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执教:陈义
怀远县万福镇学区中心学校
2016年11月2日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你能像曹冲那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2)引导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一个什么条件?(3)全班交流。
2、猜想:小杯的容量大约是大杯的()。
3、引导交流:根据这个条件,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随机贴出杯子图,帮助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4、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谁来告诉我你的想法?
5、问:有没有不同的思路?
6、选择一种思路,把你所想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列式算一算。教师巡视。
7、学生画的示意图展示(2种),并分别让学生说说想法,汇报计算及结果。(板书)
小杯:720÷(6+3)=80(毫升)大杯:720÷(6÷3+1)=24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小杯: 240÷3=80(毫升)
8、我们用了很大的功夫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学生口头检验。
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
9、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必须符合题目中的所有已知条件,才说明是正确的”。
10、小结:(板书)
一起来看看,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使这边现在全部变成小杯;或者把6个小杯替换成了2个大杯,使这边现在全部变成大杯,①这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之处?(替换)②都怎样进行了替换?(两种杯子换成一种杯子——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③为什么可以替换?(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等量)
(二)、改变条件,运用替换继续解决问题
[电脑出示] 如果补充这个条件,又该怎么解决呢?(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问:
1、可以替换吗?
2、你想怎么替换?
3、把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会发生什么情况?(或“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4、每个大杯还能再装多少毫升?
5、如果把7个大(小)杯全部装满一共能装多少毫升?
6、“每个大(小)杯能装多少毫升”你会求了吗?
7、还有其他方法吗?
8、问:为什么加“160×6”和减“160”?
9、小结:
不管是加还是减,都还是为了保持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杯子换了,那总量也变了,无论是把大杯换成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都是把两种量通过等量的替换变成了一种量。这也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的关键之处。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一起用替换这样的方法解决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替换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替换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1、生活中有许多替换的例子,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2、老师举例。
3、小结:
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中的替换现象,你们将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现。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两种量——→一种量
等量
例1
大杯换小杯
小杯:720÷(6+3)=80(毫升)
(720-160)÷(6+1)=8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80+160=240(毫升)
小杯换大杯
大杯:720÷(6÷3+1)=240(毫升)
(720+160×6)÷(6+1)=240(毫升)
小杯: 240÷3=80(毫升)
240-160 =8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通过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过程:
一、利用情境,引入内容。
1、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想到要来宁波与我们XX小学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心里非常激动,这段时间特别关注宁波的一些信息,知道2009宁波食品世博会刚于上周结束,有三十多个国家来参加这次展览会。这次食品世博会有许多优良的水果进行了展销有„„老师在网上也找到了两种的水果改良品种(图片出示苹果、枇杷),大家喜欢吃吗?你知道这样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枇杷各是多少克吗?猜猜看!想了解吗? 我提供一些信息给大家。2.观察图片,弄清关系。
出示天平图片(左边1个苹果,右边2个枇杷)
师提问: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知道一个苹果和一个枇杷各是多少克吗?但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图片,求出质量。
出示第二张图片:(天平左边1个苹果,2个枇杷3粒白果和右边砝码重400克)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现在能知道一个苹果和一个枇杷重多少克吗?(媒体根据学生所说进行替换操作)
4.初次感知“替换”
师: 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都想到了把苹果替换成枇杷(板书:替换),或把枇杷替换成苹果,为什么要替换呢?
小结:原来通过替换后可以使天平一边变成全是苹果或者全是枇杷,(也就是一种量)这样就好解决了。刚才大家解决问题时使用的 “替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替换的策略)
二、探索实践,研究替换
1.图文呈现,引导分析。
双休日,小明家来了一些客人,他倒了一些果汁。(媒体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1)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2)师:你能运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吗?(3)师:把你替换的方法画下来,再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替换的?
(4)全班交流:谁能上来替换给大家看看? 他是怎么替换的,你看懂了吗? 能根据他的替换列式计算吗? 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替换方法?
2、进行检验: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小结:检验时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倍。)
3、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 :
师:刚才我们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道题目中,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目的是什么? 师:替换之前是怎么样的?替换之后又是怎么样的? 总结:替换之前,是大杯和小杯都与720毫升有关系,替换之后就变成了只有大杯或只有小杯与720毫升有关系,也就是说替换使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关系。
师:刚才我们进行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4、改变条件,进行替换。
(1)师:如果把“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改成“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现在你还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题吗?(2)师:想一想,大杯和小杯的关系还可以怎么改? 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3)学生用替换的策略解题,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想法。(4)全班交流:
(720 – 20)÷(6 + 1)= 100(毫升)(720 + 20×6)÷(6 + 1)= 120(毫升)
5、比较异同,进行总结。
师:这个题目与刚才的例题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替换的依据不同。刚才的例题,两个数量是倍数关系;改变后的题中,两个数量是相差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相差关系
师:你觉得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在替换时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是啊,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是不变的,相差关系替换后总量改变了。
板书:总量不变
总量改变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你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份数改变
份数不变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分析!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三、迁移延伸,应用替换策略。师:当两个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时,我们可以
运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答,其实在数学中还有很多很多的题目都能运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下面我们就运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我们身边的问题。
1、★ + ● = 30
★
= ● + ●
● =()
想:把()替换成(),那么30相当于()个()。
2、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想:把()个()盒替换成()个()盒,球总数就比原有100个()(填“多”或“少”)()个。学生写出替换的策略,不必计算。想一想,铅笔的单价是多少元? 出示图片:三支铅笔和一支钢笔共11元
师:聪明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要运用替换的策略,就得有替换的依据。那么,要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补充什么样的条件?
师:同学们可以课后补充条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发散思维。师:在这节课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学会了做这样的题目,更让老师高兴的是,你们还学会了替换的策略。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替换的现象。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主动地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机动
出示:第一幅天平图,显示了两种水果之间的质量关系;第二幅天平图,出现了第三种水果——菠萝;第三幅天平图,右边托盘空。
师:右边的托盘,如果只放一种水果,可以怎样放? 师:如果在右边托盘里放两种水果,可以怎样放?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如果右边托盘里放了一个9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你能分别求出1个梨、1个苹果和1个菠萝各有多重吗?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播放《曹冲称象》视频,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
1、一枝钢笔的价钱等于三枝圆珠笔的价钱。
那么3枝钢笔可以换()枝圆珠笔。5枝钢笔呢?6枝钢笔呢?
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巩固运用,拓展策略
1、完成“练习十一”
五、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书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 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故事:电脑播放曹;中称象动画。提问:曹;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二)自主探索,内化替换策略1.出示问题,补充条件。电脑动画出示情境:曹操得胜归来,要把珍藏的720毫升美酒分给几个儿子。将这些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1)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多数学生会发现缺少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应该补充什么条件,再在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补充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重点整理、呈现以下内容: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倍。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③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毫升。④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毫升。【例题直接给出了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而此处呈现的情境改编了例题,让学生发现情境中缺少条件并补充条件。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将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上。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学习替换策略提供空间和机会,使替换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三)体验策略,解决问题1.倍数关系。(1)补充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讨论:这个条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现有的条件,能解决问题吗?(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整理出来,在纸上画一画替换的过程,并算一算大杯、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3)教师请部分学生上台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替换的、替换的依据是什么。(4)如果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想到了将大杯换成小杯、将小杯换咸大杯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替换方法?【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起来,思维才会活起来。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5)强调检验。教师指出,把6今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或者把1个大杯替换咸3个小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还须要检验。强调检验时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本课教学任务较重,检验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考虑到本环节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6)对比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大杯换成小杯和把小杯换成大杯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先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再解决问题;在替换过程中,要抓住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接受新知,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本环节反复强化替换策略,让学生通过交流、画图、演示,对比、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替换策略的妙处,经历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相差关系。(1)补充条件: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讨论:补充这个条件后,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吗?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倒酒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换杯的过程。(3)提问:将1个大杯换咸1个小杯,少装多少毫升酒?7个小杯,一共装了多少毫升酒呢?每个小杯可以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呢?怎样列式?(4)思考:还有其他替换方法吗?如果把6个小杯替换咸6个大杯,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多少毫升酒?7个大杯一共能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小杯分别能装多少毫升酒?怎样列式?【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让学生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替换更合适进行体验,然后借助电脑动画演示替换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5)思考:怎样检验替换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6)小结:无论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将小杯替换成大杯,都是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在替换时,要考虑总容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容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实物杯子摆一摆、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四)学以致用,应用替换策略1.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l杯牛奶的钙含量。每块饼干的钙含量是多少毫克?l杯牛奶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同样是达能饼干,包装也有不同。2个同样的大袋和5个同样的小袋里一共装有75片达能饼干。每个大袋比小袋多装20片,每个大袋和小袋各装多少片饼干?(学生解答完后,集体讨论(75+205)(2+5)、(75-202)(2+5)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替 换过程。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电脑展示替换过程。)【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应用替换策略,进一步体会替换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沟通替换操作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联系,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某些问题的模型。只有真正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并对策略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才有可能更好地借助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五)总结提升,拓展替换策略1.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并举出生活中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实例。2.展示教师收集的问题:①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②集齐若干个百事可乐瓶盖可以换明星海报、CD架、水壶、明星T恤衫和游戏卡等。③肯德基20周年庆典,举办从电子杂志中找拼图换取电子优惠券活动。【空瓶回收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替换策略的内涵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可以用替换,具体的物品也可替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替换策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第89-90页的例1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地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魅力
先在天秤上表示两个梨和苹果的重量是一样的,然后出示400克重量的梨能用两个苹果替换,或者可以用2个苹果替换四个梨,由此引入替换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3师: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2)小组合作
师谈话:每个大杯的容量与小杯的容量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怎样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能不能用替换的方法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想想苹果和梨)
(3)汇报想法:(师板书)
师小结:不管是把大杯换成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大家真了不起,刚才大家的做法用到了和苹果换梨一样的方法——替换法。
(4)说说具体的替换过程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替换呢?(生说说替换方法)还有别的替换方法吗?(生说)
(5)你能把替换的方法用算式写出来吗?(生在书上列式解答)
把大杯换成小杯
把小杯换成大杯
(6)检验作答: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7)回顾反思: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 我们是怎样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1”你是怎样理解的? 3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替换的策略
1、出示例题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师: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的方法。
(2)学生板演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比大杯的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师: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的方法。
(2)学生板演
四、练习
1、出示“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乒乓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一共10.8元
学生无法完成,请把题目条件补充完整,再解答。
出示:练习十七第一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你
会用替换的策略吗?先画一画,再解答。)
一共10.8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小杯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