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时间:2019-05-12 17: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第一篇: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效法中国和合文化和哲学观,它是阴阳的统一,是工具性(显性知识)和人文性(隐性知识)的统一。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

三维目标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既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我们教师不能以传统备课的眼光去审视三维目标,将“过程和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教学设计原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忽视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现在,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学习中,过程最为重要,因为过程既是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获得了自主学习的经验,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如果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思维、学习的方式,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学生的素养将是不全面的。我们习惯认为,“过程”只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过程”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就成了多余的东西。这是理解上的错误。其实过程学习,就是方法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法。一定的“方法”总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过程”是“方法”的动态展开,“方法”蕴涵在“过程”之中,“过程”与“方法”具有统一性。比如,学习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而这种运用实际是一个过程。所以,“过程”必然蕴含着“方法”。

语文是文化,而不是科学,它蕴涵着思维、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人文精神,所以语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它触及到人的精神、人格、灵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人文性知识,是隐性知识,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反映。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和方法的程度如何,就是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感悟、反映的程度。我们不能固守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念,要认识到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与层次。知识可以分成显性知识(工具性)与隐性知识(人文性)两大类。隐性知识是无影无踪的,是那些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人文精神,它只能在实际操作演示中意会,往往内含于实践性的技能中。知道怎么做某事同会做、能做某事并不是一回事。在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技术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隐性知识,因为“技能”概念不限于认知,还包括表达交流、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实验实践、创新创造等。隐性知识的概念表明,将规则性的技术知识转变为实际的操作技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运用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与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正确理解语文的基本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是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对落实“知识和能力”的反映。成功的一堂课,就是教学内容应当与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浅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浅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对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理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课程的三个维度既有各自的内涵,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对课程总目标的解析,同时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加以贯彻,必须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具体地来说,知识与技能需要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而方法的形成、过程的体验则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呢? 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1 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初步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物理事物,并形成物理表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进而理解物理规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物理概念与规律,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解释;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有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领略在探索中的艰苦与喜悦;敢于坚持真理和创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放弃或修正错误观点;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立体来看,就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重在智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是载体,是关键,是操作系统,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级目标,是动力系统,重在人格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完成一维目标后,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简单地相加起来。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的,就像我们要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把”高”拿起来,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 2.1 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呼唤“三维目标”

在国内,课改前,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过程与情感的培养。“考试文化”促使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和学习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学生与社会生产脱节,只懂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国民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在国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国外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即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术的拓展也日新月异,社会对人们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人们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对基础教育目标进行了改革。他们多以布鲁姆教育目标为指导,不同程度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把培养少数精英的目标改成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只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国际教育形势的要求,经过国内专家长期调查研究,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随之诞生,三维目标也应运而生。

2.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对比

进入新课改后,课程标准首次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三维目标,我们只有在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中,领会其精髓,才能为今后课堂教学怎样“改”指明方向。

2.2.1 “知识与技能”的对比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对知识方面要求到:“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1]。这个要求略显笼统,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方面的要求就显得系统、详细。哪些知识该了解,哪些知识该知道,哪些知识该尝试运用,都有所规定,为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引了方向。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学大纲就规定得很详细,显得过于死板。而课程标准分板块地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具体来看,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双基”为基础,但对原大纲中“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部分做了删除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教学大纲,我们发现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标准中物理的知识量有适当减少。如:对光的色散,光谱和光谱分析不做要求。(2)在某些较复杂的问题上,课程标准也降低了教学要求。例如:对电场的叠加降低了要求。(3)增加与现实生产、生活中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比如: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并能举例说明自感现象、涡流现象的应用;新增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新课程标准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课程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例如:能量的概念贯穿始终,可以通过能来定义功,而以前却是先定义功,后讲能。

在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稍高些。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要求能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描述物理现象、解释物理规律。

总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2.2 “过程与方法”的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们过去一直忽视的一个目标。

只要你记住这个结论,什么类型的题目用什么知识去解决,就行了。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好象听懂了,下课后类似的题目却不会做,要说到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就更做不到了。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参与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理解知识,形成技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过程,而教学大纲偏重从物理学科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与给予,没有强调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物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做了调整。对比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物理实验不再只是简单的验证某一知识或规律的验证性、测验性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达到获取知识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情感的目的。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里,每一个主题内容后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用“通过”、“调查”、“设计”等行为动词,表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并在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物理方法,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易于实施。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并在课程具体目标中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目标,便于操作实现。不仅如此,在课程性质中表明“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2]。在内容标准中提到“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当然,在实施建议中的各项建议都不同程度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

然而,教学大纲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涉及较少,仅仅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出“发挥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1]。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难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从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三维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教育现状的弊端而制定的。它不过分强调知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现象,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2.4 围绕三维目标,制定教学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学目标落实的倾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指出教学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但是,在具体的评价内容方面,教学大纲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作用。而且所谓的考试,绝大部分是以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虽然说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由于中、高考的选拔方式,使多数教育部门和教师错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得中学生陷入“考试文化”不能自拔。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对考试过分强调的现象,把评价内容,制定为实现三维目标的程度上:“物理课程的评价上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2]。评价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一致,这样就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课程标准在评价内容中,并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使教师更能灵活地进行评价,因材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的试验对比来看,“三维目标”教学对学生的中、高考成绩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相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三维目标的指导教学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们讨论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几乎都是理论方面的,但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三维目标。在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方面,许多专家和在职的优秀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却涉及较少。我就这一方面,谈谈我浅薄的看法。

3.1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差,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索研究。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予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针对农村学生存在着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针对农村现有的资源,选准探究内容,创设科学探究情景,鼓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收集资料,营造探究气氛,亲历探究过程,学会交流合作,学会质疑答疑,体验探索究的乐趣和价值。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寓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根据农村当地的习俗和文化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及当地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当然,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三维目标不能够同比实现,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可以侧重某一维目标的教学。注意,只是“侧重”,而不是“只需”。也就是说,在侧重某一维目标教学时,其余两维目标不能丢,必须是三维目标相互融合,同时实现。

现在,我们举一教学实例,用“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这部分内容来说明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师:远距离输电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生:在输电导线上有功率、电压的损失。师: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根据PI2R,任何输电导线都具有电阻,因而输电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而损失掉。

师: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用P表示,输电电流为I,输电导线的电阻为R。那么功率损失的表达式是什么? 生:PI2R。

师:显然,在输电导线上的这种损失是一种浪费,一般要求这种损失不超过10%,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输电中的功率损失呢?

生:根据PI2R,要减少输电中的功率损失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线的电阻,一是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

师:那如何减小输电线的电阻呢?现实中实现起来会不会有困难?

l生:根据电阻定律:R线可知,要减小输电线的电阻R线,有如下方法:

S1.减小材料的电阻率,现实中一般用电阻率较小的铜线或铝线作导线材料。2.减小输电导线的长度,不能实现,因为要保证输电距离。3.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这是可行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表现很不错。但是请同学们看看窗外的输电导线。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是不是可以无止境地增加呢?为什么?

生:不是。可适当地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太粗却不能。太粗会带来架设困难,而且不经济。

师:很好,我们知道用减小输电线的电阻这种办法只能有限地减少功率损失。同学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可以考虑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师:如何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呢?

生: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I可知,要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I,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这就是采用高压输电的道理。师: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与往年不同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很冷。我们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冰雪灾害。

师:对,在这场严重的冰雪灾害中,许多高压线断裂,高压铁塔倒塌。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线和铁塔会被毁坏吗?

生:因为高压线上的冰结得太厚,导致过重,高压线和铁塔不堪重负,就被毁坏了。

师:对极了。根据资料显示:高压线高高的铁塔在下雪天时,可以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下雨凇,可能会承受10~20倍的重量。电线结冰,遇冷收缩,风吹引起震荡,就使电线不胜重荷而断裂,继而拉倒了附近的铁塔。南方持续长久的雨凇,造成多数220千伏以上线路出现严重覆冰,造成输电线路和杆塔上面的冰层越裹越厚,致使输配电电线频频跳闸。南方电网出现了危机。电力工人为保护电网,保障居民的正常用电,日夜不停地奋战在电网战线上。他们深入山区,爬上高塔,徒手除冰,全然不顾个人的危险和劳累,一直工作着„„当然,在后期道路畅通后,从全国四面八方都有许多电力工人赶来增援,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抗击冰雪。所以,这个冬天并不冷,我们被爱温暖着„„ 生:责任、爱、团结„„

这节课,学生通过对“怎样减少输电功率损失”的分析,经历了科学探究、分析推理的过程,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过程的体验,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升华了情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亮点在于老师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把高压输电部分与冰冻灾害中保网保电相联系,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物理知识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们始终应该相信,学生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备课时未曾想到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应该勇于承认自己思维的局限,感谢学生在与大家共享成果的时候也教给老师一种新的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反而给学生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率,学生既会受到鼓舞,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会更加尊重老师,更加喜爱物理课。这就达成了第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 ”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因此,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第四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他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其次,“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学科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的逻辑结构寓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之中,三维目标教学的特点也蕴涵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特点之中。脱离了“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结构必将失衡,并失去其应有意义。

因此,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知的融合贯通。第三,三维目标具有中长期性。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外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这三个层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说,课标的许多规定都具有中长期的特性,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时教学预案中,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都很循规蹈矩地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五篇: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座的体会

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座的体会

丰登坞小学 肖艳霞7月10日高主任又不辞辛苦地为我们作了一次精彩的讲座,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万分感动,他传授的理论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谈谈我的体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只者,好只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关注要求我们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规律。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培养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约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总之关注人的教育才能是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得教育。苏霍姆林斯机指出“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着和道德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下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三维一体关系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教学目标三维一体关系研究 龚易男 (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新课程标准从新的角度阐述了高中音乐课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层次较清晰,......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

    语文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

    三维目标怎么写

    三维目标到底怎么写? “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

    三维教学目标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