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片两组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第一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情感与价值: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教学方法: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教学手段: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请把课本翻到P60页(板书:图片两组)2.推进新课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 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 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 1 / 4

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

孩子冷漠的慢慢的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找对摄影师内涵把握最到位的同学来朗读诗歌《失火的乐园》)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妈妈 我再也找不到她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妈妈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你可听见这首歌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妈妈 在轰鸣中摧毁 原谅我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在烈火中焚烧 而我的心呀 连同我的身体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我的信念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以及在座各位都更深切的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

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 4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的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补充材料二:

这是一张新闻摄影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得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而那时,那场战争已经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更多人的生活被永远的改变了。这其中,就有照片上的那个9岁的小女孩,那是1972 年6月8日,她的名字叫潘金淑。

这张照片重又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美国国内又掀起一轮新的反战浪潮。不久,越战结束。人们都说,是这幅照片使越战得以提前半年结束。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长大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1996年11月退伍军人节,潘金淑应邀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集会,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她向数千名参加过那一场战争,伤害过她和她的同胞的退伍老兵发表演说。她说:

“正如你们所知,我就是那个在汽油燃烧弹的大火中奔跑逃命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因为我无法改变历史。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从而你们能够为制止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战与杀戮作出努力。”

“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

“亲爱的朋友门, 我梦想着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生活在真正的和平中--没有对抗, 和没有敌意。为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能够和平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

故事并没有停止„„

这时候,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情绪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要和潘金淑谈一谈。

这个人叫约翰·普拉默,维吉尼亚州普瑟镇柏萨尼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牧师。在越战中他是美国空军的直升飞机飞行员。“那个人是我”,约翰.普拉默说道,他向潘金淑承认,1972 年6月8日下令向她的村庄投掷燃烧弹的人就是他,那一年他24岁。他痛哭失声,请求潘金淑的原谅。

/ 4

在那次执行完任务以后,他看到了那幅照片,从此,整整二十四年,约翰.普拉默陷在痛苦和惊恐中不能自拔。“当我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约翰·普拉默回忆到,“我只能双膝跪倒,说我再也不愿做这样的恶事了”。这个受害的小女孩让他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的良心谴责他的罪恶。战后他回到祖国,但是罪恶感并没有留在越南。他有过三次婚姻,两次离婚,严重酗酒,整日沉溺于自责和噩梦之中——几乎整整24年。

1996年,约翰·普拉默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越战中“汽油弹女孩”的报道,得知潘金淑还活着,并且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加拿大。此外,潘金淑还将会来美国,参加越战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于是约翰·普拉默决定,要和她见一面。

约翰·普拉默坐在人群中,听了潘金淑的演讲,当这个越南女人用英语说:“如果我可以和那个投下了炸弹的飞行员面对面的对话, 我会告诉他,我们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为促进将来的和平”,约翰·普拉默坐不住了。潘金淑一讲完,他就冲出人群,向这个他曾经伤害过的异国女人表示忏悔:“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而此时此刻,潘金淑只有抱着这位泣不成声的大男人。一句一句的安慰:“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我原谅你,我原谅你„„”,于是,我们有了一张远远没有上面那张新闻照片著名,然而却美好得多的合影:潘金淑和约翰·普拉默,一个在战争中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越南女孩,以及造成她巨大伤害的前美军飞行员,面带微笑,紧紧的靠在一起„„

总结: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的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的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教学反思

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 4

第二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案

张 蕾

一 :导入:

“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为一系列图景”

— 海德格尔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50年前对世界所做的一个预测,社会发展到今

天,针对图

片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调查表明在我们今天获取的社会信息中,有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大众的阅读从”读文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图片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影视画面,可以是大家熟悉的几米的绘本和朱德庸的漫画,也可以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读的课本60页"历史画外音"中的这一组照片.

我在图片两组的这篇课文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它说"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瞬间场景,往往也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进入课文前我想用一张照片来请大家验证一下这句话 .

出示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士兵告别

提问:请问这张照片你觉得摄影者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

这张照片是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04年的获奖作品,它的内容是告别. 出示 5月14日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流泪的照片.

提问:你如何解读这张照片?你能说出这张照片背后的画外之音吗?

追问:你做出上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画面上的相关提示;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

出示《图片两组》第一组的四张照片。

提问:请问这一组照片的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在哪里给出了相关提示?

可能预设:图片内容

文前小字说明部分。(齐读文前小字)

战争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对我们来说却不不那么陌生,我们都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鲜血,屠杀,掠夺,尸体,炮火,躁动的人群,庞大的军费开支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一组图片为例来简单完成对照片的解读.

图一:这张照片,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曾把它作为资料展示,争取到了美国千百万国民的同情与支持,成功得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甚至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假设你是宋美龄,这里是美国国会的演讲台,台下有罗斯福总统和总统夫人,议员席和旁听席座无虚席,试问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向公众宣讲这幅照片,以达到这幅照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生发言.

师提问:那些元素给了你相关的提示让你给出了这样一番解读? 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 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外貌:衣服 脸上满是血污,或许身上哪个地方正受着伤,流着血

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他的大人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

背后的故事(联想和):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我们确实能读到这历史的画外之音.

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让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可适时板书:

中心人物

环境背景文字

细节:动作 外貌

联想

主题

文字解说

图二:照片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表达什么主题?

分析:请注意文字解说部分: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

细节:物象

动作

主题:战争的伤害是普遍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 损失,同样也给侵略国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无辜的人民?

补充:越南战争12年,损失4000亿美元,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亿名美国士兵丧生。

图三:背景可忽略,中心人物两父子,细节:动作:一手紧紧得抱着孩子,一手持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做何选择?假设是你呢?)

孩子的哭泣。或许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本能感觉到危险。

表情:父亲痛苦与无奈的表情(紧锁的眉头,略带哭意的嘴角)

主题:战争使得家庭破碎,骨肉离散。(等同于图一)

板书成形:

中心人物 :

画面 背景 联想 主题

细节:动作 外貌 物象 表情

文字解说

通过对上面三幅照片的解读,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却实用的方法,通过照片相关的一些记叙说明性文字和照片本身,沟通了画面和主题的关系,让照片真得替历史开口说话。

图四: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图四,这张照片请大家综合运用以上的读图技巧,为这张照片拟写一段解说词。(自选角度和文字形式,可以写在图片的左边或者右边。

学生自由展示解说词。

可能设想:对孩子的状态的误读。中心人物:孩子

背景:宁静的中午,茂盛的树林,和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节: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尸体遍布的营地 文字解说:集中营 宁静的中午

主题:战争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黑色的童年

这就是语言 文字和照片的力量,“摄眼深深深几许”,照片让我们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还原历史真相,而我们希望以文字与照片的互动来丰富对照片的认识”。于是就不小心走入了图文时代,正因为照片的这种纪实能力和文字的指向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来记录生活点滴,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在网络上也发现了很多图文博客,例如说这个好看簿图片博客,再例如说老照片图片博客等等,我在期中看到了 这样一张我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照片(照片出示),摄影者配了这样一首小诗来记录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齐读 :

枝头的桃花 是三月的新娘

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啊

是东风蓄积了多少个季节的热情 每个等待的瞬间 都化成了心花一朵

许多灿烂的年华

曾经绰约地穿梭而过 我只是个冷静的摄影者 掠取一切的繁华

只是为了作你的背景

同样的。我想我们或者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的有意思的照片,形成我们自己的图文博客。

军训照片四张出示 :(挑一 四两张分一 二; 三 四 大组替班级军训照片拟写班级图文博客的解说词)

请同学展示后出示四位同学的解说词。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挺拔,我们的挺拔,青春的挺拔!告别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后,我们用这种在烈日下昂首挺胸的方式庄严宣告:坚毅的青春我们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期待!

----张文彬

那一刻,坚持是我们的意志的体现,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我的灵魂不胆怯。阳光炽烈,我依然可以山般屹立,因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王露艳 汗水 拍在心头 溅起的 是懵懂 泪珠 咽到胸口

窒息的 是冲动 军号 回旋耳畔

共鸣的 是奋斗 而我喝退骄阳

成就的 是使命

—严佳乐 雨,轻轻地,轻轻地,飘下,是谁的呼唤?

小脚丫睁开惺忪的双眼,试探着踏上人生的历程,这是我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姿势—站立。

坚信着今后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实、缤纷!—王丹妮

出示班级集体照,虚位以待,请同学们课后替班级集体照拟写合适的解说词。

收尾:用文字捍卫和还原照片的尊严!

张耀以《打开咖啡馆的门》、《咖啡地图》颠覆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被内地

媒体称为“图文书之父”。一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

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被许多雅皮奉为生活信仰。

——《新京报》

《黑镜头》一系列丛书,以图文的方式关注社会,有中国视角,请有兴趣同学

关注。

第三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配写标题和解说词。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推断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鉴赏图片并组织语言解读图片。

难点: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

2、图文并茂,视听结合。

3、比较鉴赏,体验感悟。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不会完全陌生,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造成了40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使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目疮痍;使5500万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使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顷刻毁于一旦!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无辜的弱势群体又会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来共同祈祷永久的和平!(点击,显示课题)

二、一读图片,初步感知。

整体把握六幅图片主要内容。

生1回答略

三、再读图片,感悟鉴赏。

1、师生共同鉴赏第一幅图片。

(投影图片并按照教学进程依次投影4道黑体字思考题)

(1)、画面最震撼你们的是什么?(投影)

生2:一个幼儿。(师:他的神态是——)正在号哭

师:能不能结合背景文字对这幼儿和他的神态作一番描绘?

(提示:什么样的幼儿?怎样的号哭?)

生3:1岁左右的、孤独无助的、满身血污的幼儿。声嘶力竭地、充满恐惧地号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投影)

生4:被狂轰烂炸后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师:能够看出来的大家都说了,其实,画面上还隐含着更为令人震惊的场景,同学们再研读一下这幅图的背景文字,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画面上还会有什么?(提示:1800人准备撤离,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其余的人呢?)(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地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5:到处是尸体。尸陈遍野。

(提示:尸体会是什么样呢?也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

横七竖八的,残缺不全的,血肉模糊的生6:还有满地的鲜血。血流成河。

(2)、师:可是,在几分钟之前,这火车站却是一番什么场景呢?这么弱小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之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想象一下轰炸之前之后的情景。(投影)

生7:轰炸之前,这里是喧闹的车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很多妇女和儿童正在等候撤离。轰炸之后,这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人依靠的孤儿。

师:是啊,这些妇女和儿童,她们手无寸铁,只是带着生的渴望,准备撤离!若不是这次轰炸,她们或许还能流落异乡,全一家性命,这弱小的孩子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但是,顷刻间,一切都变了。喧闹变成了死寂,空气中弥漫的只有恐惧和哀号!

(3)、师:通过这样一幅照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们揣摩他的拍摄意图。(投影)

生9:控诉战争的罪恶,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滥杀无辜和残忍无道。

(4)、师:如果控诉战争的罪恶,镜头指向哪里更在情理之中呢?对,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可王小亭为什么把目光单单投向了不是战场的上海火车南站?而且镜头对准的主体是一个活着的哭泣的孩子,而不是一具具被炸死的成人的尸体,这又有着怎样的意图呢?

请同学们说说这幅作品在取材上的特点和优势。(投影)

生10:取材独特,以小见大,以“弱”胜“强”。

选择火车南站、选择弱小的孩童作为拍摄对象,表明日本法西斯连毫不设防的平民区、甚至连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都要轰炸,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残忍无道、丧尽天良,更能表现这场战争的反动本性!在选材上取得了以小见大,以弱胜强的效果。

鉴赏完这幅图片,请同学们来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妈妈,你在哪里?(投影)

这是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时的一幅图片。随着隆隆的飞机声渐渐消逝,火车南站霎时成了一堆废墟:远处的天桥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遍地血肉模糊的尸体连成了一片血的海洋,仿佛在控诉着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炸毁的铁轨上,坐着一个只有1岁左右的小男孩,他满身鲜血,正孤独无助地声嘶力竭地哀号着:妈妈,你在哪里?回应他的只有死的沉寂!

2、教师示范性朗读为第一幅图片配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四、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分组鉴赏解读其他图片。

1、任务:第一组图片中第二、三两幅分别由第一、二组同学完成,第四幅由三、四两组同学共同完成。

2、写之前请看友情提示:(投影)

强调解说词的构成(写解说词):

(1)一般首先要结合拍摄背景及画面图景,对它作一个整体介绍。画面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背景和主体、远景和近景要介绍清楚。

(2)对画面的重心比如一些细节要展开想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既做到合情合理,又要力争能打动人心。

(3)最后要有一两句议论抒情,揭示主旨。

3、时间:6分钟(投影):

流程: 了解背景—— 读图——感悟——想象——深思——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构成: 背景和主体 远景和近景 细节和特写 取材和意图

方法: 观察和想象 鉴赏和表达

(写后交流方法:六人/四人小组交流,选择一人执笔,大家互相交流补充,最后,选定一代表在班上交流、互评,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一)图四

师生点评角度:

(1)注意按顺序介绍,先背景后主体。

(2)环境气氛的渲染。(美景反衬哀情,灿烂温暖的阳光与死寂沉沉的大道对比)

(3)人物描写有一定的感染力。(对尸体的描写:外貌:衣不蔽体、血迹斑斑。神态:恐惧、绝望。对孩子的描写:眼神:冷漠、无所谓。步伐:从容、悠闲。)

(4)准确把握了摄影者的拍摄意图。

——控诉他们对生命的践踏。(有形的,看得见的)

——控诉他们对儿童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想象的 无形的,影响深远的)

点评预案补充:

你们看出了孩子什么样的表情?

若学生解读时说画面中的孩子表情是寻找亲人;是恐惧的;愤慨的;麻木的等等。

师可启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我们再来仔细读读图,看看哪些说法更合理?

①男孩的头部细节

他的脸侧向一边,像在寻找亲人吗?(生:这边找不到,他向另一边寻找嘛。)若向另一边寻找,那他的动作应是怎样的?——脚踮起来,抬头向远处张望。——可见,不像是在寻找亲人。

②孩子的走路姿势

同学们先作一番假想,如果是你走在这样的大道上,你会是什么表现?——尖叫、恐惧、狂奔。可是,这个小孩呢,他的步伐怎样?——比较慢,从容甚至悠闲,而且,同学们看看,他走的路径离尸体距离怎样?——很近,而路的另一边似乎是行人没有尸体,由此可见,他的表情似乎不是恐惧。

③孩子的年龄

他估计有多大?(不足十岁)这么一个小孩儿他是否已经具有愤慨和报复这样的理性思考呢?——好像不太合理。

过渡:不是寻找亲人,不是恐惧,也不是愤慨,那小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

④联系这幅图的拍摄背景

同学们说说,这幅照片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1945年一个宁静的中午,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曾建立了一千多座这样的集中营,专门用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0年,1945年获解放。在存在的几年时间里,纳粹在此采用了机枪扫射、毒气、鞭笞、警犬噬咬等手段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可以想见,这个集中营里 的小男孩儿对暴力和死亡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他对满目的尸体会是什么反应呢?——麻木了,淡然了。

⑤想象这场战争给孩子,给将来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二战,没有这些屠杀,这个小男孩儿会拥有怎样的童年?而如今这集中营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将来的成长之路上,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麻木不仁,冷酷、绝望、自闭或许也成为残暴的人。

想想,一个孩子是这样,经历过那场战争和屠杀的所有孩子都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压抑。而这一切,又是谁之罪过?战争,是战争导致了残废和死亡,是战争滋生了冷酷和绝望。而这恰恰是这幅图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幅图大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了,考虑到推论的合理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我个人的见解是理解为表情麻木更好一些。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

失色心灵

这是一幅令人震惊的贝尔森集中营里的照片。

宁静的中午,阳光灿烂而温暖。可是这寂静的树林却充满着寒气和恐怖。

闯入你眼帘的是路边摆满的尸体,有侧卧的,有俯卧的,有蜷缩成一团的-----这些尸体有的衣不蔽体,有的血肉横飞,他们骨瘦如柴,表情痛苦绝望,可以想见,他们生前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和迫害!

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道边,一个穿着短裤的小男孩正挥动着双臂从容地向前走着,他头侧向一边,或许是想避开中午耀眼的阳光,或许是不想看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尸体。可是他为什么走得这样近,而且面部丝毫不见恐惧的神情,也许是纳粹天天杀人让他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了吧?小小年纪就变得如此冷漠,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

可恨的法西斯,他们毁灭的又岂止是肉体,他们摧残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啊。

(一)图三

师生点评角度:

①神态描写:

父亲的表情(细节):痛苦、无奈、忧愁、不舍,很震撼人心:表情越痛苦,越能突出这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战争的无奈。

孩子表情:号啕大哭,“爸爸,别去!”意味着什么?

②细节描写:右手握着的冰冷的枪,与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形成尖锐的冲突和对比。

③合理想象:想象父子分别之后的情景,更打动人心;由个别见一般,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

④内涵:是战争将父子硬生生地分离,是战争把亲情撕成了碎片!可怜的父亲,可怜的孩子,可恶的战争!

(三)图二

师生点评角度:

①借助想象,描绘细节(表情、动作),突出画面重心。

②充分挖掘内涵

a通过细节(拐杖),挖掘内涵

一根拐杖被仍在了地上,突出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它破坏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一个家庭本应有的温馨和幸福。

b借助想象,挖掘内涵

战争之前之后的对比;由个别见一般;

c注意图文结合,联系背景,挖掘内涵:

战争不仅伤害了被侵略的国家,还伤害了自己国家的公民。

五、总结全课

这一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思考、联想和鉴赏,这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都变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仿佛在控诉着战争对亲情的践踏、对爱情的践踏、对人生命尊严、心灵深处的践踏。

可是,就在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枪炮声仍然没有停息,——战争还在吞噬着生命,毁灭着财富,可以说,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没有和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

六、布置作业:

1、继续为其余图片拟写标题和解说词。

2、小组合作,以“祈祷和平”为主题,完成一个图片展。包括:

※ 图片展 ※ 前言 选图 拟标题 写解说词

第四篇:《图片两组》优秀教案设计

一、目标导航

1、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明确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和平意识。

2、学会揣摩图片意蕴,并学习写作解说词。

二、相关链接

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

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图片(1)记录的是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图片(2)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战时的德国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三、作者介绍、背景见《阳光课堂》

四、重点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瞬间()臭名昭著()溃逃()

庇护()悬赏()纳粹()

2.形近字辨析组词

撼()溃()匮()

憾()馈()聩()

五、文本研习(完成《阳光课堂》内容研讨、技巧品鉴、学笔名家。)

六、课后活动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在浩如烟海的战争史册中,无辜的儿童、柔弱的妇女面临的是屠杀和不幸。今天当我们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的照片时,我们观察照片,介绍照片,解说照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妇女、儿童乃至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危害,同时来共同祈求和平,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后请同学们寻找图片资料,了解战争中的难民问题,了解世界经济情况,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七、阅读迁移

一个强国在东方出现

(法国参议员、前部长、法兰西院士 阿兰·佩雷菲特)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望便知。为了确信这一点,只需踏上北京机场,并且回忆一下自己前几次的中国之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已经更新了它那些老式的伊尔飞机,候机大厅挤满了旅客,通向北京的高速公路———我亲眼看着它在1993年施工、竣工———跑满了汽车。在北京市内,交通拥挤状况已经同巴黎或伦敦的毫无二致。仅仅15年前,北京还只有两家“国际”饭店,而今崭新的高级饭店已有50多家,数不清的摩天大楼闪闪发光。市内的主要街道上,商店的门面跟西方的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到处在施工,到处是工地的隔离栅栏,里面是高高扬起的吊车。变化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人们会相信,一个强国正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出现。

毛泽东使中国重新赢得了独立和自豪感。而在中国人经历了“文革”的衰竭之后,邓小平使他们的首创精神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灵巧的品格则成就了其余事情。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14世纪初,亚美尼亚人赫修姆就解释过这个西方人曾经认为或依然认为的“中国奇迹”:“在做实际事情上,中国人最精巧,最灵活。人们看到,来自他们那里的东西叫人吃惊,精致异常,它使人感到,论手巧,没有任何人民比得过他们。”

那么,今天这股生气爆发的原因在哪里呢?在国家解放之后,应当把这股生气归于经济积极性的解放,不过还应当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天才对如何刺激竞争提出答案。在中国看来,发展是某种巧妙结合的结果。远在西方人到达前,远东所有民族就都有了悠久的政治传统、经过考验的社会制度、相当考究的文化。昨天的这份财富是明天获胜的王牌,它们的辉煌过去为它们提供了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中国同西方的几次交流没有成功:一次是清王朝高傲地拒绝了西方;第二次是1911年肤浅地灾难性地搬用西方民主……现在的这一次交流可能会成功,如果中国在这次开放和现代化中本身恢复了对自身最强连续性的忠诚,能坚持自身的优点,并汲取西方有益的东西,就一定会成功。

(前些年,西方同中国)断绝往来是屈从一种空想:强迫中国变成它应该成为的那样!戴高乐这样嘲笑过那种对于明确无误的事实持混乱看法的人:“当人们说英国是个岛,谁都觉得不对劲儿。”中国是中国人的,它很想继续如此。是的,有些人看到这个事实也觉得不对劲儿。中国人受到其自身伟大这一点的熏陶。但是,80年代以来他们了解到的是,他们只有在向现代化开放的条件下才能进步。中国化,现代化,以我看,中国的前途在于谨慎地、逐步地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按照中国的古训,要“万变不离其宗”。应当由国家来保持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团结。希望突然间建立一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属于一种有害的乌托邦。你们的知识分子也常常承认,中国幅员辽阔、人员众多,走向民主难度大,对涉江过河而言,一个有权威的政府并非多余。如同过去的千百年一样,中国能够既展示自己的国力又不试图用自己的巨大力量去影响世界各地,因为要解决其占人类1/4(注:原文如此)的人口的生计问题,它已经够忙的了!

1、作者在第(1)段写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望便知。”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第2段中“其余事情”指什么?

3、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1)文中的“王牌”指什么?

(2)两个“不对劲儿”要说明什么?

(3)“万变不离其宗”具体指什么?

(4)文中的“涉江过河”又指什么?

八、语言运用

仔细阅读下面这枚“国家节水节标志”,准确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填写适当的文字,使上下文句意衔接自然。

“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标志中圆形背景实际为绿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水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 ;手又像,象征。

第五篇:《图片两组》教案

图片两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方法阅读图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鉴赏图片。了解战争之残酷,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箭。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4.5亿人的生命,在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板书:图片两组

二、读图指导

较之于文字,图片的冲击力更为形象、直观而强烈,因而“一图胜过千言”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事物在人们记忆中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图片,至今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

问:文章题为《图片两组》,这两组图片是怎么分类的? 预设:前一组是战争的残酷,后一组是战后的胜利喜悦。问: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下第二组的这两幅图片 预设: 第一幅,这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被日本人奴役了14年,终于自由了,这是怎样的激动啊!

第二幅,英国妇女都穿上盛装,多么引人注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问:为什么战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灿烂呢?(板书:胜利的喜悦)

预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伤害)。

提示: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第一组图片。战争到底给了人们怎样的伤害 要求:看除却图二的三张图片,选出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一幅,并结合对应的文字介绍,给图片写一个50-100字的解说词。(5分钟)

读给同桌听,自荐他荐均可。预设:

1、刚被轰炸过的车站,坐在废墟里的小男孩被吓得大声的哭着,他也许受了伤,他也许找不到妈妈了。我看了很难受,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真想把孩子抱在怀里,紧紧的抱着他。我恨日本法西斯,我恨战争。

师:说的真好,是啊!战争最无辜的是孩子。

2、图片中的爸爸一手拿着枪,他已经戎装待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啦!我仿佛听到孩子哭着说:“爸爸,别去,好吗?”小小的孩子都已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对孩子的伤害了。

提示:画面是静止的,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合理的想象,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亲情被战争撕裂成了碎片。这只是一对父子俩,这只是一瞬,究竟还有多少这种悲情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呢?

3、小男孩一个人走在遍布尸体的路上,战争结束了,纳粹倒台了,孩子还活着,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未来的希望还在,我感到高兴,但又憎恨,纳粹杀了那么多人,真是没人性。孩子冷漠地慢慢地走过,路的两旁摆满了尸体。(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概括读图常识,适当板书。问:从整体上看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以儿童为构图中心。

追问:摄影师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小组讨论)预设1: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微弱,甚至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成了战争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预设2:战争首先伤害的是这些弱小者,这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战争所毁灭的就是未来的希望。从更高层次诠释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

师: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战争让孩子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同学对摄影师的用意理解的如此的深刻,现在请你来朗读一下诗歌《失火的乐园》,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诗人所想表现的情感来。

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 我再也找不到她

妈妈 你可听见这首歌

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 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 在轰鸣中摧毁

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 在烈火中焚烧

连同我的身体 我的信念 妈妈 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 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 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 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 妈妈 原谅我 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 而我的心呀

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点评:很有感觉,相信他的朗诵让我们都更深切地体会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痛。看了那么多图片,那么到底该怎么读图,读图有什么方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在给这几幅图片写解说词时都注意到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图片本身:主体、背景和细节(衣着、动作、表情)

2、阅读者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3、摄影者的意图:思想主题

现在我们就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看一下剩下的一幅图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亲人终于回来了。

预设:

1、丈夫终于从战场上回来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我能想象得出那种经历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激动,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

2、战争让本来健全的丈夫少了一条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能想象丈夫当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战场的样子,可现在„„他的一直腿只能用拐杖代替,战争,我诅咒你!

3、丈夫的那根拐杖是战争罪恶的又一例证,它和人物的那条腿相呼应、相佐证,默默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之烈。丈夫紧紧地拥着妻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的无比激动。

提示:图片中的战士是越战后的美军。这幅图和前面那些主角为孩子的图片相比,作者意图有没有区别?

预设:摄影师的意图在展示战争的伤害不仅施加给了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施者的侵略者同样也是伤痕累累。

三、课堂总结

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时不时地参拜靖国神社。战争逼迫得普通民众成了赫赫有名的海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下载图片两组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片两组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片两组》教案(五篇材料)

    《图片两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图片两组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

    《两组图片》教案9

    《图片两组》教案(苏北五市大型公开课)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节探讨图片视觉与语文运用关系的研究课,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

    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图片两组 学习目的: 1、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 2、能为图片拟解说词。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图片的内涵; 2.写图片解说词。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式 课时安排......

    《图片两组》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说明《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本专题从人......

    图片两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图片进行个性化解读鉴赏的能力; 2、唤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

    2012高一语文教案《图片两组》(苏教版必修二)

    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一、 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