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二、初知文意,直入中心:
1.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读一读,画一画,可以批注自己的体会,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一会儿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三、感受景色之“奇丽”:
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谁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自己先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词语意思:“花团锦簇”的“簇”怎么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教师双手做花绽开状,让学生上台来和老师摆出一簇花的样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从中体会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感觉。“一簇”是这样,“一簇簇”呢? “花团锦簇”又是什么样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哪些?花的品种呢?花的姿态呢?(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预设二:应接不暇。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3.引读:这迎面而来的郁金香、蝴蝶兰、红玫瑰……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这迎面而来的,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的颜色,形容来的,形容不出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都有——读句子。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
5.创设情景: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
假如你是一位留学在此的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刚走下手术台的医生,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把自己置身其中,学生畅谈高兴、愉悦、舒畅的感受)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读这一段。(齐读,再试着背诵)
四、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再读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 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意味深长,值得人深思。)
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3)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4)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齐读句子。
4.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那份吃惊变成——赞叹。(板书)让我们一起赞叹着来读。
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2)师 :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赞叹
多么奇特的民族
敬佩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片段:奇丽的景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子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共同欣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知道了季老先生笔下的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个奇特的民族!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那奇丽的景色。
二、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抓住 关键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学提示。生:边读边画边思考。
2、指名读句子,教师适时出示句子(幻灯片出示)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画出的语句。
生:读句子。
生:意见一致的学生齐读句子。
2、品读这两个句子。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德国的美?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你能结合画面来说说你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吗?
师:咱班的同学就是会学习,能从同学们的读中捕捉信息。师: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师: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花很多、很美? 师: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说个句子吗?应接不暇写出了花多,从哪个词你还能感受到花很多。
师:(花的海洋)你能说具体吗?
师:那什么是山阴道呢?(同学们都不太理解)
师:“山阴道 ”是位于浙江绍兴的一处景色优美的风景区,山间小道,小桥流水,引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不少风景优美的文章,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幻灯片出示)
3、齐读句子。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让人“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再次感受异国他乡的奇丽景色。
生:齐读
三、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总结: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工工整整的把这些优美的词句抄写下来。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1、孩子们,你们看屏幕,图片上有这么多美丽的花,谁来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一下它们呢?(预设:漂亮、鲜花盛开、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今天就咱们就跟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一个特别爱花的民族——德国,一起来学学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3、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4、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呢?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有什么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1、我们就带着疑问自由读读课文。老师这儿有两个温馨提示:(1)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对于这个爱花的民族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检查生字词
wǎn
chà yān
1、出示生字:莞 尔 一 笑
姹 紫 嫣 红(1)、指名读(2)正音:“姹”注意翘舌音(3)齐读
2、出示词语:天性
宇宙
脊梁
奇丽
奇特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1)齐读(2)正形:“簇”草字头,“暇”字的偏旁,是空闲的意思。
3、齐读生字词。
(三)1、刚才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什么感受呢?(预设:德国的景色真的非常迷人,花很多很美,很奇特„„)
2、是啊,那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1)多么优美的一句话啊!大家赶紧读读。
三、研读课文,直击中心
(一)、1、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且画出来。
随机出示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描写花的词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a、学生当小老师解释一下
b、全班同学拿出词语手册再读读上面的解释(3)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上面呢?(花的美,花的多)
(4)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些词写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应接不暇、花的海洋)(5)这么多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多么奇丽的景色。(6)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在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读书它的花团锦簇,读出它的姹紫嫣红。(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中,目睹了这么迷人的美景,不由自主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二)出示语段二: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在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花很奇特)
2、你是从哪里词句看出德国人养花很奇特?
出示语句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中国把养在屋子里是为了美化环境,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这里让我们感到德国人可真奇特啊!)
出示语句2: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我们平时说的“脊梁”是通常都是指人的脊背。这里说的“脊梁”呢?(花朵的茎、叶)(2)、德国人把花朝外开,自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花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德国人养花可真奇特啊!)(3)、是啊,德国人的养花的方式让刚到德国的季羡林老先生感到吃惊,你是不是也很感到吃惊和不理解呢?同学们都试着读读这句话。
(三)那德国人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做法的呢?
出示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时候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呢?(非常轻松自然的微笑)
2、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与房东什么样的情感?(自豪)
3、是啊,这一切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多么自然,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啊。他们觉得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表现了德国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呢?(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无私奉献„„)4、课文里,作者是怎么评价他们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仔细品味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我为人人”是心中要有他人,为他人着想,“我为人人”的结果就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来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5、正是有了这种境界,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回归整体
1、我们在上课之前,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就有所质疑了。现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吗? 1、(1)自己的花为什么给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了又什么感受呢? 2.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季羡林老先生在这么美丽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年。如今时别45年之后,故地重游,他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吧!
五、课堂小练笔
1、奇特的民族造就了奇丽的景色,奇丽的景色展现了奇特的民族,面对拥有奇丽景色的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把你心中涌现了哪些话语呢?请拿起你的笔,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要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语。
2、课外摘录一些有关于花的优美词句,抄写在采蜜本上。
七、课堂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民族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北郭乡后街小学 琚庆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德国的风光图片。
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播放德国风光片。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哥廷根城市图片)
这是德国的一所城市哥廷根,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这所大学已孕育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风景民俗!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
1、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并想一想:课文几次来到德国?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独特之处?
(1)、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去德国,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十年后回国,时隔35年,他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文,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出示句子: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自己种花与德国人对比,体会独特。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家养花为了什么?
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我们养花给自己看。德国人不但把花养在窗外而且还把窗帘做成半截的呢?很显然,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5、季先生对此感到——吃惊,面对季先生的吃惊,女房东却认为——“正是这样”指的什么?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从中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房东?
朗读指导 :读出季先生的吃惊与女房东的和蔼、无私。
四、探究“美丽的景色”。
1、教师过渡: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花儿真的是给行人看的吗?街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随季先生的脚步走出房屋,到街上去看一看吧!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将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自由朗读写景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相机指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板书)
这两个词什么意思?想一想,这两个词语都是来形容花,作者用词是不是重复了?
出示花的图片对比。学生比一比,那幅图片可以用“花团锦簇”形容?那幅图片可以用“姹紫嫣红”形容?
教师小结:各种颜色的花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侧重花的颜色)
娇艳的花一朵挨一朵,互相簇拥,靠在一起,挤在一起,这就叫——花团锦簇(侧重花的形态)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现在把词带入句子,谁拿来读一读?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文件)沐浴在这花海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上好心情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个人读展示——齐读。
五、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过渡:这美丽的花海是谁创造的呢?(引出句子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耐人寻味”什么意思?“颇”?
2、“这种境界”指——
3、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过渡引导:这种境界只表现在种花上吗?这种境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咱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发现了吗?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带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故地重游,主人问及季先生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季先生
说——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化。)变化是有的,几十年来德国会有哪些变化?
2、“美丽”指什么?
补充句子练习:四五十年过去,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美丽始终没变。
3、教师小结:是啊,不管多长时间,这种美丽都不会改变。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深深扎根在德国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
七、教师引读,回归文本
1、几十年过去了,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我们发现: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此情此景深深的打了季先生,他由衷的赞叹,生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有谁不被这景色感动呢?让我们共同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八、此时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
1、作者在思念什么?(祖国、亲人)
2、生交流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
师小结:每个民族都有各有其美,我们要继续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学习别的民族的优点,共同创建美好生活。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
李彬
教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课文让读者体会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而感到吃惊,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作为整节课的一条主线,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此贯穿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风俗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季羡林这位伟大学者早年在德国留学。德国人那爱花养花的民族风
情,令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三十五年后又重返德国的季老先生感慨万千,情不 自禁的写下了这篇精美的课文。板题,齐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 季羡林笔下德国那独有的民族风情吧。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思考,作者几次到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讲解生字词
脊梁、莞尔一笑、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3、解决思考的问题,生汇报。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用横线画出。哪些句子又让你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呢?用波浪线画出。
(一)、感受到景色奇丽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体会理解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想象,借助图片,读中感悟奇丽的。
(3体会理解“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
(二)、感受到民族奇特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体会德国人养花奇特之处
(3)对比中国人养花方式,加深对德国奇特的感受。
(三)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具体指什么?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就是我为人人,自己有看别人的花就是人人为我。
(四)感受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后,思考作者笔下那美丽的内涵。
四、小结
同学们,作者走在德国如此美丽的街道,感受到德国人那耐人寻味的精神,情不自禁 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拓展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如果想知道,课后去看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留德十年》,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