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时间:2019-05-15 01: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第一篇:《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一、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主题,但与前两篇小说相比,表现手法很不相同。图片把思想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语文无所不在,教会学生解度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图片鉴赏的方法。

二、战争是残酷的,它揭示着血腥的杀戮,亲人离散的颠沛流离,战火硝烟中的摧残和毁灭。在这一堂课上,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上的照片及补充图片,归纳出 “战争与人”的主题,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的苦难。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并思考如何制止战争。[目标设计]

一、情感目标:认识战争的残酷与苦难,珍惜和平与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能力目标:学习图片鉴赏方法,能准确解读图片内容,提高读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预计] 重点:抓住图片内容最具震撼力的细节,逐层深入的解读图片,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难点:正确把握图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过程与方法] 感受、表达、对话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战”,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二)研习第一组图片(重点*)

(一)、关注作品细节,具体研读图片。

1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达主题,用形象来发言。我们看第一组图片结合下发的材料,谈谈你心中的感受,你能否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2图片是瞬间的永恒,作为永恒的题材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我想我们首先要注意图片发生的背景,这个图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被摄影师拍下来的。第二这个摄影师他所要表现的那图片中中心的人物及事物是什么?第三,这个图片里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是什么? 图片的形象我们一看就能知道的,我们重点研究它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在哪里? a、孩子坐在地上孤独无助地哭泣; b、地上的拐杖;

c、离别父子哀伤的表情;

d、孩子走在尸体旁边麻木的表情„„

(二)、给作品加小标题,进一步研读作品

请同学根据对背景材料的阅读,对图片的研讨,给这四组图片加小标题,揭示出图片所表现的内涵。

例:a 《永不覆灭的呼喊》、《血孩子》„„ b 《战争的烙印》、《Yesterday Once More》„„ c 《沉默的泪水》、《无奈的亲吻》„„ d 《孤独的旅程》、《精神的后遗症》、《失色的心灵》„„

(三)、给图片写解说词,发掘图片的内涵。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在具体写解说词要注意:

●想象发生在图片背后的故事

●描绘图片所表现的场景

●抓住震撼人心的细节

●表现图片所传达的人物的心声

例:a、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b、天灰蒙蒙的,刚下过雨,空旷的机场上,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和他的亲人紧紧相拥,然而旁边的地面上却多了一根拐杖。回想,曾经他是迈着怎样雄健的步伐出征的,现在却失去了左腿„„只是不管怎样,他终于还是回来了。

c、战争是无奈的,孩子必须要等待。其实父亲是很爱这孩子的,但为了保护更多的人,他必须离开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会死,也许孩子也会死„„

d、宁静的中午贝尔森集中营内,道路旁横陈着被纳粹折磨之死的无辜的尸体。小男孩走在路上对于散发阵阵恶臭的尸体早已麻木,当他尚处幼时就已接触死亡,死亡对他来讲已不再陌生,看着散发恶臭的尸体,小男孩将脸转向一旁。麻木的眼神让看到的人都感到心痛。小结:摄影者抓住了每个瞬间来表现历史的,每幅图片都表现一个主题,这四幅图片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三、研习第二组图片

第二组图片的细节是什么?(笑容)

表现的主题?(人们渴望和平,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欣喜若狂);

四、拓展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配上背景音乐] 给图片配一段合适、感人的画外音,把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学生尝试,教师示范] ◆提示: 画外音可以是解说词,也可以是人物心灵的独白,可长可短。因为是直接配音,所以对声音、语调、语速、情感投入与控制、应变能力等要求较高。

五、讨论

战争是残酷的,可是至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自由讨论] 总结全课:通过分析,同学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着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生灵的礼赞”

一、苇岸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按照苇岸自己的意愿,他的亲友将他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在故乡的麦田、树林与河水中。苇岸一生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2000年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二、劳伦斯简介:

劳伦斯,大卫·赫伯特(lawrence,David Herbert,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

三、导入:

通过学习以上几个文本,我们领悟了要珍爱、敬畏人的生命,这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如若我们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善待世上一切的生灵,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溶于我们的生存,那么,世界该会是多么的美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则文本,品味一番中外作家对生灵的由哀的赞美。

四、文本对比阅读分析:

1、苇岸的《我的邻居胡蜂》实际上是两篇同题散文,试比较这两篇同题散文叙写蜂巢的建设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篇同题散文都完整地记叙、描写了蜂巢的建设过程,第二则还详细描述了胡蜂的出猎、取水、自卫、嬉戏和告别。

2、比较《我的邻居胡蜂》两个部分,请说出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更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胡蜂,把胡蜂当作人来写,以示对胡蜂的敬意;第二部分多用数字客观地描述和说明胡蜂的劳作。

穿插:

我的邻居胡蜂》第一部分中写道:我曾指责进那种无端焚烧胡蜂房的强盗行径。你如何评价作者这一行为?

在苇岸看来,人与自然,即使是胡蜂,都是共时性的存在,都应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乃至邻居的关系,而不应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3、两个文本都写出了对生灵的礼赞,试比较苇岸和劳伦斯所赞美的生灵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苇岸发现并赞美了胡蜂勤劳、尽职、守纪、淳朴、谦卑、友爱、宽容的天性。|劳伦斯则赞美了群鸟具有的勇敢、活泼,生命力顽强,执着热爱春天的品性。

穿插:

劳伦斯在《鸟鸣》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信念?作者是怎样描写“鸟鸣”与“鸟尸的?这样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劳伦斯在《鸟啼》中表达了这样的生活信念: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肯定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描写“鸟啼”语句如:“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咕咕叫。这声音显然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新生活在它们的喉中凝炼成悦耳的声音。它们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夏日,一路潺潺而行。”描写“鸟尸”的语句如:“田间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

描写“鸟啼”与“鸟尸”在文章中起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

4、《我的邻居胡蜂》和《鸟鸣》中都有议论性的语句,从文中找出。试比较两文在议论方式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不同作用?

《我的邻居胡蜂》中的议论是卒章显志式的,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存危机的警觉。|《鸟鸣》中的议论是夹叙夹议式的,作者的议论赞颂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两篇礼赞生灵的散文,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300-400字的文字,阐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2012高一语文教案《图片两组》(苏教版必修二)

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 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竟像是没有恐惧。

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

图二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照。

图三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4.分组讨论。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走过的小男孩。

5.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6.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它们。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7.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8.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9.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10.总结

图片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憾人心的力量,甚至于改变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仍然能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两组历史图片,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的真实再现。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第三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案

张 蕾

一 :导入:

“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为一系列图景”

— 海德格尔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50年前对世界所做的一个预测,社会发展到今

天,针对图

片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调查表明在我们今天获取的社会信息中,有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大众的阅读从”读文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影视画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几米的绘本和朱德庸的漫画,也可以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读的课本60页"历史画外音"中的这一组照片.

我在图片两组的这篇课文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它说"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进入课文前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请大家验证一下这句话 .

出示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士兵告别

提问:请问这张照片你觉得摄影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

这张照片是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04年的获奖作品,它的内容是告别. 出示 5月14日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流泪的照片.

提问:你如何解读这张照片?你能说出这张照片背后的画外之音吗?

追问:你做出上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画面上的相关提示;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两组》第一组的四张照片。

提问:请问这一组照片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在哪里给出了相关提示?

可能预设:图片内容

文前小字说明部分。(齐读文前小字)

战争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对我们来说却不不那么陌生,我们都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鲜血,屠杀,掠夺,尸体,炮火,躁动的人群,庞大的军费开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一组图片为例来简单完成对照片的解读.

图一:这张照片,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曾把它作为资料展示,争取到了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假设你是宋美龄,这里是美国国会的演讲台,台下有罗斯福总统和总统夫人,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试问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向公众宣讲这幅照片,以达到这幅照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生发言.

师提问:那些元素给了你相关的提示让你给出了这样一番解读? 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 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外貌:衣服 脸上满是血污,或许身上哪个地方正受着伤,流着血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背后的故事(联想和):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确实能读到这历史的画外之音.

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让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可适时板书:

中心人物

环境背景文字

细节:动作 外貌

联想

主题

文字解说

图二:照片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

分析:请注意文字解说部分: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

细节:物象

动作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 损失,同样也给侵略国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的人民?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元,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亿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背景可忽略,中心人物两父子,细节:动作:一手紧紧得抱着孩子,一手持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做何选择?假设是你呢?)

孩子的哭泣。或许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本能感觉到危险。

表情:父亲痛苦与无奈的表情(紧锁的眉头,略带哭意的嘴角)

主题:战争使得家庭破碎,骨肉离散。(等同于图一)

板书成形:

中心人物 :

画面 背景 联想 主题

细节:动作 外貌 物象 表情

文字解说

通过对上面三幅照片的解读,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方法,通过照片相关的一些记叙说明性文字和照片本身,沟通了画面和主题的关系,让照片真得替历史开口说话。

图四: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图四,这张照片请大家综合运用以上的读图技巧,为这张照片拟写一段解说词。(自选角度和文字形式,可以写在图片的左边或者右边。

学生自由展示解说词。

可能设想:对孩子的状态的误读。中心人物:孩子

背景:宁静的中午,茂盛的树林,和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文字解说:集中营 宁静的中午

主题:战争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黑色的童年

这就是语言 文字和照片的力量,“摄眼深深深几许”,照片让我们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原历史真相,而我们希望以文字与照片的互动来丰富对照片的认识”。于是就不小心走入了图文时代,正因为照片的这种纪实能力和文字的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来记录生活点滴,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很多图文博客,例如说这个好看簿图片博客,再例如说老照片图片博客等等,我在期中看到了 这样一张我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照片(照片出示),摄影者配了这样一首小诗来记录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齐读 :

枝头的桃花 是三月的新娘

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啊

是东风蓄积了多少个季节的热情 每个等待的瞬间 都化成了心花一朵

许多灿烂的年华

曾经绰约地穿梭而过 我只是个冷静的摄影者 掠取一切的繁华

只是为了作你的背景

同样的。我想我们或者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的有意思的照片,形成我们自己的图文博客。

军训照片四张出示 :(挑一 四两张分一 二; 三 四 大组替班级军训照片拟写班级图文博客的解说词)

请同学展示后出示四位同学的解说词。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挺拔,我们的挺拔,青春的挺拔!告别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后,我们用这种在烈日下昂首挺胸的方式庄严宣告:坚毅的青春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期待!

----张文彬

那一刻,坚持是我们的意志的体现,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我的灵魂不胆怯。阳光炽烈,我依然可以山般屹立,因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王露艳 汗水 拍在心头 溅起的 是懵懂 泪珠 咽到胸口

窒息的 是冲动 军号 回旋耳畔

共鸣的 是奋斗 而我喝退骄阳

成就的 是使命

—严佳乐 雨,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是谁的呼唤?

小脚丫睁开惺忪的双眼,试探着踏上人生的历程,这是我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姿势—站立。

坚信着今后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实、缤纷!—王丹妮

出示班级集体照,虚位以待,请同学们课后替班级集体照拟写合适的解说词。

收尾:用文字捍卫和还原照片的尊严!

张耀以《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颠覆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被内地

媒体称为“图文书之父”。一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

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被许多雅皮奉为生活信仰。

——《新京报》

《黑镜头》一系列丛书,以图文的方式关注社会,有中国视角,请有兴趣同学

关注。

第四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情感与价值: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教学方法: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教学手段: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请把课本翻到P60页(板书:图片两组)2.推进新课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 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 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 1 / 4

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

孩子冷漠的慢慢的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找对摄影师内涵把握最到位的同学来朗读诗歌《失火的乐园》)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妈妈 我再也找不到她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妈妈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你可听见这首歌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妈妈 在轰鸣中摧毁 原谅我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在烈火中焚烧 而我的心呀 连同我的身体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我的信念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以及在座各位都更深切的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

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 4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的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补充材料二:

这是一张新闻摄影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而那时,那场战争已经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更多人的生活被永远的改变了。这其中,就有照片上的那个9岁的小女孩,那是1972 年6月8日,她的名字叫潘金淑。

这张照片重又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美国国内又掀起一轮新的反战浪潮。不久,越战结束。人们都说,是这幅照片使越战得以提前半年结束。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长大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996年11月退伍军人节,潘金淑应邀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集会,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她向数千名参加过那一场战争,伤害过她和她的同胞的退伍老兵发表演说。她说:

“正如你们所知,我就是那个在汽油燃烧弹的大火中奔跑逃命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因为我无法改变历史。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从而你们能够为制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战与杀戮作出努力。”

“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

“亲爱的朋友门, 我梦想着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生活在真正的和平中--没有对抗, 和没有敌意。为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能够和平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

故事并没有停止„„

这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情绪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要和潘金淑谈一谈。

这个人叫约翰·普拉默,维吉尼亚州普瑟镇柏萨尼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牧师。在越战中他是美国空军的直升飞机飞行员。“那个人是我”,约翰.普拉默说道,他向潘金淑承认,1972 年6月8日下令向她的村庄投掷燃烧弹的人就是他,那一年他24岁。他痛哭失声,请求潘金淑的原谅。

/ 4

在那次执行完任务以后,他看到了那幅照片,从此,整整二十四年,约翰.普拉默陷在痛苦和惊恐中不能自拔。“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约翰·普拉默回忆到,“我只能双膝跪倒,说我再也不愿做这样的恶事了”。这个受害的小女孩让他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的良心谴责他的罪恶。战后他回到祖国,但是罪恶感并没有留在越南。他有过三次婚姻,两次离婚,严重酗酒,整日沉溺于自责和噩梦之中——几乎整整24年。

1996年,约翰·普拉默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越战中“汽油弹女孩”的报道,得知潘金淑还活着,并且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加拿大。此外,潘金淑还将会来美国,参加越战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于是约翰·普拉默决定,要和她见一面。

约翰·普拉默坐在人群中,听了潘金淑的演讲,当这个越南女人用英语说:“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约翰·普拉默坐不住了。潘金淑一讲完,他就冲出人群,向这个他曾经伤害过的异国女人表示忏悔:“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而此时此刻,潘金淑只有抱着这位泣不成声的大男人。一句一句的安慰:“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我原谅你,我原谅你„„”,于是,我们有了一张远远没有上面那张新闻照片著名,然而却美好得多的合影:潘金淑和约翰·普拉默,一个在战争中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越南女孩,以及造成她巨大伤害的前美军飞行员,面带微笑,紧紧的靠在一起„„

总结: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的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的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教学反思

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 4

第五篇:《两组图片》教案9

《图片两组》教案(苏北五市大型公开课)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节探讨图片视觉与语文运用关系的研究课,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罪恶及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灾难。学习重点两个:一是让学生观察体会交流,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写下心中体会并用一句话概括图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抓住图片最能打动你的那一瞬间说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学会观察细节进行描写。

3.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形象的认识,并能有自己深入思考及见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飞机轰炸视频开始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7分钟)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写一段感受,互相交流。(13分钟)

4.研读第二组图片,两组图片进行对比,把观察到的细节说出并写下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欢快!思考除了表现一种战胜后的喜悦和平外,还体现了什么,学生思考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然而对比这两组图片,看着人们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神态,尤其是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最终都是普通人在打,使普通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作为政治家们,却可能逃脱战争的噩梦。当时有良知的人们到哪去了?其他上了前线的人呢,真的希望战争吗?世界性的战争虽过去了六十年,可局部战争不绝如缕,没有停止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去思考?

6、一组图片,试图让学生通过图片间的对比,引起心灵的震撼,渲染气氛。(5分钟左右)

7、深入思考:学会欣赏图片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欣赏,并进行准确描述,可举《一个人的遭遇》中凡尼亚的动作的描写,试着打动读者。然后再加上自己对战争的体会和思考,进行议论抒情。

下载《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片两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

    《图片两组》教案(大全五篇)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3、情......

    《图片两组》教案(五篇材料)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图片两组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

    高中语文 图片两组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2(5篇范文)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图片两组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图片两组》教案 一、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

    高中生物必修二月考试题(苏教)

    生物必修二月考生物试卷 2012年3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 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