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3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篇: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具体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结合史实理解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启蒙运动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重要,本课是单元线索“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的作用,启蒙思想家们用高度的理性思考着与人相关的一切,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理性精神,在思想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介绍启蒙运动的概念,四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地位,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弘扬等内容,教材对课标内容有较好的体现。

教学反思:

(一)、最大成功之处:

1、理论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掌握重大的历史事实,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认识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①]历史概念是历史“双基”的基本内容,相关权威课标解读认为“历史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②],但如何全面理解历史概念却语焉不详,课本上的某些概念也不够科学,学生对如何全面掌握历史概念更是茫然无知。在查看相关参考资料后,我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3WC理论”即历史概念一般包含特定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特有历史内容(Content),特定性质(Character),特有结果或影响、作用(Consequence)等六个要素,并根据这个理论要求学生给启蒙运动下个准确的定义:启蒙运动是指17、18世纪(When)时发端于英国,繁盛于法国,后扩展到欧洲他国(Where)的启蒙思想家们(Who)用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追求人权、法制(Content),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Consequence)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haracter)。此理论的创新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也能给予准确的概念定位:如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后发展到欧洲各国的以达·芬奇等为代表文艺巨匠们在人文主义旗帜指导下反封建、反教会的一场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大背景下,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开展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的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变革运动。

2、学法指导:优质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认为,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重点不一样,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论能力不强,因此要重“趣”(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要重“法”(既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做笔记、课后练习、总结归纳等);高三要面对高考,要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重“式”(帮助学生养成高考复习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复习资料的选择、学习流程等)。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历史概念3WC理论”外,我还对学生进行历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诸方面思考)和历史影响(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影响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看,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既要看到对当时的影响,也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的学习方法指导,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困惑之一:公开课选题的思考与学校公开周“3+1”教学主题的融合、冲突

1、融合:在本次公开课中,我运用了各种练习形式,如选词填空、选择题训练、自主填表、读经典猜人物等多种练习形式,在节省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这些练习使学生“双基”训练达到了完美的高度,活跃了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冲突:著名教育家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中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家冯骥才也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理性之光》一课充满着人文主义、理 性主义的精神,人文色彩非常浓厚。通过研究挖掘,我整理出理性之光的三大人文色彩:①通过对四大启蒙思想家核心主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启蒙思想家猛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神学,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法制,具有大无畏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加深热爱和弘扬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强化学生法制观念。②通过对启蒙思想家为探究真理而抛弃荣华富贵、辗转流离、坚忍克己生活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启蒙思想家们深邃的人格魅力,加强学生历史课堂的情感体验(如有追求先需放弃,想成功先要磨砺,既要有兼容并包的胸襟,更要有坐言起行的冲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了解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大背景下,激烈的进步思想必然会遭受旧制度的猛烈打击,新旧交锋必然造成时代先锋的人生坎坷,但思想巨人们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的思想不仅丰盛了人类的思想宝库,而且极大地推动历史的巨变等史实的探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③先进文化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自觉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认同感。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给了历史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完全可以将本课上成一堂人文色彩浓厚的一堂课,通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感悟、理解、讨论、争鸣、升华,真真正正“神入”历史,感受历史深邃、厚重之美!但为了回应学生本次公开周的主题,为了做足十分钟练习,我不得不缩减这些“神入”历史的时间,而增 加了一些对人文课堂“有伤大雅”的练习。既影响了本课的人文色彩,红花不艳;也给人感觉为“3+1”而练习,绿叶颓败!这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给我的公开课留下了完美的遗憾!每一种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纷繁负责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挥之不去,老师们一方面努力践行新教育观,一方面又要面对高考应试的压力,“顾此”而不敢“失彼”,“瞻前”又要“顾后”,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③]

3、我的理解:历史课堂有不同类型,从学校公开周的主题模式来讲,我选错了公开课课题;从《理性之光》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凸显与“十分钟练习”上,我画蛇添足,给“九斤老太”套上了“大红妆”!公开课选题与公开周主题 格格不入的结论告诉我:青年教师(如果我还算青年的话)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研修与实践历练,才能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昂扬前行!

第二篇:第14课_理性之光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提高归纳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探究解决——拓展问题,学习提取信息和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人文意识,关注社会发展,领悟思想自由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并学习概括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启蒙运动的真谛在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并配乐《月光幻境》,增加学生对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对运动背景有大致了解,创设情境,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材料中所给的运动背景的各个方面:

1、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2、材料二:17—18世 纪的法国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较高。但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3、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创设情境,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材料中所给的运动影响的各个方面:

1、材料一:启蒙运动领导着世界人们走进了一个理性时代,大大推动了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进步与发展。

2、材料二: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她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先生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3、材料三: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材料四: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是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人权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没能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给予他们的限制。

制作概念图,链接进入课件

出示启蒙运动人物的图片和法国名胜的图片等,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及对思想家人格魅力的感悟。

1、以启蒙运动人物为主线,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主题教学“探寻启蒙之源”、“ 感受理性之光”、“ 品味启蒙之果”三个篇章,学习有关背景、人物主张、影响的内容,认识到启蒙作用的意义。

2、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身边鲜活的历史素材资源,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鲜活性,感悟史学生命力。

3、教师寻找身边的历史教学素材,包括真实的事例、歌曲、图片、史料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对难点问题现行学习;搜集启蒙运动的事例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篇:高中历史 理性之光教学反思 岳麓版

(高频考点)版高中历史 理性之光教学反思 岳麓版

如何优化教学,提高历史复习效果 随着高三到来,如何备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高中一线教师非常期待的境界。也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我认为:优化教学,是推进历史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而这种“优化”的作用与功能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下结合自身对《理性之光》一课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自己看法。

一、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我在编写教案时,并未局限在岳麓版教材框架内。而是通读了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配套教参中对启蒙运动内容的阐述。随后翻阅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在比较之中我就明确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重难点: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以及这些思想的重大影响。同时,这些思想家观点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理性色彩成为我要跟学生一起探讨的难点。正是在充分占有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我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我注意到岳麓版对启蒙运动的背景的归纳上相对人教版有归纳不全面的特点。比如,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在岳麓版没有提及。于是我就给学生补充了这一知识点。然后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现实阻碍、思想基础、科技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启蒙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又如岳麓版对“理性”这一概念没有做具体的解释,我就补充了人教版的说法。使学生对理性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得出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更高表现形式。又比如在归纳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主张时,我也是在综合了两本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归纳这些著名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人的“启蒙”作用。此外,我还精心挑选和利用了两本教材中的精华资料,比如人教版的“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岳麓版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内容。作为背景材料给学生展示在课件之中。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和影响。还有,岳麓版对启蒙运动最早发起于哪一国家未曾提及,这样学生在现有教材知识基础上,很容易认为启蒙运动最早发生在法国,对此,我将人教版这一内容做了补充,做了及时引导,使学生对启蒙运动的发起阶段、高潮阶段性特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在备课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特别是三本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是讲一课,备一课。而是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的。关联中外,强调联系,这成为我上课的一种习惯。比如我在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必修一:近代法国的政体;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严复的译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等内容,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影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深远影响。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意识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

总之,我觉得高三历史复习,更应该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紧扣考纲,进行大胆取舍。

二、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向各应用学科的普及渗透,,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在挖掘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我把美国的政体分解为三权分立图示、补充进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时,更具直观性。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一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另外为了突出启蒙思想家的突出贡献,我联系了法国的《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来做补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有

第四篇: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

——余文森老师在“张达红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上的讲话

(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惠安县张达红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会暨王平山名校长工作室研讨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进行。张达红老师公开课课题为《井底之蛙》,余文森老师观课,听取名师团队发言,后讲话。下面是记录整理稿。)

一、成功的团队有赖于一个明确的学术主张 一个名师团队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术主张。我们现在的学术引领工作,就是帮助名师团队提炼教学中的学术主张,形成正确的成长方向。

团队学术主张如何形成?主张必须与团队成员共同的教学风格、追求、观点有内在的联系,是来自于团队成员日常的经验与思考。

如何形成团队学术主张?团队工作本来是点点滴滴,现在以理性之光照耀它,提取出来,变成团队的思想。

把这个主张结构化、概念化。结构清楚,有明确的学术界定,有理性的认识,使学术主张从肤浅走向深入,从模糊走向精确。

提出一个学术主张,并以这个主张指导团队的教学实践。本来是零散的,提出了学术主张,以理性之光照耀它,主张就变成团队的思想与追求,渗透到团队实践的每一节课、每一环节、每一细节。

张达红名师团队,应把“理性语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有核心追求的实践,最终成为一个品牌。

二、学术主张的内涵与学科学习的关系

张达红名师工作室的“理性语文”主张,是客观性、逻辑性、普适性、辩证性、批判性。

客观性:语文教学,学科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

逻辑性:文字的展开,具有其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思想,都是有其逻辑的。

普适性:文本内容具有普适性。课文作者的见解,看似一己之见,但应能挖掘出其普适性的内容。

辩证性:对课文及课堂教学要辩证,不能走极端。

批判性:即建构性、独立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成、发展语文素养。“理性语文”的内涵阐释,要有理有据,要与具体的文本、教学联系起来。“理性语文”内涵的几个方面,应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体系,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理性语文”的圣光照耀每篇课文、每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语文教学染上团队的“理性”色彩。

若能如此,名师团队的整个路径、通道,就打通了。

团队是区别于一般个体的。一般人是不去这样解读语文,不做这样的追求。名师团队,因为多了一个学术主张,犹如多了一个望远镜,文本解读及语文教学、课堂,许多环节就看得清楚,就更有效。

三、“理性语文”的理性课堂解读

《进底之蛙》文本及课堂,可理性审视,可深入挖掘,从中有所发现,以把文章读深,读透。

课文内容,是辩证的,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果对文本的理解是模糊的,不够清晰,是因为没有理性照亮它,没有点透。两种快乐,是辩证的。既可选择,但又不可以选择。井底之蛙,代表的是一种视野、眼界。

东海之鳖,积极学习未知世界,是一种追求走向。学习,开阔眼界是必要的。鼓励孩子开阔视野,是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以什么维度来审视文本寓理?是须增长见识,还是须有正确的人生观? 从这篇课文的解读及课堂学习的引导上,我们可看出应如何把握理性,并以怎样的理性来审视文本。

如果我们能做好文本解读工作,能把这一件事考虑清晰,也是一种理性。“理性语文”的概念,如何丰富,也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张达红老师提出以“感性”看语文,看课堂,也是一种“理性语文”的主张。“理性语文”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还要不断地从外延、内涵上去丰富这个概念。

四、“理性语文”与课改走向 既是“理性”,就要有个正确的视角来看课改,明确教学改革的一般走向。课改的基本走向,是由教向学的转向。

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收获。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充分的表现。学生从不懂到懂,认识上从浅到深,从一般的理解到深入,这些都要能从课堂中看得见,能看出来。

如此,我们就要致力于建立课堂学习的操作系统,建立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有效体系。

教师一味的教、讲、灌,有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没有得到发挥?

学生的学,课堂上必须得到充分的表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表现他们的看法、观念,他们有精彩的见解,是成功的教学,是最高的境界。

课堂上应让学生感受到学,学习时充满情趣、充满问题、质疑与发现,有充分的交往互动。学习,是同伴之间思考与表达,是相互质疑、互动交流,共享思考与发现的成果。

这是课改共性的追求,也应是“理性语文”的课堂实践追求。

我们是教学生学语文,不是教语文、教课文。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困惑,有疑难,有问题,存在着可纠正、可发展的地方,最终获得发展,才是“理性语文”的主张、追求。理性,就是教学生“学”。

五、“理性语文”与育人 “理性语文”,还应对教学有自己的认识。教书育人,学科所教的内容,最终要融入学生的素养。

学科教学内容不能游离于人之外,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命。

现在的高考,是应试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生存素养。以为能做难题就是提高能力,就是提高素养,这不得见。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要素要成为学生情感、性格、精神上不可缺少的因素,要溶为一体,才能说是成为素养。

教学是教学生学,是教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素养提升了,有涵养、气质发生变化,才是教学。

记录、整理: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汇波

2013年12月27日

第五篇:理性教学

理性教学

—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兴趣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XXXX》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

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XXXXX》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大部分回答都差不多,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六、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酿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喜欢上了学习,让他们对学习有了一种依恋甚至于是一种追求,这样才能有效的为他们以后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下载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史学的理性之光

    中国史学的理性之光 我们都知道,西方启蒙时代的理性史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没有发展起如欧洲那样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也就没有产生如西......

    《理性消费习惯》教学设计

    《理性消费习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并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能够准确说出合理消费的观念。 2、通过......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性反思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性反思 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

    反思快节奏实验教学的理性缺失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在课改一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部分教师在常态课中实验教学的节奏很快,本文列举了一些案例,阐述了快节奏实验教学的原因,......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教学设计

    田建军(陕西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课标要求】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选举方式的多样性,学......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活动探究型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承接第一课对我国国家本质和民主权利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研究选举与被选......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麻城一中陈红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