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微课程[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7: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报告—微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报告—微课程》。

第一篇:阅读报告—微课程

阅读报告—微课程

2013级教育技术学班

刘丽

201305220135

目录

摘要..................................................................................................................................................2

一、什么是微课程...........................................................................................................................3

二、微课程特色...............................................................................................................................4

三、微课程的发展趋势...................................................................................................................4 2.微课程是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5 3.基于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兴起...................................................................5 4.微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5 5.微课程从微型进入了规模性发展方向................................................................................6

四、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7

五、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制作微课程...............................................................................................9 参考文献.........................................................................................................................................13

摘要

在浏览了大量的关于微课程的网站后,对它我有了一些进一步的认识,微课程的特点,短小精悍,时间精短。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微课程的发展趋势方面我也有所认识。在它的发展方面,可以看出教育的革新。还有它的制作方面,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还有用什么工具制作他,以及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在制作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微课程之所以被称为微课,主要在于它的短小精悍,需要在一分钟之内讲完你要传递的知识。还有他不仅仅是演示。

一、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1](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2]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智能课程

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 “短时高效”的智能课程,该课程采用中小学教学知识点的三级分类构建同步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精讲内容,重点归纳,智能诊断,针对训练,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智能、高效、方便、省钱的系列课程。

微课程是由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的课程统称,教师做成该知识点PPT后录制二十分钟的视频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智能微课程和微课程的差别在于,智能微课程有智能诊断和智能提分的功能,而微课程没有这个核心功能,只能提供学生观看。

微学习

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

微内容

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微内容一词1998年最初被尼尔森等人使用时,指向的是一种用以描述宏内容的短小扼要的摘要形式的东西,比如Email的主题句、网页的标题介绍、元数据描述词等这一类的文本。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微内容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和语义特征。微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网络新闻、一个即时短信、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句twitter里的碎语、一段土豆网上对一本新书的评论、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7Flickr上的图片、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甚至只是一个Facebook中好友留下的电话号码„„

二、微课程特色

● 内容丰富:每个“提分微课程”都以一类小题型出发,授课教师不仅将与该题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讲解,更传授该题型的具体解题方法与技巧。

● 知识分类:“提分v课程”严格遵守了皮连生教授“学有定律,教有优法”的教学理念。将所有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把符合各类题型的规律分类讲解。

● 短小精悍:每个“提分微课程”均设定在8分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就感。

● 师资雄厚:每个“提分微课程”的授课教师均为重点学校一线在职教师,精准把控考点,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将题型解析透彻,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深受学生喜爱。

三、微课程的发展趋势

从对微课程概念、特征、意义、作用、理论基础及其开发、设计、应用与评价等系统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如下:

1.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创新

纵观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发展,经历了CAI课件、积件、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库等不同阶段。但不论资源如何的呈现形式,都没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微课程则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因此,与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网站不同的是,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教学新理念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

源。

2.微课程是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微课程以简便、短小、精致、易操作的特点,主题突出、情景真实、短小精悍、动态生成等特点,可以让学生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因而对远程教育学习方式产生很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①由于微课程内容的引导性、丰富而准确的链接,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将疑难问题实时地反馈给教师,或利用移动设备自带的通讯工具来寻求同伴的帮助。②微课程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③微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内容具体,时间短,有利于学生短时间的集中精力学习,可以起到无形之中为学生减负的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帮助。

3.基于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兴起

从学习过程来看,微课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学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的《学习金字塔》认为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 小时平均保持率最高的是向他人教授或者是对所学内容的直接应用,达到90% ;比较高的是讨论和实践练习,分别是50%和75%。[3]由此也说明了讨论、练习在有效学习中的重要性。

可汗学院创新的翻转课堂除了教学微型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基于微型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直接颠覆了400 多年的班级授课制。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说,可汗学院最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在于应用微视频和相应的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使之更适合于网络课程学习者的特殊性,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外掀起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其实,国内的一些探究性课程、小组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隐隐带有“翻转课堂”的影子。不久前,佛山允许部分中小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课程进度,这也无意中留给“翻转课堂”和微课不少发展空间。

4.微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引导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快捷解决高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会教学反思,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成为一种新的校本研修方式和促进课改教师共 5

同成长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①教师制作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和微研究的过程,通过对课程或教学问题发现—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程不断反思中,促进了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②微课程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可引导普通老师们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③微课程便于传播,记录了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可以直接为一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提供优秀的经验和方法。④微课程为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固化经验和传播方法。

5.微课程从微型进入了规模性发展方向

从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微型视频课程实施Open Course Ware计划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基于微型教学视频的公开课热潮,苹果公司更是在2005 年推出面向大学视频课程iTunes U 频道,开启了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先河。以视频为主的视频公开课虽然解决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活动有所欠缺。2008 年加拿大的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门子尝试利用在线模式,铸造了一门课程《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 》,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25 位付费生和世界各地的其他2300 多位免费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响应,戴维·考维尔与布莱恩·亚历山大一起塑造了MOOC一词,中文翻译成大规模在线课程。而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分别开发的edx、Coursera、Udacity 三大在线平台,也成了MOOC 发展现状的标志。“视频公开课”和“大规模在线课程”的不断涌现,促使微视频和微课程从微型发展走向了规模发展方向,大规模在线课程也将成为微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6.微课程将促进教育信息化进行新的变革

Hattie在著作《可视化学习:800 多个与成绩有关的整合分析汇总》(2008)揭示出与计算机的有效使用相关的六大因素是:当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的方式与其通过教师授课学习的方式不同时、当教师接受了有关如何将技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的培训时、当技术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时、当学生能够掌控其学习时、当技术可以改善同伴学习效果时。[4]在这种标准的考量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级思维培养,对教育改革尤其教育信息化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看出,微课程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1.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 时长一般为 5—8 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 10 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 40 或 45 分钟的一 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 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微 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 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 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 rm,wmv,flv 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 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 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 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选 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 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 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 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 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 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 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 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 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 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 “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 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 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7)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 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 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 课就会更加客观。

2.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 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 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 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 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 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 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 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 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于移动学习市场,在 powerplus 与多普达合作的移动学习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 307 份,受访者中表达对此类手机商务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共 260 人,占样本总数的 84.69%。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 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 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5]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 E-learning 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 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

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4.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

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 Google 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 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 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 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 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5.对学生而言,“微课”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 10 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 45 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 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6.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 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研究的优点很 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微课”中可以 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这种真实的、具 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 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 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制作微课程

1.微课制作者的自我定位

角色定位:老师和视频制作人

1、从老师的角度努力使视频在内容上具有准确性、逻辑性、知识性。

2、从视频制作人的角度努力提高视频的视觉效果,使视频具有可观赏性,尽可能关注PPT的动态效果、颜色搭配、解说技巧等。

关注以下方面:知识储备、PPT制作技巧、视觉美感、解说技巧、软件操纵技巧

2.微课标准

1、微课功能理解透彻:解惑而非授业;

即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2、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原因:(1)现在是快节奏时代,好比微博,追求快捷精炼;(2)学生课程多,疑问多,每门课看一个视频的话,微课时间过长,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Ta想看的微课;(3)五分钟足够讲透一个小知识点,否则要么是讲的太泛,要么是讲的太罗嗦。

3、知识点够细,五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包含了另一个知识点,需另设一节微课讲解。

4、受众定位明确:是针对什么年级段;

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

5、情景定位明确: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

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6、知识准确无误;

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7、知识点(考点)、题目(真题、模拟题)讲解不照本宣科;

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对该知识的表述应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8、语言通俗易懂;

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

9、PPT有视觉美感;

多角度地应用PPT现有的功能带来的视觉效果,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字体搭配等。

10、视频画质清晰;

影响视频画质的因素有:显卡驱动未更新导致屏幕像素低;导出视频时未设置与屏幕分辨率相一致的视频长宽尺寸导致视频画面变形(设置参看最后的后期制作)。

11、外部环境安静无噪音;

12、形象良好;

13、声音响亮,节奏感强; 3.课录制准备步骤

1、深刻理解微课的功能:解惑而非授业;

2、选择要讲的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难点;

3、明确你的微课的受众;

4、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5、将各知识点做成汇总表格;

6、做PPT;

7、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

8、熟悉软件操作;

9、开始录制。4.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

1、ppt的排版建议

对PPT的总体认识可以看附件《PPT的四重境界》

(1)动静结合

充分利用PTT的动作效果,可以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PPT动作按钮使用》 http:// PPT颜色搭配教程《我的PPT会说话》

http://doc.mbalib.com/view/4841e375fa50dd2e38ba501edc8b2799.html(7)错落有致

行距1.3倍-1.5倍,段间距大于行间距;

(8)字数要求

字数越少越好,一页不超过五个要点,页面上下左右要留1CM的空白。

总结:PPT设计十招

1.内置样式不可使 2.高质图片需善用 3.单色体系震且撼 4.排版清晰观点明 5.小心留神主题性 6.无招胜有招,越简单越好 7.符号大瘟疫,尽量要避免 8.重点要突出,主次需分明 9.封面吸引人,大功半告成 10.让观众发笑,演示必走俏

2、鼠标动作

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配合解说

适当使用画笔功能

3、拍摄设置

(1)保持摄像头清洁

(2)远离强光刺激

(3)不背光

(4)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可使用带灯光的摄像头)

(5)调整摄像头距离确保至少能看到整个头部 5.讲解

1、口语化;

2、不照本宣科;

3、不将PPT当演讲稿;

4、语调揄扬顿挫有节奏感;

5、适当看镜头,与观众有眼神交流;2

六、后期制作

确保生成导出MP4高清视频格式、确保视频画面导出后不变形 以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为例。

1、生成导出MP4高清视频格式设置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gou.com/v55262543.htm [2]:《高等教育纪事报》

[3]:《学习金字塔》 美国缅因州呗赛尔国家培训实验室 [4]:《可视化学习:800多个于成绩有关的整合分析汇总》 [5]: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

第二篇:微课程培训报告(推荐)

微课程培训报告

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最近所学的微课程知识,我知道我的所学还很肤浅,但是我还是亟不可待的和大家一起了解微课程的方式、微课程的尝试、微课程的研究、微课程的成果化过程、微课程的落实、制作的15条建议。我尽我所能,把我最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交流,不尽之处请大家谅解。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微”型化。从最古老的微型计算机到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从微电影到微信、微杂志等等,一系列的“微”样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并持续膨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接受的信息单元却越来越小。是巨大容量的信息干扰了人们的注意?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教育者确实正在开发提供小量学习的工具。这些小量学习教育可能使学生每一次只接触少量的新教育内容,使他们更容易吸收、了解不断增加的信息量。

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分钟长度)的演示。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定义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在国内,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程,作为一种大胆而积极地尝试,的确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在线教学以及在面对面课堂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的组件和资源来使用。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培训师,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 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对微课程的一些看法:

一、微课程的方式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二、微课程的尝试

1.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1)生本教育。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2)课堂改革。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等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3)打造书香校园。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微课程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前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他们后来在假期中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 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3.创造模式。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

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量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 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4.右脑学习。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平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5.成长方式。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 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教师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1)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2)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3)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等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 真正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三、微课程的研究

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1.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2.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写教学设计。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 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3.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 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4.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 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四、成果化的过程

1.寻找价值点:从众多繁杂的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素材,“价值素材”不包括背景、理论,只针对具体的故事与策略,形成基本素材。

2.梳理价值点:面对众多的素材,进行再一次梳理,如果是故事,只选择一个;如果是策略,选择一个主题的。不论什么,都要选择有创意、易操作的素材,删掉大家都在知道的或都已使用过的。

3.提升价值点:基于基本素 材,进行再开发,素材的不同,梳理角度不同:(1)故事类:①追问过程:故事中间是不是还有什么波折?②追问方法:是不是还有什么重要的方法,我是不是没有意识到?③追问提升:这些方法是不是可以梳理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做法?能不能拓展到其他人或事的上面?(2)策略类:①策略追问:究竟怎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办法?②风险追问,如果这样会遇到什么问题?能不能再有新做法?

4.形成脚本。基于上述的追问,形成了有价值的故事,做成脚本,进行课程化开发。

纵观所有“微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有下面四方面的收获: 第一是使用价值:开发出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使用,教师可以用到 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也可以用于学校教研活动;

第二是思维价值: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三是成果价值:可以此模式开发已有成果,这样有助于统一话语体系,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资源库。

第四是欣赏价值:微课程音乐美,画面精,放松中陶冶情操,休闲中快乐学习。

五、微课程的落实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 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 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微课程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能发现思考的力量,研究的力量,解决的力量,我们更能从中感到我们的研究正是从这一个个小问题开 始。

研究之路没有终点,但时时处处都是起点。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之路,愿我们共同踏上美妙的研究之旅,谢谢大家。

合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卫洪

二〇一二年八月

第三篇:微课程

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程是一种简单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教学方式,于细微处见功底,见微而知著。微课程是浓缩的课堂,是最精彩瞬间的集合,是课堂浓缩的精华,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值得尝试。将微课程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常常觉得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是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经过自己的摸索与思考,或许微课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不妨看个有关的例子:

我在《看云识天气》中以“卷积云”与“积雨云”为教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制作了“微视频”,制定了“学习单”,在上课的过程中借助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好的自学。翻转的课堂中则颠覆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此时的课堂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是他们交流课前学习的舞台,课堂为他们打开了求疑解答的大门,课堂成了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达成自我的目标;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发展的航标。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一名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学习卓有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孩子们眼里,这个课堂是活跃的、不受拘束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在趣味活动中、在小组合作中拓展了知识。孩子们还认为课堂里的小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小组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事半功倍。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指导,有效的学习,无限的拓展,让我们的孩子在知识中徜徉。

那什么是微课程呢?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程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呢?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我觉得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非常简单实用,能解决语文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微课制作,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微课适合语文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语文教师录制的微课可以课前展示,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而减少语文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可通 在短短的日子里,全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开发学科的“微视频”,让我们的课堂翻转起来。——“微课程”走近我们语文老师,它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魔力、活力和动力的窗户,让所有老师看到了一个新颖的教学世界和教学境界。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教!语文还可以这么学!随着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课堂中很重要的内容,利用微课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以说,既然我们语文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职责是教书育人,那就让我们发挥“微课程”的作用,造就有效的教与学。

第四篇:微课程

刚接触微课程,是既好奇又疑惑。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时间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利用好微课程,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

第五篇:微课程范文

一、松江区三月份微课竞赛活动介绍

1、微课微信的关注:公众账号是 weike-weike2、网站的介绍:

二、微课培训

1、什么是微课程。

2、课的含义介绍。

3、哪些不属于微课程

三、微课程制作介绍

1、手机拍摄:协助修改软件有QQ影音、迅雷看看、格式工厂

(1)需要的工具:支架、桌面,一部完好有摄影功能的手机,胶带。

(2)拍摄要求:屏幕和定位框一定要对准,调试好再拍摄。

2、软件制作:camtasia studio 汉化版、数码大师

3、PPT制作:做好PPT,用屏幕录播软件录制成视频,再转码成所需的格式(屏幕录播软件请百度)

四、网站介绍:

1、可汗学堂

2、网易课堂

五、幼儿园微课素材介绍

1、生活类、学习类、建构类、2、其他:安全、国旗下讲话之类。

/weike

下载阅读报告—微课程[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报告—微课程[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5.20 微课程培训报告

    微课程培训报告2014年5月20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举办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高级研修班(第十三期)。学习内容涉及微课程的基本理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

    微课程作业

    通过学习本次课程,使我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程有效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

    走近微课程[范文大全]

    走近微课程 ——听诸向阳老师报告有感 在浙大培训的最后一天,聆听了全国语文名师诸向阳《语文微课程研发的五大策略》的讲座,诸老师从“教材、特长、地域、问题、仪式”五个方......

    幼儿园微课程

    微课程《我自己》 主持人: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们是实验幼儿园城北园区小班组团队,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这位是智慧与美貌并存的梁老师;这位是娟秀淑女范的金老师;这位是......

    微课程脚本.

    《可能性》微课程脚本 方明和李立在下跳棋,为谁先走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方明说:“谁先走?” 李立说:“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方明说:“这......

    微课程学习心得

    微课程学习心得 芦学芝董群群胡青青 目前,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后,对微课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微课程定义 微课程( Micro-lectur......

    感受微课程

    感受微课程,学习新方法感受微课程,学习新方法为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新区举办了此次教师培训。2013年8月9日,我们有幸听了臧秀霞老师的《简简单单研究,快快乐乐成长》......

    微课程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微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安县桑枣中学赵天顺2014年5月30日在安县教师进修校举办了“中小学教师为课程培训”,由绵阳市电教馆老师景吉星为我们讲解什么是微课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