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名人故事”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名人故事”教学设计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汪利编写br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 冯学敏指导 【本组说明】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在《语文》课本上安排了4篇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在《同步阅读》教材中安排了8篇课文:《“神童”的秘诀》《特殊的礼物》《他从雨中来》《爱迪生》《我们心连心》《蔡文姬学琴》《毕加索与和平鸽》《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其中,《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神童”的秘诀》记叙了李四光、宋庆龄和陈毅小时候的故事,《特殊的礼物》《他从雨中来》表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伟人的平民情怀,《爱迪生》《蔡文姬学琴》分别记叙了爱迪生和蔡文姬刻苦钻研的故事,《我们心连心》《一心为民的孔繁森》表现了郑成功和孔繁森两位不同时期人物所共有的爱国爱民精神,《毕加索与和平鸽》表现了毕加索对和平的向往。以上12篇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名人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闪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精神的鼓舞。由于多数名人故事记叙的都是他们身上的平凡小事,人物显得平易亲切,感觉就生活在我们当中。相信这众多名人中,总有一个人,总有一种心灵或一个故事能触动学生心灵,给学生播下智慧的种子,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同步阅读》8篇课文的处理上,调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发挥这些故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课堂上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探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教学重点】
1.对名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名人──如同是洒落在人类历史天空中的无数明星,永远闪耀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一个航标,一种智慧,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故事(课件出示),追寻名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读书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题回顾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名人故事,它们分别是──《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课件出示)。这些名人们到底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特点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2.这颗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名人故事”。那么这些文章到底讲了哪些名人的哪些事呢?这些名人又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呢?谁来简单说一说?(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总结并出示课文题目和课文主题。)
《灰雀》──宽容;《小摄影师》──关爱;
《奇怪的大石头》──执着;《我不能失信》──守信。
【设计理念:本环节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用简洁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三、阅读概览
1.大家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说明大家上课时很认真,而我们的《同步阅读》教材中,也有四篇以名人故事为主题的文章。他们分别是──《“神童”的秘诀》《爱迪生》《我们心连心》《一心为人民的孔繁森》。
2.师:前几天,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我想知道大家是怎么阅读的,能把你们的阅读方法告诉我们吗?【学生说,老师板书阅读方法:勾画,批注,讨论„„】
3.师:能将课内学到的这些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非常好!老师还在课前给大家发了同步浏览表,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填写的《同步浏览表》,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附:阅读浏览表 课文标题
作者
主要内容
优美的句段
体会或问题
《“神童”的秘诀》
讲述了陈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
《爱迪生》
讲述了爱迪生在实验过程中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
《我们心连心》
讲述了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后与台湾老乡互赠礼物的故事。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崔亚敏
唐树民
讲述了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阅读浏览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同时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4.同学们填写得都很认真,说明读书很用心,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这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名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神童”的秘诀》──勤奋《爱迪生》──坚持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爱民《我们心连心》──爱国
5.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颗知识树,从这颗包含名人故事的树上,我们看到了“宽容、关爱、执着、守信、勤奋、坚持、爱国、爱民”。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理念: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对《同步阅读》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更好地体现单元主题。】
四、片段分享
1.在《同步阅读》教材的四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打动你呢?请你找出来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打动了你。老师提个要求,在我们交流之前,请你邀请大家把书翻到哪篇文章的哪个地方,便于大家能迅速找到。
(设计举例:在《一心为民的孔繁森》一文中“一次,有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浓的痰堵住了喉咙,生命垂危。在没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亲口将老人的痰一点一点地吸出来,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预设学生的自我感悟。生1:作为副市长的孔繁森,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亲自用胶管为老人吸痰液,这让我非常感动;生2:我还有补充,作为副市长,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急群众之所急,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3:在孔繁森心中,群众就是他的亲人,他为了自己的亲人,不计代价,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聆听者,引导学生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精彩赏析
大家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什么疑惑呢?
(一)《爱迪生》
1.我感到很疑惑的是,爱迪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作为我们常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爱迪生没有,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预设生1:我认为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能坚持下来。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一些瓶子罐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爱迪生来说,学习基础并不好,再加上家庭贫穷,可想而知,他要坚持实验该面临多大的阻力,遇到多少困难呀,只有他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才能促使他克服一切的困难。
2.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根据课外资料或自己的想象自由谈,只要合理就行。)是啊,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坚持着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你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预设生2:我认为是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让他坚持了下来。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因为在火车上存放实验用品而无意中引起火灾,不幸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呀。尽管如此,他也没放弃,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
预设生3:我认为还有它不惧危险的精神让他能坚持下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然而任何危险都没有吓倒他。
3.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呀!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一生约2000项发明创造;这份坚持,成就了爱迪生“世界发明大王”这一伟大的称号;这份坚持,使爱迪生的精神如同他所发明的电灯一样照亮了整个世界。
(二)《我们心连心》 1.老师看了你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高山族长老们送来礼物,郑成功既不收金,也不收银,为什么却要收下一盘泥土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预设生1:因为郑成功一行人给高山族老乡送去了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传统,高山族老乡也回赠了金、银、谷、土四盘礼物。因此郑成功出于尊重,是应该收下那盘泥土的。
2.那收下的为什么只是泥土,而不是全部礼物?郑成功这样做好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引发学生争论。)
3.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赠送或收受礼物都是有讲究的,礼物往往传达着一种情意。那你们能体会他们赠送的礼物所包含的情意吗?
预设生1:郑成功一行人赠送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是希望高山族老乡能发展生产,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预设生2:高山族老乡的金、银代表的是钱财,赠送的谷代表的粮食,土代表的是土地。
4.那也就是说郑成功只收土,不收金银是要传达这样的心意──郑成功一行收复台湾只是为了收复祖国的领土,而不是为了贪图台湾人民的钱财,是要和台湾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台湾人民明白郑成功的心意吗?(明白)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心连心。
5.让我们分角色朗读5—9自然段,一起感受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和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意吧!
(角色朗读)
(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1.前面在交流的时候有同学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理解孔繁森作为一位副市长曾经有过需要献血换钱来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的经历。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作为中高级干部的他生活会如此窘迫,对此能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预设生1: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自然段就写到,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地震中的孤儿,负责三个孩子的所有开销,加上他自己的孩子,那花费该有多大呀。
预设生2:我还有补充,文中还写到“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带些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因此他的收入还有很大一部分资助了困难群众了。
预设生3:我认为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共产党干部,他并没有利用他的权利去捞取利益,反而将他应得的报酬无私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人民群众。2.说到这里,老师课前收集了一段资料,一起来读读:
孔繁森将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3.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畅所欲言)
4.小结:这就是孔繁森,一位两袖清风的人,一位爱民如子的人,一位为了人民群众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人。
【设计理念: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好的话题可以是老师课前进行预设的,也可以是来自学生“阅读浏览表”中的疑问,还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
六、主题拓展
1.作为名人的他们,无论是在创造惊天的伟业时,还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都无不具有不平凡的品质,他们或宽容、或执着、或守信、或刻苦、或坚持、或爱国、或爱民,都无不闪现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下来以后我们多去阅读有关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将名人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设计理念: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附录:
1.板书设计: 勾画 批注 讨论 „„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名人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对话来反映人物心理是它们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组课文的意图:是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
模块二: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模块三:领悟表达
模块四:口语交际、习作
模块五:检测
实施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流程指示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教师循着这条路径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学。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目标凸现出来,进行板块设计,需要对每一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在开放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处理生成的问题。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流程设计是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学习汇报单,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各个过程更加条理清晰,使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加明晰可见。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
3.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和概括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动作神态和对话来描写人物的能力。
4.提高学生以讲故事为主的口语交际能力。
模块一:预习
(2课时)
教学流程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填写学习汇报单的相关内容
板块一: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语
读四篇课文,在读文中识记生字,并运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记住它。
在学习汇报单上,把预习模块中的我会认的生字和我会读的词语上画出喜欢的符号。
【设计说明:正确的识记生字,为后边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扫清障碍。】
板块二: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把学习汇报单上难读的句子读一遍。
(2)指定学生接读课文,同学评价。
(3)小组内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班级交流。
(4)填写学习汇报单中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条目,小组交流。
【设计说明:在预习时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为下边感知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模块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自由读《灰雀》,说说人物的初步印象板书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画出相关的词句交流画出的内容,指导朗读 自由读《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有着怎样的品质,画出相关语句交流这些品质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指导朗读总结五个人物的不同品质,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板块设计
板块一:讲述名人故事
讲一个你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评一评,谁说得好,为什么?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导入,一是通过讲名人故事,了解学生人物形象描述的实际水平,确定学习起点;而是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描述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愿意把人物介绍的更好,有探究学习的动力。这个环节与后边将要进行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遥相呼应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课文前后的细微差别,判断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感受学习课文带来的经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
板块二:基础学习
1.理解课文
2.《灰雀》
自由读文,说一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交流对列宁的初步印象;填写学习汇报单中关于人物品质的条目;默读,深入文字理解人物,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人物的这些品质的?
《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自由读课文,不懂得地方小组讨论;边读边划,哪些语言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总结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设计说明:这个板块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块三:朗读设计
1.《灰雀》
自由读:找出相关的词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朗读:朗读划出的词句,把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灰雀消失之后,列宁的言语和行动也表明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
分角色朗读:通过语言、神态,体会列宁爱护孩子和小男孩惭愧、决心要改正错误的心理活动。
2.《小摄影师》
自由读,划出人物的对话以及自己喜欢的细节,想一想,这些反映出了高尔基和孩子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填写学习汇报单中人物品质的条目。
小组内比赛读划出的对话及细节,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小组内表演,注意通过对话及细节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组汇报。
3.《奇怪的大石头》
自由读课文,划出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小组内交流划出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交流汇报单上所填的条目。
同桌读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抓住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如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焦点)在朗读时要加重语气,强调李四光善于刨根问底,不轻信,不盲从的执着精神。
4.《我不能失信》
自由读课文,划出人物对话,想一想,这些句子体现了宋庆龄有着什么样的品质?填写学习汇报单上人物品质的条目。
与同桌练读对话,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班级交流学习汇报单。
【设计说明:此板块通过朗读让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一是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再就是在朗读中积累语言。能够通过课文语言理解内容是语言学习能力,能够用朗读表现人物形象也是语文能力,朗读表现力和语言理解力是相互提升的。所以教学中注意了运用自由读、分角色读、对话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模块三:探究人物写法
(2课时)
教学流程
回顾四篇课文中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出示例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归纳描写方法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对话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归纳描写方法全面交流,进一步指导朗读摘抄四篇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板块设计
板块一:归纳方法
1.出示高尔基和孩子的对话,先自由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内分角色读,讨论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填写学习汇报单上相关的条目。
2.分角色读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学生评价你从中听出了什么?思考:怎样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交流得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句,运用温和、亲切的语气,轻柔舒缓的语调,读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护。
3.出示《灰雀》中列宁自言自语的说&&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列宁看着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指名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引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填写学习汇报单上相关的内容。
4.5.自学:找出《奇怪的大石头》和《我不能失信》中的语言描写,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填写学习汇报单中这两课的关于描写方法的条目,小组交流订正。
6.【设计说明:归纳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既能让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内容,领悟表达,而且也为本单元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板块二:积累语言
1.思考:如果把本单元的描写人物的词句摘抄下来,应该怎样分类?
(预设:摘抄的词句应按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分类。)
2.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填写学习汇报单中每课摘抄词句条目。
3.小组内交流学习汇报单中摘抄条目。
【设计说明:先分类,再摘抄,既积累了语言,又让学生的懂得了学习思维应该具有条理性。】
板块三:朗读设计
在体会到描写的好处之后,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通过感情朗读,抒发崇敬热爱之情。
1.《我不能失信》
出示:a.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b.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说说哪些词语使你感受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重读关键词语,感受宋庆龄的诚实守信。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
指名读,师生评价。
2.自由读《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找出能体现人物品质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读给组内同学听。
【设计说明:此板块的朗读设计与模块一中的设计又有不同。这里注重的是方法的引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强调的读法,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4课时)
教学流程
口语交际(对人物的了解)习作(学习写人物)交流学习收获(单元学习总结)
板块设计
板块一:口语交际
1.交流名人形象。
学习本组课文,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名人故事。
讲述本单元中的一个名人故事。(可以用上积累的课文中的词句)
互相评价:这些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故事讲得生动么?说说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设计说明:讲故事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大纲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板块二:习作设计
1.结合学习汇报单上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说说自己在写作的方法上受到了什么启发?(预设: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体现人物的品质)
2.确定人物特点:从自己的朋友、同学、师长中选择一位,回忆一下曾经发生在他(她)身上的事情,然后选取一件能反映出他(她)的优秀品质的事情。
3.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可以给予好的建议。
4.全班交流。
5.动笔
根据本单元学习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方法,有意识的运用积累的词句,把想写的人物写出来。
6.自我评价
读一读:看看句子通不通顺。改一改:改正错字和有毛病的句子。想一想: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哪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品质。
7.相互评价。
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班内交流。教师引导评价时注意与整组课文学习的联系。
【设计说明:本组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是它们的主要特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动作和语言描写,是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化。】
板块四:交流收获
1.结合学习报告单,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
2.学习了本组课文,你想读一本什么样的书?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总结。读书的计划,是语文学习的扩展,也是下边的整本书阅读和语文实践的一个引子。】
模块五:检测
(1课时)
流程:基础知识大闯关积累百花园阅读大观园
板块一:基础知识大闯关
1.我会写:看拼音写词语。
2.我会填:给形近字组词。
【设计说明:考察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块二:积累百花园
1.小明不喜欢读书,学了这单元,我会用高尔基关于读书的名言让他懂得读书的重要性:()。
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名言激励自己:
()
3.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就像周恩来一样()。
【设计说明:积累的名人名言,要能够活学活用,并能真正的导行。】
板块三:阅读大观园
1.出示人物的片段描写
2.默读片段,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
3.划出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的词句,看看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把人物刻画的生动具体的?
【设计说明:通过课外资料的阅读,检测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效果。
第三篇:(三年级 组 名人故事)
目
录
(三年级
———
名人故事)
1、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2、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3、铁杵磨成针(李白)
4、王羲之苦练书法
5、凿壁偷光(匡衡)
6、欣赏是另一种阳光(卓别林)
7、爱因期坦锯椅腿
8、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9、焦耳求知——好学
10、怀素芭蕉练字
1、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
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1.周恩来知道大米来之不易后是怎样做的? 2.通过这个故事弄明白了什么道理?
2、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 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1.爸爸不允许爱迪生做试验后,爱迪生是怎么说的?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 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1.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1.王羲之是怎样练书法的? 2.王羲之被人们称之为什么?
5、凿壁偷光(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1.匡衡是怎样凿壁偷光的?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欣赏是另一种阳光(卓别林)
卓别林小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学校组织合唱团,卓别林却落选了,他很沮丧。一天在班上,卓别林背诵了一段喜剧歌词,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师说:“虽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患上严重的精神病。为了生计,卓别林四处到剧院打听,希望能演上一个角色。一天,伦敦一家剧院要上演一出戏,剧院老板答应让卓别林演一个孩子的角色。演出并不成功,《伦敦热带时报》在批评该剧的同时却说:“幸而有一个角色弥补了该剧的缺点,那就是报童桑米。以前我们不曾听说过这个孩子,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后来,年轻的卓别林获得了一个去美国演出的机会。不巧的是,这次演出没有引起任何轰动,然而美国的《剧艺报》在谈到卓别林时说:“那个剧团里至少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让美国人倾倒的。”
多年后,卓别林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我想,除了天才与勤奋之外,他的成功与年轻时候宽厚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欣赏是另一种必要的阳光。这一缕纤细的阳光,能使将要跌入生活暗处的人,及时得到一丝光亮的指引,获得前进的勇气,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从而最终引领他走到明媚的未来。而实际上,做到欣赏又是那么容易,只要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话就足够了。1.卓别林为什么会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爱因期坦锯椅腿
爱因期坦大学毕业后,一年中几次失业,后来他才应聘到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做了一名技术审查员。
他每天上午步行到专利局,走上四楼,坐在他那狭长的办公室里,工作八小时。当时专利局使用的是一种长腿座椅,这种座椅让不少人养成一个习惯:把座椅往后一仰,双腿跷到桌上,悠闲地审查图纸。爱因斯坦不习惯这样,他宁可紧张、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有一天,他从家里带来一把锯子,把椅腿锯掉了一截。他又可按自己的习惯,整个身子都埋在桌子上的图纸中工作了。每天,他把图纸审查完后,就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令他着迷的物理学研究。也正是在伯尔尼工作的这段日子里,爱因斯坦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相对论也是在这段时间诞生的,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当人们惊讶干爱因斯坦的天才时,是不是也该从被他锯掉的椅子腿中有所领悟,他锯掉的仅是一截儿椅子腿?不,他锯掉了一种安逸的工作状态,才使他能完全集中精力到桌案的工作上,不会因 10 为安逸而懈怠。所以,不要总是把目光盯住别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拿起你的锯子来,锯掉容易让人懈怠的那份安逸。
1.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8、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 11 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1.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妈妈是怎样做的?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9、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焦耳是个怎样的孩子?
10、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1.怀素的书法有怎样的特点?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四篇: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组名人故事》[范文]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组名人故事》
品读探究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2.在品读和探究中学会思考和质疑,掌握朗读和理解的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交流:
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你了解哪些名人,了解关于他们的哪些事迹?
一、预习交流
通过课前预习,大家知道这组课文中讲了哪几位名人?(汇报板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名人的优秀品质。
二、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出示问题:
认真读一读《灰雀》,从列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和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默读,小组合作交流)
1.从列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汇报)
2.出示: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
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这段话中哪些词更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你能通过读吧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读出来吗?
4.是呀,灰雀如此惹人喜爱,通过列宁的行动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那么在课文中你仅仅知道列宁是个爱护动物的人吗,你还读懂了什么?
5.出示: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从省略号的标注中你知道了什么?列宁也一定知道了是小男孩带走了灰雀,于是,出现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 列宁问:“会飞回来?”
• 列宁看着小男孩,又看了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
儿去了?”
6.指名读。
列宁只想对自己说吗,你还想对谁说?列宁,你相信他会飞回来吗?
列宁,你为什么不问小男孩而问灰雀?
是呀,列宁他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7.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小男孩,使小男孩主动送回了灰雀,由此我们知道列宁还是个尊重孩子的人。(板书)
三、反思学法,提升能力
出示:
在《小摄影师》一课中,从高尔基身上你又学到些什么?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1.在高尔基身上你又学到了什么?高尔基又是个怎样的人?在哪里知道的?
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抓住高尔基的动作,语言)
2.出示课文,分角色朗读。
3.这两篇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哪些共同特点?如果去掉描写列宁和高尔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的句子,看有什么收获?
四、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学习收获,组间评价,教师引导。
2.分享几句名人的智慧。
出示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可攀登。——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背下来,我们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2.检查名言背诵,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五、延伸作业
1.举一反三,用学到的方法学剩下课文。
2.搜集名人故事
3.拓展阅读:《小英雄雨来》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组名人故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二组
名人故事》
预习指导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单元课文,学会标记方法,学习认字、识字的方法,掌握识字规律。2﹒学会积累优美句段的方法,学会质疑、提问。
教学重难点:
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自主汇报、合作交流与质疑。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聪明”,引出: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用心记,五官全用,手脑结合,日日用,月月用,人就聪明了。
2﹒学会了聪明的方法,我们就来试一试,看下面一组图片,都有谁?在干什么? 3﹒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你还知道那些名人?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故事”这一单元,去体会名人的优秀品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会圈画标记。
1﹒默读《灰雀》和《小摄影师》,边读边标自然段,并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感兴趣的课文以及优美的句段。
2﹒想办法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可以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3﹒小组内交流字词掌握情况,并请小组长拿起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小组内的成员自学情况。
师巡视并随机指导:识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拼音随文识字;
请教同学、老师;
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记住形近字;
利用组词、造句等方法)
同时将小组认为比较容易念错、写错的字卡抽出来准备全班交流。
4﹒集体交流
师出示两课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学习识字方法,出示巡视时所查生字词:
自由读
小老师领读。
指名读。
小组开火车读。
集思广益记住生字。
分析字形。
偏旁归类。
了解字义。(结合上下文或者工具书)
形近字分析
扩词。
用词造句。
指导书写——藏(范写)、辆(找学生试写)
三、梳理方法,回扣自能。
1﹒回忆所学生字方法。
读课文,标记生字。
用已知分析未知。
用工具书或者课文加深认识。
2.自己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课生字。
3﹒教师当堂检测,评定学习效果。
四、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单元生字词,尝试出几组关于字词训练的测试题,考考小组同学。2﹒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勾画出的句段,争取有所收获。
3﹒搜集关于本单元课文的相关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重点的词语。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二、再读课文,交流勾画句段
1﹒出声读5课课文,注意自己勾画的段落。想一想勾画的原因。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方法。
你觉得这部分写了什么?
感觉怎样?
怎样读出来?
谁来评价?
在那个地方应该停顿?那个地方重读?
如何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言为心声,用心感悟才能用情动人。
3﹒交流读课文的心得。
4﹒小组合作,读自己勾画的段落,组长注意评价。
三、领悟方法,迁移学法。
1﹒小组学习6课。
读、点评、补充。
2﹒深读课文,学习质疑
学贵有疑,针对课文能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通过读找到答案,才是会学习。默读课文,尝试提几个问题并写在课本上。如果不会客参照课后问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选择最好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本课小结。
交流收获,评价各自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后面写上喜欢的原因。
2﹒搜集列宁、高尔基等名人的相关资料,推荐阅读《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