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图片两组
学习目的:
1、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
2、能为图片拟解说词。学习重难点: 1.解读图片的内涵; 2.写图片解说词。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文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解读图片的内涵:
1、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什么?请分别说明。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提示点拨如下:
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
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
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
2、第二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什么?请分别说明。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图片(1)记录的是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片(2)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战时的德国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三、写作训练: 写图片解说词。
在为图片拟解说词时,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图片拟写,再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对图片原意的阐述,也要注意有创意的表达。
四、布置作业:
1.活动体验: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2.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配写标题和解说词。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推断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鉴赏图片并组织语言解读图片。
难点: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2、图文并茂,视听结合。
3、比较鉴赏,体验感悟。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不会完全陌生,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造成了40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使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目疮痍;使5500万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使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顷刻毁于一旦!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无辜的弱势群体又会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来共同祈祷永久的和平!(点击,显示课题)
二、一读图片,初步感知。
整体把握六幅图片主要内容。
生1回答略
三、再读图片,感悟鉴赏。
1、师生共同鉴赏第一幅图片。
(投影图片并按照教学进程依次投影4道黑体字思考题)
(1)、画面最震撼你们的是什么?(投影)
生2:一个幼儿。(师:他的神态是——)正在号哭
师:能不能结合背景文字对这幼儿和他的神态作一番描绘?
(提示:什么样的幼儿?怎样的号哭?)
生3:1岁左右的、孤独无助的、满身血污的幼儿。声嘶力竭地、充满恐惧地号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投影)
生4:被狂轰烂炸后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师:能够看出来的大家都说了,其实,画面上还隐含着更为令人震惊的场景,同学们再研读一下这幅图的背景文字,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画面上还会有什么?(提示:1800人准备撤离,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其余的人呢?)(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地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5:到处是尸体。尸陈遍野。
(提示:尸体会是什么样呢?也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
横七竖八的,残缺不全的,血肉模糊的生6:还有满地的鲜血。血流成河。
(2)、师:可是,在几分钟之前,这火车站却是一番什么场景呢?这么弱小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之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想象一下轰炸之前之后的情景。(投影)
生7:轰炸之前,这里是喧闹的车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很多妇女和儿童正在等候撤离。轰炸之后,这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人依靠的孤儿。
师:是啊,这些妇女和儿童,她们手无寸铁,只是带着生的渴望,准备撤离!若不是这次轰炸,她们或许还能流落异乡,全一家性命,这弱小的孩子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但是,顷刻间,一切都变了。喧闹变成了死寂,空气中弥漫的只有恐惧和哀号!
(3)、师:通过这样一幅照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们揣摩他的拍摄意图。(投影)
生9:控诉战争的罪恶,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滥杀无辜和残忍无道。
(4)、师:如果控诉战争的罪恶,镜头指向哪里更在情理之中呢?对,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可王小亭为什么把目光单单投向了不是战场的上海火车南站?而且镜头对准的主体是一个活着的哭泣的孩子,而不是一具具被炸死的成人的尸体,这又有着怎样的意图呢?
请同学们说说这幅作品在取材上的特点和优势。(投影)
生10:取材独特,以小见大,以“弱”胜“强”。
选择火车南站、选择弱小的孩童作为拍摄对象,表明日本法西斯连毫不设防的平民区、甚至连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都要轰炸,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残忍无道、丧尽天良,更能表现这场战争的反动本性!在选材上取得了以小见大,以弱胜强的效果。
鉴赏完这幅图片,请同学们来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妈妈,你在哪里?(投影)
这是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时的一幅图片。随着隆隆的飞机声渐渐消逝,火车南站霎时成了一堆废墟:远处的天桥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遍地血肉模糊的尸体连成了一片血的海洋,仿佛在控诉着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炸毁的铁轨上,坐着一个只有1岁左右的小男孩,他满身鲜血,正孤独无助地声嘶力竭地哀号着:妈妈,你在哪里?回应他的只有死的沉寂!
2、教师示范性朗读为第一幅图片配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四、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分组鉴赏解读其他图片。
1、任务:第一组图片中第二、三两幅分别由第一、二组同学完成,第四幅由三、四两组同学共同完成。
2、写之前请看友情提示:(投影)
强调解说词的构成(写解说词):
(1)一般首先要结合拍摄背景及画面图景,对它作一个整体介绍。画面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背景和主体、远景和近景要介绍清楚。
(2)对画面的重心比如一些细节要展开想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既做到合情合理,又要力争能打动人心。
(3)最后要有一两句议论抒情,揭示主旨。
3、时间:6分钟(投影):
流程: 了解背景—— 读图——感悟——想象——深思——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构成: 背景和主体 远景和近景 细节和特写 取材和意图
方法: 观察和想象 鉴赏和表达
(写后交流方法:六人/四人小组交流,选择一人执笔,大家互相交流补充,最后,选定一代表在班上交流、互评,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一)图四
师生点评角度:
(1)注意按顺序介绍,先背景后主体。
(2)环境气氛的渲染。(美景反衬哀情,灿烂温暖的阳光与死寂沉沉的大道对比)
(3)人物描写有一定的感染力。(对尸体的描写:外貌:衣不蔽体、血迹斑斑。神态:恐惧、绝望。对孩子的描写:眼神:冷漠、无所谓。步伐:从容、悠闲。)
(4)准确把握了摄影者的拍摄意图。
——控诉他们对生命的践踏。(有形的,看得见的)
——控诉他们对儿童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想象的 无形的,影响深远的)
点评预案补充:
你们看出了孩子什么样的表情?
若学生解读时说画面中的孩子表情是寻找亲人;是恐惧的;愤慨的;麻木的等等。
师可启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我们再来仔细读读图,看看哪些说法更合理?
①男孩的头部细节
他的脸侧向一边,像在寻找亲人吗?(生:这边找不到,他向另一边寻找嘛。)若向另一边寻找,那他的动作应是怎样的?——脚踮起来,抬头向远处张望。——可见,不像是在寻找亲人。
②孩子的走路姿势
同学们先作一番假想,如果是你走在这样的大道上,你会是什么表现?——尖叫、恐惧、狂奔。可是,这个小孩呢,他的步伐怎样?——比较慢,从容甚至悠闲,而且,同学们看看,他走的路径离尸体距离怎样?——很近,而路的另一边似乎是行人没有尸体,由此可见,他的表情似乎不是恐惧。
③孩子的年龄
他估计有多大?(不足十岁)这么一个小孩儿他是否已经具有愤慨和报复这样的理性思考呢?——好像不太合理。
过渡:不是寻找亲人,不是恐惧,也不是愤慨,那小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
④联系这幅图的拍摄背景
同学们说说,这幅照片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1945年一个宁静的中午,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曾建立了一千多座这样的集中营,专门用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0年,1945年获解放。在存在的几年时间里,纳粹在此采用了机枪扫射、毒气、鞭笞、警犬噬咬等手段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可以想见,这个集中营里 的小男孩儿对暴力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他对满目的尸体会是什么反应呢?——麻木了,淡然了。
⑤想象这场战争给孩子,给将来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二战,没有这些屠杀,这个小男孩儿会拥有怎样的童年?而如今这集中营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将来的成长之路上,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麻木不仁,冷酷、绝望、自闭或许也成为残暴的人。
想想,一个孩子是这样,经历过那场战争和屠杀的所有孩子都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压抑。而这一切,又是谁之罪过?战争,是战争导致了残废和死亡,是战争滋生了冷酷和绝望。而这恰恰是这幅图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幅图大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了,考虑到推论的合理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我个人的见解是理解为表情麻木更好一些。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失色心灵
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贝尔森集中营里的照片。
宁静的中午,阳光灿烂而温暖。可是这寂静的树林却充满着寒气和恐怖。
闯入你眼帘的是路边摆满的尸体,有侧卧的,有俯卧的,有蜷缩成一团的-----这些尸体有的衣不蔽体,有的血肉横飞,他们骨瘦如柴,表情痛苦绝望,可以想见,他们生前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和迫害!
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道边,一个穿着短裤的小男孩正挥动着双臂从容地向前走着,他头侧向一边,或许是想避开中午耀眼的阳光,或许是不想看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尸体。可是他为什么走得这样近,而且面部丝毫不见恐惧的神情,也许是纳粹天天杀人让他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了吧?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冷漠,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
可恨的法西斯,他们毁灭的又岂止是肉体,他们摧残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啊。
(一)图三
师生点评角度:
①神态描写:
父亲的表情(细节):痛苦、无奈、忧愁、不舍,很震撼人心:表情越痛苦,越能突出这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战争的无奈。
孩子表情:号啕大哭,“爸爸,别去!”意味着什么?
②细节描写:右手握着的冰冷的枪,与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形成尖锐的冲突和对比。
③合理想象:想象父子分别之后的情景,更打动人心;由个别见一般,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
④内涵:是战争将父子硬生生地分离,是战争把亲情撕成了碎片!可怜的父亲,可怜的孩子,可恶的战争!
(三)图二
师生点评角度:
①借助想象,描绘细节(表情、动作),突出画面重心。
②充分挖掘内涵
a通过细节(拐杖),挖掘内涵
一根拐杖被仍在了地上,突出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它破坏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一个家庭本应有的温馨和幸福。
b借助想象,挖掘内涵
战争之前之后的对比;由个别见一般;
c注意图文结合,联系背景,挖掘内涵:
战争不仅伤害了被侵略的国家,还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公民。
五、总结全课
这一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思考、联想和鉴赏,这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都变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仿佛在控诉着战争对亲情的践踏、对爱情的践踏、对人生命尊严、心灵深处的践踏。
可是,就在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还在吞噬着生命,毁灭着财富,可以说,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没有和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布置作业:
1、继续为其余图片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2、小组合作,以“祈祷和平”为主题,完成一个图片展。包括:
※ 图片展 ※ 前言 选图 拟标题 写解说词
第三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一、目标导航
1、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明确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和平意识。
2、学会揣摩图片意蕴,并学习写作解说词。
二、相关链接
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
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图片(1)记录的是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图片(2)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战时的德国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三、作者介绍、背景见《阳光课堂》
四、重点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瞬间()臭名昭著()溃逃()
庇护()悬赏()纳粹()
2.形近字辨析组词
撼()溃()匮()
憾()馈()聩()
五、文本研习(完成《阳光课堂》内容研讨、技巧品鉴、学笔名家。)
六、课后活动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在浩如烟海的战争史册中,无辜的儿童、柔弱的妇女面临的是屠杀和不幸。今天当我们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的照片时,我们观察照片,介绍照片,解说照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妇女、儿童乃至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危害,同时来共同祈求和平,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后请同学们寻找图片资料,了解战争中的难民问题,了解世界经济情况,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七、阅读迁移
一个强国在东方出现
(法国参议员、前部长、法兰西院士 阿兰·佩雷菲特)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望便知。为了确信这一点,只需踏上北京机场,并且回忆一下自己前几次的中国之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已经更新了它那些老式的伊尔飞机,候机大厅挤满了旅客,通向北京的高速公路———我亲眼看着它在1993年施工、竣工———跑满了汽车。在北京市内,交通拥挤状况已经同巴黎或伦敦的毫无二致。仅仅15年前,北京还只有两家“国际”饭店,而今崭新的高级饭店已有50多家,数不清的摩天大楼闪闪发光。市内的主要街道上,商店的门面跟西方的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到处在施工,到处是工地的隔离栅栏,里面是高高扬起的吊车。变化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人们会相信,一个强国正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出现。
毛泽东使中国重新赢得了独立和自豪感。而在中国人经历了“文革”的衰竭之后,邓小平使他们的首创精神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灵巧的品格则成就了其余事情。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14世纪初,亚美尼亚人赫修姆就解释过这个西方人曾经认为或依然认为的“中国奇迹”:“在做实际事情上,中国人最精巧,最灵活。人们看到,来自他们那里的东西叫人吃惊,精致异常,它使人感到,论手巧,没有任何人民比得过他们。”
那么,今天这股生气爆发的原因在哪里呢?在国家解放之后,应当把这股生气归于经济积极性的解放,不过还应当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天才对如何刺激竞争提出答案。在中国看来,发展是某种巧妙结合的结果。远在西方人到达前,远东所有民族就都有了悠久的政治传统、经过考验的社会制度、相当考究的文化。昨天的这份财富是明天获胜的王牌,它们的辉煌过去为它们提供了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中国同西方的几次交流没有成功:一次是清王朝高傲地拒绝了西方;第二次是1911年肤浅地灾难性地搬用西方民主……现在的这一次交流可能会成功,如果中国在这次开放和现代化中本身恢复了对自身最强连续性的忠诚,能坚持自身的优点,并汲取西方有益的东西,就一定会成功。
(前些年,西方同中国)断绝往来是屈从一种空想:强迫中国变成它应该成为的那样!戴高乐这样嘲笑过那种对于明确无误的事实持混乱看法的人:“当人们说英国是个岛,谁都觉得不对劲儿。”中国是中国人的,它很想继续如此。是的,有些人看到这个事实也觉得不对劲儿。中国人受到其自身伟大这一点的熏陶。但是,80年代以来他们了解到的是,他们只有在向现代化开放的条件下才能进步。中国化,现代化,以我看,中国的前途在于谨慎地、逐步地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按照中国的古训,要“万变不离其宗”。应当由国家来保持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团结。希望突然间建立一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属于一种有害的乌托邦。你们的知识分子也常常承认,中国幅员辽阔、人员众多,走向民主难度大,对涉江过河而言,一个有权威的政府并非多余。如同过去的千百年一样,中国能够既展示自己的国力又不试图用自己的巨大力量去影响世界各地,因为要解决其占人类1/4(注:原文如此)的人口的生计问题,它已经够忙的了!
1、作者在第(1)段写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望便知。”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第2段中“其余事情”指什么?
3、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1)文中的“王牌”指什么?
(2)两个“不对劲儿”要说明什么?
(3)“万变不离其宗”具体指什么?
(4)文中的“涉江过河”又指什么?
八、语言运用
仔细阅读下面这枚“国家节水节标志”,准确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填写适当的文字,使上下文句意衔接自然。
“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标志中圆形背景实际为绿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水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 ;手又像,象征。
第四篇:《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竟像是没有恐惧。
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
图二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照。
图三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4.分组讨论。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走过的小男孩。
5.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6.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它们。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7.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8.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9.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10.总结
图片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憾人心的力量,甚至于改变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仍然能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两组历史图片,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的真实再现。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第五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案
张 蕾
一 :导入:
“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为一系列图景”
— 海德格尔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50年前对世界所做的一个预测,社会发展到今
天,针对图
片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调查表明在我们今天获取的社会信息中,有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大众的阅读从”读文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影视画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几米的绘本和朱德庸的漫画,也可以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读的课本60页"历史画外音"中的这一组照片.
我在图片两组的这篇课文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它说"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进入课文前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请大家验证一下这句话 .
出示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士兵告别
提问:请问这张照片你觉得摄影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
这张照片是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04年的获奖作品,它的内容是告别. 出示 5月14日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流泪的照片.
提问:你如何解读这张照片?你能说出这张照片背后的画外之音吗?
追问:你做出上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画面上的相关提示;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两组》第一组的四张照片。
提问:请问这一组照片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在哪里给出了相关提示?
可能预设:图片内容
文前小字说明部分。(齐读文前小字)
战争
人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对我们来说却不不那么陌生,我们都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鲜血,屠杀,掠夺,尸体,炮火,躁动的人群,庞大的军费开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一组图片为例来简单完成对照片的解读.
图一:这张照片,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曾把它作为资料展示,争取到了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假设你是宋美龄,这里是美国国会的演讲台,台下有罗斯福总统和总统夫人,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试问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向公众宣讲这幅照片,以达到这幅照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生发言.
师提问:那些元素给了你相关的提示让你给出了这样一番解读? 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 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外貌:衣服 脸上满是血污,或许身上哪个地方正受着伤,流着血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背后的故事(联想和):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确实能读到这历史的画外之音.
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让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可适时板书:
中心人物
环境背景文字
细节:动作 外貌
联想
主题
文字解说
图二:照片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
分析:请注意文字解说部分: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
细节:物象
动作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 损失,同样也给侵略国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的人民?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元,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亿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背景可忽略,中心人物两父子,细节:动作:一手紧紧得抱着孩子,一手持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做何选择?假设是你呢?)
孩子的哭泣。或许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本能感觉到危险。
表情:父亲痛苦与无奈的表情(紧锁的眉头,略带哭意的嘴角)
主题:战争使得家庭破碎,骨肉离散。(等同于图一)
板书成形:
中心人物 :
画面 背景 联想 主题
细节:动作 外貌 物象 表情
文字解说
通过对上面三幅照片的解读,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方法,通过照片相关的一些记叙说明性文字和照片本身,沟通了画面和主题的关系,让照片真得替历史开口说话。
图四: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图四,这张照片请大家综合运用以上的读图技巧,为这张照片拟写一段解说词。(自选角度和文字形式,可以写在图片的左边或者右边。
学生自由展示解说词。
可能设想:对孩子的状态的误读。中心人物:孩子
背景:宁静的中午,茂盛的树林,和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文字解说:集中营 宁静的中午
主题:战争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黑色的童年
这就是语言 文字和照片的力量,“摄眼深深深几许”,照片让我们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原历史真相,而我们希望以文字与照片的互动来丰富对照片的认识”。于是就不小心走入了图文时代,正因为照片的这种纪实能力和文字的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来记录生活点滴,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很多图文博客,例如说这个好看簿图片博客,再例如说老照片图片博客等等,我在期中看到了 这样一张我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照片(照片出示),摄影者配了这样一首小诗来记录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齐读 :
枝头的桃花 是三月的新娘
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啊
是东风蓄积了多少个季节的热情 每个等待的瞬间 都化成了心花一朵
许多灿烂的年华
曾经绰约地穿梭而过 我只是个冷静的摄影者 掠取一切的繁华
只是为了作你的背景
同样的。我想我们或者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的有意思的照片,形成我们自己的图文博客。
军训照片四张出示 :(挑一 四两张分一 二; 三 四 大组替班级军训照片拟写班级图文博客的解说词)
请同学展示后出示四位同学的解说词。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挺拔,我们的挺拔,青春的挺拔!告别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后,我们用这种在烈日下昂首挺胸的方式庄严宣告:坚毅的青春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期待!
----张文彬
那一刻,坚持是我们的意志的体现,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我的灵魂不胆怯。阳光炽烈,我依然可以山般屹立,因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王露艳 汗水 拍在心头 溅起的 是懵懂 泪珠 咽到胸口
窒息的 是冲动 军号 回旋耳畔
共鸣的 是奋斗 而我喝退骄阳
成就的 是使命
—严佳乐 雨,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是谁的呼唤?
小脚丫睁开惺忪的双眼,试探着踏上人生的历程,这是我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姿势—站立。
坚信着今后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实、缤纷!—王丹妮
出示班级集体照,虚位以待,请同学们课后替班级集体照拟写合适的解说词。
收尾:用文字捍卫和还原照片的尊严!
张耀以《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颠覆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被内地
媒体称为“图文书之父”。一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
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被许多雅皮奉为生活信仰。
——《新京报》
《黑镜头》一系列丛书,以图文的方式关注社会,有中国视角,请有兴趣同学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