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2 16: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第一篇: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初三语文教学的复习阶段,是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强化、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的有效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这个重要的环节,需要直面中考,直接事关三年学业的总结性评价。因而,反思这个环节中的问题,就很有必要。目前,初三语文复习教学中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从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和考试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

1、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停留在识记层面的多,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面少。

2、阅读理解忽视“解文”,重视“解题”。阅读教学贪量多,求质少;而且,常常有教师琐碎讲解取代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特体验。

3、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等复习随意性多,计划性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和阅读指导开展不够,依然埋在题海里苦不堪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现状而言,初三写作复习教学有很多缺失的内容,老师的教学存在明显的参差高低,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也颇为有限。而写作在语文学习和测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重视这个问题,具有深远的语文教学的战略意义,也具有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长远意义。尽管语文教学内容千头万绪、包罗万象,但是抓住作文教学这个重要内容,就是抓住了有综合意义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初三作文复习教学的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提出我们的方案。

一、现状分析:初三作文教学缺失了什么?

审视初三作文教学的现状,坦率一点说,是很不尽人意的。这里面有纠缠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教学因素。我们有时会面临一种无奈和无助。但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行为和教学评价上,我们认为,初三作文教学的以下缺失方面,可以引发我们自身的反思。

1、正确理念和正常心态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常悄然退席,以至于有些课堂出现了以下几种状况:

(1)不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1 只感兴趣“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以下同)。

(2)不注重引导学生“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热衷于让学生模仿范文,熟记能赢得高分的写作套路。

(3)不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办法,而只在各类题型应对上下功夫。(4)教师自身缺少写作实践经验,便不懂得对学生写作兴趣、才华的激发、认可、保护、欣赏和鼓励,不能循循善诱、不厌不倦地耐心引导,等等。

以上情况都在某种层面上制约了初三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高。

2、有效训练和有效指导的缺失。

从实践层面看,初三作文复习教学目前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是:(1)缺少足够的重视,常因其他内容的复习挤占了写作教学的时间。

(2)没有系统性、计划性,跟着大大小小考试跑。考题考什么,作文就教什么。(3)重练习,轻讲评,一味忙于灌输学生怎么写,而缺少示范性、针对性的点拨,缺少以面批等方式对个别学生的写作引导。

(4)各校备课组对于作文复习教学的研究也不够充分,等等。

如此教学的现状,反映在学生写作中,就自然显出了初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尚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3、教师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合理阅卷把握的缺失。

教师对中考作文阅卷标准的把握,无疑会对日常作文教学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也有制约教学的缺失性因素。

(1)对评分标准的“执行力”不够。

目前的作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中一般都会附设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评分量表,比较适宜于平时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真正的作文考试中,由于要避免学生套作和抄袭,一般作文题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阅卷教师往往在是否跑题上作出准确判断,而在实际的评分过程中不会使用评分量表。

(2)阅卷教师的心态不一,眼光不同,甚至水准不同。

不少教师对阅卷标准把握不准,对文章优劣的判定水平也良莠不齐,有时会出现或怕担责任,打保险分,使文质兼美的精品遭埋没;或略读头尾,打印象分,使颇具匠心的佳作蒙草菅;或仅凭好恶,打偏私分,使不合口味的文章受冷落,或脱离实际,打苛责分,使略带瑕疵的好文被降格等现象,以至影响到日常的作文教学。

从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理念的落后与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生学做人与学作文都不 利,师生在中考复习中往往过多地关注考场作文的写作,故意与阅卷教师斗法,却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随意盲目的教学行为也易带来学生学习写作的不良习惯。而教师在阅卷中对评分标准的把握不到位更可能造成对考试信度的直接影响,以至给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应对策略:如何弥补初三作文教学的缺失?

我们认为目前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是教师观念的变革、作文复习的有效指导、作文评分的最佳原则和操作办法,这将对中考作文复习教学乃至整个作文教学起正导向作用。

1.促进教师更新中考作文复习教学的理念。

以观念更新促行为改进,这是极有必要的举措。让正从事初三作文复习教学的教师明确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鼓励、呵护、激发学生的考场写作热情为根本,以理解、尊重、体恤学生的现实生活感受为依托,以支持、帮助、欣赏学生有创意的思考和表达为手段,以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为途径,才是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办法,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观念更新:

(1)不用看文学作品的眼光教学并评判学生作文。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成熟程度是有不同阶段的,我们的评价应该以一般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成熟程度为参照系。

(2)作文80分不一定算好成绩。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教师教学与评改的心理定势,不以70分为基准,80分定佳作。要号召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最佳的写作水平,并满怀热忱的予以赞赏和鼓励。

(3)选材新颖,不是不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事。要让教师从注重学生作文形式的怪圈中走出,动员学生放胆写好身边人、身边事,写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取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述说真情实感,表达独特的感受。要教育学生关心生活(学校、家庭、社会),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对此类作文作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

(4)文章立意不能脱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能力。要让教师明确不能一味引导学生为了立意高远而说假、大、空话,要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的必然性,尊重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

(5)内容充实,行文朴实,也是好文章。要纠正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对作文形式的判定好恶,让质朴与华美的文风同样受到尊重和青睐。防止写作教学走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2、促进教师改进作文教学的行为。(1)加强作文复习教学的计划性。

初三阶段各方面复习都要加强计划性,作文复习尤其要注意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引导教师在初

一、初二文体写作教学的基础上,系统进行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行文的总结和加深训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2)加强作文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复习教学要针对学生写作的实际,尽可能分层次提要求,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必须提出具体可实现的目标,传授实在可操作的写作方法。要加强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积累感兴趣又有价值的材料,发现自己“最熟悉”和“最动情”的写作素材,进而帮助学生处理材料、安排结构、新颖立意、真情表达,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3)加强作文复习教学的全面性。

让初三语文教师明确,各种命题形式的作文、各种文体写作都要训练,切忌猜题押宝。教学中,要进行严格的规范文体写作训练,写什么要像什么。让学生明确,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应扬长避短,写自己最擅长的、最容易写好的文体。(4)加强作文复习教学的适切性。

作文教学必须与作文测试的实际紧密结合。初三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和各项模拟考试,都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及时纠偏,做到适时、适量地进行教学补偿。另外要强化审题的指导和训练。因为历年中考中,都会出现考生不注意认真审题或不会审题的现象,令人惋惜。

3、加强教师阅卷专业能力的培训。

针对教师在作文阅卷中主观评判所产生的误差,本学期将加大教师阅卷专业培训的力度。方法是自上而下,由点及面。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点面结合,二是专家引领与教师参与相结合,三是案例研讨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力图有利于提高作文测试评改的公允性,也有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4、研究、制定更科学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

如何能减少主观评判所产生的误差,研究控制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新方法,使作文评分能更趋于合理、公平,借“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控制”研究成果来改变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具体内容为:

(1)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与初一二作文评分标准异同的分析;(2)考试作文评分误差产生的未知原因;

(3)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的应对性策略及实践操作中的信度与效度等;(4)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5)结合课堂教学的评分标准的制定和研究。

在这里,做一些特别说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备受关注。近年来,各地教改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发现,初三作文复习教学和初三阅卷者的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是主观性试题,仅从阅卷赋分的角度,应该有客观性的一面,应该有一种主流的价值尺度,这种尺度不应是以个人的审美爱好作为褒贬的基本或唯一的标准。因此,加强作文阅卷的改革,必将弥补作文教学的缺失,使中考改革更进一步。

三、行动安排:弥补作文教学缺失的行动方略

1、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步骤

思路和方法:先期搜集资料—广泛征求意见—形成研究方案—再次征求意见—开展多种培训—进行教学实践—形成研究成果

2、步骤和日程

1月:根据选题广泛搜集、整理资料,占有已有的研究成果。2月:进一步查阅文献,开展调查,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持。3月:形成初步的构想,拿出具体研究方案。

4月:分工组织实施,开展各种小型研讨,在研讨中达成共识。

5月:开展各种培训,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构想;完成相关调查报告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并继续实施案例研究。

6月: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3、预期成果

《初三作文复习教学缺失性及对策研究报告》、《初三作文复习课优秀案例选》、《初三作文有效复习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集)、《2007中考优秀习作选》

2007年4月3日

第二篇:见义勇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和对策(应用伦理学)

见义勇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和对策

作者班级:09思政6班

作者姓名:张 森

作者学号:200964461

1论文成绩:

见义勇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和对策

作者:张森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以见义勇为缺失为出发点,从法律、政治、制度等伦理角度着手,分析了当前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探讨了见义勇为保障制度的软弱,和因此带来的社会影响。针对制度上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的是见义勇为的制度保障可以尽早完善,确实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倡导社会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词:见义勇为;保障制度;法律保障;奖励制度

见义勇为行为,它是指对行为者本身权利义务没有直接联系,而对他人生命、财产或国家利益或社会秩序有损害、有不良后果的事件发生时,用自己作为的行为,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国家利益、社会扶序.见义勇为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公共或他人利益,受益的并不是行为人自己。行为的客观结果,.或者是扶正祛邓、惩恶扬善,或者是抢险救灾、舍己救人,或者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1] 见义勇为本来是好事,但是在现实中,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经常发生,见义勇为者的权益难于得到保障,所以有时候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而这带来的影响是极坏的。鉴于此,社会急需完善鼓励见义勇为的法律、制度等保障,这不仅是为了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见义勇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分析

1、立法上的局限性

这些年来,我国加强了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立法,但是有关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责任承担等问题的规定仍然不够明确,因此引发的在实践中对见义勇为行为认定不规范、许多见义勇为者难以获得实质性保护等现象的频繁发生。

(1)立法并没有统一规范见义勇为行为的概念。虽然我国现有见义勇为行为法律制度已经存在,各地见义勇为专门立法也基本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了界定,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划定却存在相当的差异。这不仅表现为对其构成要件是否包含某些情节要件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而且对于有无法定或约定义务的要求也存

在相当的差异,甚至将有约定或法定义务协助国家机关的行为也纳入见义勇为行为的范畴;这些立法更没有区分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与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这种现状直接引发了实践中对见义勇为者资格认定的不规范。

(2)立法对法律责任承担问题,尤其是国家责任问题的规定相当模糊。行为的性质不同,所引起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体也会相应不同;而现有立法却没能针对不同性质的见义勇为行为分别确定不同的责任主体。无论是针对行政法意义上的还是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立法对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问题的规定均相当模糊。作为见义勇为专门立法的各省市所颁布的保护见义勇为行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也主要适用于调整见义勇为者申请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而不是旨在调整见义勇为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因此也没能充分落实各种法律关系中的法律责任问题。[2]

(3)现有的法律保障机制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宪法

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民法上的无因管理制度赋予见义勇为人员向受益人要求赔偿自己受到的损害的权利;劳动法在关于在用人单位与因见义勇为而伤残的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上,给予职工的特殊保护;社会保障法上的工伤保险、公费医疗或者医疗保险等制度使得见义勇为人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地方性见义勇为保障法规的出台还是现有的法律保障机制来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障都是杂乱的无绪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由有权机关出台的法律、法规。[3]

2、奖励和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1)善后工作不充分。由于没有统一的基本救助标准,目前见义勇为人员权益的后续保障效果并不理想。从各地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救助方式来看,主要是在授予一定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金额并不算高的一次性物质奖励。这样的奖励只能解决一时之苦,对于受伤致残或无生活来源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来 讲,今后的生活并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后续治疗费用也没得到有效的解决。有

关规定对见义勇为行为引发的善后安置工作,如致残人员的再就业、子女的入学就业、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家属的抚慰等问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2)经费来源不稳定。救助见义勇为人员的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见义勇为的经费筹措仍面临着财政拨款不足、社会捐赠有限的难题。见义勇为事务的政府管理部门可以由财政拨款获得用于奖励、救助见义勇为人员的经费,但数额较之实际需要明显不足。见义勇为地方立法大多规定设立以社会捐助为主要来源的基金与专款。而来自社会的捐助往往发生在引发舆论关注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时或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特别窘迫的情形 下,平时持续稳的捐助相对较少。

(3)基金运用不合理。见义勇为基金的设立一般由地方立法来明确,但在有的地方有此立法规定、有的地方却无此立法内容的现状下,见义勇为基金就难以使见义勇为人员得到同等保护。而许多地方的见义勇为基金功能单一,主要支出是一次性表彰、奖励、抚恤见义勇为人员和对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发放慰问金,缺乏应有的持续救助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实际上是法律责任不明确的充分体现,从而也进一步弱化了国家和社会对见义勇为者权益切实保护的力度。[4]

(4)见义勇为认定难。认定见义勇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不仅涉及多个单位、机构对申请人行为的鉴定,还可能由于地方政策到户籍、身份等的限制而受阻。认定难,这成为见义勇为者个人利益受损后申请救助时最易遭遇的困难,而这仅是社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第一步。

(5)社会保障不到位。目前,因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做出牺牲的人,民政部门只能根据 1980年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以及民政部就此制定的解释来操作。也就是说,见义勇为英雄只有牺牲生命并被评为革命烈士后,其家属才能享受民政部门的补助和优待。如果因见义勇为致伤、致残,一般很难得到政府救助。相关法规规定见义勇为者只能请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被救助人只能适当补偿,现实中操作的难度极大,给见义勇为者的求偿带来极大的困难。[5]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见义勇为缺失的制度性原因,我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国家有责任尽快完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见义勇为虽然只是道德范畴(换句话说,公民有选择是否见义勇为的自由),但见义勇为毕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保障人民群众(包括见义勇为者)的基本生活本来就是国家的责任。因此,国家有责任尽快完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1)全国统一立法,省级统一实施细则。建议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一部《见义勇为者奖励和保障法》,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政府经费保障责任、奖励和保障原则等基本问题作出规定,以维护法制的统一。考虑到奖励和保障见义勇为者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又很不平衡,因此建议法律规定由省级制定统一的实施细则,规定各市县政府每年的投入数量,对经济落后的市县,由省级财政专项补贴(对经济落后的省份,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2)政府保障经费。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不时发生,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少经费。见义勇为从表面上看受益的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但从实质上看,受益的是国家。因此,国家法律要明确规定省级政府应当保障经费投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创设保障见义勇为者彩票等)。

(3)国家应代位行使见义勇为者的追偿权。值得指出,国家先行补偿,体现的是国家的“保障责任”,并非消解侵害人的赔偿责任和受益人的补偿责任,替侵害人、受益人买单。因此,国家对见义勇为者进行补偿后,由国家代位行使见义勇为者的追偿权,去追究侵害人的赔偿责任和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关爱见义勇为者的程度,体现了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国家社会和有良心的人都要尽力关爱见义勇为者,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园。[6]

三、总结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政府应该为见义勇为立法和规定各种有力的保障与奖励措施,帮助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面对邪恶时能挺身而出,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犯罪。当人们面对他人陷于危险时能伸出援助之手,弘扬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必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各种制度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很多人不敢见义勇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反馈,逐步完善见义勇为的保障制度,使得见义勇为正常化、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让社会正义弘扬、让乐于助人的精神深入人心。这才是和谐社

会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周学军.浅谈对见义勇为者权益的保护[J].现代法学,1991,(02):55-56.[2] 杨海坤,曹达全.试析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兼评我国见义勇为法律制度之

不足[J].法学论坛,2008,(01):47-48.[3] 徐斌,韩光,李阁.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1).[4] 金强.见义勇为权益保障的地方立法完善[J].52-53.[5] 余政,吴青骏.浅析见义勇为制度[J].[6] 曾庆金.见义勇为新探[J].112-113.

第三篇: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现状探讨

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现状探讨

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的现状

调查显示,不少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索然寡味,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意思。于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教材选编、课堂教学、考试训练诸方面着手“改进”,试图消除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隐忧。如今我们的好多课堂是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来换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活跃。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教学,几乎看不到。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课文读起来结结巴巴。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础训练为代价。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工具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教材体例编写不当。

1.教材是一个个单篇文章的组合,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编写,完全抛弃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很少看到,知识、能力、训练等内容被逐出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回过头看看教学实际,高中语文教师抱怨初中语文教师连最起码的语法、修辞等知识都不教,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才来补语法修辞等,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学的负担。而且,学生过了那个“打基础”的年龄,语文知识也不太容易学进去,以致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掌握。语文教学应该涉及的字、词、句被代之以“自己去感悟”“在悟中学”“再揣摩揣摩”。由于教材没有知识体系,一线教师也心中无数,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何谈起? 2.教材选文实用文与文学作品比例严重失衡。以使用较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共20个单元,实用文只要5个单元: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演讲稿、悼词;必修三的第四单元:科普文;必修五的第三单元:论述文;第四单元:说明文。其余15个单元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为2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先秦诸子选读》《 演讲与辩论》《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语言文字应用》《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文章写作与修改》。16本中只有《中国民俗文化》《新闻阅读与实践》《 演讲与辩论》《语言文字应用》《 文章写作与修改》5本属于实用方面的,也仅占31%。

再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共20个专题,实用文只有3.5个专题:必修三的第三专题: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必修四的第一专题中的“英名与事业”:悼词、序言、演讲稿;第四专题:演讲稿、访谈等;必修五的第一专题:绪论、说明文等。其余均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17.5%。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传

和文艺性论文。高考指挥棒如此挥舞,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轻工具性而重文学性了。既然高考试题基础知识分值很少,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陪自己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于是,“知识和能力”这个工具性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严重架空。

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之危害

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工具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长此以往,危害无穷。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实用为主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重视的,可是由于语文教学不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架空语文的工具性,大谈人文性,使许多学生如堕五里雾中,导致其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第二,造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华中理工大学曾对3511名新入学的各类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平均仅为63.9分。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谴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罗嗦”(转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这证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还很不熟练。一线教师常遇见这种情形:高中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甚至连信封的正确格式都不知道。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一词出现于建国初。“五四”以后,小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编审教科书时,吸收了叶圣陶先生的意见,改称“语文”。什么叫“语文”?历来看法不一,《新华词典》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而叶圣陶先生解释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文教育书简》)笔者认为叶老的解释非常精当,他强调语言因素,即工具性。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非培养文学家、鉴赏家。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何深等编著)指出,“中学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句话值得大家谨记:“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育“工具性”的特点,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私塾就十分重视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就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读本是“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进一步才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学目的”是“高中语文教学,要

第四篇:作文教学研究方案

作文教学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难题,教师怕批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怕写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教师怕改作文是因为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更无感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或统一模板的作文指导;教学方式老化,教学过程仍然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率极低,或老师指而不导,放手让学生自由乱写;作文质量低下,或言之无物,空洞乏味,或写不具体,缺乏精彩,或无病呻吟,套话连篇,或错字连篇,标点乱点。

作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的生活大多以活动为主,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如果作文教学让他们写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写他们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说“真话“”“趣话”“情话”,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理论依据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

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

三、研究目标

1、让学生喜欢作文。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即是作文,作文是自己的情感所需,作文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2、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从儿童生活入手,研究作文教法。

3、探索作文教学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模式。

五、研究对象 洋河小学2——5年级

六、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保证自主性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实践性原则:学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创造性原则:强调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4、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研究期间我们综合运用访谈、观察、测试等方法调查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充分调查和了解学生在写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

2、文献资料法

加强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研究期间,我们学习了管建刚、张洁等习作研究者的著作,做了相关的读书笔记。

3、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4、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5、行动研究法

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感。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时时有作文,处处有作文。

八、研究步骤、(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至):

1、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精心设计研究方案。

2、培训课题研究老师,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调查、分析各年级作文的教学现状与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一二年级主要是看图说话写话训练);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着手开展研究。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至):

实施作文的开放式教学,阶段性课题研讨活动,交流学生习作。摸索构建小学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课堂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主阵地。课内习作训练重在规范言语表达。为此,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课堂上作文课、听作文课、并及时评课。课外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以学生的日记作为素材的积累方式,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以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至):整理课题相关材料,向中心小学领导作总体汇报,上交有关论文及教学设计。

(四)对实验老师要求

1、实验老师不断地自我学习、实践、反思;

2、实验成员之间经常性地交流和探讨;

3、课题专题课观摩(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开一节作文观摩课);

4、不断地积极探索、踊跃撰写有关小学作文的论文。

九、成果形式

1、总 报 告

2、阶段报告

3、案例分析

4、优秀教案

5、论 文

6、课题专题课观摩。

7、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习作(如校刊《春芽》)

十、研究人员

徐媛媛

王玉琦

王颖

高微

第五篇:高中作文教学中的缺失及改进对策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缺失及改进对策

贵州省铜仁一中双燕华

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批阅本班学生习作外,也接触到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许许多多学生的习作。这其中,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书写工整的作文有不少,但更多的作文给我的感觉是立意大同小意,内容千篇一律,语言平淡乏味,层次模糊不清,书写潦草不工。

从读到的学生作文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写作总体水平不高,距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实学生的习作水平与我们老师的平时作文教学指导息息相关。学生习作的总体水平不高,说明我们老师平时作文教学出现了缺失。

作文和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在现阶段,考试指挥棒指导着老师们的教学重点。因为阅读理解在一张试卷中答案要点清楚,评阅有依据。而作文的评阅,主观性强,尺度不好把握。有时甚至会出现平时作文能力较出色的同学,考试时的作文分数还不及作文能力一般的同学。平时作文很一般的同学,考试时他那移花接木式的作文反而还取得了高分。这种现状,严重挫伤了老师们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教学,而对作文教学关注不够。

而且,作文教学不象阅读教学那样,每一单元知识点、能力点的传授和训练都很有序列性、计划性。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并没有一个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多数情况是每上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就随意写一篇作文。

在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方法不变。一般是几句简简单单的套话评语,再加上一个分数。认真负责的老师,还能够帮助学生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也能够把学生写得好的语句和段落加上波浪线,甚至作上眉批。这样的批阅方式,学生第一次拿回自己被老师批阅的作文,可能还感到很新鲜。但第二次,第三次呢?学生对老师这样的批阅恐怕就不感冒了。

评讲作文呢?那方法就显得更加陈旧了。一般是老师先概括一下同学们在本次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告诉学生改进缺点。然后是读一两篇写得比较好的范文让同学们学习学习,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学进去了,老师也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评讲方法和过程,对于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恐怕微乎其微了。

从写作文、批阅作文到评讲作文,如果我们老师不改变一下套路,学生当然就很难写出鲜活的作文。学生的习作水平不能达到课标设定的标准,这不仅是老师的问题,还有学生的问题,许多学生平时写作搜肠刮肚,抓破脑壳,就是搜不到需要的材料。下笔成文,语言干瘪,没有一点文采。这种现状,也可以看出我们许多学生平时不观察生活,很少阅读课外书籍,不去积累语言材料。学生对于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认识肯定很肤浅。其实,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老师指导不到位,督促不力而造成的。

为此,首先老师要像重视阅读教学一样重视作文教学,要能够放远眼光,不为高考所束缚,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着想。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应有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分解成审题、立意、组材、结构、语言、书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点,每一次作文,应该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点。并且,在学生写作时,要告诉学生本篇作文主要从哪个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每次训练目的明确,学生在一系列的作文能力点训练结束之后,作文的综合能力自然就会整体提高。

在批阅评讲作文时要善于解放自己,要善于创新方法。比如在讲清楚评阅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批阅作文。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评阅作文的方法,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批阅别的同学作文时,学习到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提醒自己不要犯其他同学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相互取长补短,批阅一篇作文,可以达到写一二篇作文的效果。

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必须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优秀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并能做到读书笔记,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写好日记。三是要引导学生多背一些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篇。这样一来,有了写作素材,有了方法,有了能力,学生就不愁写不出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来了。

下载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作文教学缺失性及其对策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

    中国当代廉政文化缺失的对策

    中国当代廉政文化缺失的对策 摘 要:廉政文化与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只有廉政文化做好,做强,根据自身的国情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点,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廉政环......

    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而诚信是信用经济的基石,诚信市场秩序的建立必须摒弃信用缺失。诚信是生产力,诚信更是效益。只有以整个社会尤其是市场经营......

    浅析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

    浅析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会计诚信问题一直是中国会计学界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会计诚信缺失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较突出的问题,给国家、企业和投资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

    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信用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对资金、商品或服务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让渡。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

    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而诚信是信用经济的基石,诚信市场秩序的建立必须摒弃信用缺失。诚信是生产力,诚信更是效益。只有以整个社会尤其是市场经营......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推荐)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摘 要 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一些师德失范及师德“滑坡”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师......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真情实感相比较,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