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岳小学 王朝 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范文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新安县正村镇中岳小学 王朝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的,学生经过实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情趣。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
技能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的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重难点定位
本课的重点确定在: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简易听诊器、漏斗、胶管、钥匙、石头、铃、线、纸杯等。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简易听诊器,“同学们都去过医院看过病,为什么医生要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
生猜:“可能会清楚一点。”
教师:“心脏声音是怎样“传播”到医生耳朵中去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
由简易的听诊器设置情景,想想医生为什么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想想声音是怎样传到医生耳朵里的。
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目的: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疑问氛围,学生可能会猜出一些想法,教师也不必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师随即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创设有问题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对下面的探究学习新知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通过3个步骤完成。
第1步:实验分析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1)、相互听一听写字的声音。A、四人一组,一人写字,一人把耳朵贴至桌面,另两人仔细听;然后再交换做法。
B、小组汇报不同的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经桌子(固体)听到的声音比直接用耳朵(经空气)听到的声音要清楚。
(2)、听听纸杯(土电话)传过来的声音 A、照书上图做相互听,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B、说说纸杯中的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 C、换个纸杯听听看,与刚才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说说听到的情况。(初步感知纸杯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A、说医生是怎样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的?
B、把漏斗接上胶管,作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试试做做医生; C、用“听诊器”听听心脏的声音(自己的和别人的); D、听心脏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声音是通过胶管和漏斗中的空气传播的。
(4)、通过实验说说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教师补充、板书、小结: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且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要大。
【设计目的:这一步的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步:分组实验分析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A、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并试试能不能听到;
B、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石头或铃,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教师巡视指导)。
C、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D、想一想,听到的声音是不是就是单单靠液体来传播的?
E、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是怎样传播过来的?(运用知识)
教师小结,并板书: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设计目的: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学会了液体传声的实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游泳时潜入水中上否听到声音?有什么特点?通过实验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第3步: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A、学生自己看书上的材料;
B、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C、思考回答:如果把一只钟放在没有空气的罩子中,你会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这一步教学,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段有具体数字的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在通过资料思考得出结论:固体传播声音本 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在这一部分中,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既然声音能在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把一只钟放入真空中,你会听到钟的声音 吗?从而认识到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以上三个步骤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强化练习,综合运用。
1、铁路上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为什么?
2、为什么狗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休息?
【设计目的:经过学习,学生基本上从理论上掌握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还需让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学习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固体 都能传播声音 液体
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第二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4.2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仪器】 教师准备: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多媒体课件。
学生器材:土电话、一个水槽(里面盛有水),两块铁块。【教材分析】《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一节以“提出问题”为重要因素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与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传播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改变,提倡学生把现象、实验与物理结论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自主。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二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和回声。“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引起对声现象的强烈好奇,激发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对于声现象非常熟悉,但只有极少的同学知道它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速的大小。声音的传播依赖一定的物质,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入手,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因此,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制作土电话。【设计思路】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传播,设计几个学生实践活动。
声音的传播:①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1、情景创设: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而失去了正常的听觉。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用一段木棍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用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2、问题:贝多芬怎样用木棍进行创作,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①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②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究性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把塑料小球多次弹开。问题: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学生:通过空气。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空气可以传声吗?引导学生说出:①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的说话声。②听到上课铃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生活事例。教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气体可以传播声音。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前后对比。)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通过什么方式交流?为什么?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教师:就利用我们的课桌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轻敲桌腿或摩擦桌腿,第一次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第二次坐正了听,前后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固体可以传声。教师: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准备的土电话说悄悄话。
思考: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靠什么知道敌人要来了? 学生: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贵州布依族在节日中,利用竹筒和棉线做的器具说悄悄话。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能否用桌上的水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验证一下?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传声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和铁块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整齐一致的表演,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电子发声器诱鱼入网的动画等。
教师: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波
教师: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 学生: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教师:那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四、声速 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通过皮球反弹实验,介绍回声知识及听到回声的条件,声音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简述电影院的墙壁)。
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耳的图片及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外耳中,声音靠空气传播;在中耳中,声音靠固体传播;在内耳中,声音靠液体传播。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七、交流讨论、当堂完成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 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上下水管道,这依据的是什么原理?
3.某人想测量前面的山崖有多远,于是他大喊一声,用停表测出1.2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座山崖离他有多远?
4.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讨论] 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
八、趣味物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并回答课前的问题: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九、布置作业:《轻巧夺冠》基础题 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案并且实施,然后跟其他同学交流。
十、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条件;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200840610329 徐国营
第三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
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执教:范杰英
这一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 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课后我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我有得有失:
1、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3、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4、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好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按照先破题,既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选题,选择愿意研究和可以研究的问题;接着解题,通过选取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做实验、取得发现和结果;最后交流汇报的方式解决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提问:(出图)请猜测:当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抽空后,我们还能听见闹钟的铃声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