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时间:2019-05-12 18: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第一篇: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分东西的课件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收集矿泉水瓶”的图片,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还有个别同学不爱发言,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精确到0.01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_______________.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_______________.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_______元.

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2)(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35、34、33、32、28这5个数的________平均数.(5分)(3)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_____,34的权是_____,28的权是_____.(5分)(4)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个很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我结合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一些困惑,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小组的合作活动是否会流与形式,有待今后研究。

第四篇: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出示课件(课本例1):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表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③、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8分)

1、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2.4 :5 = 24 ÷()=():153、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周长最简单的整数比是(),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6.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7.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厘米。

8.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9.如果x÷y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例。

1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16,则另一个内项 是()。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9分)

1、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3、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4、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5、如果8A = 9B,那么B :A = 8 :9。()

6、图上距离总比实际距离小。()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9分)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A、1 :40000B、1 :400000C、1 :4000000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A、2 :7B、6 :21C、4 :14 3.下面第()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8:7 和 14:16B、0.6:0.2 和 3:1C、19: 110 和 10:9 4.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5、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A、成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6分)

1、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统计图。

2、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3、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4、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统计图。

二、判断。(16分)

1、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形象。()

2、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3、要表示一个人一天体温变化,最好选用条形统计图。()

4、小刚记录了本周每天的平均气温,他制成扇形统计图表示整周的气温变化情况。()

三、右图是某超市各种商品存放率的统计图。(4+5+5=14分)(1)食品类商品存放率比日用品多()%。

(2)已知超市里共存放了4000件商品。日用品存放了多少件?

(3)有人认为食品类的商品存放的最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四、下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图。分析判断。(4+7+4=15分)(1)六(1)班同学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2)你能看出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下载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听后反思大全

    课堂是通过学生、教师多向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课堂达到有效的境界,就必须以尊重为保障。正因为张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教材”,因而他的课堂有效而充满活力,具......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平均数》教案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7-49页 重点难点:进一步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复习整理有关比和比的基本性质的知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范文模版]

    第三单元复习姓名 一kūlonghòuhuǐdǎlièjiàohuìshúxīwángyángbǔláo bànshǎngwèiguódīngzhǔbēicǎnyánsùhéyányuèsè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我读我写(要求正确、端正、匀称)Kū longyùhé bēi cǎnshénqínglièkāi yùyánshè jiàn lā xián hé yán yuè sè dà chīyījīng二、我会组词。圈{quān(......

    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陈梅 第三单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站推荐)

    (1)《我给自己画张相》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就是美术课,老师叫我们给自己画相。我很高兴,因为我们这星期的作文也有这个题目,正好我可以顺便也做了,这该叫一举两得了。我先拿好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