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刘生祥)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刘生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原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2、使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展示口算乘法的练习题。
2、复习巩固口算乘法的方法。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二)互动新授
1、展示图片。
教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2、提问。1)师:黑板上有几幅图?
生:3幅。
2)师:每幅图中所画的是什么?
生:彩笔……
3)师:每幅图中有几支彩笔?
生:12支。(教师在每幅图下板书“12支”)4)师: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生:36支。
3、设置问题,小组讨论。
师:36支是怎样计算得来的?
生:3个12相加;
生:123=36;
生:312=36;
生:画图;
生:分解组合103=30
23=6
30+6=36
4、集体交流。
说说哪种算法比较简便?说明原因。
5、引出竖式。
回顾加法的口算与笔算(列竖式计算),从而引出乘法的口算与笔算(列竖式计算)。
6、讲解。
讲解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及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7、总结笔算算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0页“做一做”。
2、填一填。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405=
116=
连加: 4005=
233=
分解组合: 40005=
322=
列竖式计算: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刘珍
2016-2017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大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叔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教至:第2页例1。备课时间:2016.8.28 上课时间:2016.8.29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1.认识计算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教学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 数位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安全提示语:
购买食物时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教学反思:
位 位 位 位
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材教至:第5页例
2、例3。备课时间:2016.8.29 上课时间:2016.8.3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重点:
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学习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数位顺序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1)在数位顺序表中,右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1)708、3461、7000、9273、13080、二、自主学习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认识了,那么用这些数的读法你们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出示例3:读出下面各数:
(1)第一个数怎么读?
(2)第二个数怎么读?
(3)对第二个数的两种读法,你觉得哪种读法比较简便? 试读上面剩下的两个数。
(4)你觉得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总结整万数的读法
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读,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读出这些整万数呢?
(6)反馈训练:做一做第1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出示例4:读出下面各数
(1)问题:试读上面这些数。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2)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反馈训练: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组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做一做第3题
小组交流,怎样读比较方便。2.你能正确读出第二页的数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安全提示语:用热水时先放一些凉水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以及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公,从而深刻的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准备:预习,不懂得生字记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师: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师: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师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预设学生回答: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师让学生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师: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师: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师: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预设学生回答:5次)
1.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在每一次擦燃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2.小组汇报、交流。
(1)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2)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一桌子食物)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师:第3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预设学生回答: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4)第四次擦燃火柴。
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师: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预设学生回答: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5)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师:“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3.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4.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打开书,把你认为最能打动人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师:(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仿写训练,升华情感
1.师:是啊,小女孩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悲惨的故事曾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位九岁小女孩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写下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读,体会情感。
2.师:如果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为她做些什么?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与小女孩来一次“心灵对话”,来仿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3.小结
虽然我们生活得都很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仍有像小女孩一样贫困的孩子等待着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祥案(公开课)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陶醉、微波粼粼”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课题板书:
26、月光曲)
师: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要求:故事简单精炼)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简单看一下即可)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非常详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自主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导学稿上自主学习部分)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哪一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生1:„„(①、我会认)【强调霎和盲姑娘的轻声读法】 生2:„„(②、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某学习小组学生一人汇报一个,汇报过程中,补充纠正)
生3:„„【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本文讲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鞋匠两兄妹弹琴,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造出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音乐才华。】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师: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A、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B:师: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 生1:有人弹我的曲子,说明他们很喜欢我的音乐„„ 生2:他们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谈给他们听,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正因为他有着对穷苦人民的爱使他走进这所小屋里。
2、贝多芬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情景?(第四自然段)(1)那些词语说明兄妹俩确实很穷?用笔画出来(微弱、旧)。(2)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很穷,还看到了什么?(姑娘的眼睛瞎了)
(3)回过头来想一想,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3、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这两个“您”,读起来的语气是不是一样的? 生:不一样。
师:如果不一样,那这两个“您”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理解的?(第一个您,是猜想,语调延长;第二个您是肯定)师:既然我们理解了两个您字的不同含义,那么谁来挑战一下,试着读一读?
师:谁再来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盲姑娘为什么这么确定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3、(1)贝多芬对于盲姑娘的疑问,又是怎样回答的? 生: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在给你谈一首吧。”(2)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师: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4、师:那么当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们兄妹俩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稿上合作探究第1题,等一下,咱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师,出示问题1:兄妹俩听到《月光曲》后联想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将这段文字组合成三个画面吗?)
生(汇报):„„(师选一个完成的较好的学生来用投影仪战士给同学们看)
(1)、师:回到课文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
生:皮鞋匠先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那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轻柔 舒缓】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接着看到了【出示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欢快 流畅】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生:„„最后看到了【出事相应图片】„„
师:在这句话中,曲子的旋律应该只怎样的?【激烈 雄壮】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2)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曲让兄妹两都陶醉不已的曲子吧!(播放音乐、图片)师:我们听了这曲子,感受到了曲子的变化,又开始的 渐渐的 到最后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曲子旋律的变化呢?
师:小组内先读一读!谁来试一试„„ 生:„„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还有谁愿意再来挑战一下?
师:现在我们的男生女生各学习小组之间比一比!(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师: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全班学生:(齐读)„„
(3)现在再来看到导学稿第二个题目:那些句子是联想,那些句子是写实?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不是,都是作者的联想)
B、联想有什么作用呢?
(6)、这段文字中,除了有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还有写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请找出写实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刚刚我们欣赏了月光曲,曲子让我们沉浸在了月光下美丽的大海这个景像中。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2、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3、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 弹琴、谈话 弹: 一曲——感动
创: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第五篇: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节
圆的认识
(一)授课教师:蔡雪丽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资源:
圆规、剪刀、直尺、圆形实物若干、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老师有一件礼物,只能送给你们当中的一个人,要求是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不过大家觉得现在这样排列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每个人离老师的距离不同)
师:怎么排队才合理?(排成一个圆)
我应该站在哪?(圆的中心)你们站在哪?
导入:这公平了吗?为什么圆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出发去初步地感知圆的特征,产生疑问,再从这种感知和疑问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让学生观察。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联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发现圆的美,寻找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帮助学生在后面进一步去认识圆的特征。】
2、尝试画圆:
⑴用圆形物体、圆规等器具尝试画圆。交流画法。
⑵学习用圆规画圆。
教师示范,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练习,完成后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画圆—学习方法—再次画圆的过程,掌握画圆的方法,同时能初步感知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特点。】
3、对比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
让学生对比区别圆与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对比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让学生接受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也发现圆与球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看课本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⑴自学后在自己手中的圆上注上圆心(o)、画出一条直径(d)、一条半径(r)。
⑵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
生答后追问:既然半径是一条线段,那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在黑板上用红笔标出)直径呢?(继续标出)只要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都是直径吗?(还要通过圆心)
⑶举学生画的大小不同的两个圆,问:这两个圆一大一小,圆的大小和圆的什么有关系?(半径或直径)那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呢?(圆心)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了解了圆心、直径和半径在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探究圆的特征:
小组合作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来探究圆的特征,探究结束后,让学生汇报结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汇报时,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3)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时要求学生尝试完整地表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再尝试用字母表示,生试概括师板书:d=2r或r =1/2d)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演示推导的过程,同时强调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那条直线。)
7、首尾呼应:
想一想,在抢礼物的游戏中,我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你们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圆上)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半径)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方案公平吗?(同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且把这种收获在小组内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将这种收获用来解决课程开始时的问题,既首尾呼应,又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
1、判断:(课件出示,让学生逐题完成,并且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1)在同一个圆内能画无数条半径。()
(2)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用圆规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展开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美。】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课件出示墨子和古希腊数学家关于圆的论述,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史料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前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梳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