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格式.docx((精)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案(2015 ——2016 ——1 课题:《爷爷和小树》 教学目标:
1、认识10 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进行环保教育,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理解重点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0 个生字,会写“不、开”2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4个偏旁。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树吗?(板书小树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关于小树的童谣,想读吗?
2、出示童谣。
师:请小朋友们借助上面的拼音读一读。齐读。
3、谁能说说小树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师:是啊,小树对我们的帮助可真大啊。有一位爷爷也像你们一样喜欢小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板书:爷爷和
4、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爷爷这两个音节词有什么不同吗?没有声调的,我们叫
它轻声——音节。谁能把这个轻声音节词读一读呢?(指名读,范读,齐读
5、记忆“爷”字的字型。
师: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个字与“爷”字长得很想呢?(爸字
出示“爸”字与“爷”字进行比较:谁来说说它们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呢?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牢牢地把“爷”字记在脑海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就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2、请小朋友们一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把生字条的字音读准。可是,如果遇到不懂的字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请拼音宝宝帮忙,向同桌请教,向老师请教。
3、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查。
4、指名读课文。(随机出示两个轻声音节“暖和、衣裳”指导读准字音。
5、齐读课文。师: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好吗?注意要把“暖和”和“衣裳”这两个轻声音节读准噢。
三、认识自然段。
1、投影出示课文。师:我们这篇课文有三个地方很特别,都是另起一行空出两个字的位置再写,是不是?(是象这样另起一行空两个字的位置再写的就是自然段。
2、我们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3个
3、下面让我们用数字1、2、3给这三个自然段排排对吧。(边指课文边说:“这是第一个另起一行空两个格的地方,这也是这篇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老师在我字的前面标上1,那谁来说说,2和3该标在哪?”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棵”字
这一句中有一个生字宝宝,(出示生字卡片“棵”谁会读?(指名读,齐读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学生汇报识字方法。
3、老师也编了一句儿歌来记住它,想听吗?树上结果“棵、棵、棵”(齐读
4、再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现在把“棵”字送回第一自然段中,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5、过渡: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裳,小树的叶子落光了,光着身子站在寒风中的小树会说些什么? 是啊,站在寒风中的小树多可怜呀。是谁帮助了这可怜的小树呢?赶快读课文的第二自
然段,找找答案吧,5、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是谁帮助了可怜的小树呢?
6、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二自然段。
小树穿上了什么样的衣裳?(暖和的衣裳谁愿意暖暖地把这句话读一读?
7、评读。(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你认为该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或你读得老师心里暖洋洋的,我们也一起象他这样读好吗? 这句话中有好几个生字宝宝,老师把它们请了出来,你们还认得它们吗?
8、学习生字“到,给,穿,暖”
①读生字(指名拼读,比赛读,男女生读,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②记字型:谁能挑一个你喜欢的字宝宝说说你是怎么把它记下来的?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给”字;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到”字;给“穿”字说词,表演动作,说说你今天穿了什么?
给“暖”字组词。提醒记住“日”字旁:冬天,太阳出来了,我们身上就会觉得——暖暖的,所以“暖”字是“日”字旁。
9、再读句子。
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10、指名读句子。
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稻草
11、练习:你还知道暖和的什么? 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就——不冷了
12、认识“冷”字
五、学写“不”字
①、看课本,观察“不”字四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说发现 ③、范写“不”字
④、学生书空,描红,正确书写。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寒冷的冬天,爷爷为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到了夏天,小树会为爷爷做什么呢? 六小结
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并且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我们要保护小树。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教学设计
库车县第二小学:阿孜古丽·瓦吉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
难点:读好本文长句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课件)
指名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二、学文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
指导朗读。
B、理解“我多想去看看”。
多远算是“遥远”?
举例说明。
课件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课件)
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
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课件)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给学生讲解: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课件出示:
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学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师问:我们学校每周升旗仪式时,你是怎么做的,与学生交流。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齐读全文。
2、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板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
遥远,庄严、肃穆,壮观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看一看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都想去看看。
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有机会去看北京天安门。
2、你们会读吗?(课件)
会读了奖励你们听一首歌。(课件出示)
在歌声中布置作业:
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库车县第二小学
阿孜古丽.瓦吉提
2013年4月22日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教学设计
香坪小学:祝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难点:读好本文长句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插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指名读。)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二、学文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指导朗读。)B、理解“我多想去看看”。
多远算是“遥远”?举例说明。出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给学生讲解: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学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师问:我们学校每周升旗仪式时,你是怎么做的,与学生交流。
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齐读全文。
2、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板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 遥远,庄严、肃穆,壮观
第四篇: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政治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马桥中学政治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资源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及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组织环保活动的能力,提升实际的环保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教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我国资源现状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和大自然相处,唤起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点。
2、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学习,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些什么?落实实际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的资源现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多媒体课件呈现
人
从
众
森
林
木
(二)老师提问: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逐渐增多,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
(三)学生回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四)过渡: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探究新课
(一)探究我国资源现状
1、“一次性筷子”的活动
活动过程:(分组讨论)和你的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制成的吗? 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你如何看待我们中国是一次性出口大国这件事? 链接:教材59页两段材料(一颗50年树龄的大树)介绍:日本的做法
提问:表明了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中的什么问题?(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自主阅读,探究问题
课件呈现: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煤炭、钢铁、水泥产量多年雄居世界之冠。但如果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起来分析,就变成了一个资源小国。我国的水、耕地和20多种主要矿产的人均值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
4、1/3和1/2,许多重要资源开始出现紧缺,向我们亮起了“黄灯”。我国矿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部分矿种供需失衡,在大宗支柱性矿产中,大型矿床和容易选冶的矿产地少;在查明的资源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少。
问题: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3、归纳提问:
1、2中表明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教材59页。
4、过渡: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探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1、自主探究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合作探究
情境故事:牧场农民的选择(教材61页材料)
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分别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
你能列举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吗?有哪些?
合作探究过程:
分成五个探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 小组成员充分讨论,老师也参与讨论;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共识。
(三)学以导行,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2页内容。
2、结合实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学生积极回答。
4、师生共同总结(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课本循环利用;用布手帕,少用一次性餐巾纸;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仍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仍废旧电池;使用无磷洗衣粉;义务植树……
三、应用巩固
今年是实施绿色无锡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深化我市青少年绿化工作,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绿色意识,认真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植树育人原则,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根据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和团省委的有关要求,决定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绿色无锡·青春行动”主题活动。
1、在无锡全力打造绿色城市品牌中,你认为应该坚持哪一发展战略?
2、“绿色无锡”行动符合什么样的发展观?无锡经济建设在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3、在建设“绿色无锡”这一行动中,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它做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这两个
问题,认识导我国目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要的是要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假设我校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请每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第五篇:物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物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电功率
2010-9 【教学目标】
1.知道用电功率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及电功率的单位“瓦”或“千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比较的能力。
3.从环保角度让学生节约用电,尽量少开大功率的用电器。【教学重难点】用比较法概括出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会用电功率公式p=W/t来进行计算及电功率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难点。【环境教育渗透点】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点,尤其是电能。它不光输送、使用方便,无污染,而且作为二次能源,要得到它,必须消耗更多的其它能源,节约电能,更能很好的节约能源。
电能是现代家庭中都经常使用的能源,节约电能我们可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到。本课通过学生渗透节约电能的知识的学习,可以明白节约电能也是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导入: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着手,提出为什么电能表的铝盘有时转的很快,有时转的很慢,并用具体事例,从生活的经验着手。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把一只“25w”、“200w”灯泡接在家庭电路中(关闭其它用电器),观察铝盘的转速,相同吗?(不相同)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它耗电相同吗?(不相同),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这些 道理。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耗电会不同呢?换言之,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不同,继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从而提出课题—电功率。1.电功率定义?
2.电功率单位:瓦特(w)千瓦(kw)
1kw=103w(单位换算)3.常见用电器电功率(学生了解)
如:电视机
约200w
空调
约1000w
电冰箱
约100w 4.用电器电功率规定:不同用电器有不同电功率,那么到底是怎样规定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呢?(就是看1 s内她所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得出电功率公式:P=W/t 符号意义单位:
W—消耗电能—焦耳(t)
T—所用时间—秒(s)
P—电功率—瓦特(w)5.引导学生由p=W/t 得出 W﹦P﹒T 6.例题赏析: 7.作业 【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用比较归纳 法总结出不同用电器所消耗电能一般不同,进而提出电功率概念,通过电功率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掌握简单计算,让学生了解大功率的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一般很多,提倡学生节约用电,有序用电,不无顾浪费,从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