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徐水区东史端乡南北里小学 郑会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重点: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特点。
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用具:课件、图片 课时: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生一起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出示复习检测内容
1、全体学生齐读大屏上出示的词语。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2、知作者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我们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大树指的就是季老先生。。。)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季羡林先生青年时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所以季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他的第二故乡。几十年后季先生代表中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感慨万千,他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线画下来。生反馈。(生读)(出示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抽几生读句子。
师:这句是作者对德国由衷的赞叹,我们先从字面上来理解“奇丽”和“奇特”,(板书:奇丽、奇特)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谈字面意思。
师:孩子们,那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下。
二、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1、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指一名学生大声朗读。读
默读全文
画
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用波浪线和直线)思
“奇”在哪里。批
记录读书的感受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好!快速默读全文。找到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一定要勾出来。
生快速默读全文,勾画相关语句。3、汇报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好,谁找到了?
预设:生1:我找到了一处有关景色奇丽的语句:。。。生2:我找到了一处民族奇特的句子。。。(找三至四名学生回答。)
4、下面我们先分析景色奇丽的相关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后选择本组成员都比较赞同的一点汇报感受。(课件出示小组交流的注意点)
三、小组汇报交流,感受景色之“奇丽”:
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课件出示小组汇报的注意事项)
小组汇报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创设情景:本段描绘的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让我们来欣赏图片。出示图片。
生成:出示图片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发出”哇“的感叹声,教师要不失时机的问:你们哇什么?引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描绘这儿的花呢?万紫千红 鸟语花香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
师: 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让人应接不暇,真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课件展示”情境体验“内容
1、假如你结束了一天学业,在放学后背着书包走在这如画的街头,你会-。
2、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3、假如你是德国本地的养花人走在街头,你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话。
师:是呀,孩子们,是这里的鲜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门,我们感激这些无言的花朵,带上你此时的感受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读:一家窗子上--();两家窗子上--(),那家家户户许多的窗子连在一起呢,---();走在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走在两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走在任何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课件出示)
师:我借用《草原》的句子来感慨:在这样的境界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四、继续学习,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小组汇报,预设:(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小组谈感受。
师: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他们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预设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预设三:我们找到三个家家户户:第一处,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第二处,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第三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四五十年前,他们家家养花给别人看,四五十年后他们依然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并且他们把美丽留给他人,人认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3、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那份吃惊变成--赞叹。季先生有什么感慨呢? 引导学生找到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境界是耐人寻味的。”(1)解释“耐人寻味”,值得思考。颇,很、非常的意思,这里的境界是好思想,好品质。
(2)点击课件,理解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联系上文,德国人是怎样“我为人人”?
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先自由说。如:值日。互相帮助…… 4、师:正是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师:留学归国后的几十年季先生代表中国出访德国,当他再一次来到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他的主人问他什么? 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体会作者的话。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1)想想:什么变化了?例如:街道可能变宽了,房子变得更大更漂亮了,城市内越来越繁荣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
(2)“美丽”指什么?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那里的环境很美。德国人的心灵很美。)(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2、几十年过去了,看到德国街道上仍然是景色奇丽,德国人依然拥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梦就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师:作者的梦里有什么?有花,有故乡,这是一个花的梦思乡的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思乡。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总结填空:
六、扩展延伸,升华美
1、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今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德国,欣赏了德国美丽的街头风景,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他希望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再读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给予。老师感慨万分,写下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出示多媒体: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都在养花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莞尔一笑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 依然没有变
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推荐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 奇丽 赞叹 奇特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娓娓讲述德国的风景民俗,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
1、在教学中设计我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朗读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法,感受德国民族的奇特,欣赏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为了让学生明白德国人种花的用意,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崇高境界,我教学德国街头美景时,我设计分三层进行朗读教学。
1、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图片课件,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3、教师激情引读。第三层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又一大亮点,我设计导语:“师读:一家窗子上---(生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读:两家窗子上----生读:同上;师读:那家家户户许多的窗子连在一起呢,---生读:同上;师读:走在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读:;走在两条街上,抬头向上看,--生读:同上;师读:走在任何一条街上,抬头向上看,--生读:同上。” 这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声情并茂,吟诗似的诵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学生想象的画面,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语言。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教学生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理解。例如在看到德国街头美景时,我请学生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描绘这儿的花呢?”既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把美景植入学生心里,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让这种美景生根发芽了。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领悟方法,其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3、教学活动主要是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交流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遗憾也有很多,因为自己很紧张,所以有时不由自主重复学生的话,显得啰嗦,还有一些点没有说清,激情朗读的时候没有注意指导学生要读的优美而舒缓,而不只是声音大。因为紧张也没有很好的表扬孩子,在很多细节上做得不够。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总结剖析进步,虽然忙碌,可是收获不小,学无止境。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片段:奇丽的景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子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共同欣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知道了季老先生笔下的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个奇特的民族!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那奇丽的景色。
二、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抓住 关键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学提示。生:边读边画边思考。
2、指名读句子,教师适时出示句子(幻灯片出示)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画出的语句。
生:读句子。
生:意见一致的学生齐读句子。
2、品读这两个句子。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德国的美?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你能结合画面来说说你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吗?
师:咱班的同学就是会学习,能从同学们的读中捕捉信息。师: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师: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花很多、很美? 师: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说个句子吗?应接不暇写出了花多,从哪个词你还能感受到花很多。
师:(花的海洋)你能说具体吗?
师:那什么是山阴道呢?(同学们都不太理解)
师:“山阴道 ”是位于浙江绍兴的一处景色优美的风景区,山间小道,小桥流水,引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不少风景优美的文章,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幻灯片出示)
3、齐读句子。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让人“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再次感受异国他乡的奇丽景色。
生:齐读
三、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总结: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工工整整的把这些优美的词句抄写下来。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1、孩子们,你们看屏幕,图片上有这么多美丽的花,谁来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一下它们呢?(预设:漂亮、鲜花盛开、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今天就咱们就跟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一个特别爱花的民族——德国,一起来学学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3、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4、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呢?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有什么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1、我们就带着疑问自由读读课文。老师这儿有两个温馨提示:(1)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对于这个爱花的民族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检查生字词
wǎn
chà yān
1、出示生字:莞 尔 一 笑
姹 紫 嫣 红(1)、指名读(2)正音:“姹”注意翘舌音(3)齐读
2、出示词语:天性
宇宙
脊梁
奇丽
奇特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1)齐读(2)正形:“簇”草字头,“暇”字的偏旁,是空闲的意思。
3、齐读生字词。
(三)1、刚才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什么感受呢?(预设:德国的景色真的非常迷人,花很多很美,很奇特„„)
2、是啊,那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1)多么优美的一句话啊!大家赶紧读读。
三、研读课文,直击中心
(一)、1、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且画出来。
随机出示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描写花的词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a、学生当小老师解释一下
b、全班同学拿出词语手册再读读上面的解释(3)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上面呢?(花的美,花的多)
(4)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些词写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应接不暇、花的海洋)(5)这么多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多么奇丽的景色。(6)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在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读书它的花团锦簇,读出它的姹紫嫣红。(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中,目睹了这么迷人的美景,不由自主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二)出示语段二: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在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花很奇特)
2、你是从哪里词句看出德国人养花很奇特?
出示语句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中国把养在屋子里是为了美化环境,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这里让我们感到德国人可真奇特啊!)
出示语句2: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我们平时说的“脊梁”是通常都是指人的脊背。这里说的“脊梁”呢?(花朵的茎、叶)(2)、德国人把花朝外开,自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花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德国人养花可真奇特啊!)(3)、是啊,德国人的养花的方式让刚到德国的季羡林老先生感到吃惊,你是不是也很感到吃惊和不理解呢?同学们都试着读读这句话。
(三)那德国人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做法的呢?
出示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时候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呢?(非常轻松自然的微笑)
2、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与房东什么样的情感?(自豪)
3、是啊,这一切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多么自然,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啊。他们觉得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表现了德国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呢?(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无私奉献„„)4、课文里,作者是怎么评价他们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仔细品味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我为人人”是心中要有他人,为他人着想,“我为人人”的结果就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来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5、正是有了这种境界,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回归整体
1、我们在上课之前,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就有所质疑了。现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吗? 1、(1)自己的花为什么给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了又什么感受呢? 2.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季羡林老先生在这么美丽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年。如今时别45年之后,故地重游,他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吧!
五、课堂小练笔
1、奇特的民族造就了奇丽的景色,奇丽的景色展现了奇特的民族,面对拥有奇丽景色的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把你心中涌现了哪些话语呢?请拿起你的笔,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要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语。
2、课外摘录一些有关于花的优美词句,抄写在采蜜本上。
七、课堂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民族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北郭乡后街小学 琚庆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德国的风光图片。
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播放德国风光片。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哥廷根城市图片)
这是德国的一所城市哥廷根,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这所大学已孕育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风景民俗!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
1、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并想一想:课文几次来到德国?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独特之处?
(1)、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去德国,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十年后回国,时隔35年,他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文,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出示句子: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自己种花与德国人对比,体会独特。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家养花为了什么?
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我们养花给自己看。德国人不但把花养在窗外而且还把窗帘做成半截的呢?很显然,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5、季先生对此感到——吃惊,面对季先生的吃惊,女房东却认为——“正是这样”指的什么?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从中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房东?
朗读指导 :读出季先生的吃惊与女房东的和蔼、无私。
四、探究“美丽的景色”。
1、教师过渡: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花儿真的是给行人看的吗?街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随季先生的脚步走出房屋,到街上去看一看吧!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将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自由朗读写景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相机指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板书)
这两个词什么意思?想一想,这两个词语都是来形容花,作者用词是不是重复了?
出示花的图片对比。学生比一比,那幅图片可以用“花团锦簇”形容?那幅图片可以用“姹紫嫣红”形容?
教师小结:各种颜色的花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侧重花的颜色)
娇艳的花一朵挨一朵,互相簇拥,靠在一起,挤在一起,这就叫——花团锦簇(侧重花的形态)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现在把词带入句子,谁拿来读一读?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文件)沐浴在这花海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上好心情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个人读展示——齐读。
五、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过渡:这美丽的花海是谁创造的呢?(引出句子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耐人寻味”什么意思?“颇”?
2、“这种境界”指——
3、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过渡引导:这种境界只表现在种花上吗?这种境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咱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发现了吗?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带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故地重游,主人问及季先生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季先生
说——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化。)变化是有的,几十年来德国会有哪些变化?
2、“美丽”指什么?
补充句子练习:四五十年过去,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美丽始终没变。
3、教师小结:是啊,不管多长时间,这种美丽都不会改变。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深深扎根在德国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
七、教师引读,回归文本
1、几十年过去了,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我们发现: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此情此景深深的打了季先生,他由衷的赞叹,生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有谁不被这景色感动呢?让我们共同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八、此时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
1、作者在思念什么?(祖国、亲人)
2、生交流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
师小结:每个民族都有各有其美,我们要继续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学习别的民族的优点,共同创建美好生活。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
李彬
教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课文让读者体会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而感到吃惊,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作为整节课的一条主线,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此贯穿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风俗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季羡林这位伟大学者早年在德国留学。德国人那爱花养花的民族风
情,令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三十五年后又重返德国的季老先生感慨万千,情不 自禁的写下了这篇精美的课文。板题,齐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 季羡林笔下德国那独有的民族风情吧。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思考,作者几次到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讲解生字词
脊梁、莞尔一笑、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3、解决思考的问题,生汇报。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用横线画出。哪些句子又让你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呢?用波浪线画出。
(一)、感受到景色奇丽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体会理解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想象,借助图片,读中感悟奇丽的。
(3体会理解“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
(二)、感受到民族奇特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体会德国人养花奇特之处
(3)对比中国人养花方式,加深对德国奇特的感受。
(三)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具体指什么?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就是我为人人,自己有看别人的花就是人人为我。
(四)感受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后,思考作者笔下那美丽的内涵。
四、小结
同学们,作者走在德国如此美丽的街道,感受到德国人那耐人寻味的精神,情不自禁 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拓展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如果想知道,课后去看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留德十年》,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