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

走进天文馆

——24小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生活能力。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掌握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练习用的小钟面。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九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15:00是几时?15:45是几时几分?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大家可真不简单,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连15:00这样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都能看懂,海报上的其他时刻,你们也能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走进天文馆领略神奇的太空世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导学案

1.(课件出示)小学生参观天文馆的动画。

师:这幅图是夏令营的小朋友们去参观天文馆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问情况预设:

第一类:关于24时计时法的。(1)15:00是几时?(2)15:45是几时几分?(3)16:30是几时几分? 第二类:关于时间计算的。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3)从《奇妙的星空》开映到《小丽访问哈勃》开映时间有多长?(有选择的选取第一类问题,将第二类问题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研究)

2.大家看,同一时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象下面这样的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上午9:00,上午10:30,下午3:00,下午3:4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而上面这种计时法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新的计时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命名,并说清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出24时计时法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3.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

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谁知道一天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 指定学生回答。

我们过新年时都看过新年联欢会,想一想,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刻敲响?(晚上十二时)

请先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手中的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24时计时法是如何计时的,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在全班内交流讨论,总结出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4.探究算法

(1)课件出示问题一:15:00是几时?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一边拨一边说)(利用手中的钟表先自己拨,再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

师:大家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演示一天时间的变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4时计时法。【课件演示春节晚会0时】

师:春节晚会是我们大家都喜爱的电视节目,那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除夕之夜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

生:夜间十二时

师:对,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 12 下时,也就是夜间 12 : 00,此刻,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我们把这一时刻记作: 0 时,我们就是从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0 时刻”是昨天还是今天?(“ 0 时刻”是昨天的结束,今天的开始)

“ 0 时刻” 是白天还是黑夜?(“ 0 时刻”是黑夜)

师:回答的真精彩!你真是太厉害了!

师:在一天里,我们有时睡觉,有时吃饭,有时学习,有时锻炼„„下面请同学一边拨表一边来看这位同学的作息时间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下。

6时:这个时刻呢?(起床)

③9时呢?(上课)

④12时?(吃午饭)一天结束了吗?

⑤15时?(上课)

⑥18时?(吃晚饭)

⑦21时?(睡觉)

⑧24时:(睡的真香啊)一天结束了吗?如果再走下去就是新的一天了。大家看,表示一天结束的24时和新的一天开始的0时怎么样了?(重合),所以夜里12时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今天的0时过去了吗?

(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

出示: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儿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规律。请学生举出几个用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例子。

提出问题:同一时刻既然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表示,那么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转化呢?请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请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进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产生,而要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平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意识。

三、检测案 1.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2.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引导学生隔夜时间计算,渗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

四、回顾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回答: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归纳总结:(1)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上午的时刻转化时只需去掉“上午”二字即

可;下午或晚上的时刻转化时去掉“下午”和“晚上”二字,再在数值上加上12即可。

(2)把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上午的时刻转化时只需加上“上午”二字即可,下午或晚上的时刻转化时加上“下午”或“晚上”二字,再在数值上减去12(减去上午的12小时)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走进天文馆1教案 青岛版

走进天文馆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

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课后反思:

第三篇:8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

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⑶ 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课件出示第27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第二课时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一、动手动脑

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

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二、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

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4、5、6)

三、拓展练习

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四、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走进新农村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

走进新农村

第36——37页

固河联校

左光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不同的方向。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教学重点: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路线图确定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游戏,第一个游戏: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第二个游戏:早晨起床,登上山岗,面对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第三个游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做的真好。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村庄研究和发现那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想去吗?

二、学习新知:

1、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

你想到村里的那个地方?

该怎样走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中的方向,以前我们学过了四个方向,这节课我们接着再来学习四个方向。(发方向卡每生一张)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一下这张方向卡该怎样填写呢?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同学们都能正确填写方向真了不起。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挂图:

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走的几种方法)

你知道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风景区所在方向在牡丹亭的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说出想去地方的名称,然后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拓展

1、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各个方向分别是哪个同学?

2、请同学们说出我们学校的大门、操场、伙房在我们教室的哪个方向?

3、游乐场

同学们想去哪个景点游玩,说一说怎么走?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你智慧的大脑解决问题。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 24×2 16×3 40×7

(2)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认识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4、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图形中的平行线

2、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回、王、下、平、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

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儿歌

红绿灯

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

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

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

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

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

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2、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3、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4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的内容蕴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导出例1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班级:三年级 班

教学时间:20xx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七、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 练习

九、教学方法:观察法、交流法、讨论法、指导法、讲解法等

十、教学准备: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30÷3= 360÷9= 420÷7=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1、2小题

十二、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方法。

2、通过对长度的估计、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的估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画、彩带三条;

学生:刻度尺

一、创设情景,引人估计。

1.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知道吗?有办法知道吗?

2.要想知道一样物体准确长度必须用尺或其他仪器来测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往往没有尺,有时候也不需要非常准确的数据,只要大概的尺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3.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比谁的眼力最好,谁的`估计能力最强。(出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引导探究

<一>画线段

1.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肢体语言表示长度单位吗?请你表示出1米大约有多长?请你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2.我们已经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不用直尺,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

(生画线段)

3.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4.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用直尺量一量,看谁画的线段最接近4厘米。

5.指生说自己画了多长.

6.再看黑板上画的线段,估计一下是长了还是短了?

请一生用尺测量,明明长了为什么都觉得短了呢?

7.刚才有的同学画得很接近4厘米,有的同学画的不是很接近,不要紧,我们再来画一次.这次你想用什么方法画?

8.画完后,再测量.说说你第一次画了多少?第二次画了多少?有进步吗?还有哪些同学有进步,请举手.

9.接下来我们要向新的难度挑战了。请看题: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各自画,画完了量.

10.说说这次你画了多长?是怎样画的?

<二>装饰画

1.刚才同学们都用非常好的方法画出了非常接近8厘米的线段,真能干!老师这里还有些彩带,也要请你们分别来估一估它们的长度。

2.这些彩带曾老师是打算用来给一张画镶边的(出示装饰画)。我们来看这张画,我想给这张画镶上一圈边,你们能帮我估计一下吗,用上面的哪根彩带会比较合适呢?(把一张画贴到黑板上。)

3.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画,两人一组,估计一下它的周长大约是多长?

小组讨论。汇报

4.下面让我们来围一围,看看情况怎么样。

(动手围)

5.哪些同学猜对了?

<三>估计身高

1.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下面进入“眼力大比拚”的第三个环节:估计身高。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

2.请一名学生上来站到老师身边。你有多高?同学们,某某的身高是130厘米。看了他的身高,你能猜猜老师有多高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刚才有几个同学猜的已经很接近了,告诉大家,老师的身高是150厘米。谁猜的最准?

4.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老朋友(请王老师上场)。同学们,和王老师打个招呼吧!王老师比曾老师高多了,你们能猜猜王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能说说你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吗?

5.说得真好,可以用同学和王老师比,也可以用曾老师和王老师去比,都可以。刚才同学们猜了这么多的答案,到底谁猜得最准呢,我们请王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6.谢谢王老师!

7.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身高。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做一做1

(1)人人动手将估计结果写在亮题版上

(2)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小组合作)

(3)说说估计的方法(A、一段一段估计再算出周长再比较;B、分别将两图的线段分段对比,估计两条线段是一样长还是哪条长些,短些,从而估计出周长最长的图形。)

2、做一做2

(1)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计方法。

(2)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3、做一做3

(1)每个同学自己估计,当你侧平举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每组的同学手拉手围一圈,估计一下,这圈的周长是多少。

(3)两个小组合作,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余下的同学还可以拉成周长为几米的圈呢。

四小结下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估计能力一定大大提高了。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一试的图形学生四人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体会对称现象

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猜猜谁来了?(蜻蜓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老师没有出示完整的图你怎么猜到的?

指出:仔细观察一半想象另一半,所以猜到了。(板书:观察、想象)

打开看看猜的对吗?

2、这个呢?(三叶草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你又是怎么猜到的?

指出:据说三叶草每片叶子都代表美好的祝福,得到三叶草的人就会一生幸福。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幸福。

3、你们发现蜻蜓、三叶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指出:像这样两边一样的物体,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两幅实物图,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两个猜谜游戏,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体现了自然界的对称现象,同时提出了学习本课的两个方法:观察与想象。】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

2、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2)飞机、奖杯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奖杯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3、指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边说边电脑演示3个图形分别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板书:轴对称图形)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

奖杯、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4、中间折痕所在直线,我们称它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自己指一指其它两张图的对称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将对称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把生活中的对称物变成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对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提出这些平面图形是否对称,如何证明等问题。当有学生提出对折这个方法的时候,随即让大家动手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及不同对折效果,让大家体会到怎样才是完全重合,并且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指出对称轴。】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第1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自己先找一找。

(2)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跟大家说一说

竖琴:这是什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钥匙:钥匙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汽车:它是不是?

五角星:这个呢?

铁锚:铁锚是轴对称图形吗?

科技:这个标志你认识吗?那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农行:这又是什么标志?是不是?

紫荆花:这个标志你知道吗?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外面的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里面的花纹是不是也完全重合呢?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单独把花瓣来对折一下)

指出: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但看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呢。(板书:外形对称、图案对称)

2、第2题。

其实在英语里也藏有轴对称图形,看这些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母。找一找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C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怎么对折能证明呢?

【设计意图: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通过对钥匙和紫荆花图案的判断得出外形对称和图案对称两个要求。旋转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不能称为轴对称图形。】

3、试一试。(添个普通三角形)

(1)这儿有几个平面图形,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要想知道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3)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①追问:几号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②追问:5号是不是?同样都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了?折一折给大家看看?

指出:看来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特点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有提到剪,则剪出来看看,旋转看看,而轴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

4、第3题。

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能很准确地判断了,那你会不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1)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想象一下第一幅图右边应该是什么形状?第二幅图的`另一半呢?

(3)那就根据你的想象画一画吧

(4)校对:

第一个:你是怎么画的?在画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什么?(如回答中提到:他觉得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点。)

指出:这个点就是那个点的对称点。

怎么来找这个对称点?

第二个:A、出现错误的。这个画得对吗?为什么?(用教具演示)那错在哪里呢?(教具演示平移后重合)他画的是平移后的另一半。

B、出现正确的。这个对吗?那画出这半边最关键的是什么?怎么找?

指出: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关键是先根据对称轴找准对称点,再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从实物的平面图形到一般的几何图形也是一个小小的跨越,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辨一辨,画一画等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折一折、说一说、辨一辨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亲历轴对称图形初步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的把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

1、欣赏。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对称现象,它们把我们的生活妆点的非常美丽,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建筑、窗花)

2、创作。

(1)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

(2)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发现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发现了许多数学中的生活的数学奥秘。

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标志,并且与你的好朋友分享、欣赏。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10210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搬新家了,家里需要一张新书桌,妈妈让小明自己到商店挑选,但是要记录下所选书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接到任务后,小明邀请好朋友晓红一起来到商店。我们看一看他们所选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

(评析:开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①从长5分米,宽4分米这两个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什么?

②**的要求是用米作单位,5分米、4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

③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分数5/10米表示。

(评析: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学习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又巧妙实现了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移。)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的长度,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5/10米表示。

除了用5/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0.5米来表示。

请学生仔细看,0.5米是怎样写的?读作:零点五

④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课件演示同上)

⑤7分米呢?学生回答后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

⑥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9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9/10米

0.1米 0.3米 0.7米 0.9米

仔细观察:你发现分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什么?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⑦动手操作: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2/10,再用小数表示出来。

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0.6。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际。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小结: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课件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

(评析:教师适时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在商店里转了转,看到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②学生汇报,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1元2角还可以写成 1.2元 读作: 一点二

3元5角还可以写成 3.5元 读作: 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③观察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今天学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

④任意写出几个小数,在小组中读一读。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整数部分是几?分数部分是几?

(评析: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性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师所探索的问题。本段教学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展示,学生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适时引导交相辉映,将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三、应用反思:

1、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还看到很多食品。(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你能用元作单位表示出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2、他们还看到有的商品是这样表示价格的。(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四题。)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不仅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桌,而且还学会了一个数学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

(评析:练习的设计始终使学生处在生活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后延伸:

小数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教师从课一开始就创设小明、晓红逛商店这一生活情境,而且这一情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在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念。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交流、探究中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欢迎多多指教!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5)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7)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8)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

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g 4000g=( )kg

7kg=( )g 8000g=( )kg

3、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准备:

1、教具:磁铁、三袋非四边形纸片、课本、投影仪。

2、学具: 每人一张点子图,同桌一份非四边形纸片、不干胶纸、八根小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课前准备:

抽奖游戏。(摸图形:抽奖箱里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边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奖;摸出长方形是二等奖;其它没有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二、展开

(一)摆一摆

1、揭示四边形特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四边形。

闭眼想象下,四边形会是怎么样的呢?

(2)现在睁开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选4根小棒在粘纸上摆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3)观察四边形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有我们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4)小结四边形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2、学习正方形的特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1)出示正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正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

(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3、学习长方形的特点

(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

(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4、整理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四边形的很多知识,谁能帮我们把四边形的知识作一个整理?

(二)找一找

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

(三)分一分

看来,大家对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分类吗?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

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法分分看。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谁听懂他的这种分法了?

(四)画一画

1、请你们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四边形。画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绍一下画的四边形。

2、各自画、同桌检查、介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四边形,并作介绍。

(五)剪一剪

学到这儿,老师发现301班的同学表现真出色,现在轻松下,咱们来玩个变一变的游戏,看谁变得快。

宣布游戏要求:把一个图形剪一刀,让它变成四边形。听明白了吗?同桌合作,拿出小纸片,挑你最喜欢的图形变变看。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请把小纸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师要请坐端正、听仔细的同学回答。一个个汇报。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数学中的四边形,其实生活中四边形也是无处不在,课后你可以去试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学、家长一起去分享。

板书设计:

四 边 形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的主题图、例1和例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评课: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谈谈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进之处:

1、为了让同学们对四边形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操作摆小棒时可以把准备的小棒的长短更明显些,使黑板上呈现的效果会更清楚,同时多收集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让素材丰富些。

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很喜欢篮球,这不,昨天下午还与五年级的几个学生玩了一次“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4、讨论思考:“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它能代表王鹏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的吗?能代表第三次的吗?它究竟代表什么?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二、深化理解,建构新知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正式比赛时,老师要求投4次,他们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结果。(多媒体展示)4个、6个、5个。猜一猜,老师投了第4个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牵动平均数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的发现,那自然美不胜收了?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1、三张纸条:7cm、12cm、8cm,老师估计它们的平均长度是10cm,大家认为对吗?

2、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你发现了什么?可有位老爷爷今年70了,他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但不高兴,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劝劝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下载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 走进天文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一、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吨的认识宁江区新城小学肖冬雪教学目标: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大王店镇西黑山小学陈建照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意义,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二......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可能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以及108页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与可......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一、学情分析因为二年级新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重新分班的新情况,新学生、新班级还没有建立新集体。只能就原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整......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共5则)

    一.教案背景: √小学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学具:一张年历 5.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1993—2004年2月的月历、统计表 二.教学课题:走进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