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家,让其事业上有舞台、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荣誉。对引进重大项目和向上争取重要资金、政策支持的个人,也应给予重奖和激励。四是搞好生产要素供给。发挥政府的服务与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好制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问题,以及电力、运输等问题。在融资方面,应积极建立各级政府主导担保机构,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问题。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鼓励。五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当前,应重点解决服务效率、行政执法、服务收费等问题。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章对外”办理等行之有效的审批方式,落实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公开”制度。落实执法部门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工作责任,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改革。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明方向。通过这次异地教学和参观考察,我们看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通过工业发展大跨越促进绵阳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绵阳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短时期内超过德阳,赶上柳州,逼近成都,阔步走在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新征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