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学校:宜安镇中
作者:王战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教学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讲授新课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2、“三绝”顾恺之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吟诵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杜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佛教在南北朝时非常盛行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一、长期战乱和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二、统治者的扶植)
2、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一、各地广修寺庙。
二、僧尼众多)
佛教的盛行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出来反对佛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南朝的范缜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带动了与佛教有关的石窟艺术的繁荣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习题
1、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2、我国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3、下列关于石窟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仅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4、古代被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陶渊明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顾恺之
5、南北朝时开凿的最著名的石窟是
①云冈石窟
⑿龙门石窟
③莫高窟
④麦积山石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附:板书设计
一、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二、绘画艺术: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
四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二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设计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并且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及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羲之、顾恺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树立起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及其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法,表演法,归纳法,讲述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文房四宝,学生书法作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了解到当时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时有三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是谁?他们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成就。(板书)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新课讲解】 师:同学们,(把文房四宝摆出直接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他们是做什么用的?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一门艺术。那么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4页,迅速看第一自然段内容,看完后告诉我答案。生:看书并回答(东汉末年)
(板)
一、大放光彩书画艺术(书法字体的变化)
师: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开始发生变化。提问:那么书法的字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于书法字体的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就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板)1.王羲之和《兰亭序》
在了解王羲之之前,我想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个小品讲的是什么?好,下面有请曹丰,王冕,胡月容同学上场。(生表演„„)让我们对他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看完了他们的精彩表演,请大家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提问(课件):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羲之为什么要换白鹅呢?
从王羲之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精神?
(请前后桌的同学进行讨论,分组讨论2分钟)(学生活动„„)总结: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都很好。正是由于王羲之的这些精神才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大书法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王羲之的优秀品质)
过渡: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想了解王羲之吧,请看,这就是王羲之,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图片旁边的解说词读一下。生:朗读„„ 师: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性是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请看这就是兰的摹本。说到兰亭序,我想起一个故事。大家听说过曲水流觞的故事吗?原来,东晋有一个风俗,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水边嬉戏,以扫除身上的不祥。人们用漆制的酒杯,盛上酒,放在水上,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永和9年的这一天,王羲之与好友来到兰亭,王羲之就是在这种情境中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兰亭序》。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请大家看局部图(多媒体展示并简单讲解)学生活动:在欣赏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之后,不由地产生一种美感,同时也产生了想写一笔好字的愿望。有幸的是,我班上也有几位小书法家,下面我们就请这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们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并让说自己的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差异。
提问:看完了兰以及几位小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比较结合课本,大家能不能总结出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生:„„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书法艺术大放光彩,绘画艺术同样令人叫绝。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大画家顾恺之。(板)2.顾恺之的绘画
大家一定非常想一睹他的风采,请看,这就是顾恺之,再请一位同学把顾的简介给大家读一下。生:(根据多媒体内容介绍„„)
提问:现在请大家迅速把书翻到115页,看大字部分,回答问题:顾恺之的绘画题材,绘画特色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生:看书并总结„„
对顾有了大概了解之后,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课件展示)师:《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画面中间是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在她的面前,铜镜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旁边摆着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堪称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顾恺之的另一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它是根据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说起曹植,大家一定听过著名的七步诗吧。(学生一起背诗)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他曾与哥哥曹丕一直跟随曹操大破袁绍时,得到一位邈若天仙的甄氏女子,曹植非常喜爱甄氏,但曹操却她许配给了曹丕。若干年后,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便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了《洛神赋图》。这幅图主要描绘的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的场景。当时正是黄昏时节,他们停歇在洛水河边。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于是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沮丧而又依恋地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更添加了画卷的神话梦幻色彩。
过渡:刚才在讲到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还包括佛教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生:当时佛教盛行)(板)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范缜和《神》)师:为什么此时佛教会盛行起来呢? 生答:„„
师:佛教兴盛的表现有哪些? 生:„„
总结:这样,佛教不仅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于是,不断有人站出来反佛,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写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过渡: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两大石窟。
(板)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课件)展示两大石窟,由学生读。
提问:在看这些艺术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生:(在老师引导下回答)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问:我们怎样对待石窟的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 生:„„
师总结: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文物古迹观,养成文物保护的良好意识。
学生活动:假如我们是一旅游团,走进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长廊,哪位同学愿意当导游,把魏晋升南北朝的艺术给我们作一个简单介绍。(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导游介绍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
小结:同学们,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又重新欣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它们既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为了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对本节课进行一下小结。堂课练习
课后作业:让学生设计云冈石窟的门票。
第三篇:第24课_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回顾: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学生回答: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学案导学,分组导学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分组导学.(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介绍王羲之,朝代,生平,艺术特点,代表作,历史地位等,成功经验等。优胜者加分.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3)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三、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 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课后习题
你认为王羲之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板书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第四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了解了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诗歌史是经过了诗经、楚辞而魏晋而唐诗的演进过程;
石窟艺术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它的营建与当时佛教盛行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教学难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古诗词的欣赏不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应该理解诗的意境,这对于初—的学生来讲,比较难。地位分析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石窟艺术”建议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出示充足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健康的审美观念。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直接点题,介绍其内容,列举出其代表作,通过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并归纳出它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小结: 项 目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建安诗歌
曹操父子 王粲等建安七子 蔡文姬
三 国
《蒿里行》、《七哀诗》。
田 园 诗
陶渊明
东 晋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书 法
王羲之
东 晋
《兰亭序》
绘 画
顾恺之 东 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板书设计
第五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反思一: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自己结合教材给列出了一些要素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能力目标: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告诫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学习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还是感觉自己这两节课教得不是很成功,甚至有失败的成分:三大块的内容都涉及,但重点还是不够瞧突出;在能力培养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教育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生方面还是有比较深的感受,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还没有具体的表现出来,或者说应该通过一种特别的渠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精神才是重要的;难点还是没有分解。这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通史得到克服,将这一课教得更好。
反思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是传承人类的文明,它不仅告诉我们人类的过去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和秉承哪些的可贵的精神。传统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这种文明的传承,但教育的方法往往只是老师无限动情地讲,而学生揣着手在听,想这样让学生听得动情、动容,决非易事。为此,我尝试把这节课设计成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整合教材,从总体上设计了探讨体验感悟拓展四个环节。的确,借助活动,让学生在时空结合,回到历史的情景中,体验历史,当学生有了亲身的“算筹”运算体验,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家在追求科学当中的辛劳与不懈,从而那些以往由我灌输给学生的观点,现在全都从学生的嘴里由衷地说出。就这样,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体验感悟......反思三: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
本课“承上启下”的内涵是魏晋南北朝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导入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剩余时间较多,可以进行充分的当堂记忆,并且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记忆比赛。
通过这几个班的授课,这种“记忆比赛”效果很好。小组成员都很积极,甚至出现了激烈抢答“大战现象,七二班在比赛时竟然出现了两个小组成员同时站起来一起回答的现象。通过限时记忆个别小组能够轻松”完胜"比赛。但,每班都有个别小组不够积极,主要表现是:不热衷、不参与——傻呆着、说闲话。
通过课下调查,积极展示记忆的同学感觉效果很好。当堂学习,当堂记忆减轻了课下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