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语言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1.草 原

课文解读

这篇散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教法设想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草原风光美——以“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揣摩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2.揣摩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学 案

教 案

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勒、吟、襟、貌、羞、涩、涯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渲染、勾勒、茫茫、洒脱、襟飘带舞、回味、疾驰

3.默读课文,分段,用小标题写段意。

一、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加小标题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语言规律 2.思路:风光美 ‖ 人情美

深学提纲

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勾画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描写草原美的句子,思考:①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感情;②写法有什么特点?

二、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体会风光美

(1)空气(清鲜、清新)天空(明朗、晴朗)——换词比较,感情朗读

(2)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换词比较,感情朗读(3)线条柔美——绘画表演,感情朗读(热爱、赞美)2.体会写法特点:情景交融、精笔细描、直抒胸意

5.自读第二部分(2—5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从“尽情联欢、热情远迎、盛情款待、激情相见、深情话别”的小标题中给每个自然选择一个恰当的段意。

(2)小组合作表演远迎、相见、款待、联欢的四个场面。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是什么意思?选题写话(《蒙古族同胞,我想对你说》,《汉族同胞,我想对你说》)6.全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美,赞扬了蒙汉两族人民的()()。

三、以“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

7.试举例说说全文写法上的特点。

四、探讨全文写法特点。

练习提纲

1.抄写文中优美句子5个。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听写生字、新词,选几个优美词语,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美景,题目《我爱()》

六、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2.丝绸之路

课文解读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教法设想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从“友好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转换迁移,创编故事。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仑美奂、遐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近义词辨析方法理解“矗立、耸立、屹立”。

2.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理解目标1中剩余词语。3.指导学生抓重点段用四要素法归纳主要内容。

3.“设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的含义是()。

二、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

练习提纲

1.向父母讲述两国信使交流的故事。2.片断写作练习: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三、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3.白 杨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法设想

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外形特点(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内在品质(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借物喻人(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研讨写作特点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 ”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画出。爸爸的心思是(),爸爸的心愿是()。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白扬 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较)(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的秀丽)

三、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哪儿„„哪儿„„(生命力强)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四、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

五、研讨写作特点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哪儿„哪儿„ 服从需要、扎建边疆、建设边疆

练习提纲

1.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练习造句。2.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物体,如《扫帚赞》《粉笔赞》《蜡烛赞》,写作思路是: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喻人喻理。

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教法设想

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为青藏铁路命名——阅读迁移,训练运用。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掌握主要内容,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等术语的含义。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3.自读课文,思考:

(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2)理解课文内容,填表 困难

怎样克服

建设者品质

4.请你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自学生字,理解新词。1.联系生活实际: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剩余词要交语方法,揭示规律。

二、默读课文,指导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三、以思考题为线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建设者的伟大精神。(一)什么样的路

1.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路;(经历4767米的昆仑山,4000米的青藏高原,全长112公里,550公里的冻土区)。2.这是一条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填表,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的精神

四、启发学生为青藏铁路命名。世经路、奉献路、科学路、黄金路。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选一个喜欢的词造句。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陕北农民》。(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赞扬了陕北农民()的品质。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课外扩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课外扩展

1、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2、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它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线路1110千米,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拉萨。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天气恶劣四大难题。2005年10月12日,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轨铺通。截止到2006年3月25日,青藏铁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用于环保工程投资达到12亿元,这在全世界单项工程用于环保的投资量中是相当罕见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1]

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开通运营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4、援疆 《援疆》讲述了上海三代女人在三个时期支援新疆建设的青春故事。第一代女性夏有志50年代随军进疆,后成为兵团干部;第二代女性欧阳明月60年代志愿赴疆,后成为当地闻名的“马背上的教师”;第三代女性欧阳拉达大学毕业后,回到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的地方。剧中,在欧阳明月、徐等等、林蓝等人的帮助下,欧阳明月的恋人冯文博几经坎坷,终于使薰衣草在新疆扎根,让新疆成为世界薰衣草生产的第三大基地。而欧阳明月的女儿欧阳拉达,在新世纪接过了父辈的旗帜,致力于让薰衣草走向国际市场。

5、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6、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8°48′—50°12′,东经118°22′—121°02′,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该旗土地面积21192平方公里,人口5.9万(2012年)。2012年,陈巴尔虎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1亿元。

7、鄂温克 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1]。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1]。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2]。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知饮食文化

8、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界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全长1338米,进口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隧道所处风火山垭口高寒缺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海拔4905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冻土、冻岩中,地质岩层复杂,集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裂隙冰、泥砂岩等恶劣地质于一体。

9、白杨树的品格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10、老舍为什么要去草原

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交流,中央组织了文化参观访问团,成员有中国作协副主席老舍、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等人.1961年7月,访问团应乌兰夫主席的邀请来我区观光访问,于7月31日到达今海拉尔市。

第三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下期第一单元由《燕子》、《古诗二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组成,它们抓住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选择了燕子这一活泼可爱的春的使者的形象切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语言的美好,把语文与自然和谐地交融,通过语文学习帮助学生陶情冶性,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定下了一个基调:发展语言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

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教学本单元时,有如下建议: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充分发挥教材主题组元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组教材,要求会通读课文,初步知道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印象,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本单元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兴趣。这是一种新的课型,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有效,可以继续探索完善。

2、美文美读。利用本组教材的内容及语言优势,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与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语言积累。积累的形式有读、背、抄,可以分层要求,重在效果检查。如果有可能,还可与自主八分钟结合搞一次小小的朗读展示会。

4、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5、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主题阅读课型教学设计

执教:薛英

地点:鲁沙尔二小

年级:五年级(1)班

时间:2017、3、9 教学内容:《拉萨古城》《黄河魂》《绝色的宣言》《高原红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概括文本中的关键词,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2、分享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奠定学生有效同步阅读的基础。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西部的情感。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片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西部,它曾有过闭塞落后,也有过鼎盛辉煌,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西部,了解西部。

二、回顾主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西部的四篇课文,老舍笔下的内蒙古大草原和《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扎根在新疆的白杨又有什么特点?作者只是在写白杨吗,他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赞美谁呢?《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中的建设者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继续走进西部

引言: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有关西部的四篇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记录关键词,再和大家交流。

出示问题:文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听读要求:请你认真倾听,快速记录与问题对应的关键词,与同学交流。

1、学习《拉萨古城》

引言:在我国西南部,有一片神圣美丽的土地,它的宗教建筑庄严肃穆、风土人情别具一格,它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拉萨古城。

预设:经幡飘飞

大昭寺:气势宏伟

八廓街:热闹非凡

2、学习《黄河魂》

除了拉萨,西部还有许多闻名的景点,位于陕西和山西的交界处有一处壮观的景点叫壶口瀑布,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欣赏它壮观的景象。

预设:壶口瀑布

气势磅礴

景象壮观

小结:从古至今,它日夜奔腾、声声不息,它的灵魂、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永远向前。

3、学习《绿色的宣言》

西部有草原、有瀑布,也有茫茫的戈壁滩,在那荒凉贫瘠的戈壁滩上有一种不起眼的植物,请听《绿色的宣言》。

预设:戈壁滩

刺棵子

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

4、学习《高原红柳》

青藏高原上还有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植物―――高原红柳,它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青藏高原

不怕严寒

甘于吃苦

乐于奉献

小结:后两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植物,倒不如说是在写人,作者同样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赞美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四、赞西部

引言:西部的山美水美,西部的人更美,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呢?

要求:结合学过的内容,用几句话来赞美你眼中的西部,也可以以小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西部。

五、升华主题

走进西部,你会为这里的山水而醉,会为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而醉,会为这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美丽传说而醉,会为西部的顽强生命而醉,祝愿我们的西部繁荣昌盛、明天更好!

六、板书设计:

走进西部:景美人更美

课题

什么地方

什么景物

给你的印象

古城民居

色彩鲜明 《拉萨古城》

西藏拉萨

大昭寺

气势宏伟

八廓街

热闹非凡

《黄河魂》

陕西、山西交界处

壶口瀑布

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绿色的宣言》

戈壁滩

刺棵子

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 《高原红柳》

青藏高原

红柳

不怕严寒、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十七小学

李云

一、教材内容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体态优美,奔放有力,狂放不羁。伟大的性格,坚毅进取的精神使它成为自由奔放的象征,文明崇高的化身。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选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课文。编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来选编课文。本单元由一篇说明文、一篇散文、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自由体诗歌组成。其中陈树青的《天马》是一篇说明文,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诗》是古诗,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散文,李幼容的《马背小学》是一首现代诗。选编的这些课文,不论是古代作品,还是当代作品,作者们都以自己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来状物抒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马的外形特点:静态中的马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苍劲有力;动态中的马如“山洪奔泻”般雄伟壮阔,气势恢宏。无论是哪一篇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马的亲切、热爱、敬仰之情。“语文天地”安排了“畅所欲言”,积累带有“马”字的成语,讲讲“马”的成语故事。“初显身手”,是一个查找关于马的艺术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习作方面,写关于马的习作,设计了三个题目,有写实的,有想象的,有的是有关“马”的作品的介绍,有的是故事的叙述,体裁不限,自由拟题。这些题目都与单元主题、所选的课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有密切的关系,是有源之水,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写得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能做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主要说明方法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的能力。因此通过自学及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学生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加强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认字18个,写字29个,要求会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会运用;理解关键词,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2、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有关“马”的词语和成语。

3、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做摘录笔记,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5、学写简单的提纲。

6、完成“笔下生花”,引导学生互评作文,悟出写评语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

四、教学重难点:

1、单元重点: 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难点: 通过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总课时:10课时 《天马》:2课时 《古诗二首》:2课时 《巩乃斯的马》: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作文课: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六、下面以《天马》一课为例谈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材简析:《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表现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2、因此教学中,制定以下本课学习目标: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列阅读提纲,知道课文的大体思路。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知识目标)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开展阅读进行学习。(能力目标)理解天马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5)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3、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以上训练教学目标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说明文的特点,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学中,我重点将引导学生体会“马踏飞燕”的奇特艺术想象力,欣赏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同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们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想到它的象征意义。

4、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5、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6、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

鉴于五一班我教了两年,对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知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积累的不同,部分学生积累较好,也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贫乏,为此我确定本期“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做扎实。达到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预习课文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示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本单元主题是马,提起马,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或者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马强健、彪悍、忠诚、善良,更因为它蓬勃向上,勇往直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马的课文,题目是《天马》,大家齐读。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3]课文几个自然段?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目标: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齐读。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认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激发爱国热情。

(4)、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并学习写简单的提纲。

(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作者陈树青是怎样介绍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一)。(首先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自学2分钟,交流3分钟)快速自由读课文2——6节,思考:

【1】“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是什么?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这件青铜雕塑珍贵吗?从哪看出来?

2、小组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

2、老师点拨。

(1)、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及天马的历史价值)第1节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开门见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第2节写什么?写天马的艺术价值。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从天马标志的来历、天马的出土时间、历史价值来写。)——哪些词写出了天马的非同凡响、特殊地位?找出后并用着重号标出来。

*出示重点句:“它是我国……杰作。”指导分析读。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件青铜雕塑的珍贵。)

3、感情朗读。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豪、兴奋之情。

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反馈目标。

第二课时

一、揭题示标

1、板书课题,继续学习看《天马》

2、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天马”外形特征并展开想象。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原因;体会并说出文章表达的情感。•(4)、学习本课 的写法,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继续学习写简单的阅读提纲。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为什么我国旅游局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天马是什么样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找出重点词语并标出来。(3)课文第4、5自然段写什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找出并标记下来。

2、学生小组内自学、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老师并点拨。

(1)、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 流一下。

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2)、学习3——5节,思考:天马是什么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健美。“神形兼备”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轻盈”“健美”“昂首”等调词语,结合图片,想象、感受天马的形态美,精神自由,与众不同,很特别。)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整体——部分)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知道天马形态美)(3)、第4、5节写什么?(写天马“高超”的构思。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结合插国感“凌空”的意思,体会这种凌空状态的平衡是多么神奇。)感情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2、老师并点拨 这节写了什么?(写天马的名称。)“马踏飞燕”的称呼好不好?(它形象又优雅。)那为什么用“天马”取而代之呢?(原因:(1)“飞燕”不合乎实际,龙雀不是燕子。(2)“龙雀”的说法虽和古书吻合,但不敢肯定。(3)“龙雀”是风神,飞行快,马却赛过它,所以命名“天马”更合适。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3、感情朗读--*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2)、小结:

(3)、学习第七节,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教师小结,归纳中心及写作方法。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以一带多”,学习丛书。

3、反馈目标。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习作

1、本单元习作——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如果你生活过农村,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有关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匹马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4).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2、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几种表达方法,收集了有关马的故事,成语,以及有关马的工艺品、特产等。但由于城市的孩子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如果只让学生围绕书上给的两个习作题目来写的话,很多孩子无话可写。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为孩子们提供了三个参考题目,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打消习作时的畏难情绪,3、习作要求:

A、语句通顺,尽量避免错别字,努力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B、有条有理、有详有略,能表达自己对“龙”的感情。C、反复修改,可自己修改,再请同学帮着修改。

4、习作设想:

A、结合“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中学生收集资料,除了学生收集,教师也可提供一定的资料,比如有关马的工艺品等。

B、指导学生先列习作提纲,然后按照提纲提示的内容和表达顺序想想自己怎么说,在说的基础上再写。

C、写“马”的工艺品、特产、地名时,要求学生展开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可以用记事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

D、学生写出草稿后,教师要组织交流、修改,将提纲和作文对照、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改和互改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水平。教给学生修改作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改。改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词和标点;第二步,增、删。增加一些优美词句,删去重复啰嗦、无关紧要的词句,力求文章描写准确;第三步,补,可以针对文章描写或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一段一段的补充,使文章具体生动。

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3. 早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4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理念: 1、新课标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产生感悟,在读中培......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重庆大渡口志成托管辅导 大渡口革新村 ***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打“∨”。 1、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dōu dū)笑了起......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手指教学设计[大全]

    5 手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第5课 教材分析: 这是继四年级上册《白鹅》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到丰子恺的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单元导读课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单元导读课 【本组说明】 本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