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创意教案
6.黄河颂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采用说黄河---颂黄河---绘黄河的教学流程。在“说黄河”这个环节里,渗透了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在“颂黄河”这个环节中,穿插了学生的朗读体验,“绘黄河”,则是对文本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步骤中轻松的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来听听诗人光未然为它唱响的满怀激情的颂歌——《黄河颂》。
二、说黄河
1、背景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2、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三、颂黄河
1、自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3、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5、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①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② 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③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①小组交流,个人发言
②教师归纳:这首歌词,音韵和谐,多用比喻和排比,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四、绘黄河
1、用语言文字描绘黄河
2、用手中的画笔描绘黄河。
五、课堂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在读中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并借助音乐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黄河大合唱》歌曲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范读,把握基调
教师范读或者播放朗读磁带,纠正读音,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自读,情感体验
学生自读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赏读,妙点举要
探寻诗歌的美点,可以从修辞的角度、雅词美句的角度进行赏析。
五、配乐朗读,展示风采
根据《黄河颂》的音乐,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可以个别诵读,可以合作完成,形式灵活多样。
7.最后一课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集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文的语言含蓄隽永,让学生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赏读全文,在合作探究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修辞美。
【教学步骤】
一、导 入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超越时空,荡涤着人的心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少志士,把生命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起来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二、了 解 作 者
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李大钊先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三、思 路 探 究
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四、品 味 语 言
1.找出文章的比喻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及作用
2.理解“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各指的是什么?
“艰难的国运“指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
“雄健的国民“表现了国民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一种乐观的精神。
3.哪些词语表现的国运的艰难?哪些词语显示了国民的雄健?
艰难的国运:回环曲折、极其险峻、崎岖险路
雄健的国民: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五、把 握 主 旨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六、课 外 积 累
1.积累表现爱国气节和情操的古诗句。
2.积累下面这段话: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学生以谈读后感的形式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可以设计出对主题的探究,对语言的赏读,对写法的质疑等几个话题。
【教学步骤】
1.导入
2.学生自读全文,读准字音,借助学习资料,把握全文内容。
3.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读后感,侧重于从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4.学生发言,交流学习收获。
5.教师小结或指定学生对发言记录整理。可以设计如下话题: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文章的语言为什么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你从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面的技巧。
9.土地的誓言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⒈ 默读课文。①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②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⒉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体会出的情感。)
3.教师配乐范读,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等把握和处理。
4.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和词语来。
5.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自由朗读。
三)理解、探究
品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A.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想象?
B.深入思考:课文总共只有两个段落,这两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C.找出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并说明别致什么地方?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创造的优美意境中饱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积蕴的激情以及产生的强烈冲击力。
前后两段文字在表现感情上的异同:即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真挚热爱和深切怀念,但后段在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3.品味“红红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境。
4.你觉得文章中那些词语写的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有感情朗读,并且积累下来。
四)拓展延伸
①配《在松花江上》音乐,小声朗诵第二部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以《我爱这土地》写一篇文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1.人称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2.大量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3.移情于物,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感情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反复朗读,揣摩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二、研读,整体感知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三、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四.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小结
这是一篇浸透赤子真情的美文,文章以我对土地的“挚痛的热爱”为情感主线,把土地比作“母亲”,抒写土地“无时无刻”对我的呼唤。
10.木兰诗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木兰诗》成功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在教学本诗歌时,应该以诵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品味精美语言,把握文章的情节,分析木兰形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检查预习,纠正读音。
2.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3.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
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
B.画面再现法
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
4.在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注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诗歌脉络。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四个部分,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4)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7)借兔赞美
三、合作学习,学生质疑
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论中去,然后在了解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四、品读诗歌,自主探究
这首乐府诗主要写了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创造了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如 ①旦辞„„暮宿„„旦辞„„暮至„„。(行军速度之快)。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争的残酷)。
③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家人迎接木兰的场面)。
④开„„坐„„脱„„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的喜悦心情)。
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安能辨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五、体验反思,探究互动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英雄人物?
以上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六、总结全文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可以把这节课上成鉴赏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可以列举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的事例引入,简介《乐府诗集》。
二、借助课后注释或者工具书,疏通大意。
三、复述故事情节
梳理出文章的线索后进行复述:从军缘由——离别——辞官——还家。而且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
木兰形象栩栩如生
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对偶排比,语言流畅
【综合性学习指导】黄河,母亲河
【活动说明】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了解黄河,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第三部分看看现在的黄河,了解黄河的忧患,唤起人们关注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第四部分,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用写作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
【活动目的】
1.在感受黄河文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2.关注母亲河,树立环保意识。
3.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
一、黄河历史知多少
1.搜集资料,说说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的位置等史实,明确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
2.黄河有多长?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
二、“黄河”文化远流传
1.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民间传说
2.出一期班刊,展示活动的成果,做好活动评价
三、保护黄河我有责
1.了解黄河的现状
2.写一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为保护黄河、保护环境而努力。
3.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说说自己的创意构想,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班级交流。
四、黄河在我心中
(一)引导学生解题
1.学生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将发言整理出来,写成一篇周记。
2.学习了《黄河颂》、聆听了黄河来自心灵的呼唤,面对如今黄河的面貌,你会想写什么呢?学生可以围绕“保护母亲河”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3.站在黄河之巅,面对滚滚黄河水,你的心中一定会激情澎湃,请你用诗歌或者散文的形式抒写你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引导学生选材
在前面的活动中,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资料很多,怎样合理利用,要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定,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裁剪和处理。
(三)引导学生构思
如在写“保护母亲河”这个话题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使行文更亲切,更有感染力;也可以用童话的形式,在生动活泼的表达中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确定文章主题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七课《行道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行道树》教案
学习目标:
1、语文知识: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2、基本技能: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高级技能: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主旨句,掌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4、情感态度: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朗读课文两遍,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说说它们的意思。行道树(xíng)贪婪(lán)堕落(duî)...点缀(zhuì)苦熬(áo)冉冉(rán)....给予(jǐ yǔ)牙龈(yín)...繁弦急管: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出处: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红灯绿酒: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根据课文,在括号内填入内容,可以找课文中的原句,要求说出理由。
()的行道树
如:痛苦的、固执的、奉献的、忧愁而快乐的„„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以问题:“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开始新课。
2、读课文,订正预习导学部分第一题。
3、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语段:
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的点缀。但我们会在春天(),在夏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而我们在(),在(),在不被了解的()。但我们苦熬着,牙龈(),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的呼吸着(),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
是的,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要迎接()。
②、假如你是一棵行道树,请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自己。
例如: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自我牺牲,忧愁而又快乐,心系社会,为人类造福„„(大意对即可)
③、通过朗读,同学们都应该走进了行道树的内心深处,那么,找找那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二、讨论解疑:
用心
爱心
专心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1)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4)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5)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6)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3)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4)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5)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6)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三、体验与反思:
1、文章仅仅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2、学习用象征手法写段话
3、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让学生四人一组探讨,选代表在班内发言。使他们感知人多智广,交流可以更快捷地掌握更多信息,进而提高他们的交流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可能谈到的话题)
a、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 b、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 c、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
用心
爱心
专心 d、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 e、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 f、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
„„
4、请你以一种较为特别的形式对他或她说说你的心理话。
5、山上、森林里的树是否有奉献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再次解读文章的主旨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会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心系社会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
五、小练习:
煤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1、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________
2、《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两文不同点是________
3、“她似乎无悔”是因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好黑 好冷 温暖 惊呆 微笑 安静 无悔
2、拟人 人称
3、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创意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意说明:本设计抓住课文精髓,提炼出精当的教学内容,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创意说明:
本设计抓住课文精髓,提炼出精当的教学内容,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要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像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百草园或许并非如此妙趣横生,先生之妙手勾勒则是大有深意。少年时只感有趣而神往,至今方觉其趣之背隐喻颇多。又想,毕竟百年之隔,百草园真如先生所言之好未可,而任沧桑销毁了它。但我极喜欢关于美女蛇的那一节,无关于百草园却添色于百草园,一个永恒的美丽传说。我常常踟蹰于农家院子的如水夜色中,期待美女蛇喊我的名字。我祈望听见我的名字被婉约叫唤,虽然心中充满无限恐惧。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爸爸的花儿落了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我想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这分析那分析,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
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
再读,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的缅怀童年之情。
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
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蒙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
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位改写。
1. 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毕业典礼上、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 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 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3.丑小鸭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丑小鸭》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浓厚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丑小鸭的奇遇最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是不难把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精髓的目的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它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的。
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课文,述情节。
1. 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 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地点:养鸭场——沼泽地——农家小屋(老太婆家)——灌木林——农夫家——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三、细读课文,说形象。
1.边表情朗读课文,边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的丑小鸭”说话。
让学生自得地说,目的在于让他们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丑小鸭的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穿插对安徒生的艺术人生的介绍,了解丑小鸭的命运正是作者经历的写照。
2.理一理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_______”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更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从而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象。
三、议读课文,谈意义。
议论题一: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在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议论题二: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作点发言记录。
拓展: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你还有哪些路要走?
四、课堂小结,提希望。
[备选创意 ]
创意说明:
瑰丽的童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像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不正是想像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吧。
教学步骤: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 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 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 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 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 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 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 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 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拘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4.诗两首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译得固然不错,但相对于两位诗人的盛名而言,学生对诗很可能不以为然,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消除学生的轻鄙心理,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人。
1. 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 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 他喜欢秋天写作。
4. 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 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7. 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 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 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0.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名家档案”,简介普希金。(相关资料附后)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1.过渡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1.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文学之路。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第一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5.伤仲永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 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时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 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不得人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议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作者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综合性学习指导】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的】
1.给学生一个倾吐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能坦然地排遣成长中的郁闷,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诉的习惯。
2.通过了解和体察他人的烦恼,培养知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品质,同时理智地认识自己,增进化解烦恼的能力。
3.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烦恼,能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活动指导】
善于倾诉自己的烦恼
1.教师导说:
有人总结有一条人生经验: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一份烦恼向人倾诉,就只有了一半。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有了烦恼,并不是一件可羞的事。生活中有阳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阴霾笼罩之时。刚刚步入中学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蜕变、青春意识的萌发,都会给稚嫩的我们带来烦恼。何况,敏感的心灵往往是烦恼的温床!
2.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倾诉,教师作最虔诚的听众。
(拒绝评价,因为此时教师的任何评价都是拙劣的,不合适宜的。)
3.然后请每位同学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并用一两句话形象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勤于了解他人的烦恼
1.教师导引:
我们很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一个,就自己受的委屈最多,受的伤害最深。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这样的思想困住了,不幸的感受就会因不断的复制而被夸张,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压在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但老师告诉你,你的感觉并非事实。不信,就抬起头来,看看别人,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就能发现,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
2.请同学们以小记者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看看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什么烦恼,了解他们消负减压的故事。
3.教师可对学生的采访计划和内容作一些重点指导。
采访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哪些烦恼,在你的周围,谁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找他讨教哪些问题。还可以听听他对成长中的烦恼有些什么看法,对你有哪些建议。可事先设计一些便于沟通的话题,如:你在少年时期曾有过哪些烦恼?你当时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是怎样对待这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过去的岁月是如何改变了你?你又是如何走近你的抱负的?总之,采访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采访要做到事前有准备,事后有收获。
4.采访后组织交流,评价。
5.最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所述的成长的烦恼,有哪些现在是已消除了的,哪些用今天的眼光看已不成其为烦恼了的,有哪些是真正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情绪的烦恼。
乐于替朋友解脱烦恼
1.教师导引:
有了烦恼,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忧郁、感伤就会重临于我们心头。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人人都会背,但面对烦恼,未必人人都能乐观处之。此时朋友的一声关怀,一句劝语,无异于久旱后的甘霖,能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如果出现了常君这样的烦恼,作为朋友的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
2.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化解烦恼的能力,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快感。
巧妙表达成长的烦恼——书面作文。
实际上,上述三项活动中,一二两项渗透了选材技巧训练,一三两项渗透了语言表达训练。
写烦恼类作文应该做到:
1.以“真”为本——叙真事,诉真情,不夸饰,不矫情。真,文章才有活力。
2.以“细”感人——少回顾什么人生经历,少来什么曲折故事,多生动描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细腻,文章才有感染力。
3.以“特”取胜——表达独特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观点,行文有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不鹦鹉学舌。独特,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当然写作时还要注意文体方面的要求,如日记和书信的格式,日记重记实、书信重传情等特点。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创意教案
16.社戏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可以品析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可以抓住其三大亮点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即要抓住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要旨生发开去。因此本篇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对教材三大板块的处理。
教学步骤:
导入:《社戏》是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鲁迅所描绘的平桥村,类似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都是作者理想之寄托。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一)速度课文,划出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图:
随母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二)概述文意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平桥村与农家少年一起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浅谈详略
本文内容丰富,用笔浓淡疏密,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本文的详略安排甚具匠心。
(四)按照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在每个情节中发生的主要内容,如:“夏间,‘我’随母亲去到一个离海边不远的小村庄——平桥村小住几日,那儿真是‘我’儿时的一片乐土!”
第二板块: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 自家的豆。)
第三板块:美读精彩段落,领略景物描写妙处
本文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详细了描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小伙伴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美美地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并讨论共享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赏析,如:“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舰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再如月下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摹景物,抒写心情,形象立体,传神入微。
学生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开展研究性专题学习汇报。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报着一种“永恒的怀念感”,《朝花夕拾》就是鲁迅永别故乡后的蛊惑的情思,就是在流离颠沛中,对儿时童心的追忆。从《社戏》到《朝花夕拾》的若干篇章,鲁迅运用了“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人生经验通感”,让他们立体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中对同一题材的处理,这对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一贯坚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缚之心”、了解作者在关注、思考、批判现实上,如何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
比较阅读《朝花夕拾》中几篇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及《野草·风筝》等文章,看鲁迅童年的趣味、鲁迅的故乡美景、鲁迅刻画的人物形象特点、鲁迅怀念的理想生活。比较阅读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读写结合,想象描述鲁迅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
专题二:表演评议,再现鲁迅笔下童年的伙伴,叙说鲁迅怀念的醇厚乡情。
专题三:综合分析,从几篇文章中看鲁迅对故乡和他的童年生活的感情。
专题四:佳句赏析,摘录比较作者写景状物的句段,体味其妙处。
17.安塞腰鼓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间等。
18.竹影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一)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二)精研细读
1、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1)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2)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2、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1)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2)想一想
①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②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③“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课堂小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一、进入情景: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19.观舞记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采用变式阅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赏析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品评语言魅力,拓展文学视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步骤:
一、赏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
1、先看后说。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说一说对印度舞蹈了解多少。播放一段经典的印度舞蹈(电影片段),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描述舞蹈片断中的动作表情。
2、先读后找。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冰心描写的句子哪些写到了视频资料中的动作,越多越好,找到后读一读。
3、复看再说。再次播放视频资料,对照舞蹈片段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以上三个环节是一个模仿积累美言美句的过程,通过自己体验、比较、模仿、运用,作家的丽词华章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描写表述的语感。
二、诵读想象,体会舞蹈飞动的旋律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学生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像,通过朗读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而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用起伏有情的音调、缓急有致的语速诵读作者详细描写卡拉玛姐妹曼舞的段落: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体会几个“忽而”之间动作的转换。在情景交融的诵读中体会作家笔下的舞蹈那飞动的旋律。
三、品读感受,体会文段语言的美
面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的呢?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如: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读一读,用“ „„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比较拓展阅读
比较一: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和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说说与本文在描写动作方面的异同。
比较二:
作家赵丽宏以其敏锐而细腻的心去捕捉贝多芬的灵魂,一如冰心在流动的身影中去捕捉舞者的灵魂。对艺术的感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同时也能展示作家的个性。
高山和流水(节选)
赵丽宏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迸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冷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便是倒映着晴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优美的钢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蜿蜒流淌„„当钢琴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时,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
五、课堂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比较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的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散文家作品的不同,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音画时尚: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印度舞在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表现形式。学生采用小组擂台的形式,开展辩论、演讲、朗诵、解说欣赏等表演活动,各自展示对语言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在分析语言艺术的魅力时,要紧扣本文。
二、分析讨论:让学生畅谈各种艺术作品的特点。学生虽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应该相信学生会有一定的艺术直觉。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艺术门类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语言艺术虽不如绘画、雕塑那样直观,也不像音乐那样抽象,但它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能力,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人的想象力等,因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抓住题目中的“观”和“记”,赏析作者是如何将视觉艺术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
三、诵读全文
四、品味优美的语言
字词方面:“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五、妙句摘抄 :将文中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摘抄下来。
20.口技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教学时抓住一个“善”字,引导学生欣赏其错综复杂、跌宕不已、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口技技巧,寻找时间副词、索引其妙绝的描摹线索;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主体部分:
(一)绘声绘色读出口技之绝妙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人物关系及口技人在表演时观众的反应。
2、听读后学生发言、交流感受,从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表达了“妙绝”的意思,学生择其喜欢的句段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鼓励学生表演朗读。
3、学生评价并讨论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妙绝”的感觉?
4、学生朗读、背诵关键句段。
(二)跌宕起伏绘出口技之变幻
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有条不紊,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是怎样一波三折地叙述情节的。比如:课文第3段描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的情形。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静更深。这一家人由醒复睡,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设置小组合作讨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情节的起伏跌宕?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画出板书内容:
(三)变换角度理解口技人的“善”
1、结构安排的“善”。如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再如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就交代出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口技技艺的“善”。课文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出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在这两个情形中,口技人仅用简单的道具就表现出繁杂的声音、烦乱的场面、紧张的气氛。
3、描写技巧的“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在描写的技巧上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的精湛,同时首尾进行呼应印证。但首尾的呼应却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其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4、侧面描写的“善”。赏析文中出现的三次描述听众反应的段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等动作,体会理解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的神态、心理;“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以上的几处“善”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的探究发现。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品评文中处处蕴含的“善”字。比如,“我认为文中的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在表达效果上可谓是
‘善’。因为“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再比如,“我认为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忽’、‘一时’、‘既而’。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等等。
三、背诵全文。
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以快速背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将所需背诵段落分出层次,找出提领、关键的词语,辅以重音重读,便可以快速成诵。第一段的背诵是本节背诵课的示范和铺垫,难点在二、四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指物象形”背首段:
第一遍:抓住关键词,对加点的字重音重读,同时教师指物象形,指着学生面前的桌椅等实物当作道具,示范背诵表演。第一段的重音词有“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第二遍:同样抓住关键词,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第三遍:学生心中默记重音词的先后顺序,快速成诵。
二、抓人物带动作背第二段:
第二段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动作繁多。但是如果分清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记住每个人物的动作,眼前浮现现场画面,再辅以重音提醒,也能快速成诵。
背景:遥闻深巷中犬吠,人物动作顺序:(妇--儿--儿--妇)
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儿醒:大啼——夫:亦醒——又一大儿醒。
接着口技人总结繁杂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的情景。对于描写观众动作的句子要一词一顿,要诵出“妙绝”惊叹的语气。
三、抓特点串重音背第四段:
1、强调出现的三次 “百千”、七次 “ 声”,另用“俄而”、“ 中间”、“ 又夹”作重音间隔提醒。
2、抓住顶针特点并强调“指”和“名”。
快速背诵的关键是让学生调动起积极亢奋的情绪,进入课文营造的特定情景中,理清线索、记住顺序,必要时可以夸张地以动作辅助记忆。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
——中国戏曲的美
创意说明: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门类繁多,种类丰富,如何在一、二节课上让学生学得有趣、练得有益、提高迅速,必须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中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蓄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比如其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唱词的韵律美、配器的节奏美、服装的造型美等等,真可美不胜收。因此,本活动在课前查找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说美、评美、写美为主线,以寻找美点为内容,在赛、赏、议、写等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戏曲的基本常识以及唱腔、唱词、道具、舞美、配器、服装、脸谱等知识,然后就一个剧种或戏曲表演的一个方面寻找可供赏析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专题资料,鼓励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示----可以制作PowerPoint、flash、专题网页,也可以实物展示,还可以学唱表演。
教学步骤:
一、赛一赛
1、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展示自己小组研究专题的成果,评出最佳创意奖。
2、“开心辞典”擂台赛: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中国戏曲采用那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7)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8)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9)“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10)连线题:
红脸 代表猛智
黑脸 代表凶诈
绿脸 代表忠勇
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二、说一说----说美的感受
小组合作汇报:就自己小组研究的有关戏曲专题谈戏曲的某一个方面给人带来的美好的心理享受。
内容要求:
1、围绕主题来选材,突出“美”字。比如谈“戏曲脸谱的绘画美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可以从绘画的角度来审视戏曲的艺术美。
2、说的形式可以采用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比如:一人操作展示图片、一人播放背景音乐、一人介绍说明;也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由一人综述,其余几个人分别介绍内容的不同部分,最后再强调主题。
3、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修饰渲染自己表达的内容。
4、“说一说”,内容方面重在描述、叙述,可以讲一段戏曲中的故事、可以描述、描摹一段唱腔、可以描写一段唱词等等。
例如可以把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扩展描述成一段富有画面美的抒情散文。
三、评一评----评美的感觉
中国的戏曲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中可以品评的内容和话题很多。比如戏曲表演上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特点,表演中用几个龙套演员就能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在“评一评”时,学生可以以小见大,评出自己的个性,老师不作对错正误的评价,但要在在评点前提出要求:
1、“评一评”重在评论,观点要明确,要围绕“美”字来评。
2、评论的内容可以多角度去发现戏曲的美妙,也可以就一个方面生发开去,探究挖掘戏曲艺术的美点。
3、评点要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地评。
4、评论的情绪要真挚、动情,能够真切地打动人。
四、写一写----写出美的见解
本环节是在前面评说、欣赏、整体感知、素材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运用,此时写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写作的素材丰富直观地展示在眼前,写作的情绪也已经调动起来,学生的写作一如囊中探物,一蹴而就。
布置写作话题:我国的戏曲异彩纷呈,就“中国戏曲的美”的话题写一篇500字短文,内容、体裁不限。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创意教案
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
五、教学时间及课时:月 日
一课时
六、单元分析:
探险,既是人对自然的探索,又是人对自身的挑战。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设置,乃持一种开放的态势,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关于阅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部分由五篇课文组成:《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和《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本单元题材丰富;有南极探险,有荒岛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问太阳:本单元文体多样;有传记,有小说,有通讯,有演讲词,有神话、寓言。本单元课文情节引人人胜,主题令人深思,语言回味无穷。这一切将使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饱含感情,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发生在那茫茫南极冰原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作者叙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有趣,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学生幼小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条件,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或可预先布置学生了解南极的一些情况(如气候、地貌、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等),上课以提问的形式,导人对本课的学习。
2.教师不要事先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不带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去阅读课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深度对话,来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
3.斯科特一行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自然从课文中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5.加强语言的品味和字词句的积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表现在他的行文上,往往有含义丰富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练习中的几个句子,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本课语言丰富,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列出的词语,要把它们还原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
6.如有条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如《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中的部分篇章。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没有多少故事情节,而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是一部连亚里斯多德或现代人的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关于教育的论著。确实,这部作品是教育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好材料。我们这里选编的思想意图正在于此。
七、教学这篇课文,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要创造条件,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参看本册书后的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使学生对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个大体的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描写手法。这一点在教学时不必讲得过深过细,稍作点拨即可。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不突出文学体裁的教学。专门的文学教育安排在九年级。这里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
4,行有余力,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荒岛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识,鲁滨孙从船上搜集的那些“不值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下鲁滨孙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这也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作一点知识的准备。
5.《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节选自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是世界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2.适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3.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4.《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里根为纪念“挑战者”号遇难的全体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里根的这篇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令人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从长远眼光看,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儿童今后的思想成长是有帮助的。
5.教师可找来有关报纸、画报,有条件的话,可以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从大西洋中捞起的还保留有完整美国国旗的飞机残骸、麦考利芙的照片等,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课文中的好句子不妨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学会运用。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教学时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九、关子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漫话探险”,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是: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学生可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可围绕三方面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
“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是一个辩论会,某种程度上它是第一个活动的深化。举办这一活动起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本单元的阅读课文表达的思想价值观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二是学生课外自行掌握了一定量的关于探险的资料。展开辩论活动,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如果一方理据凿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这里要强调的是,课文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似乎是过于倾向于正方,这就可能使得辩论很不利于反方。为此,教师要大力扶持反方观点,使双方力量能力大致均衡。二是不要对两种观念的对错作最后的评判。辩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举办辩论会的目的是展开交流,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语表达。
“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是为应和“学会生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设置的。活动虽然是模拟性质的,但难度较大。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这一活动不仅考验应聘者,也考验招聘小组的成员。要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提前布置,使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活动过程中,要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和考查办法,防止场面乱哄哄,活动走过场。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既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学生可自由选择。写出真情实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