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时间:2019-05-15 06: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第一篇: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图片两组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和平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欣赏图片。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几位作家的小说和日记,已经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情况。相信你们已经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摧残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但是那毕竟是文字的东西,不够直观。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中比较直观的方式——图片的形式来了解一下战争到底给我们带了了什么?战争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

二、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

三、课文讲解:

(一):第一组图片: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第一组图片,在看图片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在看图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你们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为你看这些图片的背景知识。相信你们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一定能读懂这些图片。看完这些图片后请你们回答我的问题。

1、你能够从图一、二中看出那些细节?

图一:图中的的小孩,失去了父母,已经受伤,他无助地哭号,背后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

(原照片有这样的说明:“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蜂拥入侵中国,不大注意吊眼睛民族的战争和它的东方式的野蛮,没有什么人注意蒋介石军队在上海的殊死战斗,也不注意日本飞机军舰每天对它的轰炸。”而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张照片告诉世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干了些什么。“两个星期之后,这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电视、杂志和报纸上。突然之间,通过这个小小的哭叫着的孩子,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美国把炸弹的原料、废钢铁卖给日本,引发了一阵怒潮。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他们悬赏购买王小亭的脑袋,王逃到英国保护下的香港去。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作用。”)

图二:空旷的飞机场上横着拐杖,从他的妻子的左腿处可以看到另外一根拐杖,还有他只有一条腿,他出征的时候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他的妻子拥抱时只用了一条手臂。

(越南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美国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图二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

战争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和妻子拥抱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是战争夺去了他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正常动作啊。可见战争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3、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第一幅图片中的受伤孩子是被侵略国家的人,而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国家的军人。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

4、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

图三:士兵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的。孩子是哭泣的,父亲的表情是悲伤的。

5、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左右为难,依依不舍。

6、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可能死、可能残疾、可能完好的回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7、下面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

图四:注意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是一个“宁静的中午”,尸体遍地,而孩子的表情是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

7、那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害怕呢?也就是说这对这个小孩的童年记忆会有什么创伤呢?

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如果同学们在回答第四幅图片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时候,我要反问:你怎么看出他是恐惧的,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如果他的表情是恐惧的,那他为什么会离着这些尸体这么近呢?再看他所迈的步伐,为什么会是很小呢?如果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你会很从容的迈着四方步吗?我想你们一定会是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或者要快步走,对吗?再看小孩子,他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二战结束时期,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各地发现了几十座纳粹集中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特雷布林卡、贝尔麦和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威辛死亡营,那里曾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杀死12000名受难者。

国际组织估计,犹太人死亡总数是600万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智力迟钝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也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方案”的受害者。德国法西斯犯下了灭绝人类的滔天暴行。

英国公众档案处日前公开有关二次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大屠杀暴行的机密档案,披露了当时在纳粹集中营内用活人作医学试验品,以及犹太人被迫吃人肉充饥的各种恐怖事件,令人毛骨悚然。

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官员表示,他曾亲眼目睹五百名俄罗斯人赤裸地步入毒气室。由于毒气室内过分挤迫,以致被毒死的人死后姿势仍是僵硬地“站”。)

8、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二).第二组图片: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组图片。同学们还是按照看第一组图片的要求来看这一组图片,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我留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看图。

1、你从图中看出了哪些细节?

首先看共同的细节就是什么?笑容。图一: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们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图二: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须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要注意一个细节,黄面的左上角有两位军人在注视着他们。)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看完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已经注意到了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那军人的表情是什么样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首先是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再者,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还有,他们也被庆祝的人们的欢乐情绪所感染。

3、看出了图片中的细节,归纳一下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4、我们再回到第一组图片,对比第一组图片和第二组图片,你会得到什么呢?

第一组图片是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表现人们庆祝和平,那联系起来,就是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5、这篇课文相比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课文的开头已经讲过了。大家好好回忆一下。(图片的形式作为课文)

6.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板书:读图技巧: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联想图片背后的故事;揣摩图片表达的主题。

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四、总结全课:

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你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琢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战争这么可恶,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同学历史政治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请同学们说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从20世纪十大战争的浏览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战争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资源掠夺,经济侵略,领土纷争,宗教问题,种族冲突,民族文化。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吗?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第二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案

张 蕾

一 :导入:

“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为一系列图景”

— 海德格尔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50年前对世界所做的一个预测,社会发展到今

天,针对图

片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调查表明在我们今天获取的社会信息中,有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大众的阅读从”读文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影视画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几米的绘本和朱德庸的漫画,也可以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读的课本60页"历史画外音"中的这一组照片.

我在图片两组的这篇课文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它说"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进入课文前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请大家验证一下这句话 .

出示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士兵告别

提问:请问这张照片你觉得摄影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

这张照片是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04年的获奖作品,它的内容是告别. 出示 5月14日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流泪的照片.

提问:你如何解读这张照片?你能说出这张照片背后的画外之音吗?

追问:你做出上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画面上的相关提示;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两组》第一组的四张照片。

提问:请问这一组照片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在哪里给出了相关提示?

可能预设:图片内容

文前小字说明部分。(齐读文前小字)

战争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对我们来说却不不那么陌生,我们都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鲜血,屠杀,掠夺,尸体,炮火,躁动的人群,庞大的军费开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一组图片为例来简单完成对照片的解读.

图一:这张照片,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曾把它作为资料展示,争取到了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假设你是宋美龄,这里是美国国会的演讲台,台下有罗斯福总统和总统夫人,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试问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向公众宣讲这幅照片,以达到这幅照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生发言.

师提问:那些元素给了你相关的提示让你给出了这样一番解读? 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 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外貌:衣服 脸上满是血污,或许身上哪个地方正受着伤,流着血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背后的故事(联想和):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确实能读到这历史的画外之音.

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让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可适时板书:

中心人物

环境背景文字

细节:动作 外貌

联想

主题

文字解说

图二:照片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

分析:请注意文字解说部分: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

细节:物象

动作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 损失,同样也给侵略国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的人民?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元,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亿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背景可忽略,中心人物两父子,细节:动作:一手紧紧得抱着孩子,一手持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做何选择?假设是你呢?)

孩子的哭泣。或许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本能感觉到危险。

表情:父亲痛苦与无奈的表情(紧锁的眉头,略带哭意的嘴角)

主题:战争使得家庭破碎,骨肉离散。(等同于图一)

板书成形:

中心人物 :

画面 背景 联想 主题

细节:动作 外貌 物象 表情

文字解说

通过对上面三幅照片的解读,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方法,通过照片相关的一些记叙说明性文字和照片本身,沟通了画面和主题的关系,让照片真得替历史开口说话。

图四: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图四,这张照片请大家综合运用以上的读图技巧,为这张照片拟写一段解说词。(自选角度和文字形式,可以写在图片的左边或者右边。

学生自由展示解说词。

可能设想:对孩子的状态的误读。中心人物:孩子

背景:宁静的中午,茂盛的树林,和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文字解说:集中营 宁静的中午

主题:战争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黑色的童年

这就是语言 文字和照片的力量,“摄眼深深深几许”,照片让我们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原历史真相,而我们希望以文字与照片的互动来丰富对照片的认识”。于是就不小心走入了图文时代,正因为照片的这种纪实能力和文字的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来记录生活点滴,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很多图文博客,例如说这个好看簿图片博客,再例如说老照片图片博客等等,我在期中看到了 这样一张我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照片(照片出示),摄影者配了这样一首小诗来记录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齐读 :

枝头的桃花 是三月的新娘

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啊

是东风蓄积了多少个季节的热情 每个等待的瞬间 都化成了心花一朵

许多灿烂的年华

曾经绰约地穿梭而过 我只是个冷静的摄影者 掠取一切的繁华

只是为了作你的背景

同样的。我想我们或者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的有意思的照片,形成我们自己的图文博客。

军训照片四张出示 :(挑一 四两张分一 二; 三 四 大组替班级军训照片拟写班级图文博客的解说词)

请同学展示后出示四位同学的解说词。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挺拔,我们的挺拔,青春的挺拔!告别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后,我们用这种在烈日下昂首挺胸的方式庄严宣告:坚毅的青春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期待!

----张文彬

那一刻,坚持是我们的意志的体现,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我的灵魂不胆怯。阳光炽烈,我依然可以山般屹立,因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王露艳 汗水 拍在心头 溅起的 是懵懂 泪珠 咽到胸口

窒息的 是冲动 军号 回旋耳畔

共鸣的 是奋斗 而我喝退骄阳

成就的 是使命

—严佳乐 雨,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是谁的呼唤?

小脚丫睁开惺忪的双眼,试探着踏上人生的历程,这是我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姿势—站立。

坚信着今后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实、缤纷!—王丹妮

出示班级集体照,虚位以待,请同学们课后替班级集体照拟写合适的解说词。

收尾:用文字捍卫和还原照片的尊严!

张耀以《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颠覆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被内地

媒体称为“图文书之父”。一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

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被许多雅皮奉为生活信仰。

——《新京报》

《黑镜头》一系列丛书,以图文的方式关注社会,有中国视角,请有兴趣同学

关注。

第三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情感与价值: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教学方法: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教学手段: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请把课本翻到P60页(板书:图片两组)2.推进新课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 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 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 1 / 4

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

孩子冷漠的慢慢的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找对摄影师内涵把握最到位的同学来朗读诗歌《失火的乐园》)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妈妈 我再也找不到她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妈妈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你可听见这首歌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妈妈 在轰鸣中摧毁 原谅我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在烈火中焚烧 而我的心呀 连同我的身体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我的信念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以及在座各位都更深切的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

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 4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的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补充材料二:

这是一张新闻摄影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而那时,那场战争已经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更多人的生活被永远的改变了。这其中,就有照片上的那个9岁的小女孩,那是1972 年6月8日,她的名字叫潘金淑。

这张照片重又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美国国内又掀起一轮新的反战浪潮。不久,越战结束。人们都说,是这幅照片使越战得以提前半年结束。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长大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996年11月退伍军人节,潘金淑应邀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集会,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她向数千名参加过那一场战争,伤害过她和她的同胞的退伍老兵发表演说。她说:

“正如你们所知,我就是那个在汽油燃烧弹的大火中奔跑逃命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因为我无法改变历史。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从而你们能够为制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战与杀戮作出努力。”

“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

“亲爱的朋友门, 我梦想着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生活在真正的和平中--没有对抗, 和没有敌意。为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能够和平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

故事并没有停止„„

这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情绪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要和潘金淑谈一谈。

这个人叫约翰·普拉默,维吉尼亚州普瑟镇柏萨尼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牧师。在越战中他是美国空军的直升飞机飞行员。“那个人是我”,约翰.普拉默说道,他向潘金淑承认,1972 年6月8日下令向她的村庄投掷燃烧弹的人就是他,那一年他24岁。他痛哭失声,请求潘金淑的原谅。

/ 4

在那次执行完任务以后,他看到了那幅照片,从此,整整二十四年,约翰.普拉默陷在痛苦和惊恐中不能自拔。“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约翰·普拉默回忆到,“我只能双膝跪倒,说我再也不愿做这样的恶事了”。这个受害的小女孩让他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的良心谴责他的罪恶。战后他回到祖国,但是罪恶感并没有留在越南。他有过三次婚姻,两次离婚,严重酗酒,整日沉溺于自责和噩梦之中——几乎整整24年。

1996年,约翰·普拉默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越战中“汽油弹女孩”的报道,得知潘金淑还活着,并且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加拿大。此外,潘金淑还将会来美国,参加越战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于是约翰·普拉默决定,要和她见一面。

约翰·普拉默坐在人群中,听了潘金淑的演讲,当这个越南女人用英语说:“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约翰·普拉默坐不住了。潘金淑一讲完,他就冲出人群,向这个他曾经伤害过的异国女人表示忏悔:“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而此时此刻,潘金淑只有抱着这位泣不成声的大男人。一句一句的安慰:“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我原谅你,我原谅你„„”,于是,我们有了一张远远没有上面那张新闻照片著名,然而却美好得多的合影:潘金淑和约翰·普拉默,一个在战争中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越南女孩,以及造成她巨大伤害的前美军飞行员,面带微笑,紧紧的靠在一起„„

总结: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的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的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教学反思

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 4

第四篇:《两组图片》教案9

《图片两组》教案(苏北五市大型公开课)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节探讨图片视觉与语文运用关系的研究课,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罪恶及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灾难。学习重点两个:一是让学生观察体会交流,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写下心中体会并用一句话概括图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抓住图片最能打动你的那一瞬间说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学会观察细节进行描写。

3.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形象的认识,并能有自己深入思考及见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飞机轰炸视频开始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7分钟)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写一段感受,互相交流。(13分钟)

4.研读第二组图片,两组图片进行对比,把观察到的细节说出并写下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欢快!思考除了表现一种战胜后的喜悦和平外,还体现了什么,学生思考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然而对比这两组图片,看着人们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神态,尤其是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最终都是普通人在打,使普通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作为政治家们,却可能逃脱战争的噩梦。当时有良知的人们到哪去了?其他上了前线的人呢,真的希望战争吗?世界性的战争虽过去了六十年,可局部战争不绝如缕,没有停止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去思考?

6、一组图片,试图让学生通过图片间的对比,引起心灵的震撼,渲染气氛。(5分钟左右)

7、深入思考:学会欣赏图片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欣赏,并进行准确描述,可举《一个人的遭遇》中凡尼亚的动作的描写,试着打动读者。然后再加上自己对战争的体会和思考,进行议论抒情。

第五篇:图片两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推断的思维能力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如何鉴赏图片并组织语言解读图片。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然而真正的摄影是有知识和学问的。只有学会欣赏优秀的图片才可能拍出优秀的图片来,那么在读图的时候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鉴赏技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如何解读图片。

(多媒体展示一战二战科索沃战争的损失“统计表”,再让学生观看集中营死难者的尸体堆积如山的“现场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片给人带来的最直观最能引发人想象的特殊效果)【讲授】

二、展示解读图片的技巧

*了解图片发生的 背景 *突出图片展示的 主体 *抓住震撼人心的 细节 *揣摩图片人物的 心理 *反映图片作者的 意图 *注意图片构成因素之间的 关系

三、再读图片,感悟鉴赏。

1、师生共同鉴赏第一幅图片。

(1)、画面最震撼你们的是什么?(投影:王小亭拍摄的上海火车站废墟中的小孩)

生1:凌乱的废墟。生2:小孩的哭泣 生3:身上的血

师:很好,第一个同学注意到了图片的背景,第2第3位同学注意到了细节。师(补充背景知识):课文的文字背景告诉我们,王小亭在拍摄了这张照片后,他的双脚浸透了鲜血,还有一个背景,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当年,宋美龄访问美国,到美国发表演讲争取美国人民美国政府支持抗日的时候,正是带着这张照片去的,可以说,这张照片最终让美国人民愤怒了,也最终让日本人愤怒了,由此可见这张照片的力量。

师: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小孩的啼哭不是个很常见的景象吗?老师想把这张图给改动一下,比如剪去图片的三分之二背景,再把小孩放大,效果又会如何呢?

生:背景很重要

师:没有错,这张图片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巨大的废墟作为背景,小孩的啼哭就沦为平常之景,日本轰炸机的力量,废墟的阔大背景和小孩的孤单无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所以要看懂这张图,我们应该要注意图片内部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图片的历史和文字背景。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下一张图(投影:滇缅公路百姓修路)师:你们看,这张照片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地方? 生:(仔细看,但没什么表情)生1:这张照片表现了抗战时期底层百姓对战争的支持。生2:我觉得这张照片想要反映底层百姓被迫参加劳动的场景。

师:(惊讶)为什么两个同学对这张照片会理解的不一样呢?看来老师要为这张照片再补充下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封锁了中国所有的东部海上运输要道,苏联停止了对华援助,很多海外的华侨援助的物资没有办法运到中国来。这时,中国的很多老百姓都纷纷投入到了修路的活动之中,看来这样的背景不补充,我们不法感受到这张图片作者的意图,无法把握住这个画面震撼人心之处。

师:我们再来看下张图(投影:日本投降后,重庆市民的狂欢)生:(脱口而出)奥运会

师:我听到有人在说奥运会,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师:其实我在第一次看见这张照片的时候,以为是在某个演唱会的现场,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要知道这张图片拍摄于何时何地才行。

师:没有错,刚才老师给大家提供这两副照片都告诉我们,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我们将很难把握图片的深刻内涵,只有当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日本投降之后的重庆,你才能体会到老百姓当时的内心。

3、那些接下来这两张图,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投影一:被纳粹强迫穿上军服的少年)

生1:我注意到了第一少年的微笑 师:你总微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他似乎对战争缺少认识

生2:他的衣服和他的人不匹配,说明他们是仓促间被迫的行为。师:非常好,你关注到了照片很细节的东西。

生3:我觉得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小孩的表情和最前面这个小孩的表情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它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第一个很阳光,第二三个比较陶醉,满足。师:老师感觉到,刚才几位同学都关注到了这张图片的细节,而且解读都不一样,说明一张照片中也许表达的主题并不完全一致,它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大家从少年的微笑中和歪着头的状态中感觉到了少年的天真无邪,从几位少年老成的“军人”身上又读到了陶醉满足,大家一定见过非洲的少年军人,还有我们的小兵张噶,无论是哪一个故事,都让我们感觉到,战争的残忍永远伤害的都是我们的下一代。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副图。(投影:纳粹溃逃后的宁静中午,一个小男孩走在遍布尸体的道路上)

师:这张照片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生1:路边的尸体 师:你注意到了背景

生2:小孩歪着头,似乎不敢看尸体。

生3:小孩的步态很悠闲,小孩的表情很无所谓。

师:你关注了神态动作,悠闲无所谓一词用的非常好,你简直看到这个小孩的心理去了。

师:按常理,我们一定不敢在这样的路边走,如果要走,我们也会走在路的另一边,你们怎么看呢?

生:说明尸体对他来说司空见惯了,还有路的另一边也是尸体。

师:答的很好,路的另一边也是尸体这其实是图片的留白艺术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师:刚才这两副图,大家注意到了,我们必须要抓住图片的细节,才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

4、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张课堂作业。(投影:集中营士兵回到废墟的家,勃郎特下跪与安倍拜鬼,士兵与钢琴师,两张底层百姓生活剪影)生1:我觉得这张照片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士兵在哭泣。师:可是我觉得这张照片像是一个走累的人在路边的小憩啊 生1:因为文字背景告诉我们他是从战俘营回来的。师:说明背景很重要 生2:这张照片还需要关注这个人物的心理,战争中,集中营里也许他没有哭,然而家的摧毁,让他流泪了。师:你看了图片很细节的东西。

生3:我觉得波浪特下跪的表情值得关注,还有他的手势。生4:周围人惊讶的眼神也值得关注。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背景和细节两个角度对他作了解读,不过老师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有些图片从内部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内涵,有些图片可能需要建立外部关系才能更好地看出图片的意义来,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安倍拜鬼的照片,就是为了说明两个大国领导人,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认识,高下立分。师:还有老师也提供一个角度供大家鉴赏,波浪特下跪之前的心理斗争也许是这张照片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他在国内有反对派,还有纳粹残余,他代表的又是整个德国,他这样的行为甚至是对人类所有已发动战争和正发生战争的人的道德拷问,所以看似平静的勃郎特,此刻的内心应该是翻江倒海吧。生5:老师,这张士兵与钢琴师的背景很有意义。生6:可是背景都虚化了啊。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没有错,虚化背景意味着什么呀!生:(全体)突出主体

师: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关心虚化的背景,那应该注意主体的什么呢? 生7:战争时怎么会有钢琴呢? 师:你怀疑的非常好。

生8:我觉得一个是背着枪的士兵,一个是钢琴,象征意义不同。

师:你关注的非常准确,这说明本张图两个要素的关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两样事物本来不该在一起,就像有同学怀疑的一样。他们在一起了,就体现了图片元素之间的冲突,那么本图想表达什么意图呢?

生9:表达对弹钢琴的追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师:非常正确。

生10:我注意到最后一张图中父子3人的目光 师:很好,眼睛这个细节是这张图中最重要的一个点。生11:还有人力车夫这张图中雨和人物表情动作的矛盾。

师:是的,雨和人两个要素构成的矛盾关系,让我们感觉到了车夫的艰辛。师:早上的霞光照耀到这父子3人的身上,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读到了什么呢,也许是茫然,也许是期待,总之两张图,都让我们感觉到,摄影者的意图是想告诉我们,他想表现出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

结束语:好了,同学们,通过本堂课,老师想告诉大家,所有的图片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因为时间,因为空间,因为对象,因为视角,请学会用本堂课的知识来解读生活中的图片。

谢谢大家,下课!

下载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片两组》教案(大全五篇)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3、情......

    《图片两组》教案(五篇材料)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图片两组 学习目的: 1、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 2、能为图片拟解说词。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图片的内涵; 2.写图片解说词。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式 课时安排......

    《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配写标题和解说词。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发......

    《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一、目标导航1、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明确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和平意识。2、学会揣摩图片意蕴,并学习写作解说词。二、相关链接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语文无所不......

    《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说明《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本专题从人......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一、 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

    2012高一语文教案《图片两组》(苏教版必修二)

    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