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说课内容
《平均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以学生身边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 第二步: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平均数,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第三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出示生活中评委为歌手打分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之平均数》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平均 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8、77、80、81、8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均
教 学 设 计
数》
《平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在听完本小节的平均值之后,我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印象深刻,我很惊讶老师会有这样独特的视角,教学层次的进步,整个班级,所以我不能放松,因为恐惧精彩的问题,哪个聪明的指导错过了。他的优势不能崩溃,让我明白最深的一点是: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这么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对未来的中值和数量的研究。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因为平均意义更抽象,难以理解,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高层次的学生充分沟通各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全面分析,最终获得最合适的平均方法。然后老师还会抛出什么是平均值,如何找到这两个问题的平均值,用条形图和老师聪明的指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索Evenly是平均的灵魂数量,最终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突破这一节 类的焦点。多种方式解决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潜能发挥,体验成功的感觉,然后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类教师重视观察,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方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认为学生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习,因为我通常害怕学生不能来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学生??。
第四,通过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平均的实际意义,而且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数学沟通能力。
第五,实践设计的聪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平均的意义,也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从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师和强烈的亲和力,很强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全班学生非常热衷学习,学习效率也很高。
第四篇:《统计中的平均数》说课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 “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的统计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网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习近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网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5=6(个)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第二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认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认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