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后反思范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后反思:
学生在四年级已学习了列表和画图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预习题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一列举题目,课上稍加点拨即可导入新课。例1的教学,围绕“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这根主线展开。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22根小棒代替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分成3个层次教学。一是,学生尝试去围。这个过程中,有的是慢慢尝试去围,直至22根小棒全用上;有的是动了脑筋才去围的;有的可能只想到一种围法;有的可能想到多种围法。二是交流围法。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有好几种不同的围法。适时追问“你在围时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三是引发列举的需要。在学生明确“长+宽=11”后,进而提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摆出不同的围法,但花了较多的课堂时间,最后引导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稍显仓促。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交流的不到位,可能是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够具体。设想,可以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下:“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样列举的?”这样反思总结的效果可能要更好些,学生对一一列举的策略体会可能要更深入一些。
例2较例1要复杂一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需要。关注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例2的复杂所在,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列举要有序,以保证列举不重复,不遗漏。例题学完感觉学生对分类还是有些迷茫。
巩固练习的教学,开始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考的形式去列举解决问题,发现多数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整理,不少学生参考例2的表格形式,但表格设计的有问题,不利于学生找到答案,而且在绘制表格的过程中,花费较多时间。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思考:“如何有序的一一列举?” “还可以怎样有序列举?”
第二篇:解决问题策略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下面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感悟转化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所以在开始的图形转化中,我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这样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感悟转化的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在不断丰富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充分地感悟了转化的策略。
二、体验转化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调控作用。
三、反思转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讲清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长方形信息引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但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理解和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
1、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从学生常见的问题导入,让学生在已有长方形的信息进行画图着手,初步体会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是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得到感悟。不足之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和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振宇外国语学校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而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本身的价值。
我发现学生不喜欢画图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画图。因此,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那些画图水平底的学生,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指导。让他们先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再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画图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导致不能有效地将信息进行形象化处理,画图的失败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无效,使他们失去了画图的兴趣和需要,甚至产生了惰性。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进行练习教学的时候,精心选择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说话,促使学生自觉地选择画图方式整理信息。
四(2)班
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