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创新性规范化实验研究方案
初中化学实验
“规范、参与、探索、创新”实验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位留美博士曾尖锐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在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屡屡获奖,但建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过代表最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奖。这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从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要通过创新性的教与创新性的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化学科教学,仍然存在着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学做化学实验,实施的是启蒙教育,在该阶段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但从去年我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很不规范,即使最简单的操作,学生也会出很多问题,由于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后面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危险,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实验和培养能力了。其次,由于现行初中教材中实验安排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往往是教师安排好,学生带着先入之见进行实验,甚至一些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学生个性,防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处理好规范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关系。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规范化操作,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基于上述有关思想和方法,我们提出了初中化学实验——“规范、参与、探索、创新”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作用,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三、实验假说
1、通过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化学实验的内容与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实现创造性的教。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改进设计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过程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培养起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的学。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关于兴趣的培养原理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个性积极化,是构成动机的成分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速度和水平,激发人积极的情思,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兴趣对学生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2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引入教学理论,奠定了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即教学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通过学生的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要有大量的探讨活动和重新发现活动,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
3、创新性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是以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为基点,是教与学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教与学的不断改革,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
(2)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是培养能力的中介和载体。
(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4)正确处理教学的传输方式与活动方式的关系,确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传输为辅的学生发展观。
(5)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注重学生参与探索实验的过程教 3 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锻造良好的品质。
五、实验研究内容
1、教材
(1)教材中现有化学实验的种类、地位、作用。
(2)为实施创新教育,教材内容、实验内容所需改进及补充。
a、变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b、变某些验证性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c、变理论教学为实验教学d、变某些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2、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情况
(2)学生原实验基础(包括相近科目:小学自然、物理、生物)(3)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4)学生的学习方法。
3、教学设备
(1)实验器材配置(包括自制教具)。(2)现代教学仪器配备
4、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指导思想和观念上,要充分体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向以 4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主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科学教育向坚持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转变。
(2)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由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转变;实验教学由以教师演示为主向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的转变。
(3)开展好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搞好科技小实验,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加快教学、实验手段现代化。
六、实验模式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三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本着打好实验基础,特别是在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规范化操作的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和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变 5 模仿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那样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知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过去和将来探索及检验这些知识的方法。为了便于操作,初步探讨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实验模式如下:(I)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结论——应用——拓展
模式(I)适合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易感知性。因此,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模式(I)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变客体学习为主体学习。对于演示实验,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当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或者老师边讲边让学生实验,以优化实验教学。这样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II)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实验
模式II适合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模式II不仅要求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设计和研究实验,还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在参与 6 中探索,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般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授课后进行,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依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做实验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仅仅进行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没有探索的余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探索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去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并予以验证,再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进一步将实验开拓提高,不断地唤起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不断地由创造走向新的创造。
(III)实验——发现问题——上升理论——结论——应用
模式III要求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该模式适合理论研究课,7 由于受目前实验手段限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如分子、原子内部结构或个别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因此,可借助录象或多媒体,映出实验事实,然后完成由实验——问题——理论——结论——应用的学习过程。
(IV)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研究——实验论证——结论
模式IV适合于将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通过该模式能使实验教学成为带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推理所获得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结论深刻得多。因此,教师要设计思路、提出问题、架设桥梁,让学生在求知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分析推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及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高层此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改进及模式研究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挖掘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培养其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班额大小、教师的教研能力、器材设备等情况,向着有利的实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研究。
七、实验周期
针对目前只在初三开设化学的实际,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月)实验发动、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实验研究的方案,并逐步研究、探索,构建实验模式。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规范化阶段。
第二阶段(2001年2月——2001年7月)深化提高阶段。在局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实验模式,并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文字性材料。
第三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验证完善、形成规范、结题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前面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结题验收,从而向全市推广。
八、实验措施
1、确定实验组织(1)实验领导小组。(2)课题组。
(3)实验教师。
2、认真学习实验方案,领会其内涵和外延,内容结构、模式方法,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并组织实施。
3、定期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学生成绩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及各种能力的变化),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随时研究、处理、解决、调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 9 组要随时进行指导。
4、每阶段各校都要写出实验报告,交安丘市教研室初中组,教研室将定期对各实验点进行检查,并组织交流研讨。
第二篇:化学创新实验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昆明 吴仕元 刘 云 戴 毅
一、实验目的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山区灾民使用的净水剂主要是明矾,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活动与探究做明矾净水的实验(1)时,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明矾净水实验
(2)在于明矾的状态和质量太多的问题,一般需要20min左右的时间,”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大约是40min左右,如果单这里就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后面的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而明矾净水的原理在于其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弱碱性、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氢氧化铝的生成,即不利于明矾的水解。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烧杯若干100 mL带刻度(分别编号1、2、3、)、酸度计(雷磁牌PHS──2F型)、玻璃棒、明矾、研钵、电子天平(感量0.1g)、10%NaOH溶液、人工配制泥沙水(配制方法如下:取100克泥沙,加入4000 mL自来水,充分搅拌,静置待大颗粒沉淀后,取上层悬浊液备用)。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取编号为1、2、3的烧杯,各加入100 mL的泥沙水,测pH。在2、3烧杯中分别加入0.1g明矾,搅拌后,3号烧杯滴入4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
实验现象:2至3分钟后,1、2、烧杯无明显现象,3号烧杯变澄清。
实验结果讨论:
1.净水时间的快慢与明矾、NaOH的用量有关。NaOH的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用明矾净泥沙水的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100 mL:0.1g:0.075~0.1 mL(3~4滴)。
3.由于各地泥沙成分不一,配制出的泥沙水浑浊度不同,本实验所用泥沙水越浑,效果越好。
四、注意事项
1.加入明矾充分溶解后,再加NaOH和溶液,搅拌3~5下,即可。保持静置,不要经常搅动,否则不利于沉淀的形成。
2.当量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 mL时,改用滴管量取,本实验1 mL液体大约为40滴。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加入NaOH、小苏打调节水的酸碱性,有利于明矾水解,提高反应速率,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只需10-15秒)
2、初步找到明矾和水之间的关系。
以人工配制的水为例是:100 mL人工配制泥沙水中,加入0.1g明矾,用0.075~0.1 mL 10%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净化效果好; 以滇池水为例是: 500 mL滇池水中,加入0.1~0.3g明矾用0.2 mL10%NaOH溶液净化效果好;鉴于一般家庭中无氢氧化钠,同等情况下建议用加倍的饱和小苏打水替代10%氢氧化钠溶液。上述实验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同时由于加入的碱性物质中不含铝元素,又有利于明矾的水解(将可溶的硫酸铝转化为难溶性的氢氧化铝),不仅增强了净水能力,还有效地降低了水中铝含量,pH在6.50~7.61之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铝对灾民的健康影响,为灾民用明矾净水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3、量化教材用量,即确定明矾的用量和天然水用量的关系(提供泥沙水的配制方法)增加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涂红梅 谭祥中
一、原教材中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但此实验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做法,难以成功。原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至其快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
学生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很想快点看到实验现象,但这种急于求成的欲望,很容易导致此实验的失败。其原实验较易失败的原因就是对其火柴梗燃烧的程度难以把握。当把点燃的系有火柴梗的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①如果火柴梗过长,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只能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②如果火柴梗过短,由于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也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二、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①我们把细铁丝的一端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②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待用。
③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④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三、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
江西省宜春中学 温小波
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P7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里,对蜡烛及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本人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
其二是学生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很多小组的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
本人对该实验的改进是: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通过上面对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的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实验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的化学会学习的很好。
第三篇:护理创新性实验[范文模版]
护理创新性实验报告
一.“床上洗头”小改进
在进行“床上洗头”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达到清洁头发,减少感染机会;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和代谢;使病人舒适,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同时还要保证病人的舒适性。而目前的床上洗头的操作程序中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因此有必要改进一下操作程序或者实验用物。此次对实验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实验用物的改进。
小改进:
这是我们实验课使用的洗头盆。在病人躺下后颈部垫在洗头盆凹陷处,因是质硬的塑料,病人会感觉不舒服。所以我的改进主要是洗头盆凹陷可以垫上
用防水布包裹的毛巾。洗头盆中间突出的地方可以把毛巾折成方块垫在上面。这样的话病人会舒适很多。床上洗头相对来说用时很长,如果病人颈部放在硬处时间过长,就降低了病人的舒适度,也就达不到使病人舒适,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而我们护士要做的也仅仅是多准备了两条毛巾。换来的却是病人的高满意度。因此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在听取其他小组的创新性实验汇报时,也有很多关于洗头盆的改进,但是我个人认为其可行性都不是那么的强。首先设计和运用到临床是两回事,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问题,病人的费用承受问题。所以,就目前看来,在原有的操作器材基础上进行改进是最好的方法。
二.“给卧床患者更换床单”小改进
当前操作中不足之处:
我们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注重的是操作的本身,忽略了病人的疾病类型以及病人的病情。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的不足之处。
改进:
在进行这项操作时,建议增加病人疾病类型的了解以及病情变化的动态情况,以确定在操作进行前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防护。这种防护主要指伴有过敏性的病人或伴有哮喘等。我们在操作前要给病人带上口罩,以防止操作中扬尘或棉絮的吸入,使病人的症状加重。
虽然是小小的改进,但是我觉得对 病人的帮助还是挺大的。这样可以减少对哮喘病人的刺激,减少病人的发作。降低微尘过敏病人过敏的可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四篇: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范文
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活动的感想体会
大二的时候,我在大学的网站上得知了大学生SRP项目计划的申报。由于我和同学都很想尝试一下,我们在看了相关的文章以及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后,带这对科研研究的兴趣,我们很谨慎地向老师征求作我们指导老师的意见。老师欣然接受,并给了我们两本文献帮助我们进行研究。12月份课题得到大学立项之后,我们就着手开始为课题做准备。我们从2009年2月进入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实验室,从事“新型配合物敏感载体PVC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及表征”课题的有关实验。
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 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科技文献,特别是部分英文文献的学习,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在大量文献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认真思考,进行实验的设计和规划、策划,这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平时,我们还不断的向老师、学长请教,与同学、朋友交流,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对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探究精神,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半年多的实验工作,使我们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有了较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本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在指导老师热心帮助下,主动参与确定具体实验方案、进程,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思
考和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研究生实验室的浓厚实验氛围内,在这个温暖欢快的大家庭里,我们在思想和心理上不断的成长。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有机合成部分,需要的时间特别长,有时候都从早上10点多一直到晚上11点多钟,我们小组成员就轮流看管这合成反应。在就如实验的药品没有按预期的到达,导致了实验的终断,我们只好了延迟申请。做实验真的很苦、很累、很枯燥,但是看到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都很努力,这也平添了我们几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和考验之后,我们感到自己变得更加的顽强和坚韧了。人贵有恒,就因为做到持之以恒实在是难。人世间为什么难以有恒呢?主要原因是人有惰性。天长日久,便觉得烦,觉得累,觉得苦,于是松懈,于是停顿,于是停止,于是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奢望一蹴而就。俗话说“功到自然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而在这次SRP项目当中,我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在SRP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老师常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我们自身最大的价值。当我真正独立去实践,去体验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原来那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友好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在工作中和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对于自己在校大学生,面临踏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次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老师和小组成员的教导。我们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会向老师征询意见,总结以前的工作并且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所以与老师的有效配合也是我们结题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以后还要争取更多的这样的训练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这次SRP实践,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实践。它是我大学期间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此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锻炼的机会,最后,我用几句话来总结我的SRP实践心得体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细则
校教发〔2007〕393号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保证立项项目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针对立项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项目的运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经费管理等重要环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与管理
(一)学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1.教务处:负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项目中期检查、结题评审以及总结、归档等工作;负责认定大学生创新学分、指导教师工作量。2.团委:负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中期检查、结题评审以及总结、归档等工作。
3.科研处: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协助做好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并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催化、孵化、转化工作,核发本科生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的奖金。
4.人事处:负责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量的审核,核发指导教师指导费。
5.计财处:负责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6.实验室管理处:修订实验室管理及评估办法,积极推进实验室免费向本科生开放。
7.学生处: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作为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院(系)学生工作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学院(系)“指导小组”职责
1.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宣传、申报和评审工作; 2.向学校推荐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候选项目;
3.检查和监督本院(系)大学生所承担的国家级和校级项目的执行情况;
4.组织专家评审、检查、监督、验收本院(系)大学生承担的院(系)级项目,并向学校提交评价和总结报告;
5.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提出有关政策和建议等。
(三)指导老师职责
1.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2.指导和检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审查实验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每月对研究项目作出评价,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3.结题审核。
二.项目运行
(一)项目协议 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教务处三方共同签署《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合同书一式三份,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二)项目开题 协议签订后,项目负责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三)项目指导
指导教师应跟踪检查和指导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对研究项目作出评价,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四)项目日志和月报 项目组成员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对每次实验或调研的详细过程(包括实验步骤、原始数据等内容)和所思所想进行详细记录,并于每学期末向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工作日志;项目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项目组成员研讨会,讨论实验进展情况和研究体会,形成书面报告交本学院(系)项目指导小组;
(五)项目交流
为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展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学院(系)每月必须组织一次学院内部项目组之间的交流;教务处要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论坛”网站、组织开展“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六)项目变更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经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同意,报学校审核: 1.变更项目负责人;? 2.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 3.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4.终止项目运行。? 三.项目中期检查
1.项目研究时间过半时,教务处将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须提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期研究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
2.项目负责人填写《进展报告》,报告中应说明是否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是否可以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等内容。《进展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系)审核后交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
3.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进展报告》进行审议,并在网上公布结果;
4.中期检查不合格项目,由项目所在学院(系)督促改进,仍不能达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要求的,予以终止实施。
四.项目验收
1.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申请表》,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研究完成报告和研究成果包括结题表、研究工作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日志、研究论文、研究成果目录等;
2.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通过项目答辩、审议项目研究报告和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材料,确定验收结果,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 3.因客观原因不能按计划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前一个月,书写《项目延期申请》,并报送《进展报告》,说明延期原因及申请延长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务处项目管理办公室核准后生效;
4.对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不能按时结题,又不在规定期限提出延期申请的项目,学校将予以通报,项目组成员两年内不能申请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五.经费管理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学校不准提取管理费;
2.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资料费、仪器设备租借费、论文打印费;开展实验所需的原材料(包括耗材、药品、化学试剂等)购置费;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项目组成员外出调研差旅费(包括来往车船费、住宿费)等。不能购买电脑、移动硬盘、mp3等设备;
3.项目资助经费分两次下拨,项目启动时下拨5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下拨50%。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停止其继续使用资助经费;
4.终止、撤消的项目,凡已有经费支出的,须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系)将项目已拨经费全额退还计划财务处; 5.项目经费报销工作应严格遵守学校财务制度,报销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资助经费总额。
六.奖励政策
1.对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组学生人均计入3个创新学分;对完成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组学生人均计入2个创新学分。2.验收结果为“合格”的项目组成员,在免试保送研究生时优先推荐,优秀结题论文等同于毕业论文。经指导老师同意,项目组成员以结题论文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时,每人须撰写研究论文,分别参加答辩。
3.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评选大学生创新优秀成果奖,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4.每指导一个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记6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每指导一个校级项目记3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5.项目完成后,学校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验收为优秀项目的指导教师等同于主持同级别“教学改革”项目。
七.违纪处理
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将视情节轻重收回部分或全部资助经费,扣除学生已取得的学分,并予以全校通报。情节严重的给与当事人以及相关负责人纪律处分: 1.违反学校财务政策;
2.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品或其它弄虚作假行为; 3.管理不善,造成国家财产巨大损失;
4.无故或无正当理由不完成项目研究或随意放弃项目。
八.其他
1.凡本办法规定的未尽事宜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2.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