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

时间:2019-05-15 01: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

第一篇: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

反思快节奏实验教学的理性缺失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在课改一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部分教师在常态课中实验教学的节奏很快,本文列举了一些案例,阐述了快节奏实验教学的原因,并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视角探讨了快节奏实验教学的理性缺失,旨在为物理实验“过程教学”积累一些经验素材,实践“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这一教学理念。关键词: 实验教学 快节奏 理性缺失 过程教学

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物理实验教学,没有人会对此怀疑。物理实验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的重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都会有很多富有创意的实验为课堂增添色彩。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在教学一线得到了体现。但部分教师在常态课中实验教学的节奏很快。例如:

案例1 实验课的课题是“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材这样叙述:“这一节我们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看看小车的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一位老师直接给出了教材的装置图,而后拿出演示装置,依据实验的要求,打出了几条纸带,用直尺在视频展示台上测量了位移数据,叫学生记录在课堂学案上,运用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计算出几个点的速度,画出了t图象,还用计算机绘制了t图象。课本的正文教学结束了,老师开始要求学生做课后的图象描述题。

观课教师发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一个没有坐标标度的t示意图上描了一条直线。课后交流,学生说老师的数据很准,前后两个速度差值几乎都一样,肯定是直线。再问他们有什么收获,答曰:“就是上一章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只不过上次的图线不是直线,而这次是直线”。

点评:从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的预设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么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该实验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师是实事求是的,没有捏造数据,知道在视频展示台上测量,让学生感知实验是真实的。实验的节奏快了,缺少了实验方案设计,变成了简单的实验器材操作,实验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归纳上来了,缺少了“物理味”。

案例2 一教师上“自感现象”,教师先点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然后给出通电自感电路图,展示成品实验器材,接下来交待学生观察实验,完毕后给了一些相关的问题讨论。同样的处理方法,完成了断电自感的教学,很快进入了自感现象的总结和归纳。

课后,观课教师调查学生,问“什么是自感”,学生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闭合开关,一个先亮一个后亮,就是通电自感,断开时先闪亮一下再熄灭,就是断电自感”,叫几个学生画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模型电路图,几乎没有人能画出。

有一个共识,“没有其他的课型能比实验课更受学生的喜欢”,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热心用眼看实验,喜欢动手做实验,到了高三又怕实验呢?是不是我们实验教学的节奏太快,重视实验的知识价值而忽略了实验的教育价值。

一、快节奏实验教学的原因分析

课堂实验教学节奏快,尤其在常态课中,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1、教学引课“花”的需要。现在的教学理念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刺激加工理论”,教学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故做一些快节奏的物理实验为引课服务。

案例3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教学,一位教师上课开始后,用mp3为很小的扩音喇叭输入音频信号,结果声音很微弱只有前排的几位学生能听到有声响。然后将喇叭的纸盆面贴在面积约为0.5平方米的轻质泡沫板上,结果泡沫板振动发声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声响,由此引入了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而后整节课与这个实验无关。

2、教学时空的限制。根据教学指导意见,高一高二的物理课时分别为3节和5节,基本不会连堂,要求教师必须在45分钟时间内解决问题。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完整,容易在实验教学这个环节上压缩时间,因为实验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散,就会脱离教学主题。另外,物理课堂教学基本上在教室完成,演示实验不完成,不把实验器材清理带走,下一节课上课的老师会受到影响,因此受到了空间的局限。

案例4 一教师上“抛体运动的规律”,先用平抛竖落仪验证了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而后为了证明平抛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用摄像机现场采集了平抛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对比视频。如图所示,师生合作架设装置,处理影像,由于学生操作的不稳定性,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得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视频。采用慢镜头处理,快要得出结论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根据Δx=aT2,由于视频间隔的时间T极短,平方就更小了,以至于我们在图像模糊的情况下无法察觉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差别”。就在这时老师发现课堂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回避了学生的疑惑,然后将抛体运动的位移规律,速度规律总结出来,练习了一道习题草草收场。

点评:物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质疑”是传统应试教育所缺失的,这个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主见意识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倡导的,仅从这点上看,该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足。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需要情感互动,那么老师“冷冰冰的回击”伤及学生的感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到位。现今的时代以“快”论英雄,现在提倡有效课堂教学,认为有效就是简单的“高效率”,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容量,确保教学进度。让概念课、规律课、方法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用较多的时间上习题课,复习课,考试,借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表征教学行为“高效”。这种认识,借用现代企业流水线生产的效率概念,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效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实事求是的人”,它满足不了社会和人对教育价值的需求。

案例5 两位教师同课异构,“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师1依据教材的叙述,给了课本图示的三个方案,连接电路,测量实验数据完成了课堂教学,而后要求学生记住关键的电路图并开始套用。教师2从课本的一个例题出发,逐步引导,得出实验的方案,最后总结r=U内/I,共计2 课时。同步检测发现,两位教师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并无明显差距,教师1的学生做题更快。1年后,这

些学生到了高三,教师再提及这个问题时,教师2所教的学生在方案设计能力上远好于教师1所教的学生。

教师2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原理”设计流程:

①习题式复习:在图1中R1=14Ω,R2=9Ω。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电流表的读数I1=0.2A;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的读数I2=0.3A。求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②这道题说明这个电路有什么功能?两个已知电阻能找到替代品吗?对应的表达式怎么列?实验如何操作?引导得出电路图2 ③图2中的电流表测出了回路中的电流,能否换成电压表?得出电路图3 ④外电路满足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将图2,图3中的电阻箱用更通用的滑动变阻器替代可以吗? 得出电路图4,即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母电路”。

点评:该过程设计的教学,从建构主义的认知角度,让问题处在学生认知的“就近发展区”。体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的教学理念。

4、对实验的认识本身不到位。新课程对实验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在以前的思维认识中,实验都是为概念的提出服务,为规律的生成提供数据支持,多是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而现在的课程体系,多为探究性实验。例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案例6 一教师上“自由落体运动”,先用钱毛管实验说明了空气的阻力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一样快”,定义自由落体运动。而后用纸带系一重物穿过打点计算器测定加速度a=9.8m/s2,马上给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剩下的就是公式的书写和习题的演算。

点评:课堂看似十分连贯,但出了一点逻辑问题,一个重物的下落,是个个体实验,个体实验的规律不能简单上升到一类运动的规律。课本明确表述,“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二、快节奏实验教学的理性缺失

快速处理课堂实验,经常出现在教师成长的前期,“先是教师做给学生看,后是教师讲给学生听”,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机结合。教师的成长如同学生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本人将快节奏实验教学这个问题从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考量,因为三维课程目标为课堂教学,尤其是物理课堂教学拟定了一条清晰的“生长线”。观察课堂现象,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行为,谋求专业发展,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反思求进步”一言以避之。

1、知识与技能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刷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这是教学效果的显性表现。我们现行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这种评价的单一性,导致教师追求短期目标,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物理知识,掌握好的技能,能够考个好的分数。要注意这只是教学的一个目标,而非所有目标。教学的功利心理伤及学生教育生命的历程,代价是巨大的,不是一个学生两个学生的问题,而是一代公民,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将“过程与方法”纳入教学三维目标,在物理这门学科中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展现优势。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下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主体,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过程的展开,探究方法的应用密切相关。

展开实验设计的过程,“延缓”课堂生成

案例7 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所以每次实验都应该向学生讲清怎样进行控制。如平抛物体的运动如何保证初速度在水平方向上?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如何确保力不变?(用砝码的重力代替);探究小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重力在竖直方向,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通过什么来实现变向?(定滑轮来实现);力的合成,怎样表征合力和分力同时作用时效果一致?

实验开始,教师要通过一些降低思维台阶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共同研究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逐步逼近思维“发展区”,使学生感受到是自己通过努力,设计出了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8 在《电流表的改装》教学设计中,吴加澍老师设计了如下的程序。①将电流表G按电路(a)直接串入,随着电键K短促闭合,电流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时,说明原表不能测量较大电流。怎么办?

②有同学提出将多只电表按(b)接入,教师按此演示,结果电表果真保护住了,但灯泡L却不发光了。可见,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

③有同学提出修正方案(c)。经演示,结果既保护了电表,又不影响用电器正常工作,这才是两全其美的正确方法。

④如果只有一只电表(或从经济、或观察方便角度考虑),怎么办?启发学生得出简化的等效电路(d)。至此,最终完成了电流表的改装。

上述设计,无论是说明原表不能测量较大电流的演示,还是方案(b)的局限,以及方案(c)的可行都因为演示的具体与鲜明给人以很强的美感。本节课还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做到了实验与思维的有机配合,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的继续进步。

案例9:电容概念的得出是高中物理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难在电荷量是不好定量统计的。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拿出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学生点评,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实现“倍增”,回避了变力做功的计算。在“库仑定律”教学中,学生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小球可以将电荷平分,于是引导学生“用带电的电容器与完全相同但不带电的电容器并联,实现电荷量的平分,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电荷量二分后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发现了电荷量与极板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很好的突破了电容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展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实验方法,还可以将学生推到实验专家的高度,让学生为现有的实验器材挑毛病,并给出改进意见。

案例10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最后总采用课本给定的演示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同学发现弹簧秤自身重力的影响使得读书有较大的误差,他建议不要将橡皮筋从上往下拉,倒过来,将橡皮筋从下往上拉,让弹簧秤工作在正常的竖直状态。如图所示

点评:课堂上的这种激励和开发行为,极大的鼓舞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育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优化实验过程设计,让实验教学变得浑厚,让课堂教学这个肌体“有血有肉”,此时我们在近一步使实验教学“有情”,那么实验课堂犹如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很多的思维,比如“理想化方法”、“等效替代”、“测量转移”、“放大思想”、“对称思想”,“守恒思想”,通过这些思维的点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感染熏陶学生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一句话,将物理实验提升到物理文化价值高度,是实验教学乃至中学物理教学所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

结束语:实验是物理学的特有文化。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是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详细地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验设计的情景或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重复科学家研究中关键的设计步骤,体悟实验的设计思想,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提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力求在教学中,“稀释还原”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延迟判断”物理规律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这种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2、3、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 梁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4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8/1-2011/3 普通高中物理试验教科书(系列)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性反思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性反思

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都得以迅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和成熟化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占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占65.32%)、小学有4.4190万所(占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3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正式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走入国家课程体系,也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走向了新的高度。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目前已经有五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国家教育部评审,并获准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试用。无论是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信息技术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全社会和整个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以英特尔R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为主要成功范例。这三种课程整合模式是在国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引入国内,各有特色,对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及应用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拥有量增加到663万台,校园网超过3.5万个,与2000年相比校园网建设增长了10倍以上,计算机拥有量实现了翻两番。中小学校园网和城域教育信息网络是“校校通”工程的基本形态。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自从2000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以来,我国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各种层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功培训20万中小学教师。教育部也启动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为教师提供基于远程的培训和资源。特别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给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工作已经在很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持下开展起来。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在充分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思考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每年数以百亿计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究竟带来了多少质量效益?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奖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在热闹的表面现象下,还有哪些不合理的表现,存在哪些误区?我们进行反思是为了认真总结、梳理所走过的发展道路,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来。

信息技术课:羽翼未丰

信息技术赋予人才素养以新的内容——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出台,并确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方案。同年7月,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并于今年秋季将这五套教材推进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案例。

几年过去了,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和学生们进行了采访。

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再看看正在进行高中课改的几个实验区。某省教师反映该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表是这样安排的:高一的第一学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学分;第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2学分。信息技术一共就4学分,高一修完以后,学校在高

二、高三都不打算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了。原来,很多地区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时,从省级培训就开始划分高考和非高考科目,每个高考科目中又分为高考和非高考模块。“一个好端端的课程在实验阶段就开始严重走样了!表面上是在追求升学率,其实留下了很多隐患。”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主任苗逢春博士在评论一些省区的做法时,如是说。

2.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一年多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一位接受采访的高中生迷惑地对我们说:“新课改不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吗,怎么还是让我们在循规蹈矩中重复旧知识呢?”

3.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首先,小学、初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且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掌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叹道:我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本电脑书。我不知道要让学生怎么学,我该怎么教。按照这本教材要求,光画图这部分就要学18课时,整个学期不可能都让学生画画儿吧!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缺失,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课程雪上加霜,难怪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标准使我们的学科比音、体、美等学科的地位还要低”。

4.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

今年秋季,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已经进入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这几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一位山东济南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谈道:“我们现在统一使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上了一节‘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课后,课堂气氛是不错,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效果比原来我讲学生听好多了。我感觉新教材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挑战。课堂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能力要求都高了。”

但也有教师反映教材的可操作性差,有的觉得现有教材中章节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对如何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存有疑问,感到一节课要任务讲解、操作演示,时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相关知识与阅读材料里面的知识要点不知如何处理。有些学生对新教材也不太理解。他们反映:“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吗?怎么总在不停地讨论、总结方法?”

反映在区域差异以及学校差异上,一方面教师们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有教师提出,农村地区的教材要根据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农村的文化特色,不能城市化倾向严重。有的教师则推崇校本教材。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又希望信息技术教材能全国统一,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5.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他们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

不可否认,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反思和建议

1.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分析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实引发了教师们的疑问“信息技术课程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二者实际上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因此怀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设想。

课程整合承担的是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它作为课程教学(如语文)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课承担的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素养,还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冲突。就好像识字、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系统培养,而在其他课中进行应用。

在这个问题上,苗逢春博士也明确了同样的观点:“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2.课程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要两相兼顾

既然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地位,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讨怎样去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技术是形,文化是神”。同样,苗博士也探讨过信息技术中“信息”与“技术”的关系,说它们是“道”与“术”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改变原来“为操作而操作的倾向”,但也不能只片面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忽略对技术本身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的系统掌握。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完善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铺筑道路。

3.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

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但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已经处理好了以下问题。

(1)放开教材的地方垄断,增大教材选择的透明度。许多教师由于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了解其他教材的机会比较少,偶尔看到好的教材时,对现有教材就会产生反感,因而减少了遵循教材教学的内驱力。

(2)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许多教材不受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一线教学不够贴近。许多教师抱怨:“教材的研发基本都是高校专家以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们编写出来的,虽然对方向性的把握比较准,但根本没有办法根据这些教材组织教学。”教师们担心这样的教材只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土壤,会脱离教学的实际。

(3)教材要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问题。由于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各个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写差异甚大,好多初中与小学的教材缺乏衔接性。与高中阶段教材的衔接问题令各个地区的教研人员和教师困惑,学生也由原来学习信息技术非常积极主动的状态,开始觉得内容重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要具备自己的特色。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教师们反映真正既具有权威性、有特色、又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教材比较少见。

4.教师们要肩负起课程建设的重任

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⑴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⑵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北京市丁香小学的武健老师“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观点就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理解,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各地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课走出单列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信息化的头等重要地位,构建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包括继续教育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学历培训等全方位、多层级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以课件制作为驱动

最初开展的培训和其他实验学校一样,从组织一线教师学习课件制作开始,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培训过程和软件开发紧密联系,先后有几十名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课件、小学语文课外扩展阅读和多媒体情境作文等教材的开发。

实践证明,在一段时间内,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迅速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的有效途径。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驾御信息资源的行家里手,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

虽然,一线教师进行课件开发的培训方式不一定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但是,面对一线教师远离技术创新,基础教育教学手段技术含量低,以及商品教学软件还是稀缺物的局面,培训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在短时间参与课件开发,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办法。重要的是,通过以课件开发为任务驱动培养起来的这批骨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演进,体现了学校而后多年实验研究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如,学校的生本识字试验组的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于把资源组织过程和教学设计相互紧密联系,既考虑知识的结构化传递、考虑知识点到知识块的演进,又考虑为学生创设恰到好处的学习情景,考虑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呈现出自动化的趋势。

以理论培训为支撑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培训,每年都“走出去”、“请进来”。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理论研修班和培训班,同时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举办面向全体教师的专题理论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使一线教师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自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实验研究。通过和专家面对面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实践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以课题研究作加速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是加速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先后承担了“小语‘四结合’”、“开放型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生本语文识字教学”等多项实验课题。实验使得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一批批骨干教师从实验课题的研究中成长起来,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中坚。2001年实验教师获得教育部及所属单位、全国一级学会的教学科研奖47项。

以课程整合为契机

经过几年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教师和语、数、英等学科教师之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相互渗透融合,为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逐渐由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列,转入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改革实验。实验班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能力远远超过信息技术课程单列的班级。

CAI理念和技术的演进和计算机课程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准备,使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学校由实验初期的“建队、建网、建库”逐渐步入课程整合阶段,使信息技术逐渐深入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

第三篇:理性教学

理性教学

—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兴趣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XXXX》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

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XXXXX》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大部分回答都差不多,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六、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酿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喜欢上了学习,让他们对学习有了一种依恋甚至于是一种追求,这样才能有效的为他们以后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

陶书中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大学生失信的诱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件标识码:A

诚信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支柱,是一种社会规范,又是一种个人修养,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如今社会上,坑蒙拐骗等与诚信背道而驰的事时有发生,老实人总是吃亏,这种行为象“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象“沙尘暴”一样吞噬着诚信的“绿洲”,诚信受到严重的“污染”,大学生也未能幸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尽管他们当中不讲诚信的是少数人,但其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诚信现状透视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道德素养的群体,然而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失信的现象,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与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身份、地位不相称,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印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为:

学风不正:有的大学生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

拖欠学费:大学生拖欠学费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国家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缀学的要求,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却成了许多学生拖欠学费的理由和根据,有的大学生家庭并不困难,有的大学生甚至将家长让其交学费的钱用来买手机等高档消费品,但就是不交学费。

做假材料:为了找到一个待遇较高的单位,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推荐表上做文章,伪造各种荣誉证书,伪造社会实践经历,有的甚至篡改学习成绩,以充实自己的求职材料。

随意毁约:有不少同学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很早就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合同,之后还参加各种招聘会,遇到待遇更好的单位就随意毁约,让用人单位和高校非常头痛与无奈。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随意跳槽,而且跳槽不与企业打招呼,让企业措手不及,影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拖逃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无担保的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它是以大学生能如期还款为前提的。然而一些大学生不讲信用,毕业以后就杳无音信了,贷款到期也不还。这种学生尽管数量不多,但却严重地破坏了大学生整体的信用形象。网络欺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或的工具,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为逃避现实,瞒天过海、信口雌黄,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这种工具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开假证明:教育部规定每年11月20号以后企业可以到校园招聘大学生,学校规定已经找好单位的同学根据企业需要可以提前上岗实习,将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其余同学继续在学校上选修课等待应聘。然而少数同学随便找一个单位开个假就业证明便回家去了,目的只是逃避学习,逃避考试。

2.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透析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活中能坚守诚信道德,他们当中也不乏讲诚信的楷模。但是,也不可否认,近几年来,大学生的诚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的是家庭和教育不当造成的:

历史的原因: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老百姓的命运随时会因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就是现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夫妻之间都互相提防,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环境,有时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诚实守信却往往吃亏遭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风使舵的人被认为是有本事、聪明的人,这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历史的内在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利欲望。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中渐渐迷失了良知,各种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了,当谎言和虚伪比诚实守信具有更大生存优势时,有的人就经不住诱惑了。社会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大学校园也非净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这是一个人成长尤其是其道德养成的黄金时期,令人痛心的是,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着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高校德育教育脱节: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基本上流于形式,不仅教学内容空洞,而且教学形式呆板。“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甚至把德育智育化和德育量化,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而不是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实践行为的培养。高校的各种评估不断,而评估对一个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在各种评估中取得好成绩,许多高校不得不在弱势项目上做手脚,有的高校甚至在领导的授意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有组织地做假材料,这与要求大学生讲诚信不是绝妙的讽剌吗,诚信教育的说服力又何在呢?

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偶然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但不及时地制止,还起教唆作用。如有的家长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开具假贫困证明,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对子女的失信行为不但不进行批评教育,相反还认为子女有本事,这对子女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众心理使然: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能为人师表,缺失诚信,对大学生影响很大,成为那些不讲诚信的大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缺乏道德信仰: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道德评判能力不强,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不良影响感到困惑,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从而导致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偏离,大学生目前普遍缺乏道德信仰,追求实惠,易受社会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冲击,许多大学生心情浮躁,耐不住寂寞,不能潜心学习,既想取得好成绩又不肯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于是作弊就成了当然的选择,在作弊尝到甜头后,自然地就在其它方面也作起弊来,于是诚信缺失现象就越来越突出。

道德评价机制滞后:我国传统的道德评价机制主要突出评价人的忠诚、孝敬、礼貌,很少对人的诚信进行评价,今年在中学生高考中首次对诚信有记录,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并不重视甚至忽略学生的诚信状况,大学里对学生不诚信的行为也没有进行严厉的惩罚,没有让大学生对不诚信的行为付出代价,大学生失信行为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是承载未来希望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而应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教育法制:诚信的保障需要借助于纪律、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教育法制,这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高校要改革德育教育体系,制定诚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的成本,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

加强誉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誉论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班级、文体活动大力宣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要在教室、寝室、橱窗和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开设诚信网站,开展诚信大讨论,表扬诚实守信的人和事,鞭挞失信的行为,让大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教益。要用诚实守信的正面誉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诚信是做教师的基础,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必须享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渊博的学识水平;二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能为范。因此,教师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说老实话、教实在书、做真学问、为诚实人,是诚信教育的根本所在。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底蕴。诚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切入点。例如可以通过“读好书,拿学分”活动,选择部分中外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方面的著作组成几个系列选项,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读完后参加一定的考核给予一定的学分。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逐步地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良好的个人素质。

开展诚信建设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辩论会、党团日活动,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活动和签名活动,签定诚信承诺书等深入开展“树诚信校风,做诚信学子”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实践中了解国性、认识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按照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及时“匡正”自身的言行。

切实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诚信教育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也要宣扬先辈们崇高的诚信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应大大增加诚信教育内容,搞活课堂教学形式,针对案例进行讨论、辩论,让师生互动起来。要把两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要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诚信事例来教育学生,着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将诚信档案进入人事档案。在大学生推荐就业时将其诚信档案连同学习档案一并呈送给用人单位。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影响到自己的一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惜信誉如同珍惜生命”的理念,充分引起大学生对个人诚信度的关注。

4.结束语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完善的健康人格的必修课,对于正逐步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短暂而宝贵的大学生涯,不仅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机,更是努力塑造美好人格、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学会做人。诚信教育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了解,从而把自己尽快地融入到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有助于他们准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诚信教育也是大学生真正认识和实践信用制度的必然环节,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必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而又紧迫的任务,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按照胡锦涛同志:“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做,诚信终会成为大学生和所有国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

作者简介:陶书中(1964—),男,江苏涟水县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乔丰强.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2]方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诚信缺失与对策[J].云梦学刊,2005(1).[3]韦筱青等.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看高校教育问题[J].高教论坛,2004(5).[4]习亚昆等.学风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4(3).A Rational Study on the Deficiency of Honesty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ao Shuzhong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ethic standards and the soul of a society, honesty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essence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Nowadays, the crisis of dishones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n our society and it is getting from bad to worse.Then what are the causes of dishones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is urgent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honestymeasures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第五篇: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4课

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具体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结合史实理解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启蒙运动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重要,本课是单元线索“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的作用,启蒙思想家们用高度的理性思考着与人相关的一切,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理性精神,在思想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介绍启蒙运动的概念,四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地位,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弘扬等内容,教材对课标内容有较好的体现。

教学反思:

(一)、最大成功之处:

1、理论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掌握重大的历史事实,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认识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①]历史概念是历史“双基”的基本内容,相关权威课标解读认为“历史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②],但如何全面理解历史概念却语焉不详,课本上的某些概念也不够科学,学生对如何全面掌握历史概念更是茫然无知。在查看相关参考资料后,我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3WC理论”即历史概念一般包含特定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特有历史内容(Content),特定性质(Character),特有结果或影响、作用(Consequence)等六个要素,并根据这个理论要求学生给启蒙运动下个准确的定义:启蒙运动是指17、18世纪(When)时发端于英国,繁盛于法国,后扩展到欧洲他国(Where)的启蒙思想家们(Who)用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追求人权、法制(Content),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Consequence)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haracter)。此理论的创新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也能给予准确的概念定位:如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后发展到欧洲各国的以达·芬奇等为代表文艺巨匠们在人文主义旗帜指导下反封建、反教会的一场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大背景下,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开展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的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变革运动。

2、学法指导:优质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认为,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重点不一样,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论能力不强,因此要重“趣”(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要重“法”(既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做笔记、课后练习、总结归纳等);高三要面对高考,要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重“式”(帮助学生养成高考复习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复习资料的选择、学习流程等)。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历史概念3WC理论”外,我还对学生进行历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诸方面思考)和历史影响(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影响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看,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既要看到对当时的影响,也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的学习方法指导,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困惑之一:公开课选题的思考与学校公开周“3+1”教学主题的融合、冲突

1、融合:在本次公开课中,我运用了各种练习形式,如选词填空、选择题训练、自主填表、读经典猜人物等多种练习形式,在节省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这些练习使学生“双基”训练达到了完美的高度,活跃了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冲突:著名教育家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中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家冯骥才也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理性之光》一课充满着人文主义、理 性主义的精神,人文色彩非常浓厚。通过研究挖掘,我整理出理性之光的三大人文色彩:①通过对四大启蒙思想家核心主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启蒙思想家猛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神学,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法制,具有大无畏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加深热爱和弘扬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强化学生法制观念。②通过对启蒙思想家为探究真理而抛弃荣华富贵、辗转流离、坚忍克己生活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启蒙思想家们深邃的人格魅力,加强学生历史课堂的情感体验(如有追求先需放弃,想成功先要磨砺,既要有兼容并包的胸襟,更要有坐言起行的冲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了解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大背景下,激烈的进步思想必然会遭受旧制度的猛烈打击,新旧交锋必然造成时代先锋的人生坎坷,但思想巨人们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的思想不仅丰盛了人类的思想宝库,而且极大地推动历史的巨变等史实的探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③先进文化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自觉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认同感。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给了历史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完全可以将本课上成一堂人文色彩浓厚的一堂课,通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感悟、理解、讨论、争鸣、升华,真真正正“神入”历史,感受历史深邃、厚重之美!但为了回应学生本次公开周的主题,为了做足十分钟练习,我不得不缩减这些“神入”历史的时间,而增 加了一些对人文课堂“有伤大雅”的练习。既影响了本课的人文色彩,红花不艳;也给人感觉为“3+1”而练习,绿叶颓败!这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给我的公开课留下了完美的遗憾!每一种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纷繁负责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挥之不去,老师们一方面努力践行新教育观,一方面又要面对高考应试的压力,“顾此”而不敢“失彼”,“瞻前”又要“顾后”,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③]

3、我的理解:历史课堂有不同类型,从学校公开周的主题模式来讲,我选错了公开课课题;从《理性之光》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凸显与“十分钟练习”上,我画蛇添足,给“九斤老太”套上了“大红妆”!公开课选题与公开周主题 格格不入的结论告诉我:青年教师(如果我还算青年的话)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研修与实践历练,才能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昂扬前行!

下载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快节奏教学的理性缺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 理性之光教学反思 岳麓版

    (高频考点) 版高中历史 理性之光教学反思 岳麓版 如何优化教学, 提高历史复习效果 随着高三到来,,如何备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一、“破”后“立”还是“立”后“破”,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创新的精神实质 接受访谈的中小学校领导在充分肯定新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对新课程的实施与......

    教学反思--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教学反思--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

    《理性消费习惯》教学设计

    《理性消费习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并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能够准确说出合理消费的观念。 2、通过......

    浅谈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的反思

    浅谈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的反思【摘要】我国高职英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较为普遍的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最终还影响到了学生......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袁爱玲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族(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

    克服教学缺失与教学过度的教学策略

    克服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策略 甘肃省临洮县程家铺初中李永忠730500 课堂高效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避免的遇到过影响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