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4、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
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第二篇: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姹、嫣”2个生字,会写“脊、尔、锦、姹、嫣、暇”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3、感受与众不同的德国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季羡林老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却又谦卑温和,是一位值得大家敬佩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去找一找答案。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检查预习:
1、你所了解的季羡林
2、朗读词语:
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三、朗读课文
师:孩子们,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下面谁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先生重返哥廷根后,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读书的过程中正音,配乐
四、细读课文,体会“奇丽的景色”。(自主学习)
1、师评价:请于金艺同学点评一下大家的朗读。回到老师的问题:先生重返哥廷根后,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答:“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学生板书)
指板书问:奇丽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板书:奇特、美丽。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笔勾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做上批注。(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交流谈感受。
生:老师,我划出的语句是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到这样的句子,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美
师:谁能美美的为大家读一遍?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盆盆鲜艳而又美丽的鲜花。
师:看,像这样鲜花汇集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就可以称之为──花团锦簇,说到花团锦簇,让我们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生:《江畔独步寻花》里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五颜六色,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那就是--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情景让我们记起了宋代朱熹《春日》里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这样的景色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再来美美地品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除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花之多花之美?
生:老师我从“任何”“家家户户”“许多”“汇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我感受到了花的多,景色的奇丽。
师: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山阴道又是什么地方呢?(出示课件)山阴道在绍兴城偏门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一路上全都是风景,所以东晋王献之有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何感受?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现在就让我乘着飞翔的翅膀来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去领略一番那里的美景吧。
PPT引读:师:走在热闹繁华的大街,抬头向上看——
生补充句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走过恬静悠长的小巷,抬头向上看——
生补充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师:这里花如海,景如画,到处都是美景,总也看不够啊!
生背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五、品读课文,体味“奇特的民族“。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这样的景色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老师我从这里看出来的:PPT: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纠正”脊梁“的读音“jiliang”“ 脊梁”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花朵的背面(包括叶和枝干)。
写字“脊”。介绍字源的演变。回到这段文字,想一想德国人在哪些方面很奇特。如果能够用1、2、3列举出来就更好了。
生:我看出德国人非常爱花。从哪儿看出来的?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他们爱花与我们中国不一样,有独特之处: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是呀,这可真够奇特的。年轻的季羡林看到这样的景象,不免有了自己的猜测,于是他问房东:
PPT: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莞“还有另个读音,指PPT读,广东省的东莞wan。
师: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家家户户却依然能够做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大家想过没有,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孩子们,当一个地方的人民将某项行为视为一件极普通、及自然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事情时,那这种行为就会变得像呼吸那样自然、像吃饭那样必要,就会成为这个民族共同的标记,而在外人看来,这项行为就是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了。
师: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颇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
师:PPT:引读: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一个人都在奉献美,生接读:PPT: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PPT:引读: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花,每一个人都在收获美
生接读: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六、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五、师:孩子们,其实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奇特之处,德国人不仅爱花成自然,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2、问路的故事
一位同胞来到德国某城市向一个德国人问路:“请问先生,我要到某某大街去,路要怎么走?要走多久?”德国人瞪着两眼,一语不发。中国人生气地走了。刚走了几步,德国人追了上来,和气地说:“先生等一等,您要去某某大街,向前走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右拐弯就到了。依您的步行速度需要8分钟。”中国人不理解地问:“刚才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因为您问我要走多久,我没有看到您走路,不知您走路的速度,无法告诉您。”
德国人从来不说那种“大概其„„”之类的话,虽是问路小事一桩,可他们也要精确计算,不肯丝毫马虎。这一点在德国的人们都深有体会。无论大小事情,德国人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在德国的中国人哪个能没有体会呢?大事不用说,就说说德国人的厨房吧。德国人的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几样东西是万万不可少的。其一是必须有时钟,煮东西多一分少一秒都得严格按照书本,所以千万不可缺少此物。其二是必须有温度计,这也是书本上要求的。其三是必须要有称东西的秤,无论是时髦的电子秤或者古老的天平,每家至少应有一个。煮吃的以前,对各样原料,无论米、面、糖、盐这些通用之物,还是德国人特用的那些膏、汁、粉、剂,就是普通的水也要先统统用量器计量,斤斤计较,然后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程序。煮的时侯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要不断看着那精确的时钟,这些都要精益求精,丝毫不差。这种按照科学试验的方式烹调成的德国食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那是其次,反正德国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僵硬的原则。
把你的观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最后由小组长来汇报。
七、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却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
孩子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德国,对德国人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与认识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稿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请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三、逐段品析
1、这篇文章不长,只有
(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作者描述的是(德)国的风景民俗。
2、四五十年以前(1935到1945年这十年间)作者在德国哥根廷大学留学,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年以后(1985年)季老又到了德国故地重游,不禁发出了感叹: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呢?男生读第2第然段(四五十年以前)女生接着读第4自然段(四五十年以后)。把作者故地重游时发出的感慨的那句话用横线划出来!齐读划线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说师板书: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3、那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背诵第3自然段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欣赏了德国()的景色,认识了德国这个()的民族,品味了德国人(,)的美好境界。这种()的境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作者由(景)到(人)再到(理)即由(形象)到(抽象)的写作方法也颇耐人寻味!
五、通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下面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篇精美的短文,把你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美丽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wǎn 2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chà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6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并抄写优美词句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美丽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第八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2、能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景物、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师:是的!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2、师: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课题。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其中的答案吧!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有一句能全面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那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
4、板书:奇丽
奇特
从字面理解,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非常美丽;与众不同)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生读.【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在以中心句统领全文,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品读解疑,精读课文。
(一)感悟奇丽的景色。
师: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再仔细地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房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许多多的鲜花,你一团,我一团地簇拥在一起这就叫“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讲究呀)
(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生1:百花齐放 生2:百花争艳 生3:花香四溢 生4:花香醉人 生5:繁花似锦 生6:山花烂漫
(4)感悟其它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还有呢?描写花多的词语,走过任何一条街……谁体会到了?请你说。
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
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大家来走一走德国的花街,走过东街——(引读,分组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5)想象画面,读中感悟。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花,美丽多姿。我听到了花在唱歌,在道谢德国人给它的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使人呼吸到花的香味,使人看了应接不暇。
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窗台前五颜六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听到了蜜蜂在花旁嗡嗡唱歌的声音,还听到人们赞叹花的美丽,仿佛闻到了芳香四溢的花香。)
师: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察这奇异的花景,好不好?
设计意图:(展示花街的图片)利用课件直观展示,创设了美丽舒心的教学情境。美轮美奂的鲜花图,直观形象的风光视屏,为课堂创设了美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佳境。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指名读)
(6)角色体验。此时此刻,假如我们已经穿越到几十年前,穿越到德国哥廷根:假如你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你会—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假如你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你会—(课件展示)请选择一个角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1:假如我是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画的街头,我会觉得心情特别舒畅。
生2:我如果背着书包上学去,看到美丽的鲜花,我保管今天上课特别认真,回家做作业一定做得特别棒!
生3:假如我就是季先生,我闻到温馨的花香,我会很感激这里的人们,很感激这些鲜花带给我美的享受。
生4:我觉得我不仅仅会感激鲜花,我会感激这个国家在我最青春的时候让我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里学习,那我一定加倍努力,好早点学成回到中国报效国家!(全场响起掌声)
师:季先生,你很有抱负,祝你早日学成归来。
生5:假如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烦闷,我会到街上去欣赏鲜花美景,我的心情一定豁然开朗。
生6:如果我的心情烦闷,如果我恰好失业,看到街上怒放的鲜花,我会想:鲜花都在努力绽放它的最灿烂的一面,我为什么不呢?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灿烂的一面,我一定行的!
师:孩子,你说的太好了,很富有哲理呀!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送给你,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
师:是呀,孩子们,是这里的鲜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门,我们感激这些无言的花朵,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抽学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了奇丽的景色,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全班读句子。
师:是谁创造了这奇丽的景色?这到底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谁来汇报一下你勾画的表现民族奇特的语句?
(二)品读,感悟奇特的民族。
1、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生讨论)
2、全班交流。
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在屋子里养花是给自己看的,而德国人养花却是让别人得到美丽,是这样的一种名族创造了奇丽的景色。)
理解“脊梁”。课件示意图(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师引:是啊,多么奇特的种花方式,为什么花朵都朝外开呢?(生回答,养花的人是有意把花花朵都朝外开。)难道他们不爱花吗?
作者看着这样的景象问女房东
学生读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理解: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就是微微一笑,用来形容女性的。)看老师的脸。让我们面带微笑再读读这句话。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正是哪样?(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设计意图:课件引导学生从养花方面,花的脊梁,看花的态度,自己的花别人看到的花等几个方面进行比照,紧紧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中心句进行研读,突出了教学重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课题。师: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惊叹,在我看来是一件——(吃惊)的事,而在德国人看来却是一件——(平常)的事。带着这种语气读读课题。有意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在德国人看来又是一件——(愉快)的事。愉快的读读课题。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自豪的读。
师: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爱花并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课件展示(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有奇特名族高尚的品质,才能创造出如此奇丽的景色。)
师:奇特在哪儿?
生:一个是在屋子里的时候,不是自己看自己的花,而是别人看自己的花,而在街上又是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
生:我为人人。
师:对了!……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
生:人人为我。
师: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如果大家都是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我们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五三班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班上建立班级书屋,你能看到37本书,这叫(),同时你能为
737位同学提供你自己的那本书,这就是()。该我做清洁值日,我打扫得干干净净,请继续讲—
生:我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我为人人。该其余同学打扫清洁了,他们也是这样,我在这样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这就是人人为我。
师: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人人心中都有责任感,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拥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德国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走到一女生身边)
生:我不会觉得厌烦,虽然我在家只能看到零乱的花枝,但走在街上的人们却能看到我种的花娇艳的花朵,他们快乐了,我也觉得幸福了。
师:你的境界真高,我为你竖起大拇指!
师:我想再问问这位德国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我会想每家每户都能将鲜花最娇美的花朵给人们看,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感叹的好习惯呀!如果人人都想到为别人做一点点小事,那么这个世界不是更美好,更和谐吗?
师:是啊,相信只要我们做到“我为人人”,必将换来“人人为我”.不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都是这个道理。今天,是德国,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给我们上了这生动地一课。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感激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我们试着背诵第三段。(灯片:填空练习)。生背。
三、感悟“美丽”
师: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2、师:“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汇报)
3、出示:写话练习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设计填空练习的方式,还是紧紧抓住读写训练点,完成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深度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今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德国,欣赏了德国美丽的街头风景,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他希望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再读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给予,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的眼里。
五、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美丽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 “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2、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于是我就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4、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会体会。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