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娄底市 双峰县 甘棠中心小学 王小吾

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三单元第二节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2、设计理念

设计前,我首先让学生收集矿泉水瓶,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搜集一组学生的体重,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3、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有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即横式条形统计图、竖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根据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进行学习。同时,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平均数

男女生分组进行口算竞赛,男生选四人,女生选三人。结果男生胜出,女生感到不公平。师:怎么不公平了?

生:男生人多,比计算的总数当然不公平。师: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我们比总数合情合理,那么现在人数不相等就没有办法比较谁的成绩高低了吗?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比才公平呢? 生:求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红:14个小兰:11个我们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丽:15个小明:12个 在生活中老师经常会看到咱班同学爱收集像老师手中拿着的这样的矿泉水瓶,大家看,老师把其中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

2、课件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看到这个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小红小明移多补少小兰小丽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那么要知道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数量应该怎么求呢?(小组讨论)

提示:可以利用手中模板自己动手移一移;也可以动笔写一写;也可以动脑想一想看有没有其它方法求出来?

4、学生汇报方法。

(1)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指名板前演示)课件演示移多补少法移动的过程。(2)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15+11+12+14)÷4

= 52÷4 = 13(个)

(3)那么这里的52表示什么?13又表示什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每份数也就是平均数。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说13是15、12、14、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均数(板书课题)也就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收集的平均数量。

5、小结:通过操作我们知道13个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的平均数量,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不是)13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量,在实际收集的数量中,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少。

1、移多补少

2、求平均数(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与我们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它,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份有关平均数的资料请大家看一看:(师生共同理解)

(一)课件出示平均数资料: 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平均每月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年7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人平均月收入140元。

1、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50人。

2、小明数、语、外三门平均成绩92分。

3、松原市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8℃

4、我们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2007年上海市人平均月收入217元0。

(二)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现在我们要带着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的选择方法我们看:

1、课件出示图片:

2、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6支7支5支 有三个笔筒,一个6支铅笔,一个5支铅笔,一个 7支铅笔,要使三个笔筒的铅笔数一样多,你怎样很快的知道?那么除了用移的方法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6支7支5支6+7+5=18(支)18÷3=6(支)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支。

2、出示图片:

思★考小丽有三条下面这样的彩带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分别长14厘米、16厘米、24厘米,请你先估一估下面哪个数最有可能是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14厘米

16厘米

24厘米

3、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不会游泳,如果他要趟过这条河到河的对岸,会不会有危险呢?你能帮助他分析一下吗?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冬冬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比赛,你知道该怎么比吗?(求平均数)怎么求呢?(如果除不尽可用计算器计算。小结比赛结果。)

欢乐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王强18谢明12李雷19王飞11刘思10开心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杨洋14周杰16陶晓12卢浩15蔡志8 欢乐队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开心队呢?

(三)同学们清明节马上快到了,老师想带你们去烈士公园游玩,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相关景点图片)老师把这一周内游览这两个景点的人数制成了一个统计图,请大家看。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景点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多吗?(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法。)

2012年3月2630日“烈士公园”游客数量统计图日期人数3月26日星期五303月27日星期六453月28日星期日653月29日星期一403月30日星期二2030日29日28日27日26日0510***04550556065人数/人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3.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 生:……

二、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这样比怎么样? 生:不公平

三、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1.师:好厉害也!向老师说不公平。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班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譬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每队的平均数。(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求平均数,可以摆一摆,移一移也可以用算式求出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指名学生回答)给学生提供平均数的信息:(1)上学期我校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我们三二班平均每人捐款4元。你知道这4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2)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2.小红家2005年每季度用水量统计表季度用水量(吨)一16二24三36四27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3.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如果用100分表示心情很开心,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心情打个分数,再算一算你们组的平均得分。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

陈艳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比一比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具:水彩笔,单位面积的图形若干,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感知面积。1.情境导入,(1)出示两块黑板报的版面。引发思考:要换新的板报,擦哪块黑板用的时间短?为什么?

(2)总结:黑板面的大小不同。2.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请学生找找其他物体的面并汇报交流。(2)拿起数学书,组织学生找出数学书的面。(3)师生击掌,说说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4)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找哪个部位的面比手掌面小。(5)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3.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一些物体的画面,说明将它们的一个面画了下来,说说这些图形的形状。

(2)引导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3)总结: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4)出示一个角的平面图形,将它变成封闭图形,再给它涂上颜色。(5)说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的面积。4.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面积。二.比较面积。

1.出示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2.展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3.组织学生比较作业纸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咱们85小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些办法吗? 三.创作:创作图形,使它的面积占7个方格。四.全课总结

第五篇: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内涵、特点。2.会运用平均数的特征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建构概念

1.李俊平3分钟各投中5个、5个、5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2.闻山河3分钟各投中3个、5个、4个球,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移多补少”的方法。

3.者夏东3分钟各投中35个、7个、2个球,又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一般水平?

结合交流,揭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进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4.张老师想投四次,如果是你,你会答应吗?如果张老师前三分钟各投中5个、4个、6个球,你觉得张老师可能会赢吗?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结果怎样?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或9个,情况又怎样?

二、拓展理解

观察四次情况,你又发现了平均数的哪些特点?

结合交流,随机揭示平均数的“均差之和为0”的特性。

三、实践应用

1、平均身高。

(1)篮球队的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会不会是155厘米?为什么?(2)结合实际情景,深化学生的认识.2、平均水深。

(1)平均水深110厘米,身高130厘米的冬冬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2)

结合实际情景,深化学生的认识.3、平均寿命.(1)介绍最新中国男女平均寿命的数据.(2)辨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92页~94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0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doc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2.了解机器人的“利”与“弊”。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学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三年级“求平均数”应 练习一: 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用题5厘米、4厘米和3厘米。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1 一、与老教材的区别1、人教版老教材出现在第十册,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中。苏教版老教材出现在......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1 问题引导学习,揭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