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1 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 第3次修改
第八章 压强 第1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压力的方向。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并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建立、公式、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其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媒体运用
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自学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北极熊”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不同的情景?
第二环节:展示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压力的方向。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并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第三环节:自主尝试
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巡回辅导,一方面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二阶段:探究展示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一、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人走路,为什么总会留下脚印呢? 说明:人对地面有压力作用。
1、压力 什么是压力?
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
始终和受力物体的接触面垂直。压力的示意图:
画一画:(1)物体对水平地面压力;(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3)图钉对墙的压力。(学生进行受力分析)
思考:(1)压力就是重力吗?(2)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吗?(3)什么情况下压力与重力大小上相等呢?
纵横交错: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环节:展示质疑
交流与讨论:指出下列各图中对受力面的压力:
温馨提示:压力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观察思考沙滩上留下的脚印:脚印深浅不同,脚印深的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脚印浅的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不明显。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1)让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铅笔的笔尖和笔尾,再次体会两手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2)让学生使笔尖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来压手指,感觉有什么不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1)实验器材:海绵一块、砖两块。
(2)研究方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再次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
(3)实验方案:取一块海绵,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用砖块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即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用一块砖平放在水平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2)用两块砖平放在水平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3)用一块砖竖放在水平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
分析与论证:
比较图(a)(b),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的关系,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图_____,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我们如何更简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讲述: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即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提醒: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二、压强的计算
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单位:帕斯卡(帕)符号:Pa 1 Pa = 1 N/m1Pa的含义:物体在1m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走近伟人--帕斯卡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幼聪明好学,16岁时就参加了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的学术活动。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主要成就:对液体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发现了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指出盛有液体的容器的器壁上所受的压强也仅跟深度有关。他还做了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及虹吸现象等实验。
介绍: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对地面的压强是1000多帕,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约20 Pa,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帕,5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 Pa。因此,有时我们通常用百帕或千帕作压强的单位。
4第五环节:展示质疑
学生自学课本例题
例题 某头大象的质量是5000 kg,每只脚底的面积约为600 cm2。请估算该大象四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大?
解:因为大象站在水平地面上,所以
大象对地面的压力
F=G=mg=5000 kg×9.8 N/kg=4.9×104 N 地面的受力面积
S=4S1=4×600 cm2=2400 cm2=0.24 m2 大象对地面的压强
pFS4.910N0.24m242.0410Pa5
答:该大象四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2.04×10Pa。交流与讨论
小孩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008m2,估算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已知小孩体重为150N。行走时和站立时对水平面的压强一样吗?
特殊形状物体压强的计算
密度分布均匀的实心柱体(圆柱体或棱柱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可用公式p=ρgh计算。推导如下:
pFSGSmgS
4VgSShgSgh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和锋利的土铲,生活中有时要增大压强,有时要减小压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1)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如:①用细线切割皮蛋,②菜刀的刀刃磨得很锋利,③缝衣针头很尖等。(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如:压路机的磙子是重质实心的,用铁锤敲打铁钉,用力打夯等。(3)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如:木桩底部削尖、用大力气,容易打入地里。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1)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如:①书包带宽,背起来舒服,②坦克的履带,③钢轨铺在枕木上等。(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如:①卡车通过限重(减小压力),来减小对路面的压强,防止破坏路面; ②平时放东西时,易碎的放在上面(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3)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如:高层建筑地基宽厚,且用空心砖代替实心砖。
第五环节:展示质疑
下图中,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
交流与讨论:冰面救人
你必须立即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很紧急!一个儿童在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应怎样避免压破冰层,救出儿童?
第三阶段:提升检测 第六环节:点拨提升
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各器材的作用? 4.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状泡沫塑料做实验器材,而不选木板?
5.如图所示,将长1.2m、宽0.2m、重7N的木条平放在长1.4m、宽0.7m的水平桌面上(木条和桌面的右边平行),木条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6.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
7.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严重超载的货车使桥面损坏的原因。
第七环节: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A.压力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 B.压力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小 C.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
D.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则受力面受到的压强就越大
2.近日,我市各界纷纷组织“关爱留守儿童 发放爱心背包”活动,爱心背包的背包带设计的又宽又软的目的是()A.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 C.增大压力 D.减小压力
3.小明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如图所示。
⑴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⑵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⑶小明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由实验现象,他经过分析、论证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分析评估他的实验结论。
4.一个图钉帽的面积是0.8 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 cm2,手指对钉帽的压力是20 N,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顶尖对墙的压强各是多大?
第八环节:课堂作业
教材P147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8.1 压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到位,实验探究部分较好地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压强的概念和计算采用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第二篇:《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1.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2 教学难点
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专家建议
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
么?
【生】有的说宽带子好,有的说细带子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讲授新课
1.压力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师】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2)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3)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a)在腿朝上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b)把小桌翻过来,将同一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c)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师】如图a、b、c,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1)a、b是保持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2)a、c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之间的关系.【生】(1)压力,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压力。
【探究结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2)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
【师】通过上述实验结论,可以得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用P表示)
(1)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2)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压强的计算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FPS
【压强的单位】
(1)压强的单位属于导出单位(2)压强的国际单位制(SI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牛顿(N), 受力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 2),则压强的单位是牛/平方米(1N/m 2), 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 Pa。
1帕斯=1牛/平方米,即1Pa=1N/m2。
(3)今后的计算采用国际单位,不会出现单位不统一的错误
(4)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
366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KPa=10Pa=10N/m。
【例题】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00平方厘米,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分析】采用国际单位制,受力面积为500平方厘米,单位不统一,要转换为平方米,即:S=500c m2 =5 00× 10-4 m2,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G=3 N P=F/S=60(Pa)
3.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1)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什么要用履带?这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
(2)菜刀使用久了,为什么要磨刀?这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 【生】(1)为了不陷进土里,减小压强。
(2)为了让菜刀更锋利,增大压强 【总结】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课堂练习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A)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缝衣针、注射器的针头都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锋利 D.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由平放改为竖放
(三)布置作业
第三篇:《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3次修改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师:本单元4篇文章都是童话,我想大家对童话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童话有什么特点呢?
生:想象丰富、故事性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再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看看今天的主人公给我们带来什么神奇的故事呢?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主人公是谁?
生:小木偶 师:那么什么是小木偶呢?(看幻灯片2)
师:本文很神奇,居然给小木偶添了个表情,只有一个表情,其实我们人类有很多表情,不妨大家也来展示一下吧!我这有一些情境,请四位同学上来试一下。(课件3)
生:表演目瞪口呆、大吃一惊、火冒三丈、哈哈大笑(听清楚情境)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这几位同学都给出了正确的反应,合乎他们的内心。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很好奇,老木匠给小木偶添了个什么样的表情呢?你们好奇吗?生:齐声,好奇。师:从书中找出来?
生:笑嘻嘻(板书)
师:老木匠有什么重要的理由吗?请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生:第7段“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老木匠的苦心,他希望小木偶“笑对人生、快乐生活”(板书快乐)那么他带着这个表情真的快乐吗?让我们走进小木偶的世界去探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吧!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预习过,有的同学以前也听过这个故事,所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有两种方法:概括和具体,举个例子,今天学过之后,回到家里你兴奋地把这个故事跟家人分享,可是奶奶以前听过,所以我们就(概括地讲),弟弟不愿意了他没听过,所以我们要(具体的讲),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概括的讲,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已经把大致内容列出来,同学们只要填写重点词语就可以。生:在本子上补充完整。
师:有个词语颜色不同,可见这个内容需要扩展,那么笑到底给小木偶带来什么遭遇,招来哪些麻烦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可以同桌讨论分别在哪一段。生:自由阅读和讨论。
师: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出示课件6,并指出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生:11—22小木偶被抢包并遭到误会。23—29小白兔和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三个故事很有层次,详略得当,我们先看第一个故事,谁先来读一下?
生:单个朗读。(评价语:读的很流利,再注意一下人物的语气就更好了)
师:谁愿意再来表演一下,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一下人物的性格。看小木偶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小红狐和熊警官,大家掌声欢迎。生:三位同学站定表演。最后小木偶有内心独白。(评价语:三位同学表演的人物个性鲜明,表情到位,动作夸张,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师:大家应该看出来现在最难受的是小木偶,他的表情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屋漏偏逢连夜雨”,接下来小木偶的误会升级,请同学们朗读23-29段。
生:三个人分角色读。
师:有苦说不出,有泪流不出,内心充满了(愤怒、伤心和委屈),那么他现在有什么愿望吗?
生:有,想和正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师:谁能帮助他呢?生:小女巫。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小女巫帮助小木偶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
师:是啊,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了,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了。课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请大家找出来并读一下。生:默读,找出,读一读
师:假设,小木偶一开始就拥有这些表情,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大家拿出本子试着填一下。生:(愤怒 委屈 伤心 可怜巴巴)
师:以上两个片断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小木偶,他尝到了人生的各种滋味,为自己找回公道,也得到了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我想他会更坚强地生活下去。如果老木匠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一定会很后悔,他后悔什么,你们猜测一下?生:后悔只给小木偶一种表情。
师:回顾老木匠的那句话,“笑是——————”这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大家可以共勉。生活本应如此,拥有丰富的经历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不要因伤心痛苦而自暴自弃,更不要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正视现实,勇敢体验,才能让你变得更强大,加油吧!
第四篇:《枣儿》教学设计(修改1)
《枣儿》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单元明示了:“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欣赏戏剧文学要了解怎样在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又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还要注意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戏剧的个性化语言的欣赏、舞台表演动作的品味、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体验等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这可根据剧本的特点来设计。
本剧剧情简单,人物稀少,场景简洁,拟用表演的方法来体验。[教学过程] 预习准备:让同学们在课前做好具体的预习工作,熟悉剧情,选择对象、布置场景进行片段表演的练习,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段话剧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话剧,初步领略话剧的特点——重现生活情景、是生活的综合写实、用对话来展示生活、表现人物。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话剧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枣儿》。
二、欣赏戏剧文学
老师简介:青年女剧作家的《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
1、初读剧本,了解《枣儿》剧情和主题:
学生阅读后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之后老师补充:
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企盼。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主题: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寻读,认识《枣儿》的主人公:
剧中出场人物仅两人:老人、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3、品读,选一组课外作好了预习的同学上台表演《枣儿》中的某一片段,要求表演者能根据舞台提示表演出动作神情,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当观众的同学认真观看,观后要结合剧本针对同学的表演进行品析、评价。表演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寻找或制作道具,布置场景,真切地感受到话剧这一舞台艺术的特点。
教师指导品评要点:
品人物语言:老人时时处处都沉浸在回忆的幸福和盼子归来不得的伤感中。如: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充满了自豪的语气,当男孩问到枣儿叔叔什么时候回来时老人回答“不知道”时应该是一脸的茫然,语调是低缓的。这些语言是老人心理的写照,品人物神态动作:同学表演应注意到剧本括号中的提示语,如“男孩(大喜望外)谢谢爷爷!(吃得津津有味)枣儿真大。”男孩的表演者就应有大喜的神态和吃得有味的动作神情。
品情节和矛盾冲突:故事和场景都简单,但情节仍要表演的有波澜、有起伏。
事件开端是孩子拣枣儿被老人喝住,悬念:老人将会如何处置孩子呢?
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竟是老人跟孩子回忆儿子枣儿童年的故事,回忆中充满幸福、怜爱、辛酸。忆儿四处:①忆给儿子取名;②忆枣儿摘枣忘情尿爹脖子;③忆枣儿放学回家枣树下尿尿;④忆困难年代81颗枣儿救了爷儿俩的命。
在老人回忆儿子的同时穿插着孩子也在记挂着自己父亲的一条线。拣枣儿——藏枣儿都是为了父亲。这又置了一悬念:孩子为何这样做呢?
最后故事达到高潮,扣子也随之解开,老人儿子出门在外长年未归,孩子的父亲则在城里另立家庭。
最后让表演者和观众相互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舞台艺术的特点。
4、再品读,探究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探剧中未出场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从全剧来看,留守家乡的老人又是中心人物,由他对儿子的回忆、翘盼及无奈的伤感,更反映出时代的普遍问题——年轻一代纷纷抛弃穷困的故乡外出寻求发展,故土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探究“枣儿”在剧中的作用: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
我们还不妨将它谐音为“找儿”。
探究象征手法的运用:齐致翔在为《枣儿──靖江戏剧小品选》作序时写道:由于它作为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一粒树种和一片生命,对着家乡也对着世界,对着爹娘也对着儿孙,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表达了真心的企盼,将人性与人格、崇高与忧患演绎得那样楚楚动人又回肠荡气。可见,枣儿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作者要借助舞台展示给人们的命运之歌,生活的咏叹调。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乡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巧克力则是时髦的象征,是城市的象征,也是现代生活的象征。枣儿的纯正与巧克力的丰富也是两股生活力量的较量。也就是时代的鲜明特点。
三、教师小结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枣儿》就以一颗普通的小小枣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认识了百味人生,了解了生活的复杂。我们要学会欣赏戏剧,欣赏文学剧本。
四、布置课后练习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曹禺、莎士比亚等著名剧作家的的剧本,进一步感受戏剧的美,进一步了解戏剧的特点。
设计点评:本设计抓住文学剧本、尤其是话剧脚本的特点,以“枣儿”为主线,辅以学生的表演体验,理性加感性地了解话剧个性化语言、舞台表演动作、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等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舞台艺术”的特点,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文学,学会欣赏戏剧文学,受到戏剧文学的熏陶。(设计者:黄青)
第五篇:第3次教学伏案工作检查小结
第3次教学伏案工作检查小结
11月29日、30日晚自习学校对全体教师伏案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专业组情况。
1、备课:节次:蔡佩霖: 计应30节,PS6节;张星:计应26节;彭芳:FL6节,计应20节;陈稳:C语言、网络40节,等级优;苏罗丽:CDR20节,计应30节;彭琳源:CAD6节;陈丽元:C语言25节。陈稳备课书写工整、规范,备课详细。
2、技训报告:全部交齐。绝大部分任务明确、具体;彭琳源、陈稳、陈丽元备课优秀。
3、专业笔记本:各班都交了,但少数班未交齐。37班批2次,批阅质量优;38班批4次;39班批1次;40班批2次,批阅质量优;29班批3次;30班批3次,批阅质量优;31班批2次;32班批2次;25班批1次。
4、专业科代表专用登记本:37班批阅2次,批阅质量优;38班批阅1次;39班批阅1次;40班批阅2次,批阅质量优;30班批阅3次;31班批阅1次,批阅质量优;32班批阅2次,批阅质量优;25班批阅1次,批阅质量优。
二、综合组情况。
1、备课:节次:严蒙一年级19节,等级优,二年级20节;何君一年级17节,二年级17节;罗艳二年级19节,三年级28节;薛祝丽一年级16节;数学:刘洋二年级15节,等级优,一年级14节;李红春二年级18节,等级优,一年级13节,等级优;王友元二年级14节,三年级22节;黄冬平:一年级15节,二年级17节;英语:黄枝二年级15节,三年级33节;黎莉:一年级18节;王娜:一年级18节;朱凤姣:二年级16节,等级优,一年级16节;熊月敏二年级15节。安健:黄守仁4节薛祝丽3节;普通话:严蒙何君各4节;音乐:黄枝熊月敏各4节;职训:黄冬平刘洋各4节;电工:刘洋王友元各4节;活动:黄守仁薛祝丽罗艳朱凤姣李红春黄冬平各2节。质量:语文:严蒙备课认真,目的、重难点突出。薛祝丽严蒙何君作文备课各2节,所有班级已写作文各1篇,严蒙作文备课等级优。数学:刘洋、李红春备课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英语:朱凤姣备课具体、详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
2、早晚自习专用笔记本:25、30、31、32、37、38、39、40上交。
3、字帖:30班33本批阅4次,31班27本批阅4次,37班51本,38班50本,批阅3次,39班45本批阅12次。
三、其他情况:
1、听课:张星、蔡佩霖、彭琳源、苏罗丽、陈稳、罗艳、严蒙、何君、黄守仁、王友元、李红春、黄冬平、刘洋、朱凤姣、熊月敏、王娜、黄枝、各听课2次,薛祝丽、黎莉各听课3次。
2、班级日志:全部上交。31、32、37、39班记载翔实,书写认真。少部分班级部分栏目仍然未填写或填写不具体。
3、作业:各班都交了,但有些班未交齐。语文批阅次数都是6次,何君40班罗艳39班批阅质量优,英语批阅次数除1个班(4次)外都是6次,朱凤姣38班熊月敏30班黎莉37班王娜39班黄枝25班批阅质量优。数学批阅次数最多是7次(刘洋29班王友元30班),最少是4次。安健批阅次数最多4次(38、39、40班),最少2次。作文都批阅1次。何君、薛祝丽作文批改有眉批、尾批,改错情况好。主专业批阅次数最多6次(彭芳37班蔡佩霖38班苏罗丽39班)。大部分专业作业对学生的更正进行了批阅。陈丽元29、30班苏罗丽31班彭芳37班批阅质量优。
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这句话道出了教与学的根本方法,即认真做好教与学的每件事,并要反复做反复练。我建议我们每上一堂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达到:听懂了,记住了,学会了,掌握了。
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本期教学任务,我们要在保量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去做好提质工作,重点是要在备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临近期末复习迎考阶段,我们更要注重备好课上好课,注重知识梳理,注重抛砖引玉,注重项目驱动,注重教学反馈、作业反馈。
2011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