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2、(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本单元例一的知识点是对于复杂的条件,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这样比较清晰的理清各种条件的关系,也是不遗漏不重复的一种好的方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做好铺垫。再从条件想起,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匹配的条件。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检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出来结果之前,我都一直在引导,由于我的引导不顺利,导致本来一个课时应该完成的事,我却花了俩个课时。再者,我也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够灵活深入,没有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重新认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不会学,只是老师没有给与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要放手,老师说的太多,要求的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今后一定要注意,要多给学生留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能学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与反思
周小利
九一小学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上p65—6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动画引入:
(1)看动画故事,田忌赛马、乌鸦喝水、刻舟求剑。(2)说说你认为什么是策略? 生:适当的用巧妙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整理信息
(1)课件:动画演示文具店购物场景。(例题)师:你知道什么? 生:……
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 生1:把图中的信息找一找理一理。生2:整理信息。
师:联系以前的知识,有哪些方法可以整理信息。生: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
(2)师:请你选择一种方法把需要的信息整理出来。汇报:
生1:小明□□□18元 小华□□□□□□?元 生2:小明: 18元 小华: ?元
师:画线段图时,每一段要同样多。生3:画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3)师:通过他的整理,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好处? 生1:清晰
生2:能算出1本多少钱。师:(用自己准备好的表格贴于黑板)说说是怎么整理的? 生:3本花18元。买5本不知道多少元,就画问号。师:根据条件,你先求出什么?
生:先求一本笔记本多少元,再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 师:你怎么想到先求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生:因为一本的价钱不知道。
生:要求5本的价钱,就要先求一本的价钱。师:真不错,能从问题想起。
生:因为5本笔记本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从信息想起。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18÷3=6(元)6×5=30(元)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6乘5呢?
生:6元是一本的价钱,用6乘5就是5本的价钱。
师: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单价是一样的。谁来验证一下。生:3×6=18元口答。
3、列表整理的应用
(1)问题: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师:在书上列表整理并解答。
(2)生汇报,生汇报,师将表贴于黑板上。板书:18÷3=6(元)42÷6=7(元)
(3)比较两题在解答过程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1:都要先求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生2:第一题的单位名称是元,第二题的单位名称是本 ……
(4)整理信息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课件:3本18元 5本()元()本42元
课件先出现3本—18元,师:这是什么意思? 再出现下面的整理结果。师:请生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这个整理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1:前面一个比一个2,后面是一个比一个多12。生2:都要先求一个笔记本的价钱。生3:都是要先把信息理一理。师:整理信息(贴板书)
师:回忆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据屏幕我们先做了什么事情? 生1:列表整理信息 生2:分析
生3:解答并检验。
师同步贴板书:整理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解答并检验。师:(指着板书)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4、策略应用(1)书习题
图:6本字典高度是18厘米,10本这样的字典高多少厘米?高度是24厘米有多少本字典? 6本高18厘米 10本?厘米 ?本高24厘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1: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再求10本的高度。生2:汇报整理后的表格。师同步演示课件,完成表格。师:怎样解答? 生汇报。
(2)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a师: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
[1][2]下一页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
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大概地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原来,聪明的曹冲是把无法称量的大象“替换”成可以称量的“石头”,从而解决了一个大家认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曹冲这种“替换”的策略。(板书:替换)“替换”顾名思义,替就是换的意思,所以我们就是要来研究两种量(板书:两种量)“把谁换成谁”,从而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替换”
1、教学例1:
昨天是小明的生日,生日晚餐上小明把喝的果汁做了一个实验,你们看(课件出示例1)。
⑴分析题意:
你能说出三个已知的信息吗?师:题中向我们呈现了“小杯和大杯”这两种量,并且还已知了它们的“总和”,(板书:两种量的总和)
谁来说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信息?也就是“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两种量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那你们会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看看你的书或者与同桌讨论讨论哦!
⑵学生尝试练习:(或做或讨论)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
⑴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⑵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不变)完善你的两种做法。
⑷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检验的过程应该包括两步。(总和与倍数)
2、教学练一练: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以及这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可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那么大家来看这一题。
⑴分析题意:我们来找找它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吧。这道题已知的是两种量的和,这两种量还是倍数关系吗?那是什么关系呢(板书:相差关系)
⑵小组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①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②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变了)
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⑸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
四、拓展应用
饼干广告,提炼数学问题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
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
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强早餐吃了12块的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一块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
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第四篇:解决问题策略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下面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感悟转化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所以在开始的图形转化中,我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这样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感悟转化的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在不断丰富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充分地感悟了转化的策略。
二、体验转化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调控作用。
三、反思转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
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实践并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掌握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学情分析】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要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有较好的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而且在数学学校中已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如何从一道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设计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体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的特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体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后通过各种富有变化的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手段】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商店购物吗?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亲切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乐趣和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⑴小明和爸爸打算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商店里有些什么。(出示例1情境图)
引导观察:运动服饰商店里的商品有哪几类?每类有几种?价格各是多少?(明确:有两种运动服,标价分别为每套130元,每套148元;有两种运动鞋,标价分别为每双85元,每双108元两种;有两种帽子,标价分别为每顶16元,每顶24元。)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⑵提问:如果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启发: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
小结: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商品有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既与日常购物中的经验相符,也能为接下来准确理解问题做好铺垫。接着着重让学生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使接下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显得更加自然。
2、师:现在咱们已经读清题目了,要知道剩下的钱有多少元,就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带来的钱和用去的钱)
师: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会用数量关系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板书:剩下的钱=带来的钱 – 用去的钱)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设计意图】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是看问题想数量之间的练习,找出需要先求什么问题,根据问题确定需要先求什么,故而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引导看数量关系式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感受从问题想起的思考过程。之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感受从问题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既有利于获得从问题想起策略的体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类比应用
1、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你怎样理解“最少找回多少元”?
2、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①最少找回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最多用去的钱,可以先算最多用去多少元。②求最少找回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高的帽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3、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设计意图】学生类比上面“最多剩下多少元”的解题过程,自主探讨“最少找回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策略,加深对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解。
四、启发反思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是从哪里想起的?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指出:像这样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也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设计意图】策略是隐含在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策略应用的特点。而且也使本节课学习的策略得到进一步明确,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五、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多的棵树)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什么条件?
(已知桃树的棵树,梨树只告诉我们有3行,缺少的条件是梨树每行有多少棵)(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道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这块正方形场地是由几种地砖铺成的?要求白地砖的块数,先要算什么? 明确:白地砖的块数=地砖总块数-花地砖的块数,而花地砖的块数题目中并没有给出,所以先要算出花地转的块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练习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从问题出发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主要特点,有利于学生再次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本方法。虽然每道题的形式不同,所给的情景也不相同,但解决过程中分析和思考的方法却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学生不断丰富对策略的体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剩下的钱=带来的钱 – 用去的钱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教学思考】
与从条件出发思考一样,从问题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因而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开始结合运动服饰商店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推理等活动感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能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提供支持。同时,问题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也足以启发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先找出与所求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是否已知来确定下一步的思考方向,最终在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应的练习。反复体验“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思路,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感悟策略的价值,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指导作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