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生命教育:不能缺失的人生一课
——从校园凶杀案看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2008年2月27日,广东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惨案。该校一辍学男生在学校晚自修期间,手持一把长刀在教室里行凶,当场砍死两人,砍伤人。随后,凶手刺伤自己腹部后从六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对这些如花生命的逝去,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如此漠视生命。
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困境、挫折,轻则怨天尤人;重则采取报复、毁灭他人的极端方式。由此产生的青少年自残,杀害他人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并日益严重。据统计,青少年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例数已占犯罪总数的30%。同时,卫生部门2003年“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此外还有200万自杀未遂。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自述“特别想自杀”的占17.4%。
为什么一些学生面对挫折时,往往采取令成人难以想象的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一些青少年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草芥?为什么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或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围着升学这个指挥棒转,升学率被看作是教育的全部,也是多年来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受一些不良媒体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越来越淡薄;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的压力,一些价值观的扭曲,家长望子成龙的奢望,导致一些青少年内心痛苦,他们感到缺乏理解,生活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造成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采取了残害他人或自杀的方式。
以生命的名言呼唤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首先提高全校师生对生命的重视和理解
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简言之,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更重要的是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这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推行生命教育,首先转变教育价值观,改变“重智轻德”,反生命的社会现象,使教育能够真正地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直,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都关注生命,通过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多彩。
其次,加强师资培训、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弱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表现出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生命意识相关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和引导。教师自身对生命理解,对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因而,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配套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陆续开展生命教育,但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笔者认为,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一)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生命贯穿了人的一生,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应当让学生始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把“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健康”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首先应是安全教育,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的基本人权,没有生命的安全就没有人的发展,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要求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定期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及逃生的本领,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
2、生命与健康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耐挫力和容忍度,乐观面对命运的挑战,活出人生的精彩,笔者认为在加强体育与健康、卫生与健康等教育的基础
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解决学生中一般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学期还对应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排队,确定特殊学生名单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进行跟踪教育,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帮助,确保其心理稳定、缓和,顺利完成学业。
3、提升生命与价值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活出价值,体悟人生的意义,这是热爱生命的升华。我们可以把理想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动力,让学生懂得正确的理想,并能激发其为追求理想作出努力,从而进一步确定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欣赏生命、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识、自省、自励、自律”,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让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成为生命成长中的活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
(三)具体方法的针对性
1、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学校首先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 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科学(心理课、政治课、品德课、生物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他人生命和其它物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通过专题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充分发挥专题教育、国旗下讲话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3、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它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请交通管理员给我们作报告,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三、启动立体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实现立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家庭、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
为形成教育合力,我校通过举办“家长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学校”的方式来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命,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通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邓庆平表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因此,生命教育应当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全面渗透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去。
第二篇: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
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的缺失及教育对策
“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1]宽容与纵容不同,宽容不是无原则地认同一切,宽容者有一定的限度,同时,宽容也不是冷漠,宽容是人们的一种自觉品质,是在认同他人的言行有合理价值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克制,是对他人自由价值的尊重。总之,宽容在现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必需的品质,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我行我素、专横跋扈、个人主义等现象盛行,表现出宽容品质的缺失。
一、当前中小学生宽容品质缺失的表现
1.人际关系冷漠
在学校中遇到事情不善于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的事往往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是社会的动物,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得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交流、交往则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条件。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上下学时大多有家长接送,放学后基本上也没有与同学交往的时间,周末和节假日也都被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所占据。可以说,学生的交际面比较狭窄,对友情、亲情等体验不深,往往会有漠视感情的现象。如在家中对待父母不冷不热、谈不上什么关心父母;有的连父母的年龄都不知道,更有甚者需要钱的时候才去和父母说话,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狭隘的个人主义色彩,不为别人着想,一味追求自我的实现。
2.学校生活自私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看不起那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对他们的着装、言行等嗤之以鼻,甚至有的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结合在一起形成小团体。在班级中,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也要恶语相加,甚至有更为不理智的行为。他们总是寻找别人的缺点,不去思考自身的缺陷,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宽容、理解与尊重。
3.学校学习自傲
因为学生的基础和物质条件不同,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请家教或者从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因而,认为自己学的知识“多”、“新”,就骄傲自大,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认为老师的知识“老化”,没有新鲜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不屑一顾。在同学面前自高自大,认为其他同学视野狭窄,处处不如自己。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不以为然,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合理意见,偏执己见。自己取得一点成绩就大肆宣扬,显示自己优于别人。
二、宽容品质缺失的原因探析
1.教育内容的功利化
教育内容的功利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重教授学生要应试的文化知识,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是根据学生考试的科目来设置课程和分配课时,考试科目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他如思想品德、音、体、美等课程成为点缀。“考什么”就“教什么”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学生即将面临考试之时,那些“点缀”也直接被省略掉。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教育变成了有用知识的训练场,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生在具体的、感性的教育生活中的自由尝试、真切体验受到排斥,学生的自我练习、自我学习、主动探索遭受压抑。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只有一种价值,那就是实用的知识;只有一种活动,那就是学习;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听话。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知识的暴政,宽容完全被抛弃。
2.教师宽容教育的缺位
教师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对学生的智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宽容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宽容德行的缺失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求同心态两个方面。教师的宽容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2]。因此,只有宽容才能影响宽容。教育过程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可能学习和模仿,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方面。
3.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可以实时地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在网络中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对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很容易受到侵害,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学生民族观念逐渐减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沉迷网络,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由”,摆脱了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容易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三、培养学生宽容品质的教育策略
1.要注重宽容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形成宽容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宽容依赖于教育,教育为宽容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具有宽容品质的个体,并且通过“宽容的个体”发挥智慧、才能,培养出具备宽容品质的族群和制度。可以说,宽容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宽容理念,培养他们健全的宽容意识和态度,使他们养成宽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宽容的存在方式。培养具有宽容品质的“宽容个体”是宽容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个体的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公正意识以及全球视野与胸怀。在一定意义上,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境界,更是一种教育智慧[3]。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学生的宽容意识。如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因为集体观念的培养不仅是宽容意识的桥梁,而且能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利用广播、电影、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道德情操;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使其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另外,学校可试着制定有“人情味”的规章制度,着力建设更具人性空间的学校管理环境。
2.教师要践行“宽容”
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宽容学生。许多教师往往把学生看得过于简单,以至于在他们敏感、微妙的内心活动面前表现出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如果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就不会对学生妄下结论以致误解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其次,要善于自我反思。教师的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进行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宽容的面很广,赏识教育、皮格诺玛利翁期待效应都可以成为它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待都将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它们带给学生的是发自内心的震动。巴奴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不管他们如何表现,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如果老师心里这样定位每位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那么,学校里将没有差生的存在了。对行为的反思,要找出问题,加以分析,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才能寻根问源,找到症结所在。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能使新的教育观念在自己头脑中得以内化,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不会背离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3.加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从来都是双刃剑,提供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良影响因素。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充斥着不少冲突、暴力、凶杀等阴暗、丑陋的内容。这些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但却具有很强模仿、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的信息,具有诱惑力的游戏和赌博类的节目等,对中小学生造成的有害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宽容有一个边界,超越这个边界,就走向宽容的悖论。正如波普尔所指出的:“如果人们主张一种绝对的宽容――即使对不宽容者也是如此,而且不保卫宽容的社会来抵抗不宽容者的进攻,宽容者就会被消灭,宽容也随之消失。”[4]
参考文献
[1] 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2] 杨四耕,林存华.走向“宽容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4(11).[3] 张梦飞,周小花.论大学生宽容品质的培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2).[4] 张俊华.教育宽容的四种境界.中国教育报,2008-06-24(06).(责任编辑付一静)
第三篇: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才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但是,当今社会却时而出现师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一)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主流是好的,但改革也不免泥沙俱下,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沉渣泛起,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问题也日益突出;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卷土重来;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碟片、电影等各种途径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教师免疫力差,导致自己精神空虚,欲念扩张。
(二)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2.不能坚持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规行为,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有的学校学生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以为常了,从而滋长了少部分师德败坏的教师。各校购臵的师德师风举报箱,有的锁都锈死了,劳命伤财,根本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对违纪教师姑息迁就
有的学校明知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教师,不及时批评教育,不严格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违纪教师的一种放纵,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4.师德评议弄虚作假
个别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时,不一针见血,不真枪实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
(三)教职工忽视了学习、反思、修身
有些教师鼠目寸光,以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十分了得,先进学不进,后进不改正,看不清教育发展形势,思想信仰开始动摇,教育教学行为开始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法规的人和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失衡
由于缺乏学习,抵制不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整天心术不正,恨天怨命。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大官,发了横财,盖了洋楼,就按奈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价值观和事业观被抛得九霄云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2.小视小节
有的教师存在说得多、做得少,计划多、落实少,讲客观困难多、谈主观原因少,讲宏观问题多、谈具体细节少等现象。片面地认为课堂上接打手机、酒后上课、课外打打麻将等等,都是生活小节,不损形象,无伤大雅。这样必然会导致少部分教师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出言不逊或肮脏,与为人师表的要求相差甚远。
3.工作不敬业
有的教师“身在学校心在商”,搞第二职业时全身心投入,干教育工作时马马虎虎,无精打采;有的教师学新教材、新教法、新课程标准一再畏缩,学歪门邪道跃跃欲试;有的老师知识贫乏,教法陈旧,教学成绩年年倒数,误人子弟。四是法律意识淡溥。有的教师不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甚至采取罚跪罚站,反复抄写作业和打手掌、屁股等手段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搞负面宣传,管不住自己的嘴,胡说八道;有的老师参与社会赌博,在社会上臭名远扬,被学生及学生家长看不起,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1.加强政治理论水平学习
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3.加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致于误人子弟。教师必须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倘若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你总是不能很快准确地回答,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也就完全丧失了。学生对你没有信心,极有可能对这门课也没有了信心,你这门课还怎么教。在现代社会中,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学生在某方面超越教师的可能性甚大,所以,教师完全没有资格在学生面前高居支配地位,而应该对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给予充分的尊重。笔者认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仍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育人。
(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离不开自我提高认识,自我加强修养,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言教、身教的统一,并且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我们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处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综上所述,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师德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影响他们的一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师德的修养,不仅关乎个人,更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是势在必行。
第四篇:中国当代廉政文化缺失的对策
中国当代廉政文化缺失的对策
摘 要:廉政文化与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只有廉政文化做好,做强,根据自身的国情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点,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廉政环境,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本文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间廉政文化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相应对策,希望有助于我国廉政文化发展。
关键词:廉政文化;对策;理论
我国廉政文化生成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文化,是以廉洁从政为主题、反对腐朽思想、抵制腐败行为和现象的文化生成,是伴随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应运而生的文化生成。廉政文化不是静止的死文化。它是不断随着社会变化的文化。无论考察哪个地方包括全世界和某个地区,这种生成的趋势要不就是已经成为事实,要不就是已经消亡,新的趋势即将产生。目前,腐败现象极少发生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的廉政文化就是一个既定事实;相比那些腐败率较高的地方,旧有的廉政文化需要改变,新的廉政变化需要生成。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廉政文化建设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尽管人们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是以廉政文化推动廉政建设并以此来拓宽廉政问题的研究无疑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梳理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对于更好地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早在中国革命开始,我们党就在红军中倡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国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责任,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廉政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我们现在讲的廉政文化,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它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我国当代廉政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有的党政机关内部长期存在腐败文化,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导向。良好的党风政风对民风、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端正党风政风是端正民风、社会风气的关键。多年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一直是放在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上。但从党风廉政建设实践情况看,在党政机关中廉政文化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和单位贪腐之气很重,不正之风盛行。
第二,社会群众抵制腐败的自觉性不够高,不良的社会文化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反对腐败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态度,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立场。但在现实中又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影响因素。一是存在“见怪不怪”的政治冷漠现象。当前,一些社会群众面对一些腐败现象仍处于多发高发时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的实际,对各种腐败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丧失信心,对腐败现象采取回避、漠视和冷淡的方式,而不是挺身而出,敢于直接揭露和反对。二是存在“好人主义”的宽容现象。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众对腐败现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方式,放弃监督腐败行为的责任和义务,这就纵容了一些腐败分子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教育的失偏性,影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当前的教育更多地是用行政或者组织的手段,普遍强调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普通群众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为的培养;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一些地方和单位忽视大众的广泛和有效参与,针对普通党员干部和社会群众的廉政文化建设基本处于边缘地带,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情况,在当前廉政文化实践中已得到了印证。针对当前廉政文化缺失的措施
首先,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范围。
廉政文化进机关。各级党政机关是党和政府的办事机构,绝大部分公职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国家各项行政权力都靠这些人员掌管和执行,其作风和道德水准如何,直接代表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发挥长期的功效,应当重点围绕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强化机制建设。
廉政文化进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和帮助,对于公职人员提高抵制和预防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发生腐败行为,很多是与配偶、子女有关。应当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的教育,利用节假日和婚丧嫁娶等时机,向领导干部家属发廉洁提示信,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筑牢家庭廉政防线。注重把家庭助廉与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廉洁家庭创建和“勤廉内助”评比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干部家庭带头移风易俗,倡导清廉勤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其次,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从更深层次来讲,文化是制度的历史沉淀,一个制度得到长期坚持,就会在人的心里变成自觉的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文化。科学合理的制度,经过长期坚持,也就会成为文化传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性措施,以此来保证廉政文化目标和战略的实现。用制度来建设廉政文化,就是把廉政文化的主体行为和思想纳入到制度框架内,使人们的行为与规范相同吻合,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约束机制、信息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廉政文化长效机制,要重视廉政制度与廉政文化的相互结合,与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相结合,在设计廉政制度时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符合当前实际,使人们在接受强制性约束的同时,在认知和信仰上也能得到认同。
最后,合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整合理论资源,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是基础,是行动的先导,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廉政理论、廉政文化的研究。注重发挥政策理论研究会、社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纪律检查和宣传机关的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强化舆论作用,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进一步加大廉政文化的舆论监督和宣传力度。一是营造氛围。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有关情况的宣传报道,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形成一定的宣传规模、宣传氛围。二是丰富内容。除常规宣传外,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洁文化内容很丰富、很感人,可以采取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用情节打动人、激励人。宣传廉政文化,应当改变“重报贪轻报廉”的现状,重点加大当代廉政模范、先进人物的报道力度,通过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正面宣传,在全社会传播反腐倡廉正气。
参考文献
[1]雷建莉.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9(04)
[2]刘新华.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2)
第五篇: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对策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而诚信是信用经济的基石,诚信市场秩序的建立必须摒弃信用缺失。诚信是生产力,诚信更是效益。只有以整个社会尤其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诚信为保证,才能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与国际规则接轨,在全球经济中稳步运作。然而,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始阶段,个人信用机制滞后,企业信用制度未完全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目前,企业信用缺失主要是“假”、“欺”、“诈”、“赖”等方面的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企业三角债、银行呆死帐、信用卡诈骗、偷漏税、走私骗汇等问题都是具体表现。有资料显示,现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很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信用缺失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基础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和投资者的经营,直接破坏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导致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稳定的信用关系没有完全建立。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很严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信用建设滞后,忽视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多数企业距真正规范的现代市场主体有一定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信用的要求。市场机制也不健全,很多规则尚未确立,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常常出现一些和市场规律相违背的事情,影响企业间的正常交往和信用关系的建立,使得一些不良的市场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利益驱动,企业片面追求效益,忽视诚信。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许多企业把经济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只要能获得利润,采取什么手段全然不在乎,根本就没有诚信的观念,非法造假、合同欺诈、逃避债务、虚假报表、价格陷阱、黑幕交易等等无所不为,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有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银行告企业欠账胜诉率在95以上,执行率却只有15;银行由于逃废债承受的直接损失每年约1800亿元。这些失信企业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往往不惜放弃诚信谋取短期的利益,像造假售假、虚假注册、抽逃资金等等,近年来工商部门查处的这类案件数量不断增多。
三是信用缺失的执法力度不够,对失信监管、打击不力。就目前的情况看,信用监管的力度跟不上信用环境的发展,企业信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整体上看,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行之有效的规范、约束。同时,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力量显得薄弱,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盲点,执法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对失信行为处罚太弱,使得企业失信的成本很低,不能成为对失信企业的失信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制约和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失信行为付出的代价不高,即使有风险也在所不惜。
二、工商部门促进企业信用建设的对策
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包含道德培育、法制建设、市场优胜劣汰等种种过程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大多数经营者摆脱急于取得经济效益的浮躁,远离少数人靠非诚信的手段致富的示范效应,适应独立、理性的市场主体的角色。必须强化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对于经营者的约束,使造假和违信无利可图甚至代价沉重。另一方面,让诚信在整个社会受到尊崇,使经营者认识到信用和信誉的价值,像经营其他资产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并使其保值增值。工商部门作为市场准入的主要监管部门,促进信用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
一是运用登记手段,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以科学的方式对企业信用进行管理。目前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深入进行之中,通过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建立起企业信用档案,从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开始就对其进行信用信息的记录跟踪,科学的测评,按照信用程度分为几个等次进行管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红黑榜”,在企业年检、合同鉴证、项目招投标方面充分显示企业诚信与否的差别,让“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管理体系”真正起到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延伸监管内涵,着力培育发展诚信市场环境。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执法思路,增强监管执法的前瞻性、防范性和有效性;延伸监管职能的内涵,培育和发展诚信市场环境。重点着力于建设诚信示范街、示范企业、示范点,以点带面的推动整个市场经营主体的诚信建设。例如南京已经形成规模的湖南路“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以及正在积极创建的大明路汽车“诚信服务品牌优质”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