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鉴赏图片。了解战争之残酷,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板书:图片两组
二、读图指导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
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
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
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
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孩子冷漠地慢慢地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我再也找不到她
妈妈 你可听见这首歌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在轰鸣中摧毁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在烈火中焚烧
连同我的身体 我的信念 妈妈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妈妈 原谅我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而我的心呀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们都更深切地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地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三、课堂总结
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地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得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第二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案
张 蕾
一 :导入:
“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为一系列图景”
— 海德格尔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50年前对世界所做的一个预测,社会发展到今
天,针对图
片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调查表明在我们今天获取的社会信息中,有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大众的阅读从”读文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影视画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几米的绘本和朱德庸的漫画,也可以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读的课本60页"历史画外音"中的这一组照片.
我在图片两组的这篇课文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它说"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进入课文前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请大家验证一下这句话 .
出示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士兵告别
提问:请问这张照片你觉得摄影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
这张照片是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04年的获奖作品,它的内容是告别. 出示 5月14日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流泪的照片.
提问:你如何解读这张照片?你能说出这张照片背后的画外之音吗?
追问:你做出上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画面上的相关提示;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两组》第一组的四张照片。
提问:请问这一组照片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在哪里给出了相关提示?
可能预设:图片内容
文前小字说明部分。(齐读文前小字)
战争
人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对我们来说却不不那么陌生,我们都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鲜血,屠杀,掠夺,尸体,炮火,躁动的人群,庞大的军费开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一组图片为例来简单完成对照片的解读.
图一:这张照片,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曾把它作为资料展示,争取到了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假设你是宋美龄,这里是美国国会的演讲台,台下有罗斯福总统和总统夫人,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试问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向公众宣讲这幅照片,以达到这幅照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生发言.
师提问:那些元素给了你相关的提示让你给出了这样一番解读? 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 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外貌:衣服 脸上满是血污,或许身上哪个地方正受着伤,流着血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背后的故事(联想和):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确实能读到这历史的画外之音.
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让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可适时板书:
中心人物
环境背景文字
细节:动作 外貌
联想
主题
文字解说
图二:照片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
分析:请注意文字解说部分: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
细节:物象
动作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 损失,同样也给侵略国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的人民?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元,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亿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背景可忽略,中心人物两父子,细节:动作:一手紧紧得抱着孩子,一手持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做何选择?假设是你呢?)
孩子的哭泣。或许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本能感觉到危险。
表情:父亲痛苦与无奈的表情(紧锁的眉头,略带哭意的嘴角)
主题:战争使得家庭破碎,骨肉离散。(等同于图一)
板书成形:
中心人物 :
画面 背景 联想 主题
细节:动作 外貌 物象 表情
文字解说
通过对上面三幅照片的解读,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方法,通过照片相关的一些记叙说明性文字和照片本身,沟通了画面和主题的关系,让照片真得替历史开口说话。
图四: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图四,这张照片请大家综合运用以上的读图技巧,为这张照片拟写一段解说词。(自选角度和文字形式,可以写在图片的左边或者右边。
学生自由展示解说词。
可能设想:对孩子的状态的误读。中心人物:孩子
背景:宁静的中午,茂盛的树林,和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文字解说:集中营 宁静的中午
主题:战争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黑色的童年
这就是语言 文字和照片的力量,“摄眼深深深几许”,照片让我们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原历史真相,而我们希望以文字与照片的互动来丰富对照片的认识”。于是就不小心走入了图文时代,正因为照片的这种纪实能力和文字的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来记录生活点滴,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很多图文博客,例如说这个好看簿图片博客,再例如说老照片图片博客等等,我在期中看到了 这样一张我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照片(照片出示),摄影者配了这样一首小诗来记录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齐读 :
枝头的桃花 是三月的新娘
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啊
是东风蓄积了多少个季节的热情 每个等待的瞬间 都化成了心花一朵
许多灿烂的年华
曾经绰约地穿梭而过 我只是个冷静的摄影者 掠取一切的繁华
只是为了作你的背景
同样的。我想我们或者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的有意思的照片,形成我们自己的图文博客。
军训照片四张出示 :(挑一 四两张分一 二; 三 四 大组替班级军训照片拟写班级图文博客的解说词)
请同学展示后出示四位同学的解说词。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挺拔,我们的挺拔,青春的挺拔!告别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后,我们用这种在烈日下昂首挺胸的方式庄严宣告:坚毅的青春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期待!
----张文彬
那一刻,坚持是我们的意志的体现,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我的灵魂不胆怯。阳光炽烈,我依然可以山般屹立,因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王露艳 汗水 拍在心头 溅起的 是懵懂 泪珠 咽到胸口
窒息的 是冲动 军号 回旋耳畔
共鸣的 是奋斗 而我喝退骄阳
成就的 是使命
—严佳乐 雨,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是谁的呼唤?
小脚丫睁开惺忪的双眼,试探着踏上人生的历程,这是我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姿势—站立。
坚信着今后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实、缤纷!—王丹妮
出示班级集体照,虚位以待,请同学们课后替班级集体照拟写合适的解说词。
收尾:用文字捍卫和还原照片的尊严!
张耀以《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颠覆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被内地
媒体称为“图文书之父”。一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
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被许多雅皮奉为生活信仰。
——《新京报》
《黑镜头》一系列丛书,以图文的方式关注社会,有中国视角,请有兴趣同学
关注。
第三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情感与价值: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教学方法: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教学手段: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请把课本翻到P60页(板书:图片两组)2.推进新课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 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 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 1 / 4
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
孩子冷漠的慢慢的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找对摄影师内涵把握最到位的同学来朗读诗歌《失火的乐园》)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妈妈 我再也找不到她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妈妈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你可听见这首歌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妈妈 在轰鸣中摧毁 原谅我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在烈火中焚烧 而我的心呀 连同我的身体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我的信念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以及在座各位都更深切的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
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 4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的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补充材料二:
这是一张新闻摄影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而那时,那场战争已经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更多人的生活被永远的改变了。这其中,就有照片上的那个9岁的小女孩,那是1972 年6月8日,她的名字叫潘金淑。
这张照片重又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美国国内又掀起一轮新的反战浪潮。不久,越战结束。人们都说,是这幅照片使越战得以提前半年结束。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长大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996年11月退伍军人节,潘金淑应邀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集会,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她向数千名参加过那一场战争,伤害过她和她的同胞的退伍老兵发表演说。她说:
“正如你们所知,我就是那个在汽油燃烧弹的大火中奔跑逃命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因为我无法改变历史。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从而你们能够为制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战与杀戮作出努力。”
“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
“亲爱的朋友门, 我梦想着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生活在真正的和平中--没有对抗, 和没有敌意。为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能够和平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
故事并没有停止„„
这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情绪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要和潘金淑谈一谈。
这个人叫约翰·普拉默,维吉尼亚州普瑟镇柏萨尼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牧师。在越战中他是美国空军的直升飞机飞行员。“那个人是我”,约翰.普拉默说道,他向潘金淑承认,1972 年6月8日下令向她的村庄投掷燃烧弹的人就是他,那一年他24岁。他痛哭失声,请求潘金淑的原谅。
/ 4
在那次执行完任务以后,他看到了那幅照片,从此,整整二十四年,约翰.普拉默陷在痛苦和惊恐中不能自拔。“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约翰·普拉默回忆到,“我只能双膝跪倒,说我再也不愿做这样的恶事了”。这个受害的小女孩让他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的良心谴责他的罪恶。战后他回到祖国,但是罪恶感并没有留在越南。他有过三次婚姻,两次离婚,严重酗酒,整日沉溺于自责和噩梦之中——几乎整整24年。
1996年,约翰·普拉默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越战中“汽油弹女孩”的报道,得知潘金淑还活着,并且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加拿大。此外,潘金淑还将会来美国,参加越战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于是约翰·普拉默决定,要和她见一面。
约翰·普拉默坐在人群中,听了潘金淑的演讲,当这个越南女人用英语说:“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约翰·普拉默坐不住了。潘金淑一讲完,他就冲出人群,向这个他曾经伤害过的异国女人表示忏悔:“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而此时此刻,潘金淑只有抱着这位泣不成声的大男人。一句一句的安慰:“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我原谅你,我原谅你„„”,于是,我们有了一张远远没有上面那张新闻照片著名,然而却美好得多的合影:潘金淑和约翰·普拉默,一个在战争中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越南女孩,以及造成她巨大伤害的前美军飞行员,面带微笑,紧紧的靠在一起„„
总结: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的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的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教学反思
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 4
第四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学习重难点
弄清画面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学习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教学手段:PPT课件+学生的网络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工作:学生上网查资料,并形成书面汇报。培养资料的辨析与整合能力
和平的祈祷专题阅读准备
学习目标:寻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辨析,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
1、查阅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
2、了解一下战争背景下的难民问题,了解世界各地人民生活需求和食品短缺情况。
3、了解一个国家教育投资和军费开支在国家预算中的占的比例。
4、了解一个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了解一个家庭全年的基本生活开支。
5、了解一些常规武器(如坦克、战斗机、军舰、导弹)的单价,了解一次局部战争消耗的金钱,了解维持一支军队的最低费用。
图片两组
1、你能够从第一、二幅图片中看出那些细节?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
2、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3、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4、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你觉得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吗?
5、第二组的两幅图片通过人群场面表达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6、查找近几年来最让你震撼的关于战争的图片,选择1~2幅图片保存到U盘中,并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画面内容、摄影意图、震撼你心灵的原因)
7、查找国内近几年其它方面(社会生活等)最让你震撼的图片。为其写一段文字,说出你的读图感受与理解,并解读摄影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网络“关注战争”的体验,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战争的任何一方面的了解,或者概括一下你对战争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会提到: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恐惧、无助、挣扎在死亡线上;血腥、残暴、良知的泯灭、人性的扭曲。人类文明的摧毁,数以万计的人失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发展中止甚至倒退,武器与军费开支与国民收入的比例„„
2、今天我们平安幸福地坐在这明朗课堂上读书学习,然而我们的编者却在专题前言中对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请大家朗读P32页上的文字。
今天,我们将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3、读图与读文字不相同,那么同为艺术作品的图片,是不是也可以归纳几点阅读的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图片的主题呢?大胆谈谈你觉得读图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学过的知识要懂得迁移,解读小说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解读图片)
二、课文研习
1、我们就以阅读技巧的迁移方式来尝试一下解读图片。就第一幅图为例,从小说的三要素中找出如下内容:
提示:画片的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
细节:孩子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它的 大人们呢?)
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大人们都死了(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联想、想象事件的情节:战争的灾难是深重的,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能读到“历史的画外音”,如果让你根据你读懂的这些内容,想象一下事发时的情节,用语言表述出来困难吗?试试看!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成为这张图片的“画外音”,并试着如《前方》一样,给照片起个题目。
参考:例:图一的解说词
题目:妈妈„„你在哪„„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横陈的尸体惨不忍睹,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思想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读懂一幅图片,也有一些小技巧,请同学总结一下。
板书:读图技巧
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
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
联想图片背后的故事
揣摩图片表达的主题
三、合作探讨其余图片
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来描述照片的内容、指出图片的细节,想象图片背后的情节或遭遇,体会思想主题,以及给它们标上标题。
(每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确定一幅图片,教师走下去,和学生一起探讨)。
【图二要点】
内容:越战归来的一名普通士兵拥抱等候他的妻子
细节:断臂、断腿、头上的纱布;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
想象: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雄健的步伐的,归来的情境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照。那么,战争究竟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损失,同样也给侵略者自己带来深重的苦难。受伤的都是他们的人民,但他们往往是最无辜的。
标题:参考,《战争的烙印》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圆
越战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万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要点】
细节:①父亲的痛苦与无奈的表情,沉重的内心。孩子的哭泣;
②父亲的手,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选择什么?
想象: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战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
主题:战争使人民家庭破碎,骨肉离散
标题:《无奈的哭泣》,《无奈的抉择》《爸爸,别去》
【图四要点】背景:宁静的中午,万物滋长,和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他为什么扭头不看左侧?如果说是恐惧的话他为什么不跑?
教师诱导:假如有一天,你在门口看见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你第一反应是什么?而这个孩子却在漫不经心地走?意味着什么?
想象: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怎样的创伤?
主题: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标题:失血的心灵
黑色的童年
小结: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明确: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第二组图片
图
五、图六要点
内容:被奴役了14年的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
细节:群像、普通百姓脸上灿烂的笑容,拥到街上奔走相告的兴奋激动神态。
想象: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内容:战后伦敦妇女穿上节日盛装去参加庆祝活动。
细节:紧紧拉在一起的激动与脸上溢满的笑容,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
想象: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在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之后,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主题:呼唤和平,庆祝战争的结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标题:祈祷和平
和平万岁
小结:两组图片从个体到群像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抵制罪恶的战争,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
图片能通过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历史或者生活的真实,从而打动人心,宋美龄曾凭借第一幅图为资料在美国演讲,争取到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这两组历史图片,都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灾难的真实再现。
四、交流体验
预习过程中小组为单位查找到的战争背景下最震撼自己的图片,并向同学介绍。
ppt展示学生查找到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解说。
五、拓展引申
战争这么可恶,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同学历史政治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请同学们说说引起
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从20世纪十大战争的浏览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战争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
资源掠夺
经济侵略
贪婪
领土纷争
自私
宗教问题
人性沦丧!
种族冲突
仇恨
民族文化
暴力
但是文学更关注的是人,资源掠夺、经济侵略的本质是贪婪和仇恨,是人性的缺失。何谓人性?人性是正常人所具有的情感和理性。人性就意味着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意味着善良正直,具有同情心,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
六:贴近生活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虎视眈眈的一直是别人,我们呼唤和平,祈求和平又有什么用呢?当别人的刺刀朝你头砍来时,我们怎么办呢?
如果你不能改变别人,那就改造自己!在我们的社会上,人性阴暗面又何其多呢?
(幻灯:图片展示,音乐随图片播放)
如何改变这个社会,关键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结束语】在这堂课中,我相信每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了人性的洗礼。假如每个中国人都能去感受人性中崇高的一面,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更有了希望,我们就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抵御外来侵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教学后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因为自己的网络体验,精心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图片,并写上了解说词,其表达的准确与到位出乎意料。都能很深刻的把前一专题珍爱生命联系起来,谈到战争对生命的伤害,对尊严的侮辱与践踏是每一位读图人都不能忍受的。自然把课文的理解引向更高的层次,而最后教师指导联系到身边的人性缺陷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愿意这样的活动体验课多上,有趣味的同时也能主动获得知识。
第五篇: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图片两组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和平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欣赏图片。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几位作家的小说和日记,已经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情况。相信你们已经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摧残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但是那毕竟是文字的东西,不够直观。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中比较直观的方式——图片的形式来了解一下战争到底给我们带了了什么?战争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
二、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
三、课文讲解:
(一):第一组图片: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第一组图片,在看图片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在看图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你们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为你看这些图片的背景知识。相信你们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一定能读懂这些图片。看完这些图片后请你们回答我的问题。
1、你能够从图一、二中看出那些细节?
图一:图中的的小孩,失去了父母,已经受伤,他无助地哭号,背后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
(原照片有这样的说明:“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蜂拥入侵中国,不大注意吊眼睛民族的战争和它的东方式的野蛮,没有什么人注意蒋介石军队在上海的殊死战斗,也不注意日本飞机军舰每天对它的轰炸。”而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张照片告诉世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干了些什么。“两个星期之后,这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电视、杂志和报纸上。突然之间,通过这个小小的哭叫着的孩子,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美国把炸弹的原料、废钢铁卖给日本,引发了一阵怒潮。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他们悬赏购买王小亭的脑袋,王逃到英国保护下的香港去。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作用。”)
图二:空旷的飞机场上横着拐杖,从他的妻子的左腿处可以看到另外一根拐杖,还有他只有一条腿,他出征的时候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他的妻子拥抱时只用了一条手臂。
(越南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美国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图二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
战争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和妻子拥抱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是战争夺去了他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正常动作啊。可见战争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3、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第一幅图片中的受伤孩子是被侵略国家的人,而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国家的军人。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
4、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
图三:士兵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的。孩子是哭泣的,父亲的表情是悲伤的。
5、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左右为难,依依不舍。
6、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可能死、可能残疾、可能完好的回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7、下面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
图四:注意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是一个“宁静的中午”,尸体遍地,而孩子的表情是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
7、那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害怕呢?也就是说这对这个小孩的童年记忆会有什么创伤呢?
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如果同学们在回答第四幅图片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时候,我要反问:你怎么看出他是恐惧的,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如果他的表情是恐惧的,那他为什么会离着这些尸体这么近呢?再看他所迈的步伐,为什么会是很小呢?如果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你会很从容的迈着四方步吗?我想你们一定会是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或者要快步走,对吗?再看小孩子,他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二战结束时期,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各地发现了几十座纳粹集中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特雷布林卡、贝尔麦和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威辛死亡营,那里曾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杀死12000名受难者。
国际组织估计,犹太人死亡总数是600万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智力迟钝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也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方案”的受害者。德国法西斯犯下了灭绝人类的滔天暴行。
英国公众档案处日前公开有关二次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大屠杀暴行的机密档案,披露了当时在纳粹集中营内用活人作医学试验品,以及犹太人被迫吃人肉充饥的各种恐怖事件,令人毛骨悚然。
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官员表示,他曾亲眼目睹五百名俄罗斯人赤裸地步入毒气室。由于毒气室内过分挤迫,以致被毒死的人死后姿势仍是僵硬地“站”。)
8、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二).第二组图片: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组图片。同学们还是按照看第一组图片的要求来看这一组图片,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我留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看图。
1、你从图中看出了哪些细节?
首先看共同的细节就是什么?笑容。图一: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们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图二: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须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要注意一个细节,黄面的左上角有两位军人在注视着他们。)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看完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已经注意到了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那军人的表情是什么样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首先是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再者,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还有,他们也被庆祝的人们的欢乐情绪所感染。
3、看出了图片中的细节,归纳一下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4、我们再回到第一组图片,对比第一组图片和第二组图片,你会得到什么呢?
第一组图片是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表现人们庆祝和平,那联系起来,就是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5、这篇课文相比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课文的开头已经讲过了。大家好好回忆一下。(图片的形式作为课文)
6.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板书:读图技巧: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联想图片背后的故事;揣摩图片表达的主题。
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四、总结全课:
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你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琢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战争这么可恶,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同学历史政治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请同学们说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从20世纪十大战争的浏览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战争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资源掠夺,经济侵略,领土纷争,宗教问题,种族冲突,民族文化。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吗?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