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教案

时间:2019-05-12 17: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质的构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质的构成教案》。

第一篇: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 放大镜 筷子 玻璃棒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大米

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学生回答。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思考:

1、蔗糖是否消失了?怎样证明呢?

2、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分 子。

问:水、氧气、酒精分别由什么分子构成? 学生回答:由水分子、氧气分子、酒精分子构成。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同物质,构成的分子不同,不同的分子的性质也不同,如氧气能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以后的学习将知道有些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1、分子的大小怎样?

2、分子是如何相处的呢?等 看视频分子档案

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000000个(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6 千克 一个蔗糖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5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以上例子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分子既然很小,那么它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生活小实验:黄豆和大米

问:为什么25毫升加上25毫升会小于50毫升呢?

引导学生小结: 黄豆之间有空隙,大米能进入黄豆的间隙中去,所以总体积减小了。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一支细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染成红色),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小结: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学生练一练。(课内练习)

作业布置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探究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已经非常明确,在备课时我把重点了放在了探究实验上。教材中的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没有更改,而如何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个难点。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我认为比较水和酒精的混合与黄豆大米的混合,这是一个类比实验,关键让学生自己找到它的相通点,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倒、握、)进一步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课堂中,对于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我觉得还很欠缺。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当提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时,没有适时点拨扩大,应该由此得出一般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这样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讲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反映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时出现了冷场,老师当时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当有学生提出酒精与水混合可能是因为蒸发掉了,由于我没有非常关注而忽略了,预设时我是打算让学生做水与水混合的对比实验的,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此外本节课还延长了 几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特别在蔗糖探究的实验中,因为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说明对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是我需要调整和思考的问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诸多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应该为他们设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及时融入其中,带着兴趣去探索。同时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理论、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能通过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4.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点拨,适时鼓励是学生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取得成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到位,教师充当的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是可以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达到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第二篇:《物质构成的表示式》参考教案(模版)

4.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2.认识化合价的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初步学会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 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通过化学式涵义的讲解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实事求是 科学态度的教育。【教学重点】

1.化合价的涵义,常见化学式的一般写法和读法。

2.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和有关计算。【教学难点】

1.化合价的涵义,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

2.常见单质及二元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3.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一般规律。【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2.认识化合价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教学重点】

化合价的涵义,常见化学式的一般写法和读法。【教学难点】

1.化合价的涵义,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

2.常见单质及二元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用什么来表示元素? 2.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硅、氢、氟、氯、钠、铝、钾、钙、铜、锌、银、金、钡

3.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H、N、O、5Fe、10Mg [设问引入]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也可以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符号组成的式子来表示呢?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到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见任何一种纯净物都有一定的组成,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质量比或原子个数比都是一定的。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常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如用O2、H2O、MgO、KClO3分别表示氧气、水、氧化镁、氯酸钾的组成。[板

书] 一.怎样用式子表示物质的构成 1.概念:由元素符号和数字构成的式子

[讲

解] 各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得出的,一种物质 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例:从水的化学式H2O,我们可知:(1)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

(2)在水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为2∶1 H2O不仅是水的化学式,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有些化学式不仅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还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如H2O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板

书]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 ① 表示一种物质

② 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

微观 ①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 表示构成一个该分子的原子及其数目 二.怎样写单质的化学式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直接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金属单质

镁 Mg

铁 Fe

铜 Cu 些固态非金属单质

碳 C

硫 S

磷 P 稀有气体

氦气 He

氖气 Ne

氩气 Ar 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氧气 O

2氮气 N2

氢气 H2

氯气Cl2

臭氧 O3 三.怎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

解] 要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除了要知道化合物有哪些元素组成外,还要知道元素的化合价。[板

书] 1.元素的化合价

[阅

读] 课本89页“元素的化合价特性”

[板

书](1)元素的化合价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互化合的一种特性,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阅

读] 课本90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板

书](2)元素的化合价的表示:用+n或-n标在相应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CaO:在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a:正二价的钙元素

Ca:钙单质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022(3)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注:带•价态为该元素常见的负价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硝酸(根)、氢氧根(NO3、OH)负二硫酸(根)、碳酸根(SOCO3)还有负三磷酸根(PO4)

只有正一是铵根(NH4)

132211注: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原子团的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4)元素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 于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2.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

解] 水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正价元素在左,负价元素在右。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有关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确定各有关原子的数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练

习] 氧化铝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讲

解] 3.化学式的读法

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从右到左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要读出原子团的名称。举例说明。[板

书] 四.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O:表示氧元素,一个氧原子 2O:表示两个氧原子

O2:表示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2O2:表示两个氧分子

[布置作业]1.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1)H

(2)2H

(3)H2

(4)2H2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会标出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3.通过练习巩固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化合价的标法是否正确:

Ca、Zn、SO4、H、OH、O22210[引入新课] 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是正确书写物质化学式的原则。

[板

书 ]1.标出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 例1.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氯化锌

氢氧化钠 解:ZnCl2

Na

NaOH

[练

习] 标出H2O、CO2、P2O5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2.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2.试确定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①写出化学式

KClO3 ②标出已知元素的化合价

KClO3

③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列式求。设氯的化合价为x(+1)+ x +(-2)×3 = 0

x = +5 答:略。

[练

习] ①确定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硫酸、亚硫酸钠、硫化氢

②确定下列物质中锰元素的化合价:高锰酸钾、锰酸钾

③确定下列物质中原子团的化合价:Na2SO

4Al(OH)

3NH4Cl

④确定下列原子团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SO4、CO3

..

⑤确定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四、怎样读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通常规定从右到左读作“某化某”,如KCl读作氯化钾、CaO读作氧化钙。

有的物质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SO2读作二氧化硫、P2O5读作五氧化二磷、CO2读作二氧化碳。

12210121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要读出原子团的名称,如NaSO4读作硫酸钠、NaCO3读作碳酸钠。

[板书]

四、怎样读化合物的化学式 1.从右到左读作“某化某” 2.读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3.读出原子团的名称

[拓展练习] 1.写出+

2、+4价碳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2.已知化合物中Al为+3价,SO4为-2价,写出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3.已知化合物中Cu为+2价,OH为-1价,写出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及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2.通过化学式涵义的讲解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实事求 是科学态度的教育。【教学重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和有关计算。【教学难点】

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

[板

书] 五.怎样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2.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氯化钠、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 + 35.5 = 58.5 SO2的相对分子质量 = 32 + 16×2 = 64 [练

习] 计算O2、KClO3、Fe3O4的相对分子质量。例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Ca(OH)2(2)Cu2(OH)2CO(3)CuSO4·5H2O 解:(1)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 40 +(16 + 1)×2 = 74(2)Cu2(OH)2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

= 64×2 +(16 + 1)×2 + 12 + 16×3 = 222(3)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 64 + 32 + 16×4 + 5×(1×2 + 16)= 250 例3.计算下列物质的总的相对分子质量:(1)4N2(2)5CO2(3)2KMnO4

解:(1)N2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 4×(14×2)= 112(2)5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 5×(12 + 16×2)= 220(3)2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2×(39+ 55 + 16×4)= 316 3.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及元素质量比 例4.计算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及元素质量比:(1)CuSO

4(2)CuSO4·5H2O(3)Cu2(OH)2CO3 解:(1)铜原子数∶硫原子数∶氧原子数 = 1∶1∶4 铜的质量∶硫的质量∶氧的质量 = 64∶32∶16×4 = 2∶1∶2(2)铜原子数∶硫原子数∶氧原子数∶氢原子数 = 1∶1∶9∶10 铜的质量∶硫的质量∶氧的质量∶氢的质量

= 64∶32∶16×9∶1×10 = 32∶16∶72∶5(3)铜原子数∶氧原子数∶氢原子数∶碳原子数 = 2∶5∶2∶1 铜的质量∶氧的质量∶氢的质量∶碳的质量 = 64×2∶6×5∶1×2∶12 = 64∶40∶1∶6 [布置作业]1.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氯气(Cl2)

(2)氯酸钾(KClO3)

(3)二氧化锰(MnO2)

(4)硫酸铵[(NH4)2SO4]

(5)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6)蔗糖(C12H22O12)

2.焚烧垃圾会产生二恶英,其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C12H4O2Cl4。计算该物质中碳、氢、氧、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及元素质量比。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学会有关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板

书]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1.计算水(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设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氧原子的个数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116100%89%18x答: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9%。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原子的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例2.计算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解:设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氮原子的个数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214100% =35%80x答: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练习>计算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解:设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氮原子的个数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214100%21.2%132x答: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2%。例3.36克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元素? 解: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1100%=11.1% 1836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36克×11.1%=3.996克

答:36克水中含有3.996克氢元素。另解:36克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36克(21100%)4克 18答:36克水中含有4克氢元素。

某元素的质量 = 化合物的质量 × 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

习] 1.88克二氧化碳中含有多少克氧元素?

2.多少克硫酸铜中含有96克氧元素? [布置作业] P.93/ 5.

第三篇: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说出实验现象。)

整个试管慢慢变红,固体碘消失。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碘是由细小的微粒构成。(2)、高锰酸钾溶于水

演示操作:取一小块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5亳升水,振荡,观察现象;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盛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搅抖,观察现象。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水变红。结论:高锰酸钾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

小结: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人们已经发现物质大多数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性质,原子、分子、离子分别构成哪物质,在以后的化学课中再作讲解。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一)、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1、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分子的自述” 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

(1)、向烧杯中加入约20毫升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向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溶液变成 红_色。这一现象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演示白花变成红花实验(白纸鹤变红纸鹤)

把A,B两烧杯改成用滤纸折成的纸花,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实验前用酚酞把纸花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花会变成红花。

提问:为什么白花没有接触到氨水也会变红呢?。思考:

1、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2、实验中为什么氨微粒可以运动到酚酞中,那酚酞微粒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3、衣服为何在太阳光下干的比在阴凉处要快?

用多媒体演示在不同温度下水微粒的运动快慢。(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三)、微粒间存在空隙。

1、探究实验3:

问题思考: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等于20ml吗?

(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联想生活中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是否有两碗?)(1)、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取一根长约30厘米的细玻璃管,将一端封口,向下班管中加入水至玻璃管容积的1/2,再向玻璃管中加入酒精至玻璃管充满,塞好玻璃管口,上下颠倒玻璃管数次,观察玻璃空中液体体积的变化。

引导观察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上下颠倒玻璃管,玻璃管中液体的体积减少。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构成水和酒精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隙)(2)、气体、液体压缩实验

取一支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吸入一些空气,用手堵住针筒部小孔,将栓塞向前推,然后将空气换成水进行同样的操作。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请两位学生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现象,让学生说出现象。(空气和水被压缩,空气比水被压缩的程度大)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构成空气和水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隙,构成空气的微粒之间的间隙比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的间隙大)

小结:

1、一般情况,在固体、液体中,构成物质微粒之间间距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间距比较大。但水比较特殊,冰的微粒间距大于水的微粒间距,所以,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这就是水的反膨胀现象。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

3、原子、分子、离子都有以下性质:

(1)、十分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微小);

(2)、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3)、存在间隔。

四、练习

(1)用线连接,使A组所叙述的现象与B组的解释一一对应。

A组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B组 微粒很小 微粒之间有空隙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物质热胀冷缩现象。

(微粒间有间隔,遇热时微粒间间隔变大,所以我们会看到热胀现象;遇冷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小,所以有冷缩现象。)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它们都十分微小,都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存在间隔。我们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板书设计: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

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

第四篇:3.1.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引入: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设问并引导假设: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到不能分割的程度时,物质是否还存在?中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了一个辩证法思想,即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将物质分小的方法很多,工具也很多。你能说出一些将物质分开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吗?(烧开水、物质溶解)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能将物质分得最小?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

一、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微粒除了及其微小外,有什么性质呢?

过渡:我们把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成紫红色;走近花园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瓶会闻到酒香;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P63《观察与思考》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 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地运动的。

提问: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浓氨水。有此现象吗?说明说明?

回答:没有变色。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二、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就越大。如;阳光下晒衣服更快干。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过渡:微粒还有什么性质?

实验探究1:水与酒精的混合的体积变化P63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 实验探究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P64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空隙;

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空隙很大;

总结:

三、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2.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3.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气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问题与讨论 :人能在空气中自由行走,还能在水中游泳,但不能穿墙而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大卫曾经有一个穿越长城的表演,你相信大卫真的从长城中穿过了吗?为什么?

穿越长城的真相

“大卫穿墙前走上平台的台阶处有一个可以容身的暗箱,在他走进幕布的刹那其实真正的大卫就顺势钻进了暗箱。而观众看到的白色幕布上正在奋力穿墙的人影是他的‘克隆人’。真正的大卫此时正通过旁边镜头外的梯子翻过城墙,出现在另一面的平台上。两个大卫配合默契,最终完成了精彩叫绝的长城幻影。” 来源:京华时报(2002年07月31日)

4.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谁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倒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拓展:比较法P64

过渡:学习了微粒的性质后,大家可能会问构成所有物质的微粒是不是相同的? 出示:铜、二氧化碳、水、氧气的分子模型和堆积成物质的情况。

讲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讲:不管哪种微粒,它们都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

1:很小,但却真实存在,用显微镜放大几千万倍可观察到分子的图象。2: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板书: 分子—非金属+非金属。气体、水、酸、固体非金属单质、有机物等

原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第五篇: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建功中学 宋家园

〖说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说学情〗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说教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 〖说过程〗

由沙雕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这一观点比较困难,这里利用沙雕作品做类比,为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提供基础。

整节课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一个探究物质的构成,从自然界众多物质到探究蔗糖的构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材料的选择是从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开始的。通过三步就行蔗糖构成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学生得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块方糖和一粒蔗糖粉末是由什么构成,强调大量是为了过度到分子的小。然后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通过指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同时指出酒精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进而指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二个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进行猜想,到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在进行分析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体积减小到分析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通过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之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后,又接着提出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目的让学生能清楚类比只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不能作为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

第三个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空隙的大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现象。目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素养!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你们对分子还想进行哪些探究呢?本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下载物质的构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质的构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内容为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即原子的构成、物质分类以及物质构成,这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从平时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了现在的微观世界,对于知......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不过,虽然......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5篇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各位专家、同行: 中午好!本人是来自江山市***,今天上午第一节由江山市***老师上了七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根据徐老师的指示,我从以下......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新版)浙教版

    4.1 物质的构成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