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案示例之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河南省实验中学 高级教师 杨冬莲
(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采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简况。“三反”、“五反”运动。
(2)思想教育:①解放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②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说明新中国同旧中国比充满了活力。社会主义制度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优越;③共产党有魄力、有能力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能力要求:①通过新中国与旧中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列举出恢复经济采取的四项措施,训练概述能力。③写出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训练识忆能力。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措施,“三反”、“五反”运动。
难点:恢复国民经济措施中的“统一财政经济,解决收支平衡”一项。
教具教法
①自制复合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整体图示幻灯片。
②写出一张“三反”、“五反”运动内容的幻灯片。
③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情感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我党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1950年到1953年7月,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悍卫了世界和平。还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这是我党领导人民在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进行的斗争。然而,建国之初,我国的基本国情怎样?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果断的措施?效果怎样?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困难重重。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长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市场混乱,人民困苦,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有人将这种景象概括为八个字:
(板书:满目疮痍,哀鸿遍野)
中国的社会经济为什么这样破败不堪呢?是由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从1840年,英国侵略者利用所谓的“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法、美、日、俄、德等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从边疆到内地,从地上到地下,肆无忌惮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加之连续12年的战争,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搜刮,无一不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
请同学们看教材的图表《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20多年间,利用手中的权力,不顾人民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战败逃亡时,从大陆劫走的黄金277万两,白银1520万两,美钞1537万元。使得本已贫困衰败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更加走向全面崩溃。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生产剧烈下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城市里,数百万失业的工人、手工业者流浪街头,无家可归。广大农村,需要救济的农民达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近1/10左右。49年国民收入人均66元,不足整个亚洲人均收入的2/3,相当于印度人均收入的1/2。人民群众饥寒交迫。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瘫子。帝国主义曾断言:“中国财政经济困难,共产党是无法克服的。”国内的一些资产阶级也认为共产党是“军事内行,经济外行。”上海的大资本家嘲笑说:“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打零分。”果真如此吗?不!我们共产党人力挽狂澜,接受了这一严峻的历史挑战。为了战胜财政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敢坚定而有效的革命措施。
(幻灯:没收官僚资本——转归人民所有)
旧中国,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的财产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钢铁产量的90%,掌握着大银行,把持着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等。新中国当然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下去。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人民政府即没收那里的全部官僚资本,废除国民党的一切反动政策,并且根据不同情况,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1949年底,人民政府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家。这些企业包括工厂、矿山、商店、铁路、邮政等各个部门。金融方面没收了“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包括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金汇业局及合作金库。大家想一想,没收官僚资本,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后回答。
(生:没收官僚资本,清除了帝国主义、蒋介石反动政府在大陆的经济基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项措施。
旧中国长期通货膨胀,滋生了一大批追逐暴利,操纵市场的投机商人。他们乘国家财政困难,城市物资供应不足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他们以米价带头,钞带跟进,推波助澜,造成物价飞涨。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刮起四次物价暴涨风。上海物价上涨20倍。物价暴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活,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剧了整个财政经济的困难。如果,你处于当时这种形势下,会如何决策呢?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幻灯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
人民政府当机立断,同投机分子这些社会蠹虫,进行了两大战役。即“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请位同学朗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大家再看课本插图。上海“证券大楼”里逮捕的这些投机分子,在强大的人民政府面前,面如土色,垂头丧气,失了往日的威风。金银和外币是物价波动的晴雨表。经过这一打击,金银外币的投机活动基本上被制止。物价开始稳定。
金融物价稳定后,一些投机商转入粮棉投机活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了打击投机商的不法活动,人民政府又组织展开了“米棉之战”。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从农村调拨近百亿公斤粮食和主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1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10天。市场饱和,物价下跌。许多投机分子亏了本,从此一蹶不振。经几个回合的斗争,1950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年轻的共和国,成立刚刚半年的时间,把连续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局面稳定下来。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这一斗争的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为了解决财政收入平衡,中央决定统一财政经济。
(幻灯 统一财政经济——平衡财政收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建国初期,财政制度十分混乱。中央仅统一支出,未统一收入。公粮、税收等收入由省、市、县政府负责。各地支出不足时,又向中央要求补助,额外的加大了中央的财政赤字。1950年3月,中央政府发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具体内容有哪些呢?请阅读教材160页注解②。中央把分散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全国财政收支终于平衡。为了迅速发展生产,政府又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措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阅读教材161页注解①。这些有利于国计民主措施的实施,安定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迅速好转。斗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仅军事上是无敌的,政治上是坚强的,经济上也完全是内行了。
这一时期,不仅国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私营经济也迅速地增长。1951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获得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曾有过的利润。可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亦暴露无遗。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向社会主义发起猖狂进攻。于是,我党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幻灯 “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场斗争呢?全国解放后,一些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行贿国家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他们反对国家的限价政策,向社会主义发起进攻。然而,此刻我们有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错误。所以,我党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同拿枪的敌人浴血奋战,国内那些不拿枪的不法资本家,乘抗美援朝军需之机,不择手段地追逐利润,甚至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毛泽东指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须发展。”全国开展增产节约、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活动。活动中揭发出党员干部的“三害”行为和资本家的“五毒”罪行。如,天津40多家私营工厂接受17万把镐和锹的承制任务,竟以次铁充好铁,用烂油桶制作。这批锹运到前线,战士一用口就卷。武汉的资本家承制军用急救包,竟用从垃圾堆里拣到的烂棉花,换取政府发给的一万多斤好棉花。制作的急救包含有大杆的化脓杆菌、破伤风菌。这样的急救包运到前线,使许多负伤的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死于这些不法资本家之手。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有的资本家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糜烂的生活方式腐蚀干部和工作人员。如上海大康药房的王康年用请客送礼手段,先后把65名干部拉下水。他嘲笑说,他搞的“刘勤部”是“干部思想改造所”。在资本家的腐蚀拉拢下,一些党员干部成为他们的俘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谁?刘青山、张子善。
大家最近看了电影“建国第一大案。”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刘青山、张子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扛起了枪,抗日战争流过血,解放战争打老蒋。敌人监狱中的严刑烤打,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几何时,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中,却被资产阶级的“糖弹”所击中,成为违反党纪国法的罪犯。他们贪污、盗窃国家资财171亿元(折合人亿币170万元。)成为千古罪人,被依法枪决。他们以革命始,反革命终。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毛主席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一再告诫全党,必须防止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进攻的危险。结果,入城后,仍有人被击中。严惩刘、张两人时,有人反映,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可不可以给一个改过的机会。毛主席讲,正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决心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90年代,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给我们以什么启迪?
1951年底,党中央作出开展“三反”运动的决定,52年又发出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五反”运动的号召。此后,“三反”、“五反”紧密配合,形成了全面打击资产阶级进攻的战场。1952年10月,运动结束。这一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幻灯 三反五反运动——击退猖狂进攻)
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清除了革命队伍内的一批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干部。加强了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从政治思想和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3.课堂小结
新中国诞生后,为了迅速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共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幻灯 整体图示形成)
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调整工商业,三反五反运动,这些斗争的展开,使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的数字。(教材161页的图表)从图表中,同学们不难看出,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不仅赶上了历史最高年产量水平,而且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刷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记录!1949年到1952年,短短的三年,是除旧布新的三年,是高歌猛进的三年,是成绩辉煌的三年。三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这能说共产党搞经济建设是外行,只能打零分吗?不!我们不仅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迈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坚实的一步。一个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胜利的实践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世界。
4.布置作业
1.谈一谈,全国解放时,国民党政府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2.为什么要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3.列举建国初期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
重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难点:没收官僚资本;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我党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首先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并分析其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让学生设想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何种措施,其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第三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将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内容迁移过来,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的办法使国家首先掌握经济命脉,以便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也为克服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物质前提。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讲解如下:没收官僚资本,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官僚资本,即中国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把没收官僚资本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之一。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但其作用又同反动政权不同,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所以中共和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打碎旧的政权机构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顺利进行。没收官僚资本,既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从消灭大资本看,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0年起,党和政府在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进行集中和全面的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民主改革;第二阶段进行生产改革。通过改革使这些企业从所有制关系到经营制度都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这就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为当时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
讲解“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时,教师重点讲解“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对于新中国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关于“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项,教师要做相关分析如下:原因: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具体做法:一是按照“公私兼顾”的原则,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的重点。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二是按照“劳资两利”的原则,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好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三是调整产销关系,以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学生概述上述措施的特点(围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目标而展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央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政治经济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出示投影:关于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与1952年粮棉钢煤产量比较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使学生通过数据和图片了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1949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
粮
.1亿吨
27%
棉
44.4万吨
49%
钢
5.8万吨
83%
煤
0.32亿吨
48%
952年粮棉钢煤产量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639亿吨
49%
9.3%
棉
30.4万吨
93%
53%
钢
35万吨
754%
46.2%
煤
44亿吨
05%
7.4%
小结
让学生通过两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以达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目的。①分析1949年主要工农业生产产品产量下降的原因。②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主要原因。③从上述统计表中得出,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1.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
2.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三、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著名劳动模范
第三篇:第20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20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采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简况。“三反”、“五反”运动。
(2)思想教育:①解放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②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说明新中国比旧中国充满了活力;社会主义制度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优越;③共产党有魄力、有能力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能力要求:①通过新中国与旧中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列举出恢复经济采取的四项措施,训练概述能力。③写出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训练识记能力。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措施,“三反”、“五反”运动。
难点:恢复国民经济措施中的“统一财政经济,解决收支平衡”一项。 教具教法
①自制复合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整体图示幻灯片。 ②做出一张“三反”、“五反”运动内容的幻灯片。
③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情感讲述法等教学方法。(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我党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1950年到1953年7月,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悍卫了世界和平。还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这是我党领导人民在政治、军、外交诸方面进行的斗争。然而,建国之实,我国的基本国情怎样?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果断的措施?效果怎样?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新课
(板书:第20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困难重重。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长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市场混乱,人民困苦,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有人将这种景象概括为八个字:
(板书:满目疮痍,哀鸿遍野)
中国的社会经济为什么这样破败不堪呢?是由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从1840年英国侵略者利用所谓的“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法、美、日、俄、德国等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从边疆到内地,从地上到地下,肆无忌惮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加之连续12年的战争,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搜刮,无一不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
请同学们看教材的图表《1949年国民党逃跑进劫走的金银》。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20多年间,利用手中的权力,不顾人民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战败逃亡时,从大陆劫走了黄金277万两,白银1520万两,美钞1537万元。使得本已贫困衰败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更加走向全面崩溃。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生产急剧下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城市里。数百万失业的工人、手工业者流浪街头。无家可归。广大农村,需要救济的农民达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近1/10左右。19年国民收入人均66元,不足整个亚洲人均收入的2/3,相当于印度人均收入的1/2。人民群众饥寒交迫。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瘫子。帝国主义曾断言:“中国财政经济困难,共产党是无法克服的。”国内的一些资产阶级也认为共产党的“军事内行,经济外行。”上海的大资本家嘲笑说:“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打零分。”果真如此吗?不!我们共产党人力挽狂澜,接受了这一严峻的历史挑战,为了战胜财政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敢坚定而有效的革命措施。
(幻灯:没收官僚资本——转归人民所有)
旧中国,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的财产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钢铁产量的90%,掌握着大银行,把持着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等。新中国当然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下去。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人民政府即没收那里的全部官僚资本,废除国民党的一切反动政策,并且根据不同情况,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1949年底,人民政府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家。这些企业包括工厂、矿山、商店、铁路、邮政等各个部门。金融方面没收了“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包括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金汇业局及合作金库。大家想一想,没收官僚资本,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后回答。
(生:没收官僚资本,清除了帝国主义、蒋介石反动政府在大陆的经济基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政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项措施。
旧中国长期通货膨胀,滋生了一大批追逐暴利,操纵市场的投机商人。他们乘国家财政困难,城市物资供应不足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他们以米价带头,钞带跟进,推波助澜,造成物价飞涨。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刮起四次物价暴涨风。上海物价上涨20倍。物价暴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活,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剧了整个财政经济的困难。如果,你处于当时这种形势下,会如何决策呢?坚持打击,决不手软。
(幻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 人民政府当机立断,同投机分子这些社会蠢虫,进行了两大战役。即“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请一位同学朗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大家再看课本插图。上海“证券大楼”里逮捕的这些投机分子,在强大的人民政府面前,面如土色,垂头丧气,失了往日的威风。金银和外币是物价波动的晴雨表。经过这一打击,金银外币的投机活动基本上被制止。物
价开始稳定。 金融物价稳定后,一些投机商转入粮棉投机活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了打击投机商的不法活动,人民政府又组织展开了“米棉之战”。人民政府有计划地从农村调拨近百亿公斤粮食和主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1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10天。市场饱和,物价下跌。许多投机分子亏了本,从此一蹶不振。经几个回合的斗争,1950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年轻的共和国,成立刚刚半年的时间,把连续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局面稳定下来。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这一斗争的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为了解决财政收平衡,中央决定统一财政经济。(幻灯:统一财政经济——平衡财政收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建国初期,财政制度十分混乱。中央仅统一支出,未统一收入。公粮、税收等收入由省、市、县政府负责。各地支出不足时,又向中央要求补助,额外地加大了中央的财政赤字。1950年3月,中央政府发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具体内容有哪些呢?请阅读教材注解。中央把分散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全国财政收支终于平衡。为了迅速发展生产,政府又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措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阅读教材注解。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措施的实施,安定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迅速好转。斗争的胜利说明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仅军事上是无敌的。政治上是坚强的,经济上也完全是内行了。
这一时期,不仅国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私营经济也迅速地增长。1951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获得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曾有过的利润。可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亦暴露无遗。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向社会主义发起猖狂进攻。于是,我党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幻灯:“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场斗争呢?全国解放后,一些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行贿国 家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他们反对国家的限价政策,向社会主义发起进攻。然而,此刻我们有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错误。所以,我党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同拿枪的敌人浴血奋战,国内那些不拿枪的不法
资本家,乘抗美援朝军需之机,不择手段地追逐利润,甚至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毛泽东指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须发展。”全国开展增产节约。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活动。活动中揭发出党员干部的“三害”行为和资本家的“五毒”罪行。如,天津40多家私营工厂接受17万把镐和锹的承制任务,竟以次铁充好铁,用烂油桶制作。这批锹运到前线,战士一用口就卷。武汉的资本家承制军用急救包,竟用从垃极堆里拣到的烂棉花,换取政府发给的一万多斤好棉花。制作的急救包含有大量的化脓杆菌、破伤风菌。这样的急救包运到前线,使许多负伤的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死于这些不法资本家之手。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有的资本家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糜烂的生活方式腐蚀干部和工作人员。如上海大康药房的王康年用请客送礼手段,先后把65名干部拉下水。他嘲笑说,他搞的“后勤部”是“干部思想改造所”。在资本家的腐蚀拉拢下,一些党员干部成为他们的俘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谁?刘青山、张子善。
大家最近看了电影“建国第一大案。”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刘青山、张子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扛起了枪,抗日战争流过血,解放战争打老蒋。敌人监狱中的严刑烤打,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几何时,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中,却被资产阶级的“糖弹”所击中,成为违反党纪国法的罪犯。他们贪污、盗窃国家资财150亿元(折合人民币150万元。)成为千古罪人,被依法枪决。他们以革命始,反革命终。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毛主席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一再告诫全党,必须防止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进攻的危险。结果,入城后,仍有人被击中。严惩刘、张两人时,有人反映,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可不可以给一个改过的机会。毛主席讲,正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决心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90年代,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给我们以什么启迪?
1951年底,党中央作出开展“三反”运动的决定,52年又发出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五 反”运动的号召。此后,“三反”、“五反”紧密配合,形成了全面打击资产阶级进攻的战
场。1952年10月,运动结束。这一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幻灯:三反五反运动——击退猖狂进攻)
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清除了革命队伍内的一批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干部。加强了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从政治思想和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3.课堂小结
新中国诞生后,为了迅速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共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幻灯:整体图示形成)
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调整工商业,三反五反运动,这些斗争的展开,使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的数字。(教材上的图表)从图表中,同学们不难看出,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不仅赶上了历史最高年产量水平,而且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刷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记录!1949年到1952年,短短的三年,是除旧布新的三年,是高歌猛进的三年,是成绩辉煌的三年。三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这能说共产党搞经济建设是外行,只能打零分吗?不!我们不仅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迈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坚实的一步,一个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胜利的实践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世界。
4.布置作业
(1).谈一谈,全国解放时,国民政府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2).为什么要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是什么?(3).列举建国初期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篇: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等史实。
2、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政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用数据统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正确地把握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经济形势及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通过了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题: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观察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课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教材95页)
教师提问: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维持政权”与“发展生产”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稳固政权又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
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经济形势如何?
补充材料:旧中国历史上主要产品产量最高的是1936年,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原煤产量占苏联的31%、占美国8.8%、占英国的17%,钢产量占苏联的2.5%、占美国的0.8%、占英国的3.5%,电力产量占苏联的10%、占美国的2%、占英国的16%。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比苏联多2倍,比美国多3倍,比英国多8倍。
教师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阅读教材“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后,观看教师展示的材料
思考回答(反映了1949年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从纵向比极其困难,从横向比极端落后,经济建设任重道远。
分析归纳原因:内战、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
让学生看图表、数据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展示材料: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有关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共经济上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共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积极性。„„中共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在新生政权刚刚建立之时,如果你是新中国领导人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理论和政策问题)
学生回答(从理论上讲要进行经济建设要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要素,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学生逐一思考对材料中分析的几种问题应采取什么政策并阐述基本依据。)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对党和政府面临的具体经济问题有所了解,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来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策略到具体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周到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教师提问:对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采取什么政策?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一政策属于什么性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没收这些企业后,比较完整地转化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是封建买办资本,依靠国民党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扶持发展起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性质: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分析:没收官僚资本体现的是反封建,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性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经济战线上,面临最急迫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采取什么对策?使用什么手段?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思考
回答:要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原因: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投机倒把,使物价飞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被严重破坏。物价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妨碍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影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对策: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②实质: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③意义:严厉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全国物价,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是坚强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
通过解读材料信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
教师提问:面对中央财政困难,人民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看书、思考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要点能力。
教师提问: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合理调整的政策。也许有些同学要问:新中国成立后,既然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了,就应该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还要合理调整呢?
教师补充下列材料: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在整个工业(包括手工业)中所占的比例:按职工人数为18.3%,按总产值算为48.7%,固定资产则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
教师提问:政府对私人工商业如何调整?
阅读思考回答:一是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作用。三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不同,民族资产阶级解放前就与中共合作反帝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后也有可能跟共产党继续合作,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改变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与官僚资本的不同。理解党和政府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
教师提问:党和政府在解放、提高农村和城市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回答:
在农村:在确认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在城市: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概述这些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思考回答: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待私人资本,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分析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初步建立起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起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份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比较、概括,培养联系地看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师提问: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可举其先进事例进行介绍)
看书回答──孟泰、耿长锁等。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唤起同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ppt展示: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教师提问: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观察思考: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对比新中国前后经济情况的变化,体现党的伟大和英明,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布置课后练习
检测学生知识学习和认识提高的效果
2、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五篇:2008云南国民经济和深灰发展报告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协调发展
2009-02-06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在《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中也强调,要始终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南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执行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云南经济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正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经济总量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初步核算,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70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经济总量是1978年82.6倍,年均增长了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是1978年34.7倍,年均增长了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1.09亿元,比去年增长11.4%,是1978年88.9倍,年均增长了10.6%。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056.95亿元,比去年增长12.5%;是1978年98.4倍,年均增长了10.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28.07亿元,比去年增长12.1%。是1978年185.5倍,年均增长了13.0%。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速,一方面表明了多年来由于我省十分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作得力,措施到位。(见表1)。
表1 南省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关注的重点和目标,从1978年到2008年,全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不合理调整为逐步趋近于合理,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2.7:39.9:17.4调整为2008年的17.9:43.0:39.1。期间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1992年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由1978年的“一二三”型调整为1992年较为合理的“二三一”型。从1992年到2008年的产业结构看,虽然产业结构类型仍是“二三一”型,但第一产业比重是逐年下降,到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1992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则是逐年上升,分别上升了7.6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总体看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较慢(见表2)。
表2 云南省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单位:%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近年来,全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业生产,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想方设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全省农业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见表3)。
表3 云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内部结构 单位:%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纯农业(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1978年,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农业(种植业)比重占75.8 %,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占6.2%,17.8%,0.2%;2008年,农业(种植业)比重占50.3 %,比1978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占11.6 %,35.5%,2.6 %,比1978年分别上升了5.4个百分点,17.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粮经作物作为种植业调整的主线,优质水稻,名特优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向专业化发展。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民收入、农村工作以及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近年来,全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企业改革、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使全省工业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工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经过多年来工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的工业经济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出现轻重工业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从表4中可以看出1978年到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以下均为规上口径),由1978年的43.0%上升到2000年的52.3%,上升了9.3个百分点,而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57.0%下降到2000年的47.7%,下降了9.3个百分点。之后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省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3 %,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7%,而到了2008年全省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4 %,比2000年下降了6.9个百分点,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6 %,比2000年上升了6.9个百分点(见表4)。这表明了全省工业经济在经过多年调整发展后,原有的轻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且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发展后劲不足;而重工业则凭借资源优势得到较快发展,使得重工业经济取代了轻工业在工业经济的部分份额,其占工业的比重超过轻工业的比重,从而保持了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表4 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内部结构 单位:%
四、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动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内部构成看,各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传统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明显下降,而作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行业金融业的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7%和27.6 %分别上升为2008年的9.8%和42.5%,分别上升了7.1个百分点和14.9个百分点。1978年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5%、37.4 %,到2008年该比重分别下降为15.2%和22.7 %,分别下降了4.3和14.7个百分点;金融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2.8%下降为2008年的9.8 %,下降了3.0个百分点(见表5)。
表5 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 单位:% 五、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看,全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比较明显。至2007年,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2573.8万人,比1978年增加1260.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1684.7万人,比1978年增加553.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279.8万人,比1978年增加179.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609.3万人,比1978年增加527.5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变化如下:
表6 云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构成 单位:%
200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其变化的主要特点:
1.加速小城镇建设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的实施,使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虽然比1978年有所减少,但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中其比重仍为最大。
2.二产从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随着近年来全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整力度和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企业改革的步伐,此外,近年来房地产业市场的兴旺也带动了我省建筑业从业人员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3.三产就业成为新亮点。由于我省十分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全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吸纳了大量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出的劳动力,使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六、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随着我省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见表7)。
表7 云南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 单位:元/人
2007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提高了17895元,为1978年的35.0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提高了4709元,为1978年的19.0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提高了70566元,为1978年的26.8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提高了28942元,为1978年的20.7倍。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中,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省经济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长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向合理方向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云南省统计局 国民经济核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