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8、77、80、81、8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数》

《平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3.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 生:……

二、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这样比怎么样? 生:不公平

三、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1.师:好厉害也!向老师说不公平。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班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譬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每队的平均数。(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求平均数,可以摆一摆,移一移也可以用算式求出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指名学生回答)给学生提供平均数的信息:(1)上学期我校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我们三二班平均每人捐款4元。你知道这4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2)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2.小红家2005年每季度用水量统计表季度用水量(吨)一16二24三36四27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3.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如果用100分表示心情很开心,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心情打个分数,再算一算你们组的平均得分。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四篇:人教版教学设计之统计平均数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8、77、80、81、8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计 数》 《平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第42页例1。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学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也为高年级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学中平均数的价值。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

学法: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

七、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请学生了解自身身高情况。

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水面图(课件):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杯水,哎,我们怎样才能使四杯水都同样高呢?让学生想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2、出示圆片图(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老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3、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每排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总数一样,既然总数不变了,我就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

老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这种分做平均分,每排放5个,这里的5就是672的平均数。(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受到破坏,有些小朋友行动起来了。咱们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课件例1 a、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收集矿泉水瓶。

b、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

c、他们4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d、如果要求出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使得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一样多。

e、根据你得到的信息,怎样才能使得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呢?每个人平均收集多少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点名回答。

3、用课件展示统计图变化的过程。

我们把多的矿泉水瓶拿出来,补给那些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求出他们4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4、除了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求到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小朋友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想?

把他们组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先要求出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怎么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要平均分成4份,还应该怎么办?

生:除以4。

学生说出列式,老师板书。板书:(14+12+11+15)÷4=52÷4=13(个)

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第42页例1。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学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也为高年级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学中平均数的价值。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

学法: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

七、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请学生了解自身身高情况。

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水面图(课件):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杯水,哎,我们怎样才能使四杯水都同样高呢?让学生想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

2、出示圆片图(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老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3、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每排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总数一样,既然总数不变了,我就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的数量。

老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这种分做平均分,每排放5个,这里的5就是672的平均数。(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受到破坏,有些小朋友行动起来了。咱们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课件例1 a、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收集矿泉水瓶。

b、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

c、他们4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d、如果要求出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使得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一样多。

e、根据你得到的信息,怎样才能使得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呢?每个人平均收集多少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点名回答。

3、用课件展示统计图变化的过程。

我们把多的矿泉水瓶拿出来,补给那些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求出他们4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4、除了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求到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小朋友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想?

把他们组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怎么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要平均分成4份,还应该怎么办?

生:除以4。

学生说出列式,老师板书。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92页~9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 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三年级 男女生的套圈比赛。

2、出示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从运动会导入,引起学生最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从而 出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避免了直接出示统计图的单调。】

二、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

1.质疑:你觉得是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

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多种方式表达男女生套中的情况。2.提问:在这么多的看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而且是最公平的呢?

小组讨论,统一看法,交流结果。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1)移多补少法。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

质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个是除以4?一个除以5? 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3.思考: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多的要小,比最少的要多。4.师小结:

(1)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

(2)刚才我们学会了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策略在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拿一拿、算一算。完成想想做做1、2.2.想一想、说一说。

完成想想做做3、4。在小组里讨论后回答,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设计意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多教学手段,创设了良好 的学习环境。学生手脑并用,使知识和感情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略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说课内容(精选5篇)

    《平均数》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内涵、特点。 2. 会运用平均数的特征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建构概念 1.李俊平3分钟各投中5个......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

    《统计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92—94的内容。目标预设: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关索中心小学四年级(3)班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0页例1,练习二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学生经历用平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 《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三年级“求平均数”应 练习一: 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用题5厘米、4厘米和3厘米。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